胡希平
摘 要:羊肚菌是一種世界上公認的珍稀性菌類,藥食同源。羊肚菌體內富含多種氨基酸和維生素,營養價值極其豐富,具有很高的保健功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由于對羊肚菌的繁殖生長發育規律掌握不足,市場上的羊肚菌大多數是以野生類為主。但由于羊肚菌生產存在較為明顯的周期性和季節性,自然采摘模式之下,羊肚菌供不應求,價格高昂。同時由于不規范的開采使得羊肚菌的繁殖能力呈現逐漸下降的態勢,野生羊肚菌的數量逐漸下降。隨著對羊肚菌菌絲生長發育特征的了解不斷加強,人工栽培模式得以有效的推廣和應用,確保市場上羊肚菌供給充足。本文主要結合實際工作經驗,探討了羊肚菌設施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希望通過研究對廣大同行有所幫助。
關鍵詞:羊肚菌;設施栽培;技術要點
羊肚菌屬于真菌類的珍稀類食用菌,其菌絲體結構和盤菌形態十分相似,傘部會出現皺褶,外觀呈現蜂窩狀,類似于羊肚,因此得名羊肚菌。最近幾年,隨著市場上對該真菌類產品的需求量顯著增長,傳統的野外生長模式下的羊肚菌供給不足,急需發展人工種植模式。在羊肚菌栽培管理過程中,應該更好地攻克季節變化所造成的不良影響,積極推廣應用設施栽培種植方式,以此來提高羊肚菌的產量和品質,由傳統的單一種植向著多元化種植轉變。然而在羊肚菌人工栽培過程中,由于一些地區的品種引進存在較大的盲目性,引進的品種不適應當地的土壤環境,栽培管理不到位,管理不科學,導致羊肚菌的產量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提升。為了進一步提高羊肚菌的產量和品質,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羊肚菌的實際需求,就需要對羊肚菌設施高產栽培技術做出進一步的推廣和應用,明確相應的栽培管理方案,實現現代化種植技術的深入推廣,為高產穩產奠定堅實基礎。
1菌種選擇
當前隨著我國對羊肚菌的研究不斷深入,羊肚菌的品種逐漸增多。在羊肚菌栽培管理過程中,應該依據其氣候特征和栽培模式加快品種的更新換代。當前市場中的養足菌品種較多,在品種選擇過程中,應該依據當地的氣候特征,選擇適應能力強,相對產量高的優質品種,目前推廣應用較好的品種主要有六妹羊肚菌、七妹羊肚菌[1]。
2制作營養袋
菌種在接種前7~14天,要注重制作好營養袋,結合栽培面積科學配置營養大,一般每個溫室大棚可以配置1200~1500個營養袋,營養袋白的營養基質通常是由小麥、玉米芯、稻殼、泥土、石灰組成,添加量分別為65%、10%、15%、8%和2%。營養袋一般選擇使用高密度的聚乙烯透明塑料薄膜,厚度控制在0.03~0.05mm,規格控制在12×24cm,將配置好的營養料放置在營養袋當中,保證填充適宜松緊適當,然后捆扎,在高溫條件下滅菌3~4小時[2]。
3栽培設施配置
3.1建設要求
結合羊肚菌的生長發育規律,一般要確保整個栽培環境陰暗潮濕,并且要保證具有良好的通風環境。目前羊肚菌栽培主要包括了日光溫室暖棚栽培、大田仿野生栽培和冷棚栽培等多種方式,由于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的氣候差異比較顯著,棚室的栽培方式具有良好的效果,一般選擇使用冷棚棚式栽培模式,外棚長度控制在31m,寬度控制在8m,高度控制在3.6m,內棚長度控制在31m,寬度控制在6.4m,高度控制在2.5m,外棚和內棚兩邊間距60cm,高度間距控制在110cm,兩端分別為水簾和風機組成。對于屬于大陸性季風氣候地區,為了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一般選擇使用鋼架或者竹架建造方式,這樣能夠有效避免雨雪對大棚造成的不良影響,避免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設施羊肚菌大棚能有效地保持棚內溫度,為羊肚菌生長提供適宜的環境。大棚能減少棚內水分蒸發,維持適宜的土壤濕度,有利于羊肚菌生長。設施羊肚菌大棚能遮擋陽光直射,降低棚內溫度,有利于羊肚菌生長。羊肚菌大棚需要保持良好的通風條件,有利于調節棚內溫度和濕度,同時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選址時要考慮土壤條件、環境條件等因素,確保大棚能滿足羊肚菌生長需求。設計和施工過程中要注意保溫、保濕、遮陽和通風性能的平衡,以保證羊肚菌生長環境的穩定。材料選擇要充分考慮耐用性、保溫性、防水性等因素,確保大棚的使用壽命和性能。施工質量是關鍵,要嚴格按照設計要求和施工標準進行建設,確保大棚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3.2建設案例
為滿足市場需求,提高農民收入,陽谷縣決定發展羊肚菌種植產業。為此,需要建設一批設施羊肚菌大棚,為羊肚菌生長提供良好環境。陽谷縣位于平原地帶,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排水良好,交通便利。經過實地考察和論證,選擇了適合建設羊肚菌大棚的地塊。采用溫室大棚,結構為鋼架+聚乙烯薄膜。長100m,寬15m,高4m。設置前后兩個通風口,采用自然通風方式。頂部設置遮陽網,遮陽率60%。地面覆蓋地膜,保持土壤濕度。設置噴灌設施,保證灌溉均勻。選用熱鍍鋅鋼架,耐腐蝕,使用壽命長。選用優質聚乙烯薄膜,保溫、防水、耐老化。選用遮陽率60%的遮陽網,能有效遮擋陽光直射。選用透明地膜,保持土壤濕度,增加地溫。選用噴頭、管道等設備,保證灌溉均勻。施工過程中要平整土地,挖溝排水,夯實基礎。按照設計尺寸和結構,安裝鋼架,焊接牢固。將薄膜覆蓋在鋼架上,用壓膜帶固定。將遮陽網覆蓋在薄膜上方,用夾子固定。在前后兩側設置通風口,安裝通風窗。將地膜鋪在地面上,用土壓住邊緣。按照設計要求,安裝噴灌設備。根據實際情況,該設施羊肚菌大棚建設周期為2個月。
4翻耕整地
大棚建造完畢之后,應該在8~9月份對大棚內部和外部的雜草和雜物進行全面清理,大棚內部清理可以選擇使用人工清理或者機械化清理的方式。在菌種種植前的20~30天選擇晴朗天氣,每畝大棚當中播撒生石灰100~150kg,然后使用深耕機或者微耕機對土壤進行翻耕處理,翻耕深度控制在10~15cm,加強土壤消毒處理,預防羊肚菌在生長發育階段病蟲害的發生流行。同時羊肚菌在栽培之前也需要加強土壤營養元素的針對性分析,積極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掌握土壤中有機質氮磷鉀元素的具體含量。通常情況下羊肚菌栽培模式之下,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應該控制在5%~10%,如果有機質含量超過10%,將會影響菌絲的正常生長,甚至會導致絕產絕收。在此基礎上應該制定合理的輪作制度,避免連續多年在同一個大棚種植羊肚菌。在羊肚菌大棚當中避免種植西紅柿、辣椒等茄科類作物,避免上述作物在土壤當中積累病害影響羊肚菌的正常生產。對于病害較為嚴重的羊肚菌大棚,可以在4月中下旬大棚當中種植豆科類作物或者綠肥類作物,將上述綠肥類作物還田之后,第2年再次種植羊肚菌。在大棚當中嚴禁與其他菌類種植。播種之前還需要做好種植地的翻耕整地翻耕深度要控制在30~40cm[3]。結合田間病蟲害的發生流行情況以及土壤有機質的含量情況,可以適當增加生石灰的使用量。在羊肚菌種植前的15天可以提前撒入生石灰,使用量增加到每畝300~400kg,使用旋耕機進行旋耕處理,將生石灰翻耕到土壤層20~25cm的位置,然后密閉大棚,這樣能夠殺滅土壤當中的病菌、蟲卵。
羊肚菌適宜在低溫高濕的環境下,生長溫度適宜,條件下能夠促進菌絲體的分化,所以在播種過程中一定要明確最佳的播種溫度,保證田間濕度達標。一般情況下,羊肚菌菌絲體最適宜生長的溫度在20~25℃,子實體適宜生長的溫度一般在5~15℃。低溫高濕型品種要結合外界的氣候條件確定最佳的播種日期。結合當前的氣候規律,10月中下旬當外界的溫度高于15℃,平均氣溫低于10℃之后就可以開展播種作業。播種之前密閉溫室大棚,保證大棚當中的溫度能夠升高到20~25℃,低溫維持在10℃左右。通常在10月中下旬開展播種,第2年2月份就能進入到采收期,整個采收期在4個月左右。播種之前應該對土壤進行適當的灑水處理,保證土壤濕潤。如果土壤墑情不足,將會影響到菌絲體的正常繁殖生長。羊肚菌在播種處理過程中可以采用撒播或者條播播種方式,一般推薦采用撒播播種,將菌種均勻地撒在提前準備好的畦面上,選擇使用旋耕機或者微耕機進行適當的旋耕處理,這樣能夠促進菌種和土壤的充分接觸,保證菌種分布均勻,每畝播種量一般控制在150~200kg。播種結束之后畦面上灌溉一次透水,并在漆面上覆蓋黑色的農用地膜,每間隔20cm在地膜上打一個通氣孔,起到增溫保濕通風透氣的作用,加速菌種的萌發,抑制無效繁殖。
5營養袋擺放
羊肚菌在栽培管理過程中擺放營養袋,能夠為羊肚菌提供充足的養料供給,這也是實現高產穩產的前提基礎。在播種一周左右畦面上出現大量孢子時,就可以將營養袋放入到畦面中,先使用消毒的刀片在營養袋上劃十字切口,確保營養帶的機制不漏料為止,然后將黑色的農用地門輕輕掀開,將營養袋的開口處向下與畦面緊貼,并輕輕地按壓處理,然后再重新拉回地膜,每間隔20~30cm擺放一個營養袋,每畝的擺放量一般控制在750~1000kg。
6出菇階段的管理
6.1水分管理
在播種階段一定要調控好溫度、濕度,播種后5~7天,土壤表面逐漸呈現白色,這說明菌絲體已經在土壤當中開始分布和生長,要及時進行噴水灌溉,保證墑情達標,畦面過于干燥會造成出菇困難。在灌溉處理過程中,應該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則進行妥善有效的噴水灌溉,確保土壤表面濕潤,滿足菌絲體的生長需求,一般在菌絲生長階段連續灌溉2~3次,確保溝內當中的水分不積水,這樣生長出來的羊肚菌比較整齊。當羊肚菌生長到2cm左右之后嚴禁進行灌溉,否則很容易造成缺氧,導致大量羊肚菌死亡[4]。
6.2通風管理
羊肚菌屬于需氧性的真菌,菌絲在發育過程中要確保有充足的氧氣供給,所以在生長階段應該加強大棚的通風換氣,保證羊肚菌菌絲體的繁殖生長。當羊肚菌出菇階段之后,需氧量相對較大,這個階段外界空氣相對較為寒冷,通風不當很容易造成大風吹死小菇。在通風處理過程中,應該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則進行,在通風換氣之前可以提高溫室大棚溫度1~2℃,這樣能夠解決突然降溫對菌絲體造成的不良影響。做好溫度調控是實現羊肚菌高產穩產的關鍵環節,羊肚菌的每個生長階段都應該保證溫度適宜,確保畦面溫度達到15℃時,要及時將地膜揭除,當溫度低于5℃時要及時覆蓋地膜。
6.3出菇管理
羊肚菌出菇期是設施大棚栽培的關鍵階段,此時對水分、溫度和濕度的要求較為嚴格。羊肚菌出菇期對土壤濕度要求較高,一般要求土壤濕度在70%~80%。過干或過濕的土壤都不利于羊肚菌的生長。定期檢查土壤濕度,如有需要,及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避免過量澆水,防止土壤過于濕潤,影響羊肚菌的正常生長。羊肚菌出菇期的適宜溫度為15~20℃。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羊肚菌的生長和產量。安裝溫度監測設備,實時監測大棚內溫度。在夜間或氣溫較低時,采取保溫措施,如使用保溫被、加熱設備等。在氣溫較高時,采取通風、遮陽等措施,降低大棚內溫度。羊肚菌出菇期對空氣濕度的要求較高,一般要求空氣濕度在80%-90%。濕度過低會導致羊肚菌表面干燥,影響其品質。定期檢查空氣濕度,如有需要,采取噴霧、加濕等措施增加空氣濕度。避免濕度過高,防止病菌滋生和羊肚菌腐爛。[5]
6.4病蟲害防治
在羊肚菌生長發育階段,病蟲害的種類相對較小,但是病蟲害一旦發生流行,將會對羊肚菌的產量和品質構成嚴重威脅。病蟲害防治應該堅持物理、生物防治為主,嚴格控制化學藥物的使用,推薦使用殺蟲燈或者粘蟲板來殺滅害蟲,也可以選擇使用防蟲網來預防害蟲進入到設施當中。在病蟲害化學防治過程中,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的化學農藥。例如在紅蜘蛛防控中可以采用粘蟲板進行防控。粘蟲板是一種常用的防控紅蜘蛛的工具,適用于菌類、蔬菜等農作物上,可以有效地捕捉和控制紅蜘蛛的數量。每畝農作物上設置粘蟲板的數量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一般建議每畝農作物上設置10~20張粘蟲板。如果紅蜘蛛比較嚴重,可以適當增加數量。粘蟲板的設置高度也需要根據農作物的生長情況來確定。一般來說,對于蔬菜等小型作物,可以將粘蟲板設置在離地面30~50cm高處。粘蟲板的更換頻率也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一般來說,在紅蜘蛛比較活躍的季節,如春季和夏季,在溫暖潮濕的氣候條件下,建議每周更換一次粘蟲板。而在紅蜘蛛較為不活躍的季節,如秋季和冬季,可以適量延長更換周期,每兩周更換一次即可。白蟻直接啃食菌種,造成嚴重損失。白蟻危害多發生在林地、腐殖質落葉豐富的不動土田地,因此可以通過播種前暴曬田地進行;對新開墾的田地在播種前,每畝地投放50~75kg生石灰,可有效地減少白蟻侵害,發生白蟻危害時,可用48%樂斯本乳油1000~1500倍液噴淋防控。也可以選擇使用糖醋液開展病蟲害防治。準備食用醋、白糖、水等原料。按照食用醋和白糖按1∶3的比例混合,然后將混合好的糖醋液與水按1∶10的比例稀釋,攪拌均勻,制成糖醋液。羊肚菌種植前期,可以將制好的糖醋液均勻噴灑在種植土地上,進行土壤消毒。羊肚菌生長過程中,發現病蟲害時,及時將糖醋液噴灑在病蟲害發生區域,防治病蟲害蔓延。糖醋液應在早晨或傍晚進行噴灑,避免陽光強烈時噴灑,以免對羊肚菌生長產生負面影響。噴灑時,確保羊肚菌菌絲生長旺盛的區域得到充分覆蓋。一般情況下,每7~10天噴灑一次糖醋液,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和生長狀況調整噴灑頻率。
7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加快羊肚菌設施栽培模式的有效推廣和應用,能夠顯著提升羊肚菌的產量和品質,同時也能夠轉變種植戶傳統的栽培管理方式,實現現代化栽培管理技術的有效推廣和應用,轉變傳統的栽培方案,實現羊肚菌產量和品質的顯著提升,進一步增加種植戶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陸靜雯.我國羊肚菌產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J].蔬菜,2018,(5):61-67.
[2]石德林.羊肚菌大田栽培失敗原因剖析[J].食用菌,2020,42(6):39-40.
[3]余正炳,趙興梁,陳本輝.梁河縣羊肚菌高產栽培技術[J].云南農業科技,2020(5):28-29.
[4]唐斯琦.羊肚菌設施栽培技術探索與實踐[J]. 數字農業與智能農機,2022(2):69-71.
[5]尚慶文,李麗,劉進.淄博地區羊肚菌設施高產栽培技術[J]. 現代化農業,2022(3):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