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摘 要:近年來,隨著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大面積的開展楊樹種植工作,楊樹資源總量也較之前有了明顯增長,并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但是大面積的營建楊樹人工純林,致使楊樹病蟲害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成為阻礙當地楊樹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如何運用切實有效的技術措施全面提升楊樹病蟲害防治水平就顯得越發重要起來?;诖?,該文中主要就睢寧縣楊樹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進行一些分析和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楊樹;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睢寧縣
楊樹又名白楊、銀白楊,為楊柳科楊屬落葉喬木。睢寧縣自引進69楊與72楊等楊樹品種以來,由于具有較強的適應性、生長速度快、經濟價值高等諸多優勢,在當地種植面積越來越大。據統計,睢寧縣22年楊樹林地面積已達40多萬畝,木材蓄積量達800萬m3,對當地板材加工業的快速發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并在提升林業經濟與改善生態環境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隨之對楊樹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為了滿足市場發展需求,擴大楊樹種植面積顯得越發重要起來。但大面積的運用楊樹營造純林,林相太過單純,再加上不良氣候等諸多因素影響,使得楊樹病蟲害的發生與危害也變得更加嚴重,年發生面積達0.667多萬公頃,對楊樹的正常生長構成巨大威脅,更甚者引發楊樹大面積死亡,對當地楊樹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形成巨大阻礙。為此,必須要了解和掌握楊樹病蟲害發生特點及規律,并采取綜合性的技術措施加強防治,才能使病蟲害造成的危害控制在最低水平,為楊樹生長創造有利環境,促進楊樹產業獲得更好發展。
1楊樹病蟲害的發生現狀及其規律
1.1楊樹病害
1.1.1爛皮病
該病是楊樹主干與枝條部位的常見病害,主要包括兩種類型:如干腐型與枯梢型。睢寧縣每年5-6月份是該病的高發期,尤其是107楊(25.4%)與I-69楊(20.3%)發病率更高,分別達到13.6與11.5的感病指數,造成的危害也更為嚴重。特別是一些林分密度較大的林地,楊樹爛皮病感病率可達25%以上。同時,5-6年生的107楊發病率更高。而且立地條件的不同楊樹爛皮病的發生率也存在很大不同,如一些栽植在公路兩側的楊樹感病率較高。病害發生早期會出現危害部位產生病斑,水腫,呈暗褐色,之后皮層發生腐爛,接著變軟并下陷,有的也會產生一些龜裂。調查發現,睢寧縣90%以上的林場和苗圃都發生過楊樹爛皮病,春季2月份開始出現病斑,4-5月份進入發病高峰,并伴隨氣溫的逐漸上升,病斑隨之增大,直至包繞樹干一周,導致病斑以上部分發生枯死。
1.1.2潰瘍病
楊樹潰瘍病發生較為普遍,對楊樹的正常生長構成了巨大威脅,目前已經成為阻礙楊樹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潰瘍病是楊樹枝干部位危害較重的一種病害,特別是一些栽植不久的苗木發病更為嚴重,發病率可達90%到100%,造成的死亡率也非常高,達到40%-50%。睢寧縣近年來不斷擴大楊樹純林栽培面積,使得潰瘍病發生幾率持續走高,對當地楊樹產業構成巨大危害。如當地2020年與2021年新栽植的楊樹純林成活率都在30%以上,給楊樹育苗以及造林也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楊樹苗在苗圃當中就可被潰瘍病所侵染,但大多沒有較為明顯的癥狀,很多都是在楊樹苗木生長變弱時才會發病,發病過程中常常從楊樹莖部的皮孔或者傷口死芽凍傷部位開始出現,楊樹潰瘍病的病斑多為水漬狀圓形以及橢圓形,病斑的直徑一般在1cm以下,沒有明顯的邊緣,觸之有褐色液體從病斑內流出,之后發生下陷,形成黑褐色的壞死病斑。隨著病斑的不斷擴展,橫向將楊樹的樹干及其枝的包繞一周之后,便會導致幼樹發生死亡或者引發大樹枯稍現象。春季隨著氣溫上升到10℃以上,濕度達到60%開始發病,并出現第一個高峰期出現在5-6月份,進入夏季之后由于氣溫較高,病害發生情況會相對緩和一些。而進入9月份之后,又會進入第二個發病高峰,直至10月份之后不再發病。潰瘍病危害的楊樹樹種類型較多,尤其是NL-351楊與I-69楊發病較重。楊樹潰瘍病常見的類型包括兩種,一種屬于細菌性的潰瘍病,一種屬于真菌性的潰瘍病,由于兩種類型的潰瘍病有不同的病原,病害引發的癥狀與其防治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區別存在,具體防治過程當中,需結合具體情況展開針對性的防治工作,這樣才能提高楊樹潰瘍病的防治成效,控制和減少楊樹潰瘍病帶來的危害。
1.1.3黑斑病
病害發生時,首先在楊樹葉片背面產生一些凹陷的小點,如針狀大小,之后伴隨病情的不斷發展,病斑隨之增大,顏色為黑色,并不同程度的隆起。5天之后,白色的小點出現在病斑中間部位,這些小點就是病菌分生孢子堆。隨著小點的不斷擴大之后成為大的圓形病斑,導致楊樹葉片變黑,并出現脫落。病菌主要潛藏在枯梢落葉內越冬,第2年5月份新的病菌分生孢子再次通過風力進行傳播,從楊樹葉片氣孔侵入導致發病。在7-8月份高溫高濕的環境條件下,更容易發病。
栽植的楊樹品種、栽培密度、樹齡大小,還有氣候因素與楊樹黑斑病的發生和危害有著非常緊密的關聯性。楊樹苗木移栽后若沒有及時恢復,則發病更為嚴重。一年生的楊樹苗木相較于二年生的苗木發病率相對較低。在楊樹幼苗栽植過程中,若根系發生機械性損傷或者太長時間假植發病率高,且受到的危害較重。另外,栽植密度較大的楊樹林發病率高。通過調查睢寧縣楊樹黑斑病發生的情況,楊樹的感病率已達到7.17%,其中,中林46楊樹品種的黑斑病感病率已達到11.6%。而107楊的感病率為9.7%,其中,感病最輕的是NL-351楊,為5.6%。
1.2楊樹蟲害
對于睢寧縣楊樹蟲害發生情況進行調查發現,尤其是楊小舟蛾、楊尺蠖草履蚧、桑天牛等比較多見。下面以楊小舟蛾為例,對其防治技術進行探討。
楊小舟蛾是睢寧縣楊樹生長過程當中較常見的一種食葉性害蟲,近10年來這種害蟲造成的危害呈持續加重態勢。調查發現,2019年睢寧縣共有8萬畝楊樹遭受這種害蟲危害,2022年楊小舟蛾危害面積達到14萬畝,占2019年相比增幅達57%以上,是各種害蟲危害面積的56%,因此必須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技術措施加強防治。特別是這種害蟲大面積出現時,可將楊樹整出葉片給食光,對于楊樹的正常生長構成巨大威脅。一般每年發生5代,5-9月份是害蟲危害期,每月出現一代,幼齡期為13-17d,此期應抓住有利時機,及時防治。蛹期為6-7d。成蟲從春季4月份開始出現,并在4-5月份進行羽化,出現第一代卵塊與幼蟲。危害期為5月中下旬,并在這一階段化蛹,呈現出世代交替的特點。1、2代蟲在5-6月份蟲口密度不是很高,一般不會成災。但伴隨氣溫的逐漸攀升,蟲口密度也隨之增加。3、4代幼蟲在7-8月份會造成嚴重危害,而且受害面積也較大。5代幼蟲從9月份之后開始化蛹越冬,6代幼蟲主要出現在10月份。近幾年,楊小舟蛾對睢寧縣楊樹造成的危害面積多達1.333萬公頃,不僅引發較大的經濟損失,還帶來嚴重的生態損失。
I-69楊與I-72楊受到的危害較重,其次為中林107楊、中林46楊。栽植密度大的林分蟲害發生率較高,栽植在道路兩側的楊樹受害較重。另外,害蟲的發育產卵受外界氣溫影響較為明顯。第一代幼蟲由于春季氣溫相對較低,對其發育造成一定影響,產卵的數量也較少。越冬代雌蛾一般僅產170.9粒卵。而第三代雌蛾由于出現在7-8月份,此時氣溫較高,其產卵量能夠達到485.3粒。根據筆者多年的持續觀察發現,如果7-8月份出現持續性的高溫天氣,降雨偏少,濕度低,楊樹林更易爆發楊小舟蛾,進而造成的危害也更為嚴重。相反,如果出現持續性的降雨天氣(持續5天以上),且濕度較大,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害蟲會受到病毒侵襲而發生死亡,從而減輕對楊樹造成的危害。
調查發現舟蛾赤眼蜂、松毛蟲赤眼蜂、螳螂、蜘蛛等16種昆蟲都是楊小舟蛾的天敵。為此,防治楊小舟蛾過程中,可結合害蟲發生情況以及天敵活動特點,在有利時機釋放天敵,控制和減少楊小舟蛾帶來的危害,避免成災。
2楊樹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及效果
為了控制和減少病蟲害給楊樹帶來的危害,近年來,睢寧縣在楊樹病蟲害防治實踐當中,改變了過去單一應用化學藥劑防治的不足,在認真做好預防的前提下,重視綜合防治技術的有效應用。如考慮害蟲和寄主以及有害生物和環境之間的關系,通過實施營林技術與生物防治技術,并輔以化學防治技術來控制和減少病蟲害帶來的危害。抓住有利時機,因地制宜的防治,并通過釋放天敵等方法,使得病蟲害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取得了明顯的防治效果。
2.1營林技術措施和效果
2.1.1培育更多優質品種,強化田間管理
睢寧縣針對一些病蟲害發生較重的苗圃進行調查發現,病蟲害的發生和施肥存在很大的關聯性。特別是進入8月份之后,也就是苗木生長后期,仍然施入很多氮肥,來促進苗木生長。然而這種不合理的施肥方式,也會進一步加重病蟲害的發生。所以在苗木生長后期,不可施用氮肥,而應當改用磷鉀肥,這樣更利于苗木快速木質化,有效提升其病蟲害抵抗能力。為此睢寧縣在2020年針對楊樹苗圃加強管理,春季4-5月份,每15d利用600倍液65%代森鋅噴施一次,8-9月份每15d利用500倍液65%代森鋅噴施一次,使得病蟲害發生率大幅降低。并在栽植苗木之前,運用殺菌劑對苗木根系進行蘸根處理,完成栽植之后及時澆水,在提升苗木成活率的同時,還大大增強了苗木的病蟲害抵抗能力。
2.1.2營造或改造抗病蟲結構林技術措施及效果
調整楊樹林的生態網絡結構,對于控制和減少楊樹病蟲害有著非常明顯的效果。為此,按照溝、渠、路為骨架來建設生態網絡,內部有農田填充,外圍河岸溝坡兩側打造3層生態結構體系。選擇具有較強抗病能力的優質楊樹品種栽植在骨架上,同時配合栽植一些其他樹種營造混交林。把小片經濟林栽植在骨架內或者栽植其他農林作物。而速生林選擇在外圍大力發展,確??臻g的充分利用,有效提升單位面積產出量。另外運用株間混交或者行狀混淆以及段狀或片狀混交方式在在楊樹基地內營造抗病蟲結構林,有效控制和減少病蟲害的發生與危害,增加了生物多樣性,并提高了林地綜合效益。
2.2生物防治技術措施及效果
2.2.1釋放赤眼蜂
2022年睢寧縣在防治楊小舟蛾食葉害蟲過程當中,通過釋放赤眼蜂,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成效。選擇成片的楊樹林開展放蜂試驗,并對卵塊進行采集,來研究分析赤眼蜂在防治楊小舟蛾方面的效果及持續防治作用。通過調查了解到,赤眼蜂釋放3-4次效果最好,如果蟲口密度不是很大,可以按照50萬-70萬頭/hm2來釋放赤眼蜂。而在蟲口密度較大時,可按照70萬-150萬頭/hm2來釋放赤眼蜂。當見到第一代卵時及時釋放赤眼蜂,促進天敵持續增殖,培養種群。見到第二代卵時,再釋放赤眼蜂2-3次,可持續性的控制害蟲帶來的危害。釋放赤眼蜂過程當中,應根據每次釋放天敵數量的多少,對需要的蜂卡量進行計算,在三角紙筒內貼上撕塊,穿好鐵絲,選擇10m高的枝條進行懸掛。通過調查發現通過沒有釋放赤眼蜂之前,為27.1%的卵塊的寄生率,而釋放之后,達到了81.3%的寄生率,有效的控制了楊小舟蛾帶來的危害。
2.2.2釋放黑基嚙小蜂
通過研究發現,楊樹食葉害蟲防治過程當中通過釋放黑基嚙小蜂這種天敵進行防治,效果也非常明顯。釋放第1、2代黑基嚙小蜂之后,害蟲蛹期寄生率明顯增加,并有效控制了楊樹食葉害蟲的蟲口密度。而通過釋放第3、4代黑基嚙小蜂能夠達到持續防治害蟲的理想效果。具體釋放時間,以楊小舟蛾第1、2、3、4代預蛹期進行釋放,結合蟲口密度的多少,得放風量做出準確計算??捎谜郫B紙袋盛裝寄生黑基嚙小蜂柞蠶蛹,選擇樹干和地面相距2米的高度用圖釘固定住,每公頃按照150頭柞蠶蛹的標準進行釋放,可達到40萬頭的放蜂量,做到連續性的放蜂,能夠進一步提升蛹的寄生率,有效預防災害的發生。通過調查在未釋放基嚙小蜂之前林區為12.6%的寄生率,而通過釋放天敵提升到74.2%的寄生率,大幅減少了楊小舟蛾害蟲數量。
3化學防治技術措施及效果
3.1煙霧載藥防治
該項技術在防治楊樹病蟲害過程當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林分病蟲害發生面積大,危害嚴重,可利用此項技術及時防治。煙劑釋放時間選擇在害蟲幼齡階段的活動盛期,釋放煙劑的天氣條件風速必須要保持在1m/s以下,早上或傍晚進行釋放(農藥運用20倍80%的敵敵畏或者40倍4.5%的氯氰菊酯),可有效提高防治效果。如通過煙霧載藥防治,林區楊樹有蟲株率從原來的98%下降至6%,還大幅減少了蟲口密度,取得理想的防治成效。
3.2高揚程噴霧防治
該項技術能夠及時對蟲災帶來的危害有效防治,特別是楊樹樹體高大,防治難度相對較大,便可利用這一技術進行防治。7-8月份在楊小舟蛾出現第3、4代幼蟲時,便可運用這一技術及時防治,避免成災。防治過程當中要求風速不高于1-5 m/s,主要運用高效的菊酯類農藥或者滅幼脲與BT生物農藥低濃度防治,車速控制在7km/h,避免運用化學藥劑防治造成環境污染。經防治實踐,林區的有蟲株率從未防治之前的100%下降至8%,極大地控制了蟲口密度,防治成效顯著。
4結語
楊樹生長過程當中病蟲害發生較多,必須要充分掌握病蟲害的發生規律,采取綜合性的技術措施加強防治,這樣才能在有效提高防治成效的同時,創造利于楊樹生長的良好環境條件,保證楊樹正常生長,提升其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梁新宇.楊樹撫育管理中的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9):231-232.
[2]李翠秀.楊樹主要病蟲害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20(27):191.
[3]吳素珍.北方楊樹病蟲害防治措施探思[J].花卉,2022 (14):270-271.
[4]劉雙.楊樹主要病蟲害及綜合防治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6):227.
[5]郝福榮.楊樹造林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方法[J].種子科技,2022,38(12):89-90.
[6]馬淑貞.楊樹苗木主要病蟲害的識別與防治方法探究[J].現代園藝,2020,43(14):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