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干德
摘 要:馬蹄是一種深受大眾喜愛的時令蔬菜,同時也是廣西桂林荔浦市傳統名特優產品。荔浦市位于廣西東北部,地處北回歸線北側,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夏長冬短,春季和秋季為過渡季節,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時間1472.4h,無霜期長達316d。作為 “國家級馬蹄標準化生產示范市”,其境內生產的馬蹄以個大、皮薄細嫩、甜脆多汁、化渣爽口、營養豐富、耐貯運等優點而享譽國內外。為有效提高馬蹄種植產量和質量,本文從栽培地區和品種選擇、栽培措施應用、田間管理以及病蟲害防治等方面介紹了馬蹄豐產優質栽培技術的應用措施。
關鍵詞:荔浦市;馬蹄;豐產;優質栽培技術
在我國,馬蹄種植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經有種植記載。而今,馬蹄已經成為我國南方地區和東南亞國家的常見蔬菜之一。馬蹄的外表光滑,表面有一層淡黃的薄皮。它的內部是淡白色的,質地脆嫩,口感清爽。馬蹄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對人體健康有益。同時,馬蹄也是一種低熱量食物,非常適合追求健康飲食的人們食用。
1馬蹄栽培地的選擇
馬蹄栽培地的選擇是一個關鍵的因素,它直接影響著馬蹄的生長和發育。在選擇栽培地時,有幾個因素需要考慮。首先是氣候因素,馬蹄喜歡生長在陽光充足,溫暖濕潤的環境中。因此最好選擇陽光充足,氣溫適宜的地方。其次,馬蹄對土壤的要求比較嚴格。最好選擇排水良好、疏松、富含有機質的肥沃土壤,這樣有助于馬蹄的根系生長和吸收養分。另外,馬蹄對酸堿度的要求也有一定的限制[1]。馬蹄喜歡中性或微酸性的土壤,pH值在6.0-7.0之間。因此,在選擇栽培地時,最好進行土壤的酸堿度測試,確保在適宜的范圍內。此外,栽培地的海拔也需要考慮。馬蹄對海拔沒有特別的要求,但是在選擇栽培地時,需要考慮當地的氣候特點和海拔對溫度和濕度的影響。最后,選擇一個沒有污染和有害物質的地方也是非常重要的。馬蹄對環境的敏感性較高,容易受到污染物的影響,因此最好選擇一個遠離工業區和污染源的栽培地[2]。
2馬蹄品種的選擇
首先,要考慮適應性和生長條件。不同品種的馬蹄具有不同的適應性和耐受能力。因此,在選擇品種時,要根據所在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來確定最適合的品種。其次,要考慮產量和收獲周期。有些品種的馬蹄生長快且產量高,適合于商業種植。而另一些品種生長周期更長,產量相對較低,更適合家庭種植或者供應個人消費。最后,要考慮種植和管理的難易程度。綜上所述,根據自己的種植要求和當地的氣候、生長條件以及自己的管理水平,選擇適合當地種植的,適應性強,抗病性好,易于管理的品種[3]。
3馬蹄豐產優質栽培技術
3.1浸種催芽
要提高馬蹄的產量和品質,浸種催芽技術是一項重要的栽培技術。浸種催芽是指在馬蹄種子發芽前用適當的方法處理種子,促進其迅速發芽,提高發芽率和幼苗的質量。下面是浸種催芽的具體步驟:首先,選擇健康無病蟲害的馬蹄種子,確保種子的質量良好。然后,將種子放入清水中浸泡,浸泡時間通常為6—8小時,促使種子充分吸水[4]。接下來,將浸泡后的種子取出,整齊擺放在預先做好的育苗床上,上面覆蓋一層2-3cm的薄土,淋透水,注意保持適宜的光照、溫度和濕度條件,以促進幼苗的正常生長。
3.2播種育苗
為了確保高產和優質的收成,播種育苗是栽培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以下是關于馬蹄豐產優質栽培技術之播種育苗的一些建議:選擇優質、健康、無病蟲害的種子。確保種子干燥、完整,并具備出色的發芽率。播種時間:根據當地氣候和季節條件,選擇適宜的播種時間。馬蹄一般在6、7月進行播種。播種方法:播種前的種薺必須經過合適的催芽處理,催芽過程結束后,將種薺整齊地放入育苗田內,種薺間的相隔距離應維持在3 cm。播種深度應以確保種薺完全埋入土壤為準。播種后最佳的土壤濕度應為泥濘狀,既不過于干燥,也不積水過多。為了防止秧苗受到高溫和強光的傷害,需要在育苗田上搭建遮陽棚,為秧苗創造較為穩定的生長環境。遮陽棚的存在除了防止陽光直射,還能夠維持土壤濕度,在遮陽棚下的苗木期間,澆泥漿1至2次可進一步確保土壤濕潤。大約15天后,當馬蹄秧苗生出新根,遮陽棚可以拆除,進行煉苗。當秧苗高度達到20至40 cm,葉狀莖生出大約4根,根系粗壯時,秧苗即可進行移植,氣溫在20至25℃之間有利于馬蹄的生長,此時的苗齡一般為30至50天[5]。
3.3整地
首先,確保田塊的耕作層深度要達到20 cm,田塊必須具有良好的疏松性質,水源充足。移栽前,需再次進行深耕,深度15 cm,有效地破碎土塊,增加土壤的疏松度、提高土壤的透氣性和滲水性[6]。為了滿足馬蹄的營養需求,應當在深耕后及時施入基肥,每公頃均勻施放30 t腐熟的農家肥,氮磷鉀復合肥300kg(注意要撒施,不能集中施在根的附近,以免燒傷幼苗根部)。經過深耕和施肥后,還需進行整細耙平,確保土壤表面的平整,為后續的移栽工作創造條件[7]。
3.4移植
移植環節確保馬蹄從育苗期順利過渡到生長期,并為其后續的生長和發育提供穩定的環境。7月下旬至8月上旬氣候條件適宜,有利于馬蹄苗的生長,應適時移栽。選擇馬蹄苗進行移植時,應注重馬蹄苗的健壯性,葉狀莖健壯的馬蹄苗存活率高,生命力更加頑強,能夠保證后期的高產。為確保移植過程中馬蹄苗的生命力不受損傷,應連同母球拔出,保持馬蹄苗完整性,提高其生長的穩定性。另外,還需當天起苗與當天移植,減少馬蹄苗的暴露時間,提高存活率。種植時的株間距為70 cm左右,而行間距為80 cm左右,確保馬蹄有足夠的生長空間,避免相互之間的競爭。每一個定植穴只栽植1株馬蹄苗,栽植深度約為10 cm,方便其后期的采摘。栽植的深度不宜過深或過淺,過深的栽植會導致馬蹄成熟后難以挖掘;而過淺的栽植則可能導致馬蹄分株較少,影響其結果和產量。
4田間管理
4.1施肥管理
施肥是田間管理的核心,為滿足馬蹄生長期間的養分需求,應定期追肥。以有機肥為主,滿足馬蹄的養分需求,有助于土壤的改良。追肥細化為分蘗肥、分株肥、壯苗肥、結薺肥和葉面肥五個主要階段。首先,在定植后的10天內,馬蹄處于分蘗期,需要充分的養分支持,需施放分蘗肥。每667 m2施放復合肥15 kg或尿素7.5 kg,促進分蘗的快速生長。其次,在定植后的20天,施放株肥,在此之前需完成除草工作。除草后的土壤更加疏松,有利于肥料的迅速吸收。每667 m2,施放的肥料量為復合肥20 kg、尿素10 kg和硫酸鉀10 kg。隨后,9月初施放壯苗肥,此時馬蹄進入生長旺盛期。為保障充足的養分供應,每667 m2施放復合肥25 kg,同時施入腐熟麩肥75~100 kg,以增強土壤的肥力。在9月下旬,馬蹄開始結薺,為保證結薺的數量和質量,此時施放結薺肥。每667 m2,施放復合肥量控制在30~50 kg之間。最后,在10月初施放膨大肥,膨大施肥可以迅速補充馬蹄的養分,促使馬蹄膨大,每667 m2,施放復合肥30~50 kg,分2次施入。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施肥的同時,還需結合水分管理。充足的水分不僅能夠促進肥料的溶解和吸收,還能夠保持土壤的濕潤度,為馬蹄的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4.2水分管理
首先,在播種前的土壤準備階段,應根據土壤類型、排水情況和天氣條件等因素,調整土壤濕度的合理范圍。一般情況下,馬蹄適宜在濕潤但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長。如果土壤排水不好,可以采取改良措施,如加入腐殖質、改善土壤結構等。在土壤準備過程中,確保土壤濕度適宜,不要過于干燥或者過于濕潤。其次,在種植過程中要注意合理澆水。一般而言,馬蹄在生長初期需要較多的水分來促進根系的發展,但不宜過量澆水以免導致根系缺氧。隨著植株的生長,需逐漸減少澆水的頻率和水量,以模擬自然環境中的干旱適應能力,同時刺激植株的花果發育。要根據天氣和土壤濕度情況來調整澆水計劃,避免水分過多或者不足的問題。馬蹄為多年生草本水生植物,對水分的需求和水層深度的控制都有嚴格的要求。在不同的生長時期,這些要求會發生變化,因此,需要靈活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水分管理。在馬蹄的幼苗期,水分管理的目的是促進其生根,建議將水層深度控制在4 cm左右。這樣的水層深度既能保證幼苗獲得充足的水分,又避免了因水深過高而導致的幼苗溺水。隨著馬蹄生長到分蘗和分株時期,由于蒸騰作用增強,其對水分的需求也隨之增大。為確保莖在地面形成,水層深度應適當加深,從而為莖提供更加充足的水分供應。在馬蹄進入后期,為了加速球莖的膨大,需要采取措施抑制地上部分的生長。此時,可進行排水曬田處理。在完成排水曬田后,重新灌水,此時的水層深度建議控制在7~10 cm之間。馬蹄的水分管理,應根據當地的天氣條件進行調整。例如,在高溫干旱的天氣條件下,為了保證馬蹄的水分供應,建議適當增加水層深度。而在采挖前的半個月,為了方便采挖,建議停止灌水,并將田里的水分排干。最后,要根據馬蹄生長的不同階段來調整水分管理策略。在生長初期和花期,水分需求較高,應及時滿足植株的水分需求。而在結果期,水分需求逐漸減少,可以適當減少澆水的頻率和水量。
5病蟲害防治
5.1病害防治
在栽培過程中,馬蹄也容易受到各種病害的侵襲,給農民帶來損失。因此,病害防治是保證馬蹄豐產的關鍵之一。病害防治主要包括預防和治療兩個環節:在預防方面,農民應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選擇抗病品種、提供充足的營養、合理施肥、合理密植等。首先,農民應選擇抗病性較強的馬蹄品種進行栽培,這樣可以有效減少病害的發生。其次,及時、充足地為馬蹄提供水肥,保持土壤濕潤,使植株處于良好的生長狀態,提高植物的抵抗力。另外,農民還應注意合理施肥,避免肥力過高或過低,以免引發根部病害。此外,密植會增加病害在植株之間的傳播,因此應根據馬蹄的生長習性合理控制植株的密度。在病害治療方面,農民可以采取多種方法來控制和治療馬蹄病害。首先,及時發現病害的初期癥狀,如葉片變色、葉干癟、白粉狀斑點等,要立即進行防治。農民可以使用合適的農藥或生物制劑進行噴灑,以控制病菌的繁殖和擴散。農民應注意使用農藥時的安全操作,按照使用說明進行施藥,避免污染環境和食品安全。此外,農民還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引入一些天敵或寄生菌來控制病害的發生。有機農業是一種可行的方法,可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增加農作物的自然抵抗力。除了預防和治療措施外,農民還需要定期進行病害監測和調查,以及合理管理農田。
5.2蟲害防治
為了保障馬蹄的產量和質量,我們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蟲害防治措施。首先,可以選擇合適的品種進行栽培。選用抗病蟲害性好的品種,可以有效減少蟲害的風險。其次,合理的田間管理也是防治蟲害的關鍵。及時清理田間雜草,保持良好的通風和光照條件,有助于減少蟲害的滋生。在播種前,可以進行土壤消毒,以殺滅一些常見的蟲害病原體。定期進行病害巡查,發現蟲害及時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針對不同的蟲害,我們可以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控制蟲害的發生。如對于馬蹄薊馬,可以采用浸種治蟲的方法,將種子浸泡在適量的農藥溶液中,以達到殺滅薊馬的目的。此外,在大田周圍種植一些草本植物,如迷迭香、薰衣草等,能夠吸引一些天敵或對蟲害具有驅避作用的植物,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在蟲害防治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白禾螟。白禾螟被認為是馬蹄種植中的主要害蟲之一。因此,識別和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對于保護馬蹄作物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白禾螟的特征和生活習性,以便更好地識別它。白禾螟的幼蟲體型較小,體長一般在1.5至2cm左右。身體呈淡黃色,頭部較小且呈黑色。成蟲則為灰白色,翅膀展開后可以看到其呈灰黑色弧形斑塊。白禾螟的壽命大約為20至30天,通常在干燥的環境下較為活躍。為了有效防治白禾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病蟲害監測和預警:定期巡視馬蹄種植區域,觀察是否有白禾螟的幼蟲或成蟲存在。還可以安裝黃板或黏蟲板,在其上涂抹吸引劑,吸引并捕捉白禾螟,從而及時發現害蟲的存在。生物防治:引入天敵對白禾螟進行生物防治,如寄生蜂、捕食鳥類和昆蟲等。這些天敵可以有效地控制白禾螟的繁殖和擴散。植物防治:選擇具有驅避作用的植物進行馬蹄種植,如蒜蓉、洋蔥、辣椒等。這些植物的特殊氣味可以驅避白禾螟,減少其對馬蹄的侵害。化學防治:如果白禾螟的數量超過一定閾值,可以采取化學防治方法進行控制。選擇合適的農藥,并嚴格按照農藥說明和安全操作規程進行噴灑,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環境污染和對非靶標生物的傷害。
6結語
綜上所述,想要實現馬蹄種植高質、高產目標,必須掌握優質的栽培技術,并關注馬蹄種植各階段的工作情況,針對實際情況采取對應的種植手段,再結合科學合理的病蟲害防治措施,進而提高馬蹄的種植產量以及質量,為提高當地經濟發展和提高社會經濟效益做好基礎保障工作。
參考文獻:
[1]羅運才,陸永晏,伍考蘭.貴港市港南區荸薺高產栽培技術[J].鄉村科技,2022,13(19):84-87.
[2]李明.荸薺高產優質栽培技術[J].鄉村科技,2021,12(29):54-56.
[3]鐘章敏,莫鐘敏,嵇迎燕等.不同栽培規格對粉馬蹄產量影響比較試驗[J].廣西農學報,2021,36(04):28-30+45.
[4]何敏.荸薺育苗及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21,27(06):52-53.
[5]梁義.荸薺的生物學特征及無公害高產栽培技術[J].南方農業,2021,15(03):63-64.
[6]賴小芳,余山紅,陳偉強等.荸薺稈枯病的發生為害及防治措施[J].長江蔬菜,2021(01):53-55.
[7]戴桂榮,馮慧光,龔瑾.長江流域荸薺高產栽培技術[J].科學種養,2020(1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