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巴山腹地的新鋪鎮新鋪灣社區,有一群地地道道的莊稼漢,他們憑著對生活的熱愛和觀察,以及對民間藝術的深刻理解,以巧妙的構思和嫻熟的動作,精彩地表演了陜西省省級非遺項目“勉縣五節龍”,一舉奪得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的銀獎,并榮登央視舞臺。
一
巴山深處的新鋪灣社區位于勉寧略三縣交界處,距勉縣縣城24公里。早年間,每遇干旱,百姓萬般無奈,自愿組織耍五節龍,扶正祛邪,祈天賜雨。在祈雨時,龍舞者越耍越歡實,潑水者爭先恐后,向草龍潑水。神漢口中念念有詞,現場鑼鼓喧天,喊聲震地,以至晴朗天空頓時烏云密布,一場救命甘霖從天而降。其中天旱祈雨的道具逐漸演變為今天的“勉縣五節龍”。
五節龍起源并流傳于勉縣新鋪鎮新鋪灣社區,因龍頭、龍身、龍尾共五節而得名,屬民間舞蹈類社火節目,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這是祖輩傳下來的手藝,也是新鋪灣人的記憶。
讓勉縣五節龍發揚光大并走向廣闊舞臺的是第五代傳承人楊大寶。
楊大寶七八歲時,村里經常耍五節龍,當時他只是跟著大人湊熱鬧,久而久之扎龍的技巧、表演的動作,他都銘記在心。有時,楊大寶跟在大人屁股后面手舞足蹈,他耍龍的動作靈活逼真、惟妙惟肖。
楊大寶初中畢業后,主動要求加入五節龍隊,家里人也非常支持。20世紀70年代,楊大寶正式拜本地耍龍大師王大貴為師,他聰慧好學,王師父對他偏愛有加。他憑借自己的天賦和毅力,苦練內功,很快便掌握了五節龍的四個常見組合動作黃龍纏腰、臥臺翻滾、彩虹飛架、高臺吸水,同時還掌握了龍翻身、龍打滾、龍戲珠、龍盤旋、架天橋等動作。特別是龍打滾的動作,龍體要在空中不停地連續表演成“8”字形,以突出龍的飛舞氣勢,難度高但頗具觀賞性。
短短一年時間,楊大寶就像深山的鷹鷂、脫韁的駿馬,飛馳在大巴山深處,名聲越來越大,成為五節龍傳習所的頂梁柱。
二
楊大寶認為民間藝術要想大有作為,必須走出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思路決定出路。楊大寶一方面吸納新人,壯大隊伍;另一方面強化管理,提升技能,不斷提高五節龍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楊大寶首先從五節龍的外觀上下功夫。過去,五節龍是用稻草扎的,比較粗糙,這在農村演出還比較接地氣,但到大都市演出,就缺少了精巧細致。于是,他冥思苦想,改用蓑草為材料,既不失傳統工藝,又美觀大方耐用。
人靠衣裝馬靠鞍,舞臺藝術更是如此。他一次又一次回想著外地演出時意外發現的一條眼睛泛紅的龍,那條龍伴隨著煙霧,眼睛更加鮮艷,他終于弄清楚了裝飾龍眼睛用的材料。于是,他在網上查詢,此種材料雖然有賣,但價格比較貴。為了節省錢,他從電器修理攤購買了一些便宜材料,通過精心設計,使五節龍搖身一變,更讓人賞心悅目。此外,他在龍頭上安裝了五色彩燈,尾部又加了煙霧彈。他利用急促的鼓點,讓龍尾連續釋放煙霧,制造出龍吞云吐霧之象,增添了表演效果。臥臺翻滾、彩虹飛架等動作,再現了大自然彩霞之絢麗,滿足人們祈祥之期盼。
2009年,勉縣五節龍憑借表演形式的唯一性(獨特的龍舞種類)、組合的靈動性、技術的獨創性、生動形象的模擬表演、濃郁的鄉土氣息,以及演出時群眾的可參與性、較高的審美觀賞性等特色,被陜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
創新是民族發展的永恒主題,五節龍雖然改頭換面了,但要使表演技巧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則是難上加難。楊大寶深知,五節龍雖然傳承了一百余年,但守著老規矩不肯改變,就不能與時俱進。
2012年,為了尊重和保護傳統的五節龍表演技藝,同時在形式和內容上有所改進和創新,增加藝術性和觀賞性,他廣泛搜集信息,尋求各種渠道,自掏腰包聘請專家指導,提升改進了演出的技法。此時,五節龍表演分平地表演和高臺表演兩類,行空游地,突破了彩龍的表演形式。在楊大寶的調度下,兩條龍仿佛剛從沉睡中蘇醒,左顧右盼,憨態可掬;鼓點漸緊,他又調度兩條龍或伸展盤旋,或翻滾游江,或纏腰戲耍,或交頭接尾,或嬉戲相親;隨后,在激昂的鼓樂聲中,他將彩球舉高,引導二龍騰空而起,進入舉龍、翻滾、游江、纏腰、嬉戲的環節,演出隊員們先在長凳上表演,后逐步上高臺,再達頂峰。二龍一會兒臥臺翻滾,如在波濤中戲水,一會兒高臺吸水,如在九天翱翔,相繼完成出海、游江、爬山、走嶺、扒崖等動作。
四
多年來,楊大寶苦心經營,帶領傳習所的藝人頻頻亮相各大展演活動。1989年,他率四十三人攜九條龍參加陜西省第二屆藝術節開幕式暨國際旅游日慶典演出;2006年,他帶隊參加漢中市文化旅游節演出;2010年,他帶隊在西安參加情系長安·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展演活動,謳歌盛世,贊美祖國;2014年,他帶隊參加“全國龍舞展演”,嶄露頭角,奪得山花獎銀獎,并榮登央視舞臺。2023年,作為第二批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楊大寶被評為“勉縣工匠”。
所有成功的背后,都有頗為艱辛的奮斗史。在楊大寶的帶領下,五節龍藝術正像鷹鷂一般,展翅翱翔,勇往直前,舞向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