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科學段前的美術基礎教育是我國高等美術教育人才選拔的重要培養階段,在不同歷史時期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美術后備人才。隨著近年來人工智能的發展,諸多基礎性工作將被人工智能取代,創造力將更加成為學生在未來社會環境下的優勢。當下社會美術培訓機構所形成的“工廠化、模式化、套路化”的藝考培訓方式,束縛了學生的創造力,打破應考思維、重歸藝術本質,是美術基礎教學改革研究的重要方面。本課程改革研究建立在西安美術學院附中辦學七十幾年的傳統優勢基礎上,從美術基礎教育與文學學科的融合教學角度出發,吸納思政元素,探索課程改革實施路徑,開發適應社會發展新需求的專業課程,以培養具有正確藝術觀與價值觀、具備扎實造型基礎與文化素養、富有創新思維與跨學科意識的美術后備人才。
關鍵詞:美術教育;學科融合;課程改革;課程思政
時代不斷發展,社會、科技不斷進步,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教育理念也需隨之更新。在生產力不斷提升的當下,人工智能迭代發展,未來人工智能必然會替代大部分基礎性、重復性的工作,傳統教育教學理念需緊隨時代步伐,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等方面進行改革。2021年9月,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普通高等學校藝術類專業考試招生工作的指導意見》對人才選拔、培養定位等方面提出指導意見,要求選拔培養文化素養高、專業基礎扎實、具有豐厚文化底蘊的專業人才,各地也相繼出臺了藝術類招生考試說明。從中能發現高等美術教育人才選拔與培養要求有所變化,更傾向于綜合型人才的培養與選拔。本科學段前美術基礎教育作為國家藝術類人才培養的重要一環,應以社會、學生發展為中心,加強專業建設,調整培養方向,開發適應新需求的課程體系,注重學生綜合能力、創新能力以及正確藝術觀的全面培養。
西安美術學院附中自1953年建校至今,作為我國美術教育事業的親歷者、參與者,緊隨時代步伐,不斷探索美術基礎教育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評價體系等建設工作,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在新的歷史時期,西安美術學院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探索在專業教學中吸納、融合文化知識的培養方式,構建新的課程體系。作為陜西省一流課程“人物造型基礎”核心支干課程的“圖文表達與轉換”課程,融合了美術與文學兩個學科,以組畫配文字腳本的形式進行創作,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創新、實踐的能力,以創新思維的培養為主要目標,并積極探索專業教學課程思政實施路徑。該課題還申報了陜西省課程思政示范課程與教學團隊,是適應新時期創新型綜合應用美術后備人才培養的改革課程。
一、美術與文學學科融合教學改革課程建設
當代美術基礎教育的重要目標在于培養具備深厚文化底蘊、藝術實踐能力、創新精神、正確藝術觀的綜合型人才。西安美術學院以學科融合為切入點開展課程體系的相關研究、開發工作,建立了專業教學核心課程“圖文表達與轉換”,打破傳統美術基礎教育人才培養不足的局面。
“圖文表達與轉換”課程教學實踐分為五個階段。第一,創作構思與題材選取階段。學生在預選題材范圍內(傳統文化、革命經典、先進人物、文學作品)根據自身興趣點選擇所要表現的內容,通過書籍、影視作品、網絡等途徑廣泛搜集相關資料,確定創作的基本思路與主題。第二,文字腳本寫作階段。在語文教師指導下完成8~14個故事情節的腳本寫作,突出故事的主題性、趣味性,并思考作品的繪畫表現形式與作品整體所呈現的藝術感染力。語文教師從中主要起引導作用,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第三,創作草圖繪制階段。根據故事設定,以文字腳本為基礎,勾勒草圖。除使用鉛筆等基本材料外,鼓勵學生運用平板電腦、手繪板等,體驗現代設備、軟件繪畫設計的魅力。該階段培養學生繪畫創作當中繪制草圖和藝術表現的能力,使學生從觀眾角度轉變為動畫、電影中人物的角度以及場景設計師的角度來思考相關問題,注重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第四,團隊互助階段。鼓勵團隊溝通與協作,反復打磨、思索作品的表現形式、趣味性等諸多問題,此舉有助于學生溝通、表達能力的鍛煉。第五,作品完成階段。運用前序課程所學的黑白形式語言、素描或色彩造型的繪畫形式完成組畫作品。這一階段,主要難點在于材料、技法的掌握,需要有一定的造型基礎與繪畫表現能力,才能將前期設想以組畫的形式生動呈現。
該課程承續了西安美術學院繪畫專業辦學傳統優勢,以造型能力、文字寫作訓練為基礎,深度融合美術與文學兩個學科。該課程要求熟練運用繪畫線條、構圖、構成、色調、色階及文學、歷史、美術鑒賞等知識,嘗試使用綜合材料,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該課程摒棄模式化、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在題材選取、創作構思、表現手法、故事情節設定等方面,積極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跳出固定思維,大膽實踐,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效培養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造型能力、創作能力,使得學生能以“圖”與“文”相結合的創作形式,用講故事、講人生的趣味性表達方式來創作主題作品,實現培養學生審美高度、文學修養、創新思維的教學目標。
二、美術與文學學科融合課程改革踐行課程思政的路徑
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中國教育重視育人,要求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以“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目標。課程思政是育人的重要途徑,將思想道德、家國情懷、社會責任、創新思維與人文素養精神等要素融入專業教學,構建全員、全程的育人格局,使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協同互補、同向而行的效應。這有助于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面深化改革,為構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提供有效支撐,拓展教育教學育人新路徑。
“圖文表達與轉換”課程在教授專業繪畫技能的基礎上,拓寬了知識視野,提高了綜合素質,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緊密結合,注重將思政元素“潤物無聲”地融入課程中,在課程思政持續推進中深化美育與思政教育協同發展,培養思想政治正確、綜合素質較強的美術專業人才。
教師作為立德樹人的踐行者、思政元素的挖掘者、教學方式的創新者,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能力、廣泛的思政知識儲備、良好的教學技能。“圖文表達與轉換”課程教學團隊具有多年美術、語文教學經驗,并積極參加各類思政育人培訓,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優化授課內容,創新思政教學理念,提升育人綜合素養。
在授課內容和教學方式方面,力求在多元協作中深化課程育人根基,挖掘提煉顯性與隱性思政元素,促進思政元素在課程教學各環節有機融入。在教學實踐中切實展現專業課程的育人價值,引導學生關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多樣的民間藝術、國內外優秀文學作品以及紅色經典等,結合時事要點,充分發揮陜西地區延安精神、魯藝精神、西遷精神的時代價值。在有關革命先烈、英雄模范人物、傳統文化等題材的創作中,要在學生藝術道路初期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價值觀,為學生埋下高尚藝術理想的種子。
學生在課程中創作的大量優秀作品,通過網絡、展覽、推廣會的形式進行宣傳,充分展示本課程思政育人的成效。如附中2022級學生徐梓彤創作的作品《前夜》,表現的內容是新中國開國大典前夕,天安門廣場開國大典旗桿設計者林治遠遇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戰,升旗電鈕的調試、模擬實驗的搭建、阻斷球的斷裂等問題都讓他焦頭爛額,但他心中的意志一直支撐著他,最終成功戰勝重重困難,使新中國的第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確保新中國開國大典順利舉行。學生們表示,該課程是一次全新的嘗試和體驗,在專業課學習中培養了創意思維、造型能力、寫作能力等,最主要的是能以創作者的角度觀察、理解、重溫歷史,體會文學名著的諸般魅力,并第一次以繪畫創作、文學寫作的形式傳達自身的思想與情感,為未來藝術發展打開全新領域。
“圖文表達與轉換”課程積極推進實踐育人方式改革創新,達到了積極的育人效果。在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藝術觀,不僅傳授了知識,還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養了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真正讓思政育人“動”起來、“活”起來。
三、美術與文學學科融合課程改革需注意的問題
美術與文學學科融合課程改革,需深入調研美術基礎教育的發展歷程與現狀,在課程設計、授課方式、教學內容等方面需從培養目標及學生長遠發展出發,重點研究教學課程的形成機制、建構模式與評價標準等,并從中總結教學經驗,吸收新觀念,不斷完善課程設計。“圖文表達與轉換”課程已經開設兩年,從目前的教學情況分析、總結,需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課程改革需考慮教學的承續性、連貫性,形成邏輯關系的統一性。“圖文表達與轉換”課程作為附中新課程體系的核心,要建立在一系列常規課程的基礎上。學生需在語文課程中學習文學寫作的技巧,在專業前序課程中訓練造型能力,如在“人體慢寫”“素描、色彩人物”“速寫人物”等課程中掌握人體的結構、比例、動態等知識,在“色彩構成”“空間構成”課程中掌握畫面設計能力,熟練運用人物、風景的素描、色彩、速寫造型語言,嘗試學習數字軟件繪畫的技巧,為課程順利開展提供技術保障。
第二,課程改革需以學生長遠發展為出發點,注意知識框架的整體建構,避免單一、孤立的教學。“圖文表達與轉換”課程在教授學生繪畫專業知識、技能的基礎上,讓學生結合文學、歷史、地理等知識進行藝術創作,重點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文化素養。在創作中,學生會接觸攝影、電影、服裝、場景設計等專業,雖研究不深,但為其未來藝術道路發展埋下了種子。
第三,課程改革需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發展,調動其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圖文表達與轉換”課程在授課模式上鼓勵學生發揚個性,在題材選取、材料選擇、技法運用等方面,以學生意愿為基礎,教師主要起引導作用。這種啟發式、開放式的教學方法,較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效率,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四,課程改革需考慮專業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協調共進的方式方法,做到潤物細無聲。“圖文表達與轉換”課程巧妙地將“繪畫+語文+思政”的理念貫穿教學始終,采用啟發、引導、探究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思政元素與學生的個性特點、成長環境和專業特色相結合,讓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專業教學。
第五,課程改革需明確培養目標,不斷更新教學手段,創新培養機制。“圖文表達與轉換”課程需以創新思維、綜合素養的培養為核心目標,將繪畫與寫作等訓練作為培養過程中的訓練手段,服務于人才培養。教學改革需不斷更新教育理念與方法,避免形成新的套路與模式。
四、美術與文學學科融合課程改革的意義
美術與文學學科融合課程改革具有重大意義,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人文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還能推動學科交叉與融合,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第一,美術與文學學科融合課程改革打破了學科間的壁壘,拓寬了美術教學的領域和視野,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打磨專業能力的同時能接觸文學學科,廣泛涉獵歷史、科技、時政、名著、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等知識。該課程強化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彌補了單一學科的局限性,構建更為豐富、完整的知識體系,推進人才的多維度培養與全面發展。第二,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以開發創新思維為培養重點,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在繪畫、文學、思政間找到融通點,對其進行分析、研究、運用。這將促使學生觀察、思考、想象各種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跨學科思維的能力。第三,在藝術創作中培養學生從綜合視角發現、分析、解決問題,鼓勵學生發揮創造力與想象力,在圖與文結合的創作過程中推動創新能力的培養。
(西安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
基金項目:2023年西安美術學院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藝考背景下美術與語文學科融合課程改革探索”(編號2023JY35)。
參考文獻
[1] 趙芳,陳曉鋒.高校美術教育與課程思政融合路徑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4(14):82-84.
[2] 趙舒,魯紅霞.融匯與協同:美術院校文學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機制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21(4):136-139.
[3] 高源.文學與繪畫融合創作美育研究:以運城幼師高專美術專業大學語文課程為例[J].科教文匯,2023(22):64-66.
[4] 陶征魏,趙君超.課程思政視域下美術學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模式中的融合與實踐[J].上海服飾,2023(9):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