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彩穎 馬玉峰 宋勇 郭鵬
“一流”課程建設是堅持實施習近平同志針對教育主要指示的一種大型措施,旨在改善教學質量。2018 年6月下旬,教育部提到,必須使水課出局,并建設金課。2019 年10 月底,教育部公開了教高〔2019〕8 號文件,給出了“經過約3 年期間,建立大概萬門國家級與萬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即“一流”本科課程‘雙萬計劃’)”。“一流”課程建設注重高階性、創新性與考驗性,屬于一種綜合促進課程內容、教學策略、評價方法等的改革活動。從綜合角度來說,“一流”本科課程建設是為了使所有的年輕人都能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也就是不但應使高校的學生能獲得更多的知識,還應利用高等教育來促進國民教育的發展。所以,高校應當改善課程的綜合質量,立足于更優秀的教學能力,打造“一流”課程。
“一流”課程目標的制定應當根據高等教育思想、辦學定位、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目標而進行。“一流”課程建設應突出應用廣泛、受眾面大、內容變化快、實踐性強等特點,并力爭實現所有的課程目標。“一流”課程建設目標應當將知識學習、學生能力與素養形成予以高效結合。不管是專業課或是一般課程,均屬于達成教育目標的媒介,知識講解、能力輸出與素養延伸屬于一種遞進的關系,能較好地反映“學而思,思而行,行而新”的教育思想。以《野外生存》“一流”課程建設為例,應構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的“三維目標”體系。
野外生存技能是公安民警必備的基本技能之一,為了提升公安民警野外綜合作戰能力,公安院校紛紛開設《野外生存》課程。《野外生存》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以實踐為主的課程,課程內容主要包括野外生存裝備、野外徒步、野外駕駛、野外宿營、野外辨向、野外急救、野外戰術等,旨在提高學生處理野外環境和突發狀況的野外實戰能力,提升學生野外執勤、執法的綜合素質。從內容上可以看出,《野外生存》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課程,涉及到公安學、體育學、地理學、醫學、植物學等多學科知識。通過《野外生存》課程教學,完善了警察體育課程體系,拓展了警察實戰課程的內容,擴展了訓練場地到大自然,激發和培養了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挖掘和發展了學生的潛能和個性,促進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諧發展。尤其是使得學生獲取了野外生存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達到鍛煉身體、磨煉意志、陶冶情操、放松自我、充實生活的目的;增強了合作、大局、安全、環保、探索、創新等意識;培養了吃苦、進取、冒險、拼搏、擔當、合作、創新等精神;形成了勇敢、頑強、自信、堅毅的意志品質。但是對標“一流”課程建設,《野外生存》課程存在教學模式守舊、教學內容滯后、考核方式單一等問題。
構建《野外生存》“一流”課程,開展“警察野外戰術”課堂改革時,應當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充分考慮當下學生的特點、需求,在此基礎和前提下去挖掘課堂變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時,《野外生存》“警察野外戰術”教學改革實踐,應持續打造高階課堂。利用合理的課程開發、溝通的課堂教學、合規的教學活動、穩定的實訓(實操)、新型課程作業等方式,指導學生慢慢構建系統思維、邏輯思維與科學思維,改善學生戶外執勤、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在“警察野外戰術”教學內容上,應當關注廣度與深度,不再受制于常規的理解方式,從而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與思考,在實際操作中改善能力,使學生能形成充分研究、勇敢質疑、積極創新的精神與能力。
基于“一流”課程建設背景下,應深入挖掘《野外生存》課程的育人價值,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建設。《野外生存》“一流課程”建設工作需遵循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培養人,將習近平法治思想轉變成人才培養的新標準,變更成人才培養的新力量。穩定地形成“根在政治,強在素養,贏在作風”的育人思想,進一步探索思政要素,使課程思政的目標變得更為明確。以“警察野外戰術”專項教學為例,將“課程思政”深度融入教學內容中,將思政的體現要素充分地引入到教學的整個過程,同時將思政當做支持力量,將專業知識當做核心力量,兩者結合,達成知識和思政的進一步結合。教師在警察野外戰術理論知識的傳授中開展潤物無聲的價值引領,并采取“實訓- 體驗- 反思”方式,讓學生在掌握警察野外戰術知識、技能的同時,引導學生學思結合、知行融合,為構建一支符合黨與群眾需求的“四個鐵一般”的公安團隊提供思政條件。
基于“一流”課程的“警察野外戰術”教學改革與實踐需舍棄常規的課堂教學模式,利用網絡與信息技術,積極嘗試線上與線下兩者融合的混合式教學,關注探索學生的自學能力。線上重點利用SPOC 與移動APP 等,使學生可以參與課前學習。線下通過翻轉課堂達成分析辯論、項目實踐與戰例教學等,驅動知識吸收與問題處理能力的改善。同時,建設“警察野外戰術”線上教學全套資源,充分運用線上教學資源供應的豐富、智能化的學習氛圍,構建線上與線下兩者結合的學習場地,使學生可以學得更有效率。
《野外生存》“一流”課程建設中,應改革學習過程評價,構建過程性、多元化考核體系,構建由師生、教學系統等聯合參與,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彼此融合的評價體系。以“警察野外戰術”專項教學為例,安排學生參與項目活動,使學生能接觸到更多的課程內容。利用實訓成果梳理、案例研究等作業評價策略,驅動學生課程學習的進一步開展。利用非正式的、過程性的評價,改善學生課程學習的考驗性。“警察野外戰術”專項教學評價機制不僅注重學習經過,還注重學習成績。日常考核涵蓋了出勤評價與課堂表現,分別評價學習態度與課堂參與度兩大內容。形成性評價涵蓋了3 個領域的內容:首先是文獻閱讀與拓展類資料學習;其次是通過翻轉課堂教學方式,根據詳細的“警察野外戰術”參與實訓且分組上交成果;最后是對迎合警察野外執勤實踐的戰例進行研究且編寫報告。期末評價大部分都屬于主要知識點的學習與運用,重點評價學生彈性研究與處理問題及予以單獨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