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爾庫塞指出,隨著資本主義工業社會的發展,生產技術的自動化決定著產品的生產、服務、實施的整個過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構成社會生活的主要方式,在這樣的社會中需求日益趨同,技術決定整個社會系統的運轉,消除了差異性需求,技術在滿足人的需求同時完成對人的奴役,繁榮的經濟背后消費性質發生了變化——異化消費。異化消費是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的新特點。深刻理解消費異化產生的根源為克服和消除異化具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啟示。
【關鍵詞】馬爾庫塞;消費異化;單向度;工具理性
【中圖分類號】B71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09-005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9.016
資本主義工業技術的迅猛發展、勞動生產率的逐步提高、物質產品極大豐富,使消費在滿足人物質需求的同時完成對人的精神奴役,發達的技術充當著消費的風向標,人的消費由理性到非理性的逐步過渡與淪陷。正如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中指出的那樣,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的消費異化現象——人由真實的需求轉向虛假需求,消費文化的異化也正是人異化的展現。技術的優勢體現在為人營造自由的假象,虛假的消費滿足,虛假的消費文化渲染,人徹底喪失超越性和否定性,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成為主旋律。在這樣的工業文明之下,人變成單向度的人。
一、消費異化形成的原因
(一)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勞動異化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明確提出了勞動異化這一概念,他指出在私有財產是外化勞動的產物,首先表現在生產者同自己的生產產品相異化。工人生產的產品越多、越豐富,生產的影響力越大,他們變得越加貧困,產品的價值越高,生產者的價值就越低。工人在產品生產中投入的力量和經歷越多,他們的產品異己的力量和強度就越大,他們自身的價值和力量就越低。馬克思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當中揭示工人與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時指出:“對對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現為異化,以致工人生產的對象越多,他能夠占有的對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產品即資本的統治?!?①其次,生產者同自己的生產活動相異化,工人對自己的勞動是分離的,勞動本身不再屬于勞動者,而是獨立于勞動者而存在的外物。再次,勞動者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人的有意識的活動是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這也是人是類存在物的本質原因,正因為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人類的生命活動是對象化的存在,是自由的活動。但是異化勞動把人類的有意識的活動變成動物本能的生存手段。最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相互異化。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和人的類本質相異化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異化。人的異化只有通過他人才能展現。馬克思憤慨道:“勞動的現實化竟如此表現為非現實化,以致工人非現實化到餓死的地步。對象化竟如此表現為對象的喪失,以致工人被剝奪了最必要的對象——不僅是生活的必要對象,而且是勞動的必要對象。” ②
資本主義社會異化勞動的出現使得自由勞動完全喪失,精密的社會分工使得人尋求基本的物質滿足,失去人的超越性、否定性和批判性,人是資本主義社會工業文明的精密構件存在,過剩的勞動成果導致私有財富的出現,反過來私有財富導致異化勞動的出現。人只能在非工作狀態下尋找自我的存在,而這極其有限的閑暇時候也被過剩的勞動產品所占據,人在消費滿足的“溫柔鄉”徹底失去自我否定的能力,消費的本真意義失去,不再是生活本真需求,而是資本工業文明杜撰出來的消費文化,人在消費文化的語境下失去判斷能力,消費打烙上文化的外衣,人們在消費文化的引領下喪失了消費的本真需求。資本主義工業技術加速物質的輸出,人選擇既定的選擇,閑暇時間被消費時光充分填補,人由主動消費變成客觀被動消費,消費異化造成了勞動者和勞動產品的分離。
因此,馬克思指出,私有財產是工人對自己和自然界外在關系的產物,馬克思指出人由于異化勞動導致自由的喪失,自由的喪失加速人們對消費自由的追逐,從一個陷阱掉進另一個陷阱。人在技術的加持下,不斷失去自我的否定性和超越性,人在精神和物質層面雙雙淪陷,消費異化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突出特征,人們訴諸商品消費帶來的自由和快感。
(二)技術理性的意識形態化
資本主義工業化滿足人所有物質需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變得和諧而統一,人們在機械的操控下各司其職地工作,物質生活的豐富多樣使得人失去作為人所具備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充分享受技術理性帶來的優越感,自動維護著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秩序,人滿足于技術創造的物質成果而不能自拔,越發依賴于物質消費所帶來的快感,不同的是這樣的物質消費不再是基于生活必須的需求,而是為了消費而消費,更加依賴于技術的物質成果。消費已經脫離原本屬性,在技術的加持下變成奴役人的消費——消費異化。
首先,資本主義的科學技術是消費異化的產生的直接原因。技術的發展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增加了社會財富和物質總量,滿足了社會各階層的需求,這樣無形之中緩和了階級矛盾,弱化階級對立。豐沛的物質滿足使得人的批判和否定功能喪失,技術抹平了矛盾產生的物質基礎,技術通過其成果完成對人的控制,它引導著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技術通過對社會物質的控制,使得人在情感和內心否定的維度完全喪失。這樣的社會沒有異議的聲音,成為由單向度的人構成的單向度社會。反過來說,技術變成統治階級手中的指揮棒,技術失去作為提高生產、滿足人合理需求的工具的作用,失去其“中立的立場”,成為政治的工具,變成同化階級矛盾和對立的工具。技術被賦予政治和文化的功能,技術產品此時不再是中立的,而是帶有功能性的異化物質。人越多消費這樣的物質自然就是接受消費異化的過程,任何的“棱角”都會在技術的打磨下失去其特有的屬性。
其次,技術理性變成全面操控社會的工具。馬爾庫塞指出技術的發展可以更好地統治人與自然。技術理性充分整合了政治、經濟、文化、語言等領域。新控制形式出現——技術理性。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受到技術理性的操控,人失去了否定和反抗的意識。政治的統治形式通過技術理性達到了最大化?,F代科技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人的需求、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同時技術理性也就在多大程度上完成對社會的全面控制。正是由于資本主義社會科技的迅猛發展,技術無所不在地通過娛樂、消費手段不斷麻痹人,引導人的思維和消費習慣。人們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時,也在不斷被同化和操控,人們在行為和思考能力方面完全喪失批判性和否定性。人們的“個性在社會必需的卻令人厭煩的機械化勞動過程中受到壓制”。③豐富的物質生活不斷消耗著人的“斗志”,為了滿足持續的幸福感,人不斷地接受既定的社會秩序。語言的批判功能淪為技術性的語言,轉化為社會控制的工具語言。文化的批判功能經過技術的改造失去了批判的功能,成為同化社會矛盾和階級對立的大眾文化。
再次,技術理性對人的同化。高度的機械化不斷提高生產率,使得大部分工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工人勞動者的工作狀態大有改觀。技術的發展使得白領和藍領工人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出現了藍領向白領轉變,藍領在技術理性的控制下有了更多的“自主權”,對技術的依賴使得他們喪失反抗意識。勞動狀況的改變使得他們更加珍惜當下的工作環境,勞動者和企業“共進退”。他們不再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量,反而成為資本主義的堅定擁護者。
二、消費異化的表現形式
(一)消費功能的異化
正常情況下,消費是滿足人們最基本需求的活動,是滿足人日常開銷的本真活動,是社會經濟活動的組成部分。人們通過消費滿足生活的幸福感是一種完全自由的行為,但在資本主義社會消費行為發生了本質的改變。人們的消費變成機械的消費行為,脫離消費追求幸福的本質,是為了消費去消費,人成了消費的客體,人的一切行為和幸福都在于消費,人在消費過程中失去了主體意識和理性。人們只有在消費的快感中才能彰顯自己的人生價值和意義,人們的追求和理想圍繞著消費而展開。資本主義社會通過消費文化和消費意識形態的輸出控制著人,人們變得思想空虛,完全淪落到物質的泥潭,無法區分商品和需要的不同。
(二)消費主體的異化
馬爾庫塞認為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技術理性使得人們失去批判性和超越性,消費文化的廣泛宣傳使得人們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人變成追求物質享受的個體。馬爾庫塞稱其為“虛假需求”,是統治階級強加給人的“虛假需求”,是指“這樣的需要具有社會的內容和功能,它們取決于個人所無法克制的外力;這些需要的發展和滿足是受外界支配的。無論這些需要有多少可能變成個人的需要,并由他的生存條件所重復和增強;無論個人怎樣與這樣的需要相一致并感覺到自己從中得到滿足,這些需要始終從一開始就是那樣的——要求壓制的勢力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的產物?!?④
資本主義社會發達的技術水平,使得人們的分工更加明確。人們機械地工作,這樣的勞動是被動和消極的、是不自由的。人們為了追求自由,把眼光投向了消費,只有消費可以滿足人對自由的向往,消費成了人追求自由的唯一手段。但是人們的消費并不是自由的消費,是完全按照商家和統治階級的設定進行消費,是壓抑的消費和受控制的消費。
(三)消費文化的異化
馬爾庫塞指出發達工業社會是單向度的病態社會,在這樣一個政治、經濟、文化和思想單向度的社會中,人失去了批判的能力,成為單向度的人。文化喪失了否定和批判的屬性,成為單向度的文化。文化被作為商品進行售賣、復制、加工和生產。文化的商品性和商品的文化性是資本化主義消費的基本特質。文化產品被系統化、規?;?、模版化加工和制作。這樣的文化不具備批判和否定功能,是市場化的產品,是滿足于人們需求的文化。它們是為了適應大眾需求的文化,它們變成統治階級的工具,是順從社會秩序的文化,成為資本主義制度的“文化盾牌。”
再者,商品升華為文化是消費文化異化的另一特征,任何商品都可以冠以“文化”,人們在消費時候關注的是商品的文化價值,這樣文化和商品的混淆,使得文化成為商品消費的重點,掩蓋了人們對商品的狂熱購買欲。
三、消費異化的社會危害
(一)消費異化造成人與自然危機
馬爾庫塞認為發達工業社會,人們沉溺在繁榮的經濟背景之下,一味地追求物質享樂,為了保持永久的享受,勢必加劇對自然的過度開發,把滿足人的需求建立在對自然的過渡盤剝之上,不僅造成原始資源的過度開發,同樣加劇了人們內心世界的空虛。短暫的物質追求帶來即時的快感,人陷入自然開發——產品開發的惡性死循環,造成嚴重的環境破壞。在資本主義發達工業社會中,人的批判性長期受到壓抑和控制,人們通過發泄“攻擊本能”來宣泄情緒,造成人際關系緊張,出現人的恐懼感和孤獨感的加劇甚至精神崩潰。同樣為了宣泄“情緒”自然界受到攻擊。
(二)消費異化造成精神危機
資本主義消費異化表現形式多種多樣,虛假需求、商業文化的普及、過度消費和高消費、消費自由化等現象,通過消費異化對人進行全方位控制,使人喪失了獨立思考能力以及人所具有的批判性和否定性能力,人對社會一味地順從,成為資本主義制度的擁護者。由于喪失了思考能力,人們無法區分真實需求和虛假需求,追逐利潤使得文化失去所具備的批判現實和否定現實的功能。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無產階級在消費和娛樂中失去了獨立思考和判斷是非的能力,忽視現實問題,在物質世界面前失去了無產階級的反抗精神和革命意識。物質世界徹底消除了人作為主體的精神力量,造成人精神世界空虛,淪為物質的奴隸。
四、馬爾庫塞消費異化的理論的現實意義
(一)揭示人文關懷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
鑒于資本主義發達工業社會中人們失去了否定性和批判性,成為機械的人、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的進步使得人們失去自我、失去反抗意識和批判能力,成為技術附屬品。人們滿足于技術發展帶來的物質成果,成為技術的奴隸。物質生活的豐富造成了精神世界的極度空虛,技術成為時代的“寵兒”。我們應該重視人的精神世界的豐富性和超越性。以人為本,既要關注人本身的需求,也要更加重視人發展的需求,正視好物質和精神的關系,保證物質需求滿足的基礎上充分關注精神需求,重視人的獨立性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相互關系,保持精神世界的獨立性,重視人文關懷,避免成為物質的奴隸。我們應該充分發揮和利用大眾傳媒培養人獨立思考的能力、否定和批判性方面發揮積極的宣傳作用,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樹立正確的審美維度和健康的人格,引導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二)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過度消費對自然和社會具有極大的破壞性,這使得人必須重視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不斷地進行反思,避免殺雞取卵式的自殺消費觀念。一旦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而以犧牲長遠的環境為代價這樣做是極不可取的,后果極其嚴重。這最終會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調,對生存環境造成毀滅性打擊。我們應該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把生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環保結合起來,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消費觀。
首先,保持生產和消費的合理增長。只有保持生產和消費的合理發展速度,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既不能生產過剩,造成資源的浪費,對經濟造成沖擊,同樣也不能生產不足,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不利于經濟的發展。其次,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要求我們處理好人、社會和自然的關系。人是社會的產物,人是社會中的一分子,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適度開發自然,對社會的發展有著很好的推動作用,既不能為了社會的需要過度開發自然,也不能為了自然的發展而忽視人的需要。要處理好三者的關系,要求我們既能滿足人類的合理需求,又不至于過度開發自然界??沙掷m發展的消費觀念是保持三者平衡的關鍵。再次,保持主體的自我意識。正確區分真實需要與虛假需要,堅持正確消費觀念,避免成為虛假需求的奴隸。保持否定意識和批判精神,打破消費異化的禁錮,注重人的自由而本真的狀態復歸。最后,綠色消費是消除消費異化的重要途徑。綠色消費能夠基于社會發展的現實,在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所需的物質資料的同時,對于自然環境也是低損耗的消費狀態。綠色消費能夠改變人們的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使人們在商品拜物教橫行的環境下,擺脫功利化和庸俗化傾向,改變追逐品牌化和符號化的消費習慣。綠色消費是對消費異化的全面超越,對于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意義重大,對于重塑健康的消費環境具有深刻意義。
(三)工具理性的借鑒意義
科技的進步帶來了豐富的物質成果,滿足人的物質生活需要,但是對科技的發展要辯證地看待。既要充分利用科技的優勢,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生產效率,極大豐富物質生活需求。同時應該保持人的獨立性??萍疾荒芰桉{于人之上,我們要合理利用科技的進步方面,同時需要警惕科技對人的左右,科技的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應該有機結合,這樣既能保持人的獨立性,又能使得技術得到合理和理性的應用。
注釋:
①②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7頁。
③(美)赫伯特·馬爾庫塞著,劉繼譯:《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頁。
④(美)馬爾庫塞著,劉繼譯:《單向度的人》,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6頁。
作者簡介:
丁琦,女,遼寧遼陽人,沈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