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彤 蔡薇
【摘要】《豐乳肥臀》是作家莫言的一部長篇巨著,講述了山東高密東北鄉上官家族在20世紀時代變遷中所經歷的跌宕起伏。本文以目的論理論為指導,探討研究《豐乳肥臀》葉果夫譯本中的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翻譯,以此更好地推動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翻譯的發展,向世界更好地傳播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從而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廣泛傳播。
【關鍵詞】《豐乳肥臀》;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翻譯;目的論;俄譯本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09-0101-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9.031
一、引言
《豐乳肥臀》是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長篇小說代表作,2013年《豐乳肥臀》經當代俄羅斯漢學家葉果夫翻譯并出版問世,在俄羅斯引起巨大反響,隨后推廣至中亞國家。葉果夫是俄羅斯一位聞名遐邇的翻譯家、漢學家。多年來從事中國現代文學作品翻譯,他曾翻譯過中國作家蘇童、余華、茅盾等人的多部作品?!敦S乳肥臀》修辭手法靈活,語言風格上表現出非常濃厚的民俗氣息,同時向讀者展現20世紀初期的中國服飾。在全球一體化進程下,對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本文以《豐乳肥臀》為藍本,在目的論指導下探討分析,在漢譯俄的過程中,如何將原文所表達的信息及東方文化元素,最大程度上傳遞給目的語讀者,從而對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翻譯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翻譯目的論的理論概述
翻譯目的論是20世紀70年代左右在德國興起的翻譯理論,目的論關注的是以原文為基礎的翻譯行為,在翻譯的過程需要兼備目的和結果,漢斯·弗米爾認為翻譯中的最高法則應該是目的法則,即翻譯的目的不同,翻譯實則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并提出了翻譯目的論的三個原則:目的性翻譯原則,連貫性翻譯原則,忠實性翻譯原則。并認為所有翻譯活動遵循的首要原則是目的性翻譯原則。
(一)目的性翻譯原則
目的論三原則中的核心原則是目的性原則。任何翻譯都需要遵循一個目的,根據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譯者決定翻譯應采取何種方法與策略來達成翻譯目的。換言之,結果決定方法。對于“目的”的解釋有三種:一是譯者從事翻譯工作的目的,二是譯文傳遞信息的目的,三是譯者想要達到的某種特殊目的是通過一定的翻譯策略來實現的。譯者按照目的性原則,在翻譯過程中應按照譯文所要達到的預期的目的,恰當的選擇翻譯方法和策略。
(二)連貫性翻譯原則
譯者應充分考慮目的語讀者及目的語讀者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等,最大限度地使譯文做到語內連貫,使譯文在目的語文化中具有實際意義且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使目的語讀者能夠讀懂譯文。在語言轉換過程中,如果譯文語句銜接不連貫會使目的語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閱讀障礙,使讀者迷惑不解,因此連貫性原則是譯者必須遵守的原則之一。
(三)忠實性翻譯原則
忠實性原則是譯文應盡可能忠實于原文,而不對其含義作重大改動,譯文與原文之間應存在語句連貫一致。忠實性原則并不要求原文和譯文在內容上一字不差,而是需要原文和譯文中應該存在某種對應關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盡可能地還原作者的寫作意圖和原文寫作風格特點。
三、目的論視角下《豐乳肥臀》中的中國傳統服飾
文化翻譯
(一)目的性翻譯原則下的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翻譯
目的論的核心原則是目的性原則,譯者根據原文寫作特點有目的地選擇相應的翻譯策略,將譯文通過有目的的翻譯最大限度地呈現出來。
例1:她掖好木梳,挽起褲腿,露出了白皙的、線條流暢的小腿。然后她脫了那雙繡著紅花的藍緞子鞋。天足的妹妹們看著她的半殘廢的腳。
Она закатала штанины, и открылись бледные округлые ноги. Потом скинула синие бархатные туфли, расшитые красными цветами. Сёстры во все глаза таращились на изуродованные бинтованием ступни.
例1講述的是上官來弟聽到上官魯氏一聲哀號后,飛奔到母親上官魯氏身邊卻不幸把乘著雞食的青瓷缽盂打碎,被祖母上官魯氏要求帶著其余的妹妹們一塊兒去蛟龍河里準備下河抓蝦時的場景。
“緞子鞋”是一詞是極具中華傳統服飾文化代表性的詞,“緞子鞋”很難在俄語中直接找到一個專有名詞與其對應,俄譯本中,譯者采用直譯的翻譯方法將“繡著紅花的藍緞子鞋”翻譯出來,“緞子”是質地厚密且表面光滑的絲織品,是我國的特產之一?!哀咬学猝绉学洄擐恣帧钡木S基詞典解釋為“сшитый из бархата”,“藍緞子鞋”與譯者翻譯的“синие бархатные туфли”這兩者意思對等,加之前面的定語“繡著紅花的”與“расшитые красными цветами”這兩者翻譯相符,如此一來既符合了俄語的表達習慣,又有利于目的語讀者在原汁原味的語言中體會人物形象。譯文的表達地“синие бархатные туфли, расшитые красными цветами”對于目的語讀者而言,清晰明了地點明了繡花鞋的質地,以此突顯了正值青春年少的上官來弟穿著繡著花的藍緞子鞋的形象,該人物形象在讀者的想象中便栩栩如生了。如果此處只是處理成“синие туфли”,則使對人物衣著特點的翻譯顯得過于簡單樸素了。
同時后半句中“天足的妹妹們看著她的半殘廢的腳”,此處“半殘廢的腳”結合小說中的時代背景,“半殘廢的腳”說的是“纏足”,纏足是中國古代一種陋習?!袄p足”是用布將女性雙腳緊緊纏裹,使之畸形變小。一般女性從四、五歲起便開始纏足。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為了使目的語讀者更好貼近原文,葉果夫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將“半殘廢的腳”譯為“изуродованные бинтованием ступни”,即“用繃帶包扎好”的腳,使該片段的譯文具有更鮮明的時代特點。
例2:他身穿柞蠶絲綢長袍,白洋布褲子,腳脖子上扎著黑穗藍帶子,腳穿白底膠皮鞋。他的兩個肥大的褲腿膨脹著,好像里邊充滿了氣體。
Он был в длинном халате из дорогого плотного шёлка поверх белых заграничных брюк, перевязанных на лодыжках синими ленточками с чёрными кистями, и в кожаных туфлях на белой каучуковой подошве. Ноги казались невероятно толстыми, словно штанины надули изнутри.
例2描述了高密東北鄉的大地主“福生堂”二掌柜司馬庫的出場形象。
長袍為男子穿的中式長衣。清朝順治末,長袍短于膝蓋,后又加長至腳踝上,在甲午戰爭之后,長袍款式變成短至腰身的樣式。 長袍衣料選擇品種豐富,富人多以絲綢緞為主要材質,色彩鮮艷,窮人則以棉麻材質為主,色彩多為素色,較為樸素。“長袍”在俄語中有詞匯可以直接與之對等,而原文“柞蠶絲綢長袍”中的“柞蠶”是喜食柞樹葉的一種吐絲昆蟲。又稱春蠶、槲蠶、山蠶。繭可繅絲,主要用于織造柞絲綢。譯文選擇用“халат из дорогого плотного шёлка”,考慮到文化差異及目的語讀者接受能力,譯者在此處并沒有將“柞蠶”這個詞直接翻譯出來,而是用昂貴的綢緞進行了代替,使譯文最大限度地呈現出該角色在原文中富貴臃腫的形象。
原文中“白洋布褲子”被譯為“белые заграничные брюки”。“洋布”是源于西方國家,通商口岸后由西方引進中國的紡織品,通常指的是棉布,因與傳統中國手工的“土布”有顯著的不同,所以稱之為“洋布”(劉玉琪,2019)?!哀侑学鸳猝学擐讧椐擐恣帧本S基詞典釋義為“привозимый из-за границы; иностранный, иноземный”二者意思對等,對于“洋布”的翻譯,譯者選用“заграничные”一詞表達更加簡潔明了,對于目的語讀者而言更容易理解,突顯了在抗日戰爭初期的時代下司馬庫身著華裳的大地主形象。
例3:他的袍角撩起,掖在腰帶里。腰帶是白絲線織成,垂著一長一短兩穗流蘇。左肩右斜一條窄窄的棕色皮帶,皮帶聯結著皮盒子,皮盒子口上,露出一角火苗一樣的紅綢。
Полы халата были заткнуты за белый шёлковый пояс с бахромой на обоих концах.С левого плеча у него спускалась узкая портупея из коричневой кожи. На ней висела кобура,из которой язычком пламени выглядывала полоска красного шёлка.
用絲線織成的腰帶又稱“大帶”,“紳”,由此引申指束紳的人士如“鄉紳”“紳士”,即地方上有權勢的地主或者是退職的官僚,鄉紳的大帶一般多用素色? 原文中“腰帶是白絲線織成”所指的即是“大帶”,如此也符合司馬庫作為當地大地主的服飾裝扮。譯文將原文中“腰帶是白絲線織成”借助“заткнуты за белый шёлковый пояс”巧妙地表達了“大帶”的樣式與質地,以便目的語接受者了解中國傳統服飾。
(二)連貫性翻譯原則下的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翻譯
連貫性翻譯原則是指譯者應充分考慮原文所處的時代背景及社會文化,使譯文無限接近目的語讀者的語境,真實地再現源語文本意境。
例1:隊員們穿著黃布褲子,黑布褂子,頭上戴著高粱蔑片編成的尖頂八角斗笠。沙月亮的斗笠頂上綴著一朵紅纓,區別于他的隊員,標志著他的身份。
Бойцы красовались в брюках цвета хаки, чёрных куртках и шляпах из гаолянового лыка с восьмиугольной верхушкой. Красная кисточка на шляпе Ша Юэляна отличала его как командира отряда.
例1描述的是膠東抗日總隊的別動隊黑驢鳥槍隊的隊長沙月亮和他的隊員們的出場場景。那時并沒有現代的頭盔,沙月亮和他的隊友頭戴尖頂八角斗笠的作用是像頭盔一樣的遮風擋雨,及適當地保護頭部?!岸敷摇笔侵敢环N遮陽蔽雨的編結帽,由竹葉,棕絲等編織而成。俄文中并沒有專門的單詞與“斗笠”相對應,譯者在此處處理成“шляпа из гаолянового лыка”用高粱薄片制成的八角頂的帽子,能讓目的語讀者了解尖頂八角斗笠的材質,并使讀者較為輕松地想象出黑驢和鳥槍戴的尖頂八角帽的獨特外觀,為故事情節做好了鋪墊。
例2:一個身材高大的人從第二架爬犁上跳下來。他穿著一件光板羊皮襖,敞著懷,露出一件豹皮背心。背心上扎著寬皮帶,皮帶上掛著一只左輪子手槍,還有一把短柄的小斧頭。只有他沒戴皮帽子卻戴著一頂三頁瓦氈帽。他的聳起的雙耳上,各戴著一個野兔皮護耳。
Из вторых саней выскочил высокий мужчина в заношенной куртке из овчины, распахнутой на груди. Под ней виднелась телогрейка из шкуры леопарда, перехваченная широким кожаным поясом, на котором висели револьвер и топорик с короткой ручкой. У него одного шапка была не меховая, а фетровая, с тремя клапанами из кролика.
例2描述的是上官家族的七個女孩子去砸冰撈魚的過程中遇到了大地主司馬庫時,司馬庫的衣著形象。
“氈帽”是用動物毛皮或化學纖維制制作而成的片狀物,即“氈”制作而成的帽子。此處譯者沒有過多強調氈帽的制作材料,譯成“фетровая шапка”用這個簡約的詞組概括了原語詞“氈帽”的意思,降低了目的語讀者理解難度,使得譯文更加流暢簡潔。
(三)忠實性翻譯原則下的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翻譯
忠實性翻譯原則是指譯文與原文不需要字字對等,而是需要原文和譯文中應該存在某種對應關系,且忠實于原文。
例1:孫大姑滿頭銀發梳得溜光,腦后的發髻系得結實平整,髻上銀釵閃爍,髻邊斜插一根艾蒿尖兒。
Отливающие серебром волосы тётушки Сунь были гладко зачёсаны, собраны на затылке в плотный, ровный пучок и закреплены блестящей серебряной шпилькой, а по бокам заколоты палочками из полыни.
例1描述的是上官魯氏生產時危在旦夕,上官魯氏丈夫上官壽喜跟她的母親上官呂氏哀求請接生婆孫大姑為上官魯氏接生時的出場形象。
“釵”是古代漢族婦女的一種首飾,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形狀為兩條金屬絲到最后絞成一股、在裝飾物的結尾處必定有流蘇吊墜來襯托(梁贊諾娃,2021)。釵是上飾雕花,下飾兩股插針的插發飾物,其造型最初由兩股簪組成,后又變化出豐富多樣的造型,古代女子在頭上插釵既有實用作用,又有強烈的裝飾作用。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發展,釵飾的形制、質地也不斷發生變化,演變出金釵、銀釵、玉釵、荊釵等等(賈鴿,2012)。
譯文中譯者將其翻譯為“шпилька”,“шпилька”一詞的維基詞典俄文解釋是“приспособление для закалывания волос в причёске в виде согнутой пополам проволочки или двузубчатой вилочки”,可以看出俄文中的“шпилька”與漢語中的“釵”的作用相近,譯文將“釵”譯成“шпилька”既呈現了原文的內容,也符合翻譯目的論的忠實性原則。
原文中對孫大姑的描寫還提到“發髻”一詞,發髻文化也是從屬于古代傳統服飾文化中的一部分,“發髻”是將頭發歸攏在一起,于頭頂、頭側或腦后盤繞成髻,是一種長發發式。“髻”在《新華字典》中釋義是盤在頭頂或腦后的發結,“пучок”的維基詞典釋義為“охапка чего-либо”與漢語中的“髻”意思相符,從而在目的論指導下實現了對原文的忠實。
例2:她上身穿著漿洗得板板整整的白布斜襟褂子,腋下的紐扣上拴著一塊白手絹,下穿黑布褲,腳脖子上扎著小帶,足穿青幫白底黑絨花繡鞋。她全身上下透著清爽,散發著皂角味兒。
Она была в белой накрахмаленной кофте с косыми полами, под одной из боковых застёжек, почти под мышкой, виднелся белый носовой платок. Чёрные штаны, подвязанные ремешками чуть выше лодыжек, туфли с белой подошвой, бирюзовым верхом и вышитыми на нём чёрными цветами.
“褂子”是傳統中式的外衣,除背心、棉襖等冬衣以外的統稱,有時特指外套,并多見于北方人方言里,一般指春秋天外面穿的單層上衣,比如現如今的襯衫之類。譯者考慮到對目的語讀者而言,“褂子”一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因此將“褂子”譯成了“накрахмаленная кофта”,最大限度地體現的忠實性翻譯原則,考慮到目的語讀者的認知能力,作者省略了對“褂子”的精確翻譯,以促進對原文的全面理解。在目的論的忠實性原則的指導下優先考慮忠實于原文,同時確保目標語言讀者能夠輕松理解人物出場所穿戴的服飾。
四、結語
在目的論三原則的指導下對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進行翻譯時,譯者要清楚中俄兩種語言文化之間所存在的巨大差異,對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不能直接進行字對字的翻譯,而是要根據文學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及當時的社會文化以及在該歷史背景下角色的著裝,有目的地進行翻譯,靈活處理譯文,從而做到連貫性、忠實性原則,使譯文盡可能地傳達原文所包含的信息。
翻譯文學作品中的東方元素是對外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最好的途徑之一,讀者通過閱讀文學作品,能夠加深對文學作品中所展現的中國文化的理解,莫言的《豐乳肥臀》中對不同角色出場時的著裝的描寫,讓目的語讀者體會到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獨特與魅力。俄羅斯漢學家葉果夫基于多年對中國文化的了解與研究,能夠準確翻譯原作中相關的服飾描寫,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翻譯提供了優秀的范本。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歷史悠久,譯者要對其歷史背景進行深入挖掘,翻譯得當,才能將中華文化更好地傳播出去。
參考文獻:
[1]Егоров,И.А.Большая грудь, широкий зад[M].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Амфора,2013.
[2]賈鴿.隋唐發飾造型分類研究及應用開發[D].西安工程大學,2012.
[3]梁贊諾娃·瑪麗婭.《新華字典》中的文化特色詞俄譯研究[D].黑龍江大學,2021.
[4]劉玉琪.僭越與時尚:洋布在晚清的社會活性[J].服飾導刊,2019,8(04):32-36.
[5]莫言.豐乳肥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馬曉彤,第一作者,女,漢族,新疆師范大學俄語筆譯專業2022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俄文化交流。
蔡薇,通訊作者,女,漢族,博士,研究方向:俄語語言文化學、俄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