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娜
【摘? 要】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目的比較明確,以延續“非遺”的核心文化基因為主導,將更多的新鮮血液和時代色彩注入其中,確保“非遺”充滿生命力和活力。高校的教學資源優勢、學科與科研優勢、設備與場地優勢非常明顯,能夠為實現“非遺”傳承目的助力,如果能夠將“非遺”與高校藝術學科課程體系相結合,逐步完善高校教育體系,就有助于創新和傳承“非遺”文化。文章結合中原“非遺”與高校藝術學科課程體系相融合的優勢,分析具體的融合要求和實現路徑,以期為促進中原“非遺”的傳承及弘揚和高校藝術學科課程體系的改革升級提供理論借鑒。
【關鍵詞】 中原“非遺”;高校藝術學科;課程體系;融合路徑
一、中原“非遺”與高校藝術學科課程體系相融合的優勢
(一)教學資源優勢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性非常明顯,在傳承以及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時,需要分析“非遺”所處的人文生態環境以及地域環境,理性考量客觀因素。高校的教育資源優勢非常明顯,對研究中原“非遺”文化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學校的專業教師隊伍具有較為扎實和深厚的藝術理論功底、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對民俗文化、民間藝術的了解比較深刻和透徹,是非常合適的“非遺”保護傳承工作人選。如果能夠將中原“非遺”與高校藝術學科課程體系相結合,就能夠為中原“非遺”工作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充分發揮學校的教學資源優勢,實現終極傳承目標以及課程建設目標。
(二)學科與科研優勢
中原“非遺”文化的內容較為豐富,傳統技藝類占據主導,大部分“非遺”項目與高校藝術學科密切相關,能夠實現與服裝設計、環境藝術、視覺傳達、美術學等典型藝術類學科的高效匹配。
因此,在傳承“非遺”文化時,高校可以利用已有的教學科研機構以及文化研究基地和文化研究中心,全面分析中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來龍去脈,探索新的“非遺”傳承路徑,充分發揮學科與科研優勢,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和科學資源的高效利用和配置。
(三)設備和場地優勢
高校的教學實力較強,且配備了充足且固定的教學研究場地。在“互聯網+”教育不斷深入人心的今天,高校也引進了諸多的教學設備,如數字攝影攝像、3D打印機以及三維激光掃描儀,這些現代化教育資源能夠為中原“非遺”文化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硬件設備和場地支持。另外,學校的生源比較穩定,具有良好的師資力量,吸引了大批的民間藝術家企業家和“非遺”傳承人入駐。因此,在傳承中原“非遺”文化的過程中,高校藝術學科具有明顯的設備優勢和場地優勢,能夠共同推進中原“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二、中原“非遺”與高校藝術學科課程體系相融合的實現要求
藝術學科課程體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并非各個部分的簡單相加,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與外部環境存在密切聯系。傳統的藝術學科教學模式局限于藝術理論知識的講解,教師簡單傳授藝術創作技巧。在傳承中原“非遺”文化的視域下,高校需要打破教學常規,樹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教學的系統整體觀,抓住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教學的重難點,在帶領學生分析中原“非遺”藝術事項本身的同時正確引導學生的文化行為,讓學生深入感知不同的文化語境,全面理解和把握藝術整體事項,確保學生能夠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生成、生存以及發展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同時,學校需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課程教學中堅持層次性和條理性的原則,理性客觀地看待藝術學科課程體系構建的層次性,在宏觀統籌以及高瞻遠矚的過程中突出教學重點,此外,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課程教學評價時,學校應遵循多維度的教學評價原則,以促進學生的成長發展為基本目標。作為理論與藝術實踐緊密融合的課程,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課程的融合性和實踐性較強,教師需要以傳承和弘揚中原“非遺”文化為評價的落腳點,擺脫單一性的藝術評價標準,踐行多元化的藝術評價觀。
三、中原“非遺”與高校藝術學科課程體系相融合的實現路徑
(一)優化學科建設,整合藝術學科資源優勢
為了實現中原“非遺”與高校藝術學科課程體系的無縫銜接,學校需要在理性分析的過程中全面優化藝術學科建設,促進學科資源的優化利用,充分發揮資源優勢,逐步打造中原“非遺”傳承課程體系,將中原“非遺”文化融入藝術設計體系的專業課程和通識課程中。教師需要采取模塊化教學模式,科學設置中原“非遺”基礎理論課程模塊、技業傳承模塊、創新工坊模塊,實現三者的協同并進,逐步充實藝術課程內容,確保學生能夠對中原“非遺”文化有一個全面透徹的理解,進而產生強烈的認同感,主動參與“非遺”文化的傳承工作。
首先,學校需要圍繞中原“非遺”文化設置技術理論課程模塊,將其與藝術學科課程體系相結合。“非遺”傳承工作的難度系數偏高,技藝傳承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此基礎上,還需要深入學習及研究系統的“非遺”理論知識,透徹理解“非遺”,進而產生由內而外的文化情感,主動創作出優秀的文化精品。基于藝術學科的中原“非遺”理論基礎理論課程非常簡單,理論性和實踐性及基礎性較強,以藝術設計專業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為主要對象。教師需要深入淺出地講解中原“非遺”文化的理論體系基本知識和保護實踐,拉近學生與中原“非遺”之間的距離,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修養,讓學生能夠形成傳承“非遺”文化的文化自覺,主動尊重“非遺”文化。經驗豐富的教師可取田野調查的形式帶領學生深入訪談和實地調查中原“非遺”,從多個渠道整合與之相關的資料,讓學生在深入實際、密切觀察和實地走訪的過程中了解中原“非遺”傳承人的創作歷程,進而自主學習和挖掘及感受中原“非遺”文化。
其次,學校需要結合藝術學科課程的教學現狀設置中原“非遺”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模塊。在傳承中原“非遺”時,傳承者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只有確保傳承者在主觀上深入體驗和學習與中原“非遺”相關的技巧和技藝,逐步形成自身的技能才能夠出色完成傳承和延續工作。學校則應依托中原“非遺”技藝傳承模塊帶領大三學生學習核心必修課程,在工作室中組織開展教學活動,鼓勵學生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以及專業方向自主完成工作室學習任務。中原“非遺”民間藝術人、代表性傳承人以及藝術設計專業教師需要共同承擔課程育人任務,學校應結合教育特色選擇中原“非遺”中極具代表性的傳統工藝,明確具體的“非遺”研究對象,由中原“非遺”民間藝人以及傳承人采取口傳心授的形式進行授課,讓學生能夠全面系統地感知“非遺”傳統手工技藝,了解“非遺”背后的文化魅力和藝術情節,透徹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的基本特點,逐步形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最后,學校需要設置中原“非遺”技藝創新研發模塊,以藝術設計專業三年級學生為主要對象,積極實現中原“非遺”應用向創新設計研究的順利過渡。藝術專業的教師應依托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以及畢業設計將“非遺”真實項目融入課堂,實現“非遺”與市場和“雙創”的無縫銜接,主動探索現代化的融合發展模式,促進中原“非遺”資源向生產力和產品的有效轉化,產生更多的經濟效益,動態傳承中原“非遺”。創新研發中原“非遺”的要求比較嚴格,十分考驗學生的專業素養,藝術專業的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全面了解中原“非遺”產品的生產流程,提升學生的策劃營銷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
在組織開展中原“非遺”技藝創新研發模塊教學活動時,藝術專業教師、企業家以及“非遺”傳承人需要主動參與其中,在正式授課前,教師需要逐步細化中原“非遺”產品的設計、研發、包裝、生產、流程以及銷售等諸多環節,開展分段式教學活動,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一一對應;結合美術學、服裝學、環藝學、產品學、視傳學等典型藝術類學科的教學要求帶領學生學習核心知識,拉近各專業學生之間的距離,鼓勵學生協作創新和研發“非遺”產品,嘗試站在現代生活和現代市場的視角探索中原“非遺”的現代衍生模式。例如教師可以圍繞中原“非遺”主題以及藝術設計等多個專業方向,分層次、有目的、分類別地組織中原“非遺”傳承活動。例如教師可針對以中原“非遺”為創作素材的現代裝飾畫,讓學生自主開發和設計中原“非遺”衍生品,鼓勵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傳承和創新中原“非遺”工藝,鼓勵環藝專業的學生分析中原“非遺”村落的保護和建設。
(二)打造互動平臺,建設“非遺”公共文化空間模式
在現代文明不斷發展的今天,中原“非遺”文化逐步流逝,為了有效傳承“非遺”,學校需要將學術研究、搜集收藏、展示展演、公共教育以及文化交流相結合,逐步打造中原“非遺”文化空間,鼓勵教師設計專業的“非遺”課程設置,提供形象直觀的材料資料,給予“非遺”傳承人交流互動的機會和指導,為“非遺”文化活動的組織開展提供場所。
首先,學校需要建立中原“非遺”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中原“非遺”傳承的難度系數偏高,數據資料保護是重點,學校則應利用自身的教育優勢及資源優勢打造中原“非遺”數字博物館,將靜態保護和動態保護相結合,分門別類地管理及入庫保存中原“非遺”項目的圖片、錄音、文字、錄像及實物,整合利用多種現代信息技術建設中原“非遺”的大數據,帶領藝術專業的學生學習中原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中原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藝術專業的教師需要主動參與其中,陳列收集到的中原“非遺”實物、工藝流程、文字資料以及傳承人作品和材料,鼓勵藝術專業的學生參觀查閱。對容易毀壞的實物,學校可以直接利用復制品。
其次,讓學生能夠近距離了解資料及實物,產生主動傳承“非遺”文化的動力和興趣。專業教師也可以將中原“非遺”文化遺產陳列館作為專業學科教學的第二場所,直觀生動地展示和宣傳專業特色和“非遺”教學成果,將其作為與外界交流和研討的契機,嘗試利用“展銷合一”的形式擴大中原“非遺”文化的知名度以及社會影響力,逐步體現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全面加快“非遺”文化遺產創新發展的步伐。
最后,高校應主動搭建“非遺”學術交流活動平臺,將演示培訓和交流相結合供應,教師可以嘗試互動式教學模式,定期開展和舉辦中原“非遺”學術活動,例如“非遺”搶救與保護學術研討會、“非遺”文化研修班、“非遺”傳承人進校園,拉近藝術專業教師與“非遺”傳承人群之間的距離,在取長補短、互相補充的過程中創新中原“非遺”傳承及保護工作的對策及手段,逐步夯實理論基礎。
(三)成立大師工作坊,建立校外“非遺”實踐基地
首先,學校也可以成立校內“非遺”大師工作坊,由藝術專業的教師組織開展工作坊的日常工作,將學徒制與師生互選相結合,提升藝術專業學生的參與能動性,給予學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的機會。為了發揮工作坊對傳承“非遺”的重要作用,教師可以邀請中原“非遺”傳承人在學校傳授“非遺”技藝,指導藝術專業教學。在進入大三后,學生可以直接進入工作坊,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和專業方向自主完成專項研究任務,在傳承中原“非遺”的同時,“非遺”大師工坊還應將“非遺”開發研究與現代創意設計思維相結合,確保中原“非遺”能夠走向市場。
其次,學校還應依托“非遺”大師工作坊逐步完善宏觀架構,建立互選交融的合作機制,理順工作室的項目流程,保障最佳的藝術專業教學質量,提升工作室制育人模式的創新性和實用性。
最后,學校可以建立校外“非遺”實踐基地,給予師生實踐科研和教學相關的指導。由“非遺”相關社會法人單位提供實踐基地和實踐資源,逐步鞏固及深化校內實踐教學效果,促進中原“非遺”教育保護和傳承工作的有效改革和創新。與學校的實踐教學相比,校外實踐基地的優勢更加明顯,能夠打破傳統實踐觀察活動的弊端,讓學生不再走馬觀花、漫無目的。教師也可以結合藝術類專業學生的學習表現以及未來職業規劃全面加強與“非遺”示范地以及“非遺”企業的合作及交流,實現高校藝術教學與中原“非遺”傳承工作的雙向融通,穩步提升“非遺”資源的社會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孫根華. 非遺傳承融入高校普及藝術教育課程體系簡論[J]. 四川戲劇,2020(05):159-161.
[2] 孟濱.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改革與實踐[J]. 河南社會科學,2012,20(10):105-106.
[3] 王曉琳. 大學與非遺:中央美術學院“非遺研培計劃”教育培訓體系構建與探索[J]. 美術研究,2022(04):4-7.
[4] 王圣龍,李麗. 高職院校非遺傳承教育課程體系建設[J]. 教育與職業,2017(20):105-108.
[5] 林涓. “非遺”傳承保護與“文化創意產業”雙重視野下的高校漆藝教學新路徑[J]. 美苑,2013(05):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