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洋敏,劉庭付,李漢美,劉承偉,馬瑞芳,阮美穎,王琳琳*
(1.麗水市農林科學研究院,浙江 麗水 323000;2.麗水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麗水 323000;3.慶元縣舉水鄉人民政府,浙江 慶元 323800;4.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1)
蠶豆(ViciafabaL.)是世界上第三大重要的冬季食用豆科作物,起源于西伊朗高原至北非一帶,屬于豆科野豌豆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又稱胡豆、羅漢豆、佛豆等,因其具有高產潛力和豐富的營養價值,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1-4]。值得一提的是,與其他豆科植物相比,蠶豆具有耐低溫特性,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可利用冬閑田生產,且管理方便、采摘集中、投工少,在冬種作物中種植效益顯著,農民種植積極性高,產業發展迅猛。
有機肥是指利用動植物的廢棄物、植物殘體等有機物質進行堆肥或發酵后制成的肥料,具有肥效時間長、養分淋失少的特點[5-6]。研究[7-8]表明,長期施用有機肥不僅可以活化土壤養分、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還能改善土壤結構、提高水分有效利用率,是促進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合理選用施用有機肥能使作物保持良好生長態勢、提高作物產量。楊國權等[9]研究表明,增施生物有機肥能使蘋果樹體生長健壯、具有提質增產的效果。韓雪梅等[10]研究發現,在中等地力及以上的稻田中施用植物源有機肥,植物表現出較好的優勢與潛力,養分吸收利用率較高。馬悅欣等[11]研究表明,與單施化肥相比,適量增施豬糞有機肥可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蘋果果實優果率,促進果園增收。然而,在菜用蠶豆的種植過程中存在過度施用化肥、連續多年施用雞糞有機肥的現象,土壤生態環境問題頻發,制約了產業健康發展。因此,亟需針對本地土壤和作物養分需求規律探索有機肥選用施用技術,指導菜農合理施肥。本研究以菜用蠶豆品種麗蠶3號為研究對象,開展不同底肥處理對麗蠶3號植株性狀及產量性狀的影響研究,以期為菜用蠶豆底肥科學施用提供依據。
試驗于2022年10月在麗水市農林科學研究院科研基地內進行,基地位于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赤壽鄉樓塘村(28°47′N,119°93′E,海拔190 m),土壤類型為黃壤,前茬作物為水稻,耕整地方式為翻耕。供試菜用蠶豆品種為麗水市農林科學研究院選育的麗蠶3號,此品種為高產大粒型菜用蠶豆品種,已在麗水地區種植多年,綜合性狀表現良好。
供試羊糞有機肥(遂昌綠金有機肥有限公司生產),N+P2O5+K2O含量≥5.0%,有機質含量≥45%;蠶沙有機肥(遂昌綠金有機肥有限公司生產),N+P2O5+K2O含量≥5.0%,有機質含量≥45%;炭基肥(遂昌綠金有機肥有限公司生產),N+P2O5+K2O含量≥5.0%,有機質含量≥45%;雞糞有機肥(遂昌綠金有機肥有限公司生產),N+P2O5+K2O含量≥5.0%,有機質含量≥45%;復合肥(中海石油化學股份有限公司生產),N 19%,P2O519%,K2O 19%,總養分含量≥57%;ARC微生物菌劑(河北金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解淀粉芽孢桿菌、側胞芽孢桿菌≥2億·g-1。
采用隨機區組排列方式,設置5個處理、3次重復。每小區面積18 m2,小區長15 m,小區寬1.2 m,行距60 cm,株距35 cm,測產面積6 m2。采用人工點播種植,每穴單粒,種植密度約34 500粒·hm-2,為防止缺苗,播種時需另找空地多播留作補苗,用種量約60~75 kg·hm-2。底肥施用類型及數量見表1。
表1 菜用蠶豆底肥試驗處理Table 1 Base fertilizer treatment for vegetable broad bean
在生育期內,每小區隨機選取連續10株菜用蠶豆植株測量記錄麗蠶3號物候期、植株性狀及產量,人工記錄出苗期、開花期、成熟期、單株分枝數、單株實莢數、始莢節位,用卷尺測量株高,用直尺測量莢長,用游標卡尺測量莢寬,用考種儀(型號SC-G,杭州萬深檢測科技有限公司)測定鮮百粒重,用電子秤(大紅鷹牌,精度為1 g)稱量單株鮮莢產量,具體參照蠶豆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12]進行。此外,根據肥料成本、產值進行效益分析。栽培管理同常規。
采用Excel 2013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采用SPSS 26軟件對數據進行方差分析,采用鄧肯新復極差法進行差異顯著性比較。
從表2可知,在不同底肥處理下,麗蠶3號物候期稍有不同。出苗期以施用羊糞有機肥(T1)、炭基肥(T3)為最早,比CK早2 d;施用羊糞有機肥(T1)、炭基肥(T3)后麗蠶3號的開花期稍早于其他處理,比CK早3 d,增施微生物菌劑的T4處理次之,比T2、CK早2 d;成熟期以T1最早,比CK早3 d,而T2、T4與CK相同。
表2 不同底肥處理下的菜用蠶豆物候期Table 2 Phenological period of vegetable broad bean under different base fertilizer treatments
由表3可以看出,各處理株高均高于CK,T3處理株高最高,顯著高于CK,較CK增加了7.4%;T4處理單株分枝數最多,為10.20枝,T3處理單株分枝數最少,為8.40枝,兩處理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單株實莢數以T1處理最多,顯著高于T2、T4、CK;始莢節位以T1、T2最低,莢長和莢寬以T3處理最大,但與其他處理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表3 不同底肥處理對菜用蠶豆植株性狀的影響Table 3 Effects of different base fertilizer treatments on plant traits of vegetable broad bean
由表4可以看出,不同底肥處理與CK相比顯著提高了麗蠶3號的鮮百粒重、單株鮮莢產量和鮮莢產量。
表4 不同底肥處理對菜用蠶豆產量的影響Table 4 Effects of different base fertilizer treatments on vegetable broad bean yield
各處理鮮百粒重在359.04~372.48 g,T3處理鮮百粒重最大,為372.48 g,較CK增加了3.74%,T4、T1、T2分別較CK增加了3.31%、3.27%、2.40%,均顯著高于CK;單株鮮莢產量以T3處理最高,顯著高于CK;麗蠶3號產量提高幅度為13.3%~16.8%,其中以T3處理增產效果最為明顯,比CK增產16.8%。
由表5可見,各處理的底肥總成本在7 950~12 825 元·hm-2,各處理成本均高于對照,處理中以T4最低,比CK高450元·hm-2。不同底肥處理均提高了麗蠶3號的產值,以T3處理最高,比CK高14 445 元·hm-2。扣除底肥成本后,以T1處理的效益最高,比CK增加12 525元·hm-2,T4處理次之,比CK增加10 965元·hm-2,分別比CK增收16.1%、14.1%。
表5 不同底肥處理的成本及產值Table 5 The cost and output value of different base fertilizer treatments
菜用蠶豆產量主要由單株實莢數、鮮百粒重、莢粒數等指標構成。研究[13]表明,施用有機肥能提高蠶豆產量,而有機肥增產效果受種類、施肥量等因素的影響。本研究中,不同底肥處理均提高了菜用蠶豆麗蠶3號的產量,但效果存在一定差異。其中,T1(羊糞有機肥+復合肥)處理提高了單株實莢數、降低了始莢節位、增產增收明顯,該結果與呼源[14]的不同有機肥對綠豆產量及構成因子的影響研究結果相似。此外,T4處理(增施ARC微生物菌劑)比CK增產13.3%、增收14.1%,單株分枝數較CK多,植株生長勢強。
施用有機肥具有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的作用,其緩慢釋放的特性有助于減少肥料養分流失率[15-17]。不同類型的有機肥對作物的效果存在較大差異。周家昊等[18]研究發現,在豬糞有機肥、茶渣有機肥、沼渣有機肥中,豬糞有機肥對茶葉的增產效果最好;王文生[6]通過對3種不同有機肥的施用效果研究發現,雞糞有機肥較豬糞、羊糞有機肥更能提高茄子產量、降低黃萎病發病率;杜少平等[19]研究指出,在砂田西瓜種植中,豬糞處理的西瓜品質優,應優先選用豬糞有機肥,避免或減少施用羊糞為主的有機肥。本研究中,施用羊糞有機肥能提高單株實莢數、降低始莢節位、提高產量,這與王文生等[6,19]在茄子、西瓜施用有機肥的研究結果不一致,有待于進一步開展菜用蠶豆在不同土壤類型、土壤肥力條件下施用有機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