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婷,魏靈珠,錢繼昌,程建徽,向江,吳江*
(1.浙江省農業科學院 園藝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2.浙江農藝師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1)
無花果(FicuscaricaL.)屬桑科(Moraceae)榕屬(FicusL.),別名映日果、奶漿果、蜜果、樹地瓜、文仙果、明目果、隱花果等。無花果原產于地中海沿岸的阿拉伯、也門等地,在世界上50多個國家種植,種植面積已超過40萬hm2,年產量約為1億t[1]。相比其他果樹,
無花果的種植產業方興未艾,市場潛力巨大。無花果在我國已有2 000 a的栽植歷史,主要分布在山東、四川、新疆、云南、上海、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在保護地栽培模式下,無花果栽培區域已經擴大至全國[2-3]。目前,我國無花果栽培技術水平仍處于不斷探索階段,建立標準化栽培模式,開展產期調節技術研究,提高果園的機械化水平,對于我國無花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無花果喜溫、耐高溫、不耐寒,適宜溫暖濕潤的海洋性氣候,根系淺,怕水澇,喜肥沃濕潤的沙質土壤,對土壤的適應性比較強,以保水保肥的壤土和砂壤土最為適宜[4]。一般冬季溫度降至-12~-10 ℃時,梢端受凍,-22~-22 ℃時,全株受凍。
園地環境以平原為主,背風向陽。另外,無花果忌地現象十分明顯,在原植無花果地連作,則新梢的長度、根系的發達程度均受抑制,而且葉片變小變薄,早實早落。為此,在原無花果園內,不能再種植無花果,有線蟲危害的桑、桃園地也不適宜種植無花果。
建園時選擇土層深度在60 cm以上的地塊,排水設施做好,溝深50 cm,寬20~30 cm。定植前平整園地,挖穴,穴深60 cm,直徑60~80 cm,每穴施腐熟有機肥25 kg、磷肥2.5 kg,肥料與表土混合后填入穴底,栽后培土壓實,澆足底水。3月上旬至4月上旬栽植無花果苗,及時定干25~60 cm。定植后當天必須澆透水,鋪好滴管,蓋上地膜保濕防草。
無花果的栽培模式有日光溫室、連棟促成、小環棚避雨、露天栽培和盆栽等(圖1)。對各類設施栽培類型的成本和結構進行了調查(表1)。常見的日光溫室用半圓弧形骨架與墻體圍合而成,一般高度>3.0 m,寬度≥7.0 m,長度80~100 m為宜,棚膜以聚乙烯無滴長壽膜為宜,冬季棚面采用棉被保溫,室內滴灌設施齊全;塑料大棚具有建造容易、結構簡單、投資較少、有效栽培面積大、土地利用率高、作業方便等優點。南北方向,長度60~80 m,跨度8~10 m為宜;避雨棚薄膜應選擇3絲的淡藍色或者淡紫色薄膜,其有效光通過率最大;露地栽培按壟寬250~300 cm、溝深40~50 cm起壟作畦,形成深溝高壟,畦中間隔4 m立1根水泥柱,設置2道橫梁和4道鋼絲,形成梯形架綁枝。
表1 各類設施栽培建設成本Table 1 The cost of cultiv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various facilities
圖1 不同的無花果栽培模式Fig.1 Different patterns of fig cultivation
無花果常見樹形有叢狀形、杯形、開心形、Y字形和一字形等,生產中以叢狀形和開心形為主,浙江地區以V字形為主[5]。
2.2.1 冬季修剪
無花果以冬季修剪為主,依品種、樹勢確定疏刪或短截,可在落葉后至早春發芽前進行。
夏果專用種,修剪時從輕疏枝,不宜短截。以疏除為主,疏除細、密枝,過于伸長的老枝分年回縮剪截;秋果專用種,采用疏枝和短截相結合的方法,控制生長量;夏秋果兼用種,采用疏枝長放(夏果)、回縮短截(秋果)相結合。
2.2.2 生長季修剪
生長季節內根據不同需要因地制宜選擇修剪時間。夏季修剪以“疏密去雜,冠內通透”為原則,包括疏除側枝,摘心、拉枝等幼樹培養樹形為主;結果樹以提高透光率促進著色為主。夏果專用種于6—8月對強勢新梢留25~30 cm摘心;秋果專用種于新梢長到適宜著生果數時摘心。
2.2.3 不同樹齡修剪
幼樹從輕修剪,夏季對幼樹生長旺的枝梢多摘心,延長枝留50 cm左右剪截;初結果樹于冬季對骨干枝延長頭短截,夏季加強摘心和短截,發芽后開始控梢,保證下部坐果品質;盛果期樹控強枝扶弱枝,著重強化結果母枝的生長勢。
無花果在管理過程中會出現落果,造成落果的原因可能是土壤的酸堿度不適合、水分管理跟不上、病蟲危害和施肥不科學。酸性土壤、干旱缺水、霜疫病、根線蟲、天牛、螨類以及缺鈣、缺氮、缺鉀都會造成無花果落果。
在無花果生產中人們通常會利用農業手段促進果實的成熟轉色。當果皮由綠色轉變為黃白色或赤褐色時,通過合理剪留結果枝數量,疏除密枝,摘去對面老葉留葉柄,改善樹冠光照條件,使樹體通風透光良好,從而促進著色;果實正常成熟前15 d左右,采用新鮮植物油,用毛筆蘸油涂點于果孔內或用注射器將植物油注入果孔,果實可提前7~10 d成熟[6]。
整體來講,無花果忌澇怕滯,新梢生長期和果實迅速生長期,如遇天氣干旱,應及時灌溉。落葉后結合秋耕灌一次冬水。浙江等南方地區春雨、梅雨季或臺風來臨前疏通排水系統[5]。
無花果根系要求土壤既要保水力強又不能積水、滯水。無花果果園在定植前一般要進行土壤改良。一般在秋季果實采收前后結合施基肥進行深翻改土,深翻的同時施入基肥。在一般施肥、除草、澆水后需中耕一次,在雜草出苗期和結籽前結合除草進行中耕。盡量采用人工除草或覆蓋地布,不用化學除草。
根據DB32/T 1272—2008和DB37/T 2405—2013的施肥建議,宜秋季施基肥,以營養均衡的堆肥、漚肥、沼氣肥、綠肥、秸稈肥、餅肥等農家肥或商品有機肥為主,并與磷、鉀肥混合使用,采用深30~40 cm的溝施方法。萌芽前追肥以氮、磷為主,果實膨大期和轉色期追肥以磷、鉀肥為主(表2)。
表2 無花果施肥時期及特點Table 2 Fertilization perio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igs
近年來,隨著我國無花果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病蟲害和自然災害在生產實踐中日益突出,影響植株的生長發育,使果品產量及品質下降[7]。
無花果相比其他果樹,病害相對較少,以疫病、炭疽病和銹病常見(圖2,表3)。一般發生在大面積種植的果園,隨著樹齡的增長,田間郁閉成熟的增加,病菌逐年積累,病害由此產生,日常生產要注意以防為主,農業防治和藥劑防治結合。
表3 無花果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Table 3 The main disease of fig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圖2 無花果主要病害Fig.2 The main disease of figs
無花果蟲害以桑天牛、線蟲為主,可見的還有果蠅、金龜子、雙叉犀金龜、蚜蟲、蝸牛、象鼻蟲等(圖3)。農業防治使用誘殺燈、深翻樹盤、放養雞鴨、黃藍板、誘捕器、套袋、貼果目等舉措,除農業防治和藥劑防治外,也要注意人工防治,及時人工捕殺、挖除卵粒。
1—桑天牛;2—線蟲;3—果蠅;4—金龜子;5—雙叉犀金龜;6—蚜蟲;7—蝸牛;8—象鼻蟲;9—鳥食。圖3 無花果主要蟲害Fig.3 The main insect pest of figs
另外,無花果易受鳥害影響,生產中最常搭建防鳥網,一般采用孔徑2.0~2.5 cm的無色或黑色防鳥網。也有地區會插立旋轉風向標、紅色布條、稻草人等驅趕鳥。
調查了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嘉興市楊渡村無花果基地的病蟲鳥害發生情況(表4),自2020—2022年無花果最易發生的病害為霜疫病和銹病,蟲害最嚴重的為桑天牛和果蠅,鳥害在每年都有發生,且紅色品種比綠色品種嚴重。
表4 嘉興地區無花果病蟲鳥害發生情況Table 4 The occurrence of fig diseases,insects and bird pests in Jiaxing
除病蟲鳥害外,無花果也容易遭受干旱、凍害、日灼和澇害等自然災害(圖4),不只影響無花果的品質,對樹體也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在生產中,應該加強肥水管理,及時整形修剪,確保灌水排水系統完好。
圖4 無花果氣候災害Fig.4 Climate disasters of figs
無花果常見育苗技術包括扦插育苗、分蘗育苗、嫁接育苗和組織培養育苗[8]。
扦插育苗是最主要的育苗方法,尤其是硬枝扦插(圖5)。通常在秋季落葉后或早春樹液流動前剪取生長健壯、組織充實、葉芽飽滿的一年生枝或二年生枝插條,一般北方要求粗度1.2 cm以上,南方要求0.8~1.2 cm。將枝條切割為15~20 cm的小段后沙藏,保持土壤濕度。第2年3月上旬至4月上旬進行扦插,上剪口離芽1 cm平剪,下剪口斜剪。我們比較了不同濃度的ABT生根粉1號溶液對無花果插條萌芽率的影響,結果表明,插前用濃度為100 mg·L-1的ABT生根粉1號溶液浸泡30 min效果最好(表5)。扦插時,上端芽眼露出地面3~5 cm。扦插后及時澆一次透水,結合澆水進行松土除草,幼苗旺盛生長期適量追肥,施用0.2%~0.5%的尿素或磷酸二氫鉀葉面噴肥,追肥在7月底結束。秋季控制水肥,抑制生長,過旺苗木進行打葉,除去下部1/3葉片。于12月中旬起苗。
1—采集枝條;2—切割枝條;3—育苗圃翻地;4—起壟;5—打洞器打洞;6—扦插;7—扦插苗萌芽;8—扦插苗生長;9—扦插苗起苗;10—假植。圖5 無花果硬枝扦插流程Fig.5 Cuttings of figs
表5 不同處理對無花果插條萌芽率的影響Table 5 Effect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germination rate of fig cuttings
分蘗育苗又稱壓條繁殖,應用較少,無花果壓條繁殖有水平壓條、曲枝壓條、堆土壓條、高空壓條4種方法。無花果的壓條繁殖與花卉基本相同。
一般在生產中,無花果嫁接育苗較少。無花果的嫁接方法很多種,按接口形式分為劈接、切腹接、套皮接、腹插接、單芽切接、交合接、方塊芽接、插皮接、嵌芽接等,按接穗的利用情況分芽接和枝接(圖6)。嫁接常用的砧木有青皮、布蘭瑞克和波姬紅等,一般美國品種嫁接成活率為60%~80%,意大利、西班牙品種嫁接成活率為90%~100%。
A圖1~6依次為枝接法操作過程;B圖1~6依次為芽接法操作過程。圖6 無花果嫁接流程Fig.6 Fig grafting process
枝接采用劈接法,單芽嫁接,選取木質化程度高、節間長度適中、芽眼飽滿的1年生枝條做接穗,在植株萌動期嫁接。一般采用V形貼接法或榫接法,接穗長度4~5 cm,基部削成V形,砧木在距地面10~15 cm處橫截,并在斷面向下切成相應的V形切口,將接穗切口與砧木切口貼接,把形成層對準,吻合后將接口用塑料袋包緊,芽外露,待愈合成活后及時解綁。
芽接時要注意保護芽墊,可帶少量木質部。采用T字形芽接,在砧木切T形口,深度以見木質部為標準,能撥開樹皮,將盾形帶葉柄的接芽快速嵌入,然后將接口用塑料袋包緊,芽外露。
組織培養繁殖技術能夠在短時間擴繁大量的幼苗,為工廠化生產奠定了基礎。無花果的組織培養條件要求極高,在合適的外界條件下,剝離無花果的部分分裂活性強的組織(常采用腋下的莖段),經過流水清洗、酒精浸泡、氯化鈣消毒,最后用無菌水沖洗并且切段轉移至培養基中進行培養。我國組織培養育苗起步較晚,有研究者利用無花果的葉腋芽、莖尖、莖段、頂芽、葉片等作為外植體,探索了適合無花果生長的組培條件。
無花果品種眾多,不同品種栽培技術有所不同。在無花果栽培過程中,要提高無花果的質量和產量,就要從建園、設施選擇、整形修剪、土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苗木繁育等各個方面加強管理,規范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