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新儀,項秉晗,潘蘇峰,應俊杰,閆成進*
(1.溫州科技職業學院 浙南作物育種重點實驗室,浙江 溫州 325006;2.臺州市黃巖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 臺州 318020;3.仙居縣植物保護檢疫站,浙江 臺州 318020)
小麥(TriticumaestivumL.)是我國第三大糧食作物,僅次于水稻和玉米。我國在小麥生產和消費方面居世界前列,常年種植面積穩定在2 000 萬hm2以上[1],年均產量約占世界17%[2-4]。雜草是農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作物爭肥、爭水、爭空間,抑制作物生長。麥田雜草會降低小麥產量,劣化小麥品質,減少田間通透性,加重小麥病蟲害的發生,造成小麥減產6%~43%,影響小麥的高產、穩產[5-6]。2017—2019年在驛城區的調查結果顯示,多花黑麥草密度為600~960 穗·m-2時,小麥減產26%~32%,密度為2 500~3 200 穗·m-2時,小麥減產81%~95%[7]。
小麥田雜草種類繁多,不同地區雜草群落結構差異大。據報道[8],河南省冬小麥田雜草有66種,其中菊科、禾本科和十字花科種類最多,占整個雜草種類數的48.48%。陳宇博等[9]發現,余姚市小麥生長前期田間主要雜草為禾本科雜草和闊葉雜草,主要種類有早熟禾、看麥娘、菵草、碎米薺和牛繁縷。李儒海等[10]報道,湖北省冬麥田雜草有16科39種,主要有豬殃殃、牛繁縷、日本看麥娘。關中灌區小麥田形成以播娘蒿、薺菜、婆婆納、豬殃殃、節節麥、野燕麥、麥家公為主的雜草群落,防除時選擇唑草酮、雙氟磺草胺和甲基二磺隆3種除草劑搭配使用[11]。及時了解農田雜草的種類和群落結構,可為制定防除雜草策略提供理論依據。
目前,農田雜草防除方法主要有人工防除、生物防治和化學除草劑防除等方法。人工除草費時費力、收效甚微。生物防治費用高、效果不穩定?;瘜W除草劑除草具有省工、省時的優點,在生產上應用十分廣泛。但在生產實踐中,農民對雜草發生情況、群落特征和動態變化掌握不準,用錯藥、亂用藥帶來藥害的現象時有發生。
目前尚未有關于浙北山區小麥田雜草分布及群落結構的報道,本研究對仙居縣不同地區小麥田雜草種類和群落進行了調查,利用多樣性指數分析不同雜草群落間的物種多樣性和群落相似性,為更好地制定安全合理的草害防治和抗藥性雜草治理策略,提高小麥經濟效益,實現小麥田雜草的可持續治理提供理論依據。
仙居縣位于浙北地區臺州市的西陲,是一個山區縣,面積1 992 km2[12],120.286°~120.932°E,28.996°~28.468°N。地形由外向內傾斜,略向東傾,受“浙東大復背斜”的大地構造影響,山地構成多級梯狀平臺,海拔在700~1 200 m。丘陵多分布在低山和河谷之間,大都以孤山形式出現,千米以上山峰有109座,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13],該區域是浙東重要的山地丘陵麥區[14]。
于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采用五點取樣法對53塊小麥田進行等距取樣調查(每個樣方0.25 m2)。記錄樣方內雜草的種類、株數(主莖數)、高度、蓋度,同時記錄小麥田的耕作方式、前茬作物、主要生境因子等信息(表1)。
表1 樣地基本信息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the experimental sites
計算各種雜草在樣方內的相對多樣性、相對高度、相對蓋度和相對頻度,在此基礎上計算每塊樣田內每種雜草的相對優勢度,每個調查田塊內雜草群落的多樣性指數(Shannon-Wiener)、均勻度指數(Pielou)、優勢度指數(Simpson)、物種豐富度指數(Margalef)。以相對優勢度為指標,建立“樣地-雜草相對優勢度”數據矩陣,在此數據矩陣基礎上計算生態位寬度(Levins)。
采用DPS軟件計算Bray-Curtis差異性指數,對各地區雜草的相對優勢度數據進行系統聚類分析并生成樹狀圖,聚類方法采用組間均連法,數據轉換采用分數標準化,距離測度采用平方Euclidean距離。
仙居縣雜草有34種,分屬于16科30屬(表2),其中,禾本科有5個屬、5個種,分別占總屬數和總種數的16.67%和14.71%;菊科5屬5種,分別占總屬數和總種數16.67%和14.71%,是發生種類最多的2個科。此外,豆科、石竹科、十字花科及蓼科雜草發生種類較大,分別占總種數11.76%、8.82%、8.82%、8.82%。
表2 雜草種類和發生情況Table 2 Weed species and occurrence
看麥娘、牛繁縷、碎米薺、豬殃殃、菵草、野老鸛草的出現頻度均大于50%(表2)。采用相對優勢度[15]作為評價某種雜草在群落中優勢程度的指標,將所調查的雜草種類分為4種類型,即惡性雜草(≥15%)、區域性惡性雜草(10%~>15%)、常見雜草(2%~>10%)和一般雜草(<2%)。惡性雜草是在所有調查樣地發生優勢度和頻度都較高的雜草,防除較為困難。
本研究中,惡性雜草為看麥娘(19.79%)、牛繁縷(15.87%);區域惡性雜草有碎米薺(11.51%),在部分區域發生危害嚴重,防除較困難,對小麥生產造成嚴重危害。豬殃殃、菵草、野老鸛草、薺菜、臭獨行菜、婆婆納、春蓼、通泉草、大巢菜雖然在大部分小麥田都有發生,但這部分雜草的優勢度和頻度不高,對小麥生長影響較小,為常見雜草。有些雜草只在部分區域發生,相對優勢度和頻度較低,對小麥生長影響極小,為一般雜草,有22種。
對前12種相對優勢度大于2%的雜草計算生態位寬度值。由表3可知,這些雜草的生態位寬度值普遍較高,表明其具有較強的競爭光、水、養分等環境資源的能力,在資源競爭中占有優勢地位。生態位寬度較寬的雜草是牛繁縷(41.30)、看麥娘(38.67)、豬殃殃(33.84)、野老鸛草(32.56)、碎米薺(32.05),是仙居縣小麥田的主要雜草。
表3 12種主要雜草的生態位寬度Table 3 Levins value of 12 major weeds
調查的53塊小麥田,Shannon-Wiener平均值為1.53,多樣性指數較低[16]。Pielou平均值為0.74,雜草發生相對均勻,Simpson指數平均值為0.70,Margalef平均值為1.08(表4)。
表4 小麥田雜草的多樣性Table 4 Diversity of weeds in wheat fields
53塊小麥田雜草群落按相對優勢度可分為4個類群(圖1)。
圖1 小麥田雜草群落聚類分析Fig.1 Cluster analysis of weed communities in wheat field
類群1位于白塔鎮下崔中宅村,地貌平坦,臨河,田塊濕潤,栽培措施為免耕,多為小農個體經營,但疏于管理,小麥長勢較差,形成了以看麥娘、臭獨行菜、豬殃殃為優勢種群的雜草群落。類群2位于朱溪鎮下交岙村、田市鎮吳大橋下、官路鎮雙垟村,這些地方多為溝谷平原,優勢雜草為牛繁縷、大巢菜、野老鸛草、春蓼、婆婆納。類群4分布于下各鎮安村、雙廟鄉上王村、灘鄉下街村,以山坳為主。而朱溪鎮田垟村28號田屬于類群2,29~32號田屬于類群3。
本研究發現,仙居縣小麥田主要是禾本科雜草和菊科雜草。仙居縣小麥田看麥娘、牛繁縷、碎米薺、豬殃殃、菵草、野老鸛草發生頻率大于50%,這些雜草相對優勢度高,生態位寬,是為害仙居縣小麥田的主要雜草。上述6種雜草與一般雜草相比,具有繁殖力強、根系發達、抗逆性強、生長速度快等特點,具有更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17]。浙北山區的麥田多分布于河谷平原,土壤肥沃,水分充足,適合看麥娘、菵草、碎米薺等喜肥水的雜草生長[18]。低丘、山地的小麥田,由于肥水條件差,喜肥水的雜草發生量少,空余生態位被豬殃殃、野老鸛草等闊葉類雜草占據[17]。另一方面,麥田單一除草劑的廣泛應用,導致對除草劑敏感度較高的雜草得到有效控制,而看麥娘、牛繁縷、豬殃殃等對除草劑敏感度較差的雜草種群上升成為優勢雜草[1,19]。值得注意的是,以野老鸛草為代表的惡性入侵雜草已從田埂侵入農田,對浙北山區的一些麥田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必須引起重視。野老鸛草對二氯吡啶酸、草除靈、吡氟酰草胺等抗闊葉類雜草的除草劑具有天然的抗藥性[18]。通過與農戶交流了解到,浙北山區炔草酯、氟酮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甲基二磺隆、苯磺隆等常規麥田除草劑對野老鸛草的防治效果較差,一旦錯過了野老鸛草的最佳防治期—綠莖期,等到入冬后,莖稈就變成了“紅莖”,木質化程度加深,防除難度就更大了。徐丹[20]通過室內整株生物測定,篩選出二甲四氯鈉、滅草松、噻吩磺隆、異丙隆、綠麥隆等多種除草劑,對野老鸛草具有較強的毒力,在浙北山區小麥田中經小范圍試驗,可用于后期防治野老鸛草。
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都會造成物種多樣性的改變[21],而作為一類人工群落的作物雜草群落,存續期短,群落結構受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較大。丁娜等[22]報道,農田雜草群落多樣性受除草劑的影響較大,除草次數越多,雜草的種類均勻度和豐富度越低,群落結構穩定性就越差。連年使用單一除草劑,不僅會造成優勢雜草種群的形成和惡性雜草的蔓延,而且還會加速雜草抗藥性的演變[23-25]。
仙居縣麥田可分為4個類群,不同類群的惡性雜草和區域惡性雜草有重合,類群1以看麥娘、臭獨行菜、豬殃殃為主,類群2以牛繁縷、大巢菜、野老鸛草、春蓼、婆婆納為主,類群3和類群4以碎米薺、牛繁縷、看麥娘為主。這些類群既有多種越年生的闊葉雜草,又有越年生的禾本科雜草,它們隨著小麥的出苗,也陸續出土。在12月中旬小麥4~5葉期,大部分雜草已出土。在小麥播種前土壤噴霧氟噻草胺進行土壤封閉,甲基二磺隆可有效防除早熟禾、看麥娘、菵草、牛繁縷、薺菜等麥田多數1年生禾本科雜草。噻吩磺隆防除闊葉雜草對多種雜草高效,可有效防除闊葉雜草,與甲基二磺隆搭配后能夠很好地發揮作用,達到“一封二殺”的除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