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偵龍,邵李娜,吳發華,宗巍巍,吳愛君
[1.江蘇中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江蘇 南通 226600;2.中洋種業(江蘇)有限公司,江蘇 南通 226600;3.江蘇省南通市海安市濱海新區海洋局,江蘇 南通 226600]
蟲紋鱈鱸(Maccullochella peelii),又稱墨瑞鱈、龍紋斑,是澳大利亞的“國寶魚”,在澳大利亞位列四大經濟魚類之首。不僅外形特殊,口感鮮美,肉質細嫩,同時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營養價值高,是優質高檔的水產品,深受消費者喜愛。蟲紋鱈鱸自20 世紀初引入我國[1-2],在人工繁育技術與規?;B殖技術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突破[3]。蟲紋鱈鱸對養殖水環境質量要求高,養殖難度較大,國內養殖企業多利用封閉式的循環水系統進行養殖。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優質水產蛋白的需求越來越旺盛,蟲紋鱈鱸在國內市場的發展前景可觀,潛力巨大。
呼吸和代謝是魚類新陳代謝的基本生理活動,不僅反映魚類的新陳代謝規律,也體現環境因子對魚類生理活動的影響[4]。呼吸和代謝的正常進行,需要依賴水中充足的溶解氧與穩定的水環境(如氨氮、亞硝酸鹽氮濃度處于低水平)。因此,耗氧率及排氨率,不但是魚類養殖活動的重要參數,還是影響養殖產量的關鍵因子。文獻[5-7]報道了不同魚類耗氧率和排氨率。目前,關于蟲紋鱈鱸的耗氧率、窒息點、排氨率等基礎方面的研究未見報道?,F開展蟲紋鱈鱸體質量對耗氧率、窒息點及排氨率的影響試驗,旨在補充蟲紋鱈鱸的生物學基礎養殖數據,擬為蟲紋鱈鱸規?;B殖提供科學依據。
2022 年5—6 月。試驗地位于江蘇省海安市南通龍洋水產有限公司養殖車間。
試驗用水為經過曝氣、消毒、液氧充氧后的深井水,水溫為(28.5±1.0)℃,ρ(溶解氧)>5.0 mg/L,ρ(氨氮)<0.05 mg/L,ρ(亞硝酸鹽氮)<0.001 mg/L。試驗用魚來自南通龍洋水產有限公司,于養殖車間暫養14 d,禁食72 h,挑選無病無傷、體格健壯、符合試驗規格的魚體。
采用密閉流水式試驗方法。流水式封閉呼吸箱試驗裝置見圖1。其制作和操作方法參考文獻[8]。呼吸箱(100 L)為有機玻璃材質,頂部有密封水管向底部送水。蓄水池中原水因水位高度差,通過側排水孔送至呼吸箱,水流保持穩定,流量控制在127 L/h,并及時向蓄水池補充原水。

圖1 試驗裝置
試驗共設4 個體質量組,見表1。每組3 個平行,另設置2 個空白對照(呼吸室無魚)。試驗開始前,將魚體放入呼吸箱內適應5~6 h,從00:00 起,每間隔2 h,采用便捷式溶氧測定儀(YSI 550A),測定呼吸室進水口與出水口的溶解氧,僅在試驗開始與結束時,采用水楊酸次氯酸鹽分光光度法,測定水體中的氨氮含量,試驗周期為24 h。

表1 試驗魚體質量分組
上述試驗結束后,先關閉側水口,再關閉呼吸箱出水口,封閉呼吸室,并仔細觀察箱內蟲紋鱈鱸的活動情況。發現第1 尾魚死亡(魚體失去平衡,沉于瓶底,鰓不動)時,迅速打開出水口,采用溶氧儀測定溶解氧,魚死亡半數或全部死亡時,重復操作該步驟,并分別記錄所測得的溶解氧。以第1 尾魚死亡時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作為窒息臨界點(suffocation critical point,SCP),以50%魚死亡時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作為窒息點(suffocation point, SP),以100%魚死亡時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作為死亡點(End point, EP)。
耗氧率(Ro)=(O1-O2)×V/W。
式中:O1、O2——進、出水口的溶解氧量,mg/L;
V——單位時間的水流量,L/h;
W——魚體質量,kg。
排氨率(RN)=(N1-N2)×V/W。
式中:N1、N2——進、出水口的氨氮含量,mg/L;
V——單位時間的水流量,L/h;
W——魚體質量,kg。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9.0,對數據進行ANOVA單因素方差分析,并結合Duncan 氏法進行多重比較,P<0.05 為差異顯著。
各組蟲紋鱈鱸Ro的日變化趨勢見圖2(a)(b)(c)(d)。由圖2 可見,各組蟲紋鱈鱸的Ro從00:00—24:00,呈現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再升高的波浪趨勢;A、B、C、D 組Ro的最高點,分別出現在18:00、18:00、20:00、20:00,最低點分別出現在02:00、04:00、02:00、10:00;各組最高點的Ro,均顯著高于最低點。其中,A 組Ro最高點出現在18:00,為(138.15±8.32)mg/kg·h,且A 組在02:00、04:00、06:00、12:00、16:00 的Ro顯著高于其他組;D 組最低點出現在10:00,為(50.71±6.24)mg/kg·h,且D 組在08:00、10:00 的Ro顯著低于其他組;其他時刻各組間均無顯著差異(P>0.05)。

圖2 各組蟲紋鱈鱸Ro 的日變化趨勢
A、B、C、D 組Ro的變化幅度分別為34.65、49.59、37.79 和52.57 mg/kg·h。A、B、C、D 組白天(06:00—18:00),平均Ro分別為(121.68±9.70)(103.47±14.04)(95.45±9.69)和(76.02±14.28)mg/kg·h;夜間平均Ro分別為(119.73±10.02)(99.29±16.31)(89.57±12.59)和(87.56±14.87)mg/kg·h。除D 組外,白天的平均Ro均略高于夜間,但各組白天與夜間的平均Ro均無顯著差異(P>0.05)。
剛封閉呼吸室時,蟲紋鱈鱸能正常游動,但隨著試驗的進行,水體中的溶解氧含量逐漸降低,其呼吸頻率隨之加快,開始出現應急的躁動反應,在較短時間內,側旋,直至靜臥底部,先處于昏迷,至其鰓蓋尾部均無活動后死亡。
各組蟲紋鱈鱸SCP、SP 及EP 對應的含氧量見表2。由表2 可見,SCP、SP 及EP 時,呼吸箱中溶解氧含量也隨之升高,即魚體質量越大,其耐低氧能力越差。A 組(100.3±5.8)g、D 組(405.9±15.6)g 到達SP 時,溶解氧分別為(0.61±0.03)(0.68±0.01)(0.72±0.02)和(0.80±0.03)mg/L,其中A 組與D 組SCP、SP 及EP 的溶解氧含量均差異顯著(P<0.05)。

表2 各組蟲紋鱈鱸SCP、SP 及EP 對應的溶解氧①mg/L
各試驗組的RN見圖3。由圖3 可見,A 組的RN最高,為(8.28±0.12)mg/kg·h,D 組最低,為(7.28±0.08)mg/kg·h。隨著蟲紋鱈鱸體質量增加,其RN呈顯著下降趨勢(P<0.05)。

圖3 各組蟲紋鱈鱸RN
Ro是魚類生態生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反映了魚體代謝活動的基本生理指標、代謝特征和規律[8],體質量是影響養殖動物Ro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試驗結果表明,隨著蟲紋鱈鱸體質量的增加,Ro逐漸降低,與對大彈涂魚(Boleophthalmuspectinirostris)[9]、花尾胡椒鯛(Plectorhinchuscinctus)[10]、灰海馬(Hippocampus erectus)[11]等品種的研究結果一致。在水生動物生長過程中,其體內各組織器官會發生大量酶促反應,并消耗大量的能量,維持基本生命活動。隨著仔、稚、幼魚的生長,其肌肉、皮膚、骨骼等非維持基本生命活動的組織,所占質量比逐漸增大,使得單位體質量耗氧量相對減少,從而使Ro不斷下降[12],這可能也是蟲紋鱈鱸Ro隨著體質量增加,出現下降的原因。因此,在仔、稚、幼魚的養殖過程中,可適當增加液氧的供給量。
晝夜節律性是生物體內生物鐘作用的結果,通過長期的進化,生物對這種周期性的環境變化所產生的適應[13]。本試驗中,蟲紋鱈鱸白天(06:00—18:00)的Ro略大于夜間,但晝夜差異不顯著(P>0.05),可能是試驗所用的蟲紋鱈鱸長期養殖于昏暗的養殖車間,導致蟲紋鱈鱸的生理活動周期、晝夜節律變化不明顯。因其Ro晝夜差異不顯著(P>0.05),在養殖過程中,應保持溶解氧供給穩定,避免其波動變化。
SP 是魚類對低氧耐受力的極限指標,對研究生理和階段發育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國內外學者對許多魚類關于SP 方面的研究表明,常見的淡水養殖魚類如羅非魚(Oreochromis mossambicus)[14]、鯽(Carassius auratus)[15]、黃顙魚(Pelteobagrusfulvidraco)[16]等的SP,一般處于較低水平(0.15~0.60 mg/L);海水養殖魚類的SP 一般要略高于淡水魚,如大黃魚(Larimichthyscrocea)[17](體長:7.8~9.1 cm)在水溫25 ℃時,SP 為2.27 mg/L;青石斑魚(Epinephelusawoara)[18](體長:6~7 cm)在水溫24~26 ℃時,SP 為0.81~0.78 mg/L;赤點石斑魚(Epinephelusakaara)[19](體長:7.40 cm)在25 ℃水溫SP 為0.73 mg/L。本試驗中,蟲紋鱈鱸的SP 為0.61~0.80 mg/L,高于多數淡水魚,且SCP、SP 與EP 較為接近,表明蟲紋鱈鱸對養殖水體中溶解氧的要求非常高。在規模化循環水養殖生產中,應保證養殖水體中有充足的溶解氧。
體質量是影響水生動物基礎呼吸代謝過程中RN的重要因素之一[20]。本試驗中,體質量對蟲紋鱈鱸的RN有顯著影響,體質量越小的蟲紋鱈鱸,RN越高,與其他魚類研究結果相似。鄧超準等[21]研究發現,體質量為27.50~201.87 g 的星洲紅魚(Oreochromis sp.),RN隨著體質量的上升而減?。惑w質量為(101.75±9.21)g 的星洲紅魚,RN為(12.85±1.67)mg/kg·h;黃建盛等[22]研究發現,斜帶石斑魚(Epinephelus coioides)隨著體質量的上升,RN呈下降趨勢,(95.98±1.84)g 的斜帶石斑魚,RN為(3.89±0.26)mg/kg·h。本試驗中,(100.3±5.8)g 的蟲紋鱈鱸,RN為(8.28±0.12)mg/kg·h。表明不同魚類盡管生理習性存在差異,但RN均隨體質量增大而降低。由于小規格魚體RN高,在循環水養殖小規格蟲紋鱈鱸時,可增加系統循環次數,提高養殖用水質量和養殖效果。
本試驗表明,蟲紋鱈鱸體質量越大,其Ro及RN越低,SP 越高。在實際生產中,可根據蟲紋鱈鱸不同養殖階段Ro、養殖密度及生物濾池總體Ro,測算液氧加入量,提高液氧利用率和循環水的養殖容量,增加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