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亞,顏瑜章,牛紫敏,陽雨濛,范育玲,王皓翔
近年來,我國居民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率逐漸升高,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1-4]。提高心理健康素養是人群促進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心理健康素養通常指個體在促進自身及他人心理健康、應對自身及他人心理疾病方面所養成的知識、態度和行為習慣[5-6]。近年來,由于人群缺乏心理健康知識,發生了許多負面的社會事件,有些甚至威脅生命[7]。居民心理健康素養水平低下,不僅使心理健康問題無法及時早期發現,也會延遲心理疾病患者的康復,使生活質量大幅下降,因此提高心理健康素養對提升人群健康狀況有著極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了解廣州市天河區居民心理健康素養水平及其人群分布狀況,進而探討影響人群心理健康素養水平的因素,為制定提升人群心理健康素養的措施以及開展居民心理健康教育及科普宣傳提供依據。
本研究以廣州市天河區18 歲及以上常住居民作為研究對象。常住居民指在廣州市天河區居住滿6 個月的居民。納入標準:①廣州市天河區18歲及以上常住居民;②可獨立或在家屬幫助下完成問卷填寫;③無精神疾病史;④對該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患有惡性腫瘤、結核等惡性疾病無法配合研究者;②拒絕配合者。
1.2.1 樣本量及抽樣方法
本研究根據樣本量計算公式以及2018 年全國調查[8]的結果計算得樣本量至少為325 人。根據實際條件,本次共計劃納入2 000 名研究對象,采用分層抽樣方法,從天河區28 個社區中各抽取40 至74 名18 歲以上常住居民。各社區內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抽取研究對象。
1.2.2 調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星平臺完成本次調查工作。在經過線上培訓后,調查員在獲得對象許可后給研究對象發送《居民心理健康素養水平調查問卷》二維碼,由研究對象自行掃描二維碼進行填寫。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研究對象,由其識字的家屬代填寫。若用戶所在城市沒有位于天河區或用戶填寫時間少于2 分鐘則被視為無效問卷。
1.2.3 調查問卷
本研究使用廣州市精神衛生中心制作的《居民心理健康素養水平調查問卷》模板進行調查。該問卷的哥特曼系數為0.9025,內容效度指數為0.9167,信效度較好。自制問卷部分主要包括研究對象的基本信息、行為習慣和健康情況。心理健康素養評估部分問卷由廣州市精神衛生中心參考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編制的《國民心理健康素養問卷》[8]進行設計,用來評估居民心理健康素養達標情況。問卷內容主要涉及心理健康知識、心理健康技能和心理健康意識三部分。內容包括判斷題、自我評估題、案例題三個部分。判斷題共20 題,每題5 分,20 題得分直接加和,即為判斷題總分。自我評估題共8 題,均為1~4 評分,8 題得分直接加和,即為自我評估題總分。案例題共2 組,每組包含4道題,兩個案例的所有題目得分直接加和,即為案例題總分。根據《居民心理健康素養指標釋義及調查方法》中的定義:心理健康素養達標需要同時滿足下面3 個條件:判斷題總分≥80 分;自我評估題總分≥24 分;案例題總分≥28 分。居民心理健康素養水平(%)=(心理健康素養達標人數/被調查人數)×100%。
1.2.4 統計學處理
將問卷星平臺的數據導出并進行數據整理。利用SPSS 26.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使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應用非條件logistic 回歸進行多因素分析。檢驗水準α為0.05。
本次調查共收集到2 309 份有效問卷。其中,女性有1 608 人(69.6%);平均年齡為(33.78±11.66)歲,以18~30 歲居多(46.5%);婚姻狀況以已婚為主(55.9%);文化程度以大專/本科為主(76.0%);職業以醫務人員(39.4%)和軍人(16.3%)為主;大多數研究對象的家庭月總收入在1 萬以上(59.2%),個人月收入為3 000~7 999 元的研究對象較多(54.7%)。見表1。

表1 不同特征居民心理健康素養的達標情況
本次調查居民的心理健康素養得分為(123.61±20.80)。居民的心理健康素養達標人數為463 人,心理健康素養水平為20.1%。不同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個人月收入、家庭月總收入,飲酒、吸煙、自評健康、慢性病患病狀況人群間的健康素養達標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以居民心理健康素養是否達標作為因變量,納入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10 個因素作為自變量,使用logistic 回歸進行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個人月收入、家庭月總收入、吸煙、健康狀況是居民心理健康素養水平的影響因素,可解釋心理健康素養達標率7.0%的變異(R2=0.070)。見表2。

表2 居民心理健康素養的logistic回歸
本研究結果顯示,天河區居民的心理健康素養水平為20.1%,基本達到了《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 年)》和《健康廣東行動(2019—2030 年)》中提到的20%以上的目標,但未達到《健康廣州行動(2020—2030 年)》中的到2022 年和2030 年居民心理健康素養水平提升到25%和35%的目標,因此,急需制定相應策略提升人群的心理健康素養以達到后續目標。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相對于男性,女性的心理健康素養高,這與既往研究相符合[8-10]。研究顯示,導致男女心理健康素養水平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女性具有更好的心理意識、內省意識和情感意識,從而增加了她們參與同情緒和心理困難有關的對話,與精神疾病患者接觸或互動,參與同心理健康素養相關的研究的可能性[11]。另外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男性和女性處理問題的方式不盡相同[12]。
本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個人收入還是家庭收入都對居民的心理健康素養有一定的影響作用。個人月收入和家庭月收入較高的人群心理健康素養水平較高,該結果符合預期且與既往研究結果相似[12-13]。國外一項橫斷面研究[15]指出健康素養與生活質量相關,尤其是在心理健康素養方面,而生活質量與收入水平具有關聯,故可認為心理健康素養與收入情況相關。另一項以印度女性為對象的研究得到了收入和心理健康素養相關的結果[16]。收入是影響人們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收入水平越高,人們更容易獲得生活資源從而提升其幸福感和滿足感,所感知的壓力也隨之下降,而低收入往往會導致出現負面情緒和壓力等不良心理后果。
多因素分析顯示,相較于不吸煙的人群,吸煙人群心理健康素養達標的可能性是不吸煙人群的0.53 倍。許多研究[17-21]已說明吸煙與健康素養之間的關系,且結果較為一致,均為吸煙對健康素養有消極影響,會導致健康素養降低。吸煙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較低,可能與某些社會因素和個人因素有關。如迫于生活和其他壓力,部分居民可能將吸煙作為釋放壓力和發泄情緒的一種方式,但煙草中的尼古丁對神經系統的興奮作用只是暫時的,最終尼古丁可能通過改變神經化學系統影響抑郁或焦慮的發生發展,將導致更嚴重的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22]。本調查還發現,與不吸煙的居民相比,吸煙的居民具有較高的精神質傾向,普遍易感到身體不適,出現敵對、厭煩、猜疑、易怒和偏執等心身癥狀。
本研究發現,認為自己健康狀況好和比較好的人群其心理健康素養達標的可能性是認為自己健康狀況一般人群的1.65 倍和1.35 倍。該結果與既往研究相似[23-25]。認為自己身體健康狀況好的人群往往會更關注醫學方面的信息和知識,對健康知識掌握得更多,更傾向于選擇良好的生活方式,對自身的健康更加關注,也會更愿意尋求一些幫助,故其心理健康素養也應高于其他人群。
本研究是一項關于居民心理健康素養的橫斷面調查研究,探索了幾種常見的因素與心理健康素養的關聯,發現性別、年齡、職業、收入水平、吸煙情況和自評健康狀況都可能會影響居民的心理健康素養。但是由于橫斷面研究的限制,暫時還無法明確居民心理健康素養與這些影響因素的因果關系,在之后的研究中可以嘗試進行更多縱向研究以探明。另外由于條件限制,本研究抽取的樣本量較小,且使用方便抽樣的方法,使得樣本的代表性較差,存在較大的選擇偏倚,結果的外部真實性會受到影響。在之后的研究中將嘗試使用合理的隨機抽樣方法抽取更大樣本,以獲得更為可信的結果。最后,研究中僅考慮了部分影響因素,還有許多潛在的影響因素可在后續調查中逐漸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