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郝曉琳(1986— ),女,漢族,上海人,碩士研究生,中級工程師,研究方向:智慧消防、企業數字化轉型。
摘要:
本文結合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數字消防建設情況,從頂層設計、關鍵技術應用、應急管理機制完善等方面進行了系統闡述,重點探討了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智慧消防領域的創新應用,構建科學高效的醫療機構數字消防管理新模式,旨在為醫療機構的消防安全管理提供新思路、新技術和新方法,助力醫療機構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醫療機構;數字消防;管理創新
引言
新質生產力指的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背景下,通過技術的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以及產業的深度轉型升級所催生的先進生產力形態。它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演進方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在醫療機構中,數字消防新質生產力體現為通過推進“智慧消防”建設,促進信息化與消防業務融合,提高醫療機構火災預警和防控能力[1]。
一、醫療機構消防安全管理現狀
我國醫療機構在消防安全管理上面臨諸多挑戰,包括消防設施薄弱、管理方法粗放、責任制度執行不力、新興技術應用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影響了消防安全保障能力,需要管理層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研判、細化責任、健全規章制度,從行政管理、技術維保、應急處置三個維度,將消防安全管理要求融入醫療機構日常運行管理中,明確各部門、各崗位的消防管理職責[2]。
(一)消防設施老舊,安全隱患突出
許多醫療機構建筑老舊,消防設施設備老化、損壞,維護保養不足。關鍵設備如消防栓、水泵、報警系統等年久失修,影響火災防控。老舊建筑消防設計不規范,存在安全隱患。
(二)系統獨立運行,信息共享不暢
部分醫院的消防監控系統獨立建設,缺乏統一標準。系統間數據對接和信息共享不足,出現信息“孤島”,導致消防信息管理困難,影響火情應急處置。
(三)物聯應用欠缺,數據采集有限
醫院消防系統依賴傳統探測器和傳感設備,感知終端數量有限,難以實現全面監測。同時,院內的網絡架構和數據傳輸能力限制了監測數據的快速匯聚,影響火災預警和處置。
(四)巡檢監管困難,責任落實率低
在醫院消防安全管理的實踐中,傳統的人工巡檢方式效率低下且容易出現遺漏。多部門共同管理的現狀往往導致責任歸屬不明確,消防責任難以落實。此外,基層科室在消防管理方面存在薄弱環節,相關制度執行不夠嚴格。
(五)管理模式滯后,精準防控不足
部分醫療機構沿用傳統的消防安全管理模式,管理粗放、缺乏技術支撐。日常管理依賴人工,缺乏動態化、實時化管理。缺乏大數據分析、智能預警等技術,預警和處置能力有限。
二、醫療機構數字消防的必要性分析
醫療機構為人員密集場所,一旦發生火災,人員疏散逃生困難,容易造成較嚴重的損失[3]。因此,醫療機構大力發展數字消防勢在必行。這是順應信息化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一)醫療機構火災風險高,數字化轉型迫在眉睫
醫療機構火災風險高,建筑復雜,易燃物品多,疏散困難。特殊科室使用危險品,易引發火災。傳統管理手段效率低,難以發現隱患和實現早期預警。消防設施維護依賴人工,難以實現動態監管。這些不足增加了管理人員的負擔,影響火災防控效果。
現代信息技術如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為醫療機構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支持。通過物聯網監測消防設施、云平臺管理消防數據,大數據研判火災風險、移動終端指揮滅火救援,正成為行業新趨勢。醫療機構應抓住數字經濟機遇,加快數字消防建設,通過體系化設計、智能化改造、扁平化管理,實現消防工作創新,確保患者和醫護人員安全。
(二)數字消防是提升質效、實現精準防控的關鍵
與傳統消防相比,數字消防具有全面感知、智慧預警、高效處置、精細管理等顯著特點,是提升消防管理效能,實現火災精準防控的關鍵舉措。一方面,數字消防有助于全面提升消防系統的感知能力。通過在醫院各場所部署物聯網傳感器,采集溫度、煙霧、可燃氣體等多種數據源,結合視頻監控系統,實現對院區消防安全的全方位動態感知,消除監管盲區。一旦發生火情,系統可自動識別火災發生的具體位置,并實時跟蹤火情的發展態勢,為火災撲救贏得寶貴時間。另一方面,數字消防可顯著提升火災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依托數據挖掘、知識推理等智能化技術,消防系統可深度分析歷史案例和海量監測數據,自動評估院區消防安全狀態,提前預判重大火災風險,實現對火災隱患的精準識別和主動防控。在火情發生后,系統可根據預案自動開展報警、滅火、疏散等聯動控制,協助指揮人員科學調度,最大限度減少火災損失。
三、醫療機構數字消防標準建設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率先開展數字消防建設實踐,優化系統架構,突出智慧大腦建設,形成全流程閉環管理。構建全方位監測網絡,優化管理流程,提升應急處置水平,將移動應用延伸至基層一線,推動消防工作精細化、科學化發展,提升消防安全保障能力。
(一)頂層設計,構建數字消防架構
數字消防是復雜的系統工程,需從戰略高度規劃整體架構。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成立工作組,邀請多領域專家,制定數字消防建設方案。方案包括建設目標、功能架構優化、技術方案完善和管理機制創新,為醫院數字消防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二)智能感知,實現全面監測預警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重視感知系統建設,利用“數字孿生”技術打造全方位動態監控網絡。優化報警終端、創新用水監測、聯網智能鎖和接入視頻監控,提升消防態勢感知和隱患排查能力。
(三)智慧管控,打造集約管理平臺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推進智慧管控平臺建設,建設統一消防“數字平臺”、開發智能模塊、優化運行機制和強化數據安全,提升消防管理質量和效率。
(四)輔助決策,提供精準指揮調度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利用智慧管控平臺,以提高消防安全管理和應急響應能力。院內“數字地圖”使得火情研判更精準、調度指揮更高效、疏散引導更科學、救援協同更默契,有效提高應急處理和綜合管理能力。
(五)移動應用,實現及時動態管理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建設移動消防APP“數字助手”,實現便捷信息查詢、高效隱患上報、規范巡檢流程和精準指令推送,使消防管理更高效、便捷。
四、數字消防管理系統應用優勢
大數據和智能化是數字消防的核心。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通過數據和流程驅動創新,彌補了傳統消防管理的不足,拓展了防控范圍,實現了動態閉環管理,提升了管理效能和防控水平。同時,優化資源配置和創新宣教模式,動員群防群治力量,筑牢了消防安全防線,為醫療機構數字消防轉型升級提供了經驗。
(一)彌補傳統管理短板,實現閉環管理
傳統消防管理依賴人工,存在監管手段粗放、部門協同不暢、工作效率低等問題。數字消防通過智能感知終端和智慧管控平臺,構建了全院監測網絡,實現了管理閉環,提升了火災隱患發現能力,實現了數據共享和部門聯動,減輕了人工統計負擔,使管理人員專注于更具專業性的任務。
(二)提升預警處置效率,減少火災風險
傳統消防模式在應對突發火情時預警不及時、處置不力。數字消防依托物聯網和大數據分析,實現了全面監測和風險預判,提高了應急響應的時效性和規范性。通過智能匹配應急預案和優化調度方案,縮短了響應時間,與消防支隊形成聯動作戰機制,降低火災影響。
(三)優化資源配置算法,促進精細化管理
傳統消防模式在資源配置上存在粗放管理和低效利用問題。數字消防通過智能算法,科學評估火災風險,優化布防方案,提升資源配置的精細化水平。智慧管控平臺統籌安排多項任務,減輕一線人員的工作強度,解決管理碎片化問題。通過移動APP等的創新應用,提升全員參與積極性。
(四)強化多方協同聯動,提升防控能力
在傳統消防模式下,醫院內外各方主體缺乏溝通協調,難以形成合力。數字消防通過智慧管控平臺,實現醫院內部各部門的協同作戰,與屬地消防支隊實現數據共享和互聯互通,提升警情處置時效。醫院還通過移動APP等載體,增強消防宣教趣味性和參與度,引導就診人群掌握消防知識和逃生技能,筑牢群防群治防線。
五、醫療機構數字消防發展建議
醫療機構數字消防建設正從探索期邁向成熟期,需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問題導向,推動消防工作向精細化、智能化、協同化邁進。要建立現代化消防治理體系,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高質量醫療服務保駕護航。因此,數字消防建設應加緊制定統一的軟件開發標準和信息傳輸、共享、安全等技術規范,同時要結合當地特點,積極、有效地探索數字消防的實踐模式[4]。
(一)加強頂層設計,推進數字標準化建設
數字消防建設不僅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還是對傳統管理模式和辦公方式的深刻變革,它涉及各個部門、各項業務。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信息化建設工作關鍵在于管理層重視,需要有一個健全穩定并高效運轉的領導班子[5],為標準落地執行提供組織保障。標準化是規范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障質量的關鍵,從而推動醫院數字消防建設系統化、集約化、開放式發展。
(二)深化數字應用,提升系統智能化水平
醫院應利用新技術、開發新應用,強化感知層智能,打造智慧大腦,創新移動應用。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醫院數字消防建設必須堅持需求引領、應用驅動,加快釋放新興技術的疊加效應、倍增效應,推動管理流程再造、應急指揮優化、基層治理創新。同時,重視數據資產安全,制定防護方案,強化管理手段,抵御網絡安全風險。
(三)完善應急機制,增強管理實戰化能力
醫院要構建全時感知、全域覆蓋、全程可視的應急管理體系,確保火情發生時指揮有力、行動迅速、處置得當。優化預案體系,創新實戰訓練,強化協同聯動。在應急管理中,人是決定因素,醫院數字消防要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加強人員培訓和實踐演練,提升指揮調度能力,強化實際操作技能。同時,發揮群眾的力量,提高消防素質,從而構筑起堅不可摧的消防安全“防火墻”。
(四)加強人才培育,提升人員專業化素質
人才是醫院數字消防建設的基礎支撐。面對新技術、新應用,需要一支既懂消防、又懂信息的“兩棲”人才隊伍。選優配強,分類施訓,完善機制,建立消防人才專項培養機制,搭建在線學習、交流研討平臺,深化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持續開拓人才培養新局面。醫院需針對崗位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完善人才發展路徑,優化分配激勵機制,激發創新與創造活力,為智慧消防的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關于印發醫療機構消防安全管理九項規定(2020年版)的通知[EB/OL].2020-01-08.
[2]楊浦區關于全面推進醫療機構消防安全標準化管理達標創建工作的通知[EB/OL].2024-01-16.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療機構消防安全管理:WS 308-2019[S].
[4]張文輝,朱力平,沈榮芳.數字消防——消防信息化的開放模式[J].災害學,2005(04):8-12.
[5]朱力平,沈榮芳.數字消防——消防管理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J].消防科學與技術,2002(05):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