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燕 趙運杰
摘? 要:依托場館化學習開展綜合實踐教育,讓學生用綜合實踐的方式探索、合作、探究、體驗。整合校內外教育資源,通過對場館課程的探究與實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關鍵詞:綜合實踐場館教學;場館化;探究與實踐
整合校內外教育資源、利用場館進行學習已逐漸成為教育研究的一個新熱點。由校內學習擴展到校外活動,只要愿意學習,處處都是教育的場所。通過對場館展品的安排與實踐活動的策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老師還可在現場進行適當地引導。相對于學校的課堂學習,場館為學生提供了非正式學習的機會。
一、研究現狀及分析
依托場館化學習開展綜合實踐教育,我校擁有得天獨厚優良的教育資源。圖書館、博物館,規劃展示館、文字博物館、污水處理廠、農科院、日報社、易園、倉巷街等等都緊鄰我們學校,讓孩子們用綜合實踐的方式具身學習,有探索、有合作、有探究、有體驗,對他們今后的學習一定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場館里沒有固定的學習流程,學習方式通常是非結構化的,是參觀者可以根據各自的經驗、興趣自由選擇的。場館學習的研究對于學習科學之所以重要也正在于每個學習環境的獨特性。非正式學習環境有其獨特的學習形態,對非正式學習環境的研究能補充我們對整個教育圖景的認識,并對教學的研究具有反哺作用。
如何將場館學習的經驗整合到學校學習中去?作為學校,我們關注的是場館學習能為課堂教學帶來什么?如何進行場館教學的操作?場館和學校學習的整合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物理環境的疊加,單純地帶領學生去參觀一次博物館并不能帶來多大的成效。
二、研究措施和方法
連接兩種或多種學習環境的目的是對學習經驗的整合。美國教育家戴爾曾提出其著名的經驗之塔理論,將學習的經驗分為抽象的經驗、觀察的經驗和做的經驗。不同的學習場景和媒介提供了獨特的學習給養和經驗類型。學校作為設計者,主要的工作是通過參觀和課程的設計幫助學生把不同的情境中的經驗聯系起來。
1、實地參觀
參觀場館是很多學校都會進行的一項活動。但我們在實際研究中發現,不少參觀還停留于一次性的春秋游模式,學生的參觀行為和參觀旅游景點類似。教師對學生也少有引導,全權交給講解員負責。而從國外的研究和我們的本土實踐中發現,參觀前如何設計導引活動、參觀時如何提供學習支架和參觀后如何與課堂連接都是需要設計的。
相關的場館學習研究表明,如果教師在參觀前為學生預先準備必要的先前知識,學生在參觀中注意力會更集中,且學習效果也更好。參觀時,如果教師能引導性地提問或設計輔助學生參觀的學習單,則能幫助學生在紛繁的展品中聚焦合適的學習內容。而參觀后回到課堂的回顧活動能幫助學生鞏固場館學習的效果。
2、結合課程
另一種整合的方式是與學校的原本課程或常規課結合。如果對照上海的綜合型、專題型和行業及高校博物館,常能發現對口的場館。在課程的設計和實施中可以反復參觀同一個場館,深入學習同一個專題;或圍繞一個學習內容,參觀多個場館中的相關展項。目前上海也有部分以場館學習為特色的學校,依托校外的專家資源,設計主題式的學習課程,將高校的研究所、博物館、企業作為資源,圍繞探究內容設計成系列的參觀課程。
這兩種設計方式點面結合,都能讓學生認識到書本上的學科知識在生活、行業領域的實際應用,體驗從接受者到發現者的學習身份轉變。
三、研究與實踐中的思考
場館下的教與學,是現代國內教育的短板。該如何將教學與情境相結合,如何將場館融匯于學科之中呢?以我校綜合實踐活動《家鄉特產粉漿飯的調查與推介》為例:
1、真正實現小組合作、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
在本次活動中,我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合作伙伴組成合作小組,并讓他們在小組內選擇最想研究的子課題,在小組成員分配工作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自己在小組里承擔的任務,給學生個性的發展創造了空間,這樣做,使每個小組成員之間有了惺惺相惜的感覺,團隊精神大大增強,為活動的開始進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活動中讓學生自己甑別,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給學生較多的選擇余地,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做到有所感受,有所發現。并引導他們在完成分內工作的前提下也去幫助別人、協助別人開展調查研究,使學生在活動中不再是坐享其成,盡可能使每個學生都獲得參加綜合實踐活動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的經驗。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也逐步學會評價,學會求同,學會補充,學會合作,學會做人,可謂“收獲盡在過程中。”
2、注重探究式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用多種方式搜集資料的能力。
在讓學生進行活動的過程中,我的出發點是讓學生走進文字博物館進行調查研究,強調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孩子們在研究的過程中不斷提出問題,通過自己的思考、求助、與別人的討論等把問題解決,這樣的探究對孩子的發展是十分有利的。
我們欣喜的看到,孩子們正在他們自己的研究中變得膽子大了,勇氣足了,善于思考了,學會了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
3、改變評價方式,注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
活動要以學生為主,不一味的惦記著“給”學生什么,而關注能為學生“做”什么,注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場館化課程活動的本質特性就是生成性。隨著活動的不斷開展,學生的認識與體驗也不斷地加深,在評價時并不要求學生調查成果有多具體,而是以學生調查的熱情高低、合作的是否默契、參與人數的多寡為評價依據。
通過整合校內外多方面的資源,促進了學校與場館的長期專業合作,將教材與場館相聯系,對教材進行重組、改編或適當增減,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獲得更高效的課堂效率。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學習天地的同時,也促進了教師教育教學思想的轉變,培養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在本校甚至更大范圍內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綜合實踐課程場館教學”的教育程式。
參考文獻:
[1]單偉.問題化學習的研究與實踐[J].山東教育,2021(24):18-19.
[2]蘇利平.“互聯網+”網絡環境教學中小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研究與實踐[J].科技資訊,2021,19(11):174-176.DOI:10.16661/j.cnki.1672-3791.2101-504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