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多年的實踐表明,對地方財政運行及產生的績效進行全面、系統、客觀的評價,有利于全面反映和監測地方財政運行狀況和質量,有利于促進財稅政策的執行、加強財政治理監督、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有助于進一步掌握不同地區、各級財政事權財權的匹配情況、公共服務供給的充分性和均等性、財政抗風險能力等具體問題,為形成這些客觀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案提供參考。 現有研究也表明,我國政府財政運行綜合績效評價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尚未形成成熟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機制,實踐上還有不少問題有待進一步探索。 筆者認為,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機制,首先應樹立正確的財政績效觀,本文擬就此談點看法。
應該在什么樣的績效觀指導下進行績效評價?從黨的宗旨和執政理念出發,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財政運行質量和績效要體現出財政工作的人民性,要看黨的惠民政策落到實處沒有,財政分享上人民有沒有獲得感、公平感、滿意度。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指出:“我們要營造溫暖和諧的社會氛圍。”在財政分配規模不斷擴大的今天,有關懷、有準確度的民生財政在建設和諧社會過程中作用十分重要。
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才有可靠的、可持續的財源。 講財政績效不能過度看重短期財政汲取能力,更要重視處理好財政與經濟的關系,財政汲取要盡可能避免產生擠出效應。 稅收負擔和非稅收入負擔都要取之有度、公平合理,那些不落實減稅降費政策,甚至收過頭稅等行為,必將削弱市場主體再生產能力, 破壞營商環境和市場信心, 這些做法理應視為財政績效的減分項。 學界曾討論過稅收負擔指數問題,地方財政運行綜合績效評價中這一思路值得借鑒。
財政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還會在轉移支付、政府投資等方面產生。 如,對同行業的企業補貼厚此薄彼,就會形成不公平的競爭環境,對受歧視的企業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政府投資錯配到低效率企業,或盲目投資到過剩產能,不僅劣化資源配置,還會產生對社會投資的擠出效應。地方財政運行綜合績效評價有必要延伸到“建設財政領域”,加強對國有企業、國有資本運營情況的評價。
“政府過緊日子”“人民過好日子”也是應有財政績效觀。 簡樸政府、節用裕民應作為財政分配與治理的重要原則。 應該把政務成本、稅收成本、“三公”消費、財政供養人員編制的合理性、合規性等納入評價范圍。 財政分配格局實際上是國家、企業、個人利益關系問題,三者關系是否合理,當然是重大的財政問題。 有學者曾提出用“GDP 含金量”即人均可支配收入與GDP之比來反映國家與個人的分配關系,筆者認為,這一觀點值得參考。
實踐中,不少地區都把財政管理和監督效率作為地方財政運行綜合績效評價的重要維度。財政收入法定、財政預算法定執行得好不好,財政資源運行中有無“跑冒滴漏”,財政分配有無徇私舞弊,公共資源交易有無利益輸送,諸多違反財經法紀問題的客觀存在,管不管得住,能不能管好,當然應該作為財政績效評價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