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淇元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財會監督作出重要論述,將財會監督作為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財會監督賦予了新使命、新內涵,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務,為新時代強化財會監督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健全財會監督體系,完善工作機制,綜合運用調查研究等方式開展財會監督,提升財會監督效能。 2023年以來,各地財政部門在加強財會監督、強化財經紀律剛性約束方面加大力度,開展了一系列的財會監督專項行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筆者以重慶市秀山縣為例,就其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經驗做法進行分析思考。
近年來,重慶市秀山縣財政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聚焦重大政策、資金績效、財經紀律抓監督,切實發揮財會監督職能作用,以更高視野完善財會監督工作新機制,為秀山縣發揮渝東南橋頭堡城市作用,提升在武陵山區的城市服務功能和產業帶動能力,打造渝鄂湘黔毗鄰地區中心城市和武陵山區踐行“兩山論”樣板提供堅強支撐。 秀山縣財政局以“三個聚焦”:一是聚焦實事求是,厘清“病理”;二是聚焦問題導向,把好“病脈”;三是聚焦成果運用,開準“病方”,扎實開展財會監督工作。
一是堅持開展重大政策落實督查。 累計投入財會監督檢查力量100余人次,整體覆蓋120 余家行政事業單位和代理記賬機構,扎實推動中央財經秩序整治、“三公”經費、預決算公開等各類監督檢查工作,切實保障重大決策部署有效落實,財稅政策執行到位。 二是運用直達資金監管系統抓好資金下達監控。 依托直達資金監控系統,設置5 項監控預警規則和12張業務督促報表,利用預警信息對支付數據進行復核, 對系統識別出的1769 個存疑支付數據及時糾查整改,力促直達資金快速下達、 精準落實、規范使用,自收到直達資金后立即全部分配下達各項目主管單位,保證資金到人到企,防范單位挪用擠占直達資金。 三是嚴格落實政府“過緊日子”要求。 推動縣市場監管局2022 年度完成“三公”經費壓減13.1 萬元,并加強臨聘人員管理;龍池鎮2022 年“三公”經費開支同比下降12%;蘭橋鎮迅速清退工資津補貼近12 萬元。
一是突出資金使用規范定期監督。 深化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應用, 實現預算編制、 預算執行和會計核算等多模塊平穩運行, 強化財政資金全流程、 全生命周期監管,預算管理實現上下貫通、從中央直達基層。 2023 年完善優化資金動態監控、預算執行監督兩個系統模塊,設置預警規則27條, 把16 項中央轉移支付項目資金、“三公” 經費支出和大額資金支付、 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有關支出等納入重點監管范圍,觸發1681 條預警信息,經復核整改,進一步規范了單位資金管理使用。二是運用信息化系統抓好項目評審監督。 自主搭建全流程設計、全過程管理平臺,實現了政府投資項目評審的四個轉變: 一從線下繁瑣報送資料評審到線上高效評審, 二從各自為政評審到部門聯動評審, 三從人工單一評審到智能主體評審, 四從業務內循環評審到透明可視評審。 平臺運行以來平均評審時間較原來縮短了20%—30%,審減率10.05%, 相比2022 年審減率增加3.58%,審減金額增加0.4 億元。 三是全面推行電子化網格化非稅監督。一方面,嚴格實行票據電子化管理, 做到非稅收入開具收款依據后由繳款人直接繳存至財政非稅賬戶, 非稅入庫由過去線下的三天一繳縮短至每天實時繳庫,實現收繳分離、票款一致、對象精準、額度精確、應收盡收。另一方面,實行網格化管理,石堤鎮將集鎮劃分為6 個網格, 分別明確1 名副職領導、2 名機關干部和1 名村干部, 建立網格配套費繳費清單,對標對表開展配套費收繳工作,實現責任到人,征收全覆蓋。
一是積極開展全縣財政財務會計信息質量檢查。 對全縣104 個預算單位開展了財政財務會計專項檢查, 發現并整改了會計核算、資產管理等九個領域多項問題,追回違規報銷問題資金,并從財政業務培訓、固定資產管理等六個方面進行了管理優化,以過硬手段讓財會監督“長牙”“帶電”。二是積極推動財會監督與其他監督的協同發展。 縣財政局和紀檢部門聯合推動重點領域監督,2023 年在財政票據監督檢查中,發現違紀行為1 起, 有效追回了流失的財政資金。 通過聯合監督以查促改、 以改促建, 使監督內容和范圍更加契合財政改革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較好發現和解決了一批問題。 三是積極促進財會監督與內控內審縱深發展。定期開展內控內審監督,動態完善了內控內審操作辦法, 在內控體系基礎上、 改革管理過程中不斷豐富和完善“1+10+N”制度體系,各單位基本建立了科學的監督和激勵約束考核機制, 把財務內控內審制度落到了實處。
經過多年的努力, 秀山縣財會監督管理效能進一步彰顯, 但是距離新時代財會監督工作的新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調查發現,78%的單位認為財會業務培訓還不夠,60%的單位認為平時的財務抽查略顯不足,35%的單位認為有必要加強財務分管領導對財會政策的交流學習。整體來看, 財會監督工作由于財務人員的業務水平差異及隊伍老齡化等因素, 導致難以精準把握監督側重點;同時,單位監督理念較為滯后, 部分財務分管領導對于財會政策不熟悉,存在重分配輕管理的現象,有的單位財會監督的重點僅在事后檢查,對財政資金的社會效益、 經濟效益等方面的監督不夠;此外,績效指標和標準體系尚未完全建成,重點績效評價質量仍待提升,績效評價結果運用有待加強。
財政改革的不斷深化, 對財會監督工作的專業性、知識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其他監督相比,財會監督涉及面更廣,“力量整合不足、人才缺乏”問題尤為突出。一是人員配置不足,權責不夠分明。 雖然大部分單位設有內審制度規范, 但并不完善,尤其是鄉鎮(街道),缺乏內審職位及人員,少數崗位存在違背“不相容職務相分離”原則的情況。 二是內控內審不足,管理缺乏規范。 主要表現在內控內審工作專業性和指導性不足,造成財會監督成本高、效能低、執行難。 同時,村級賬務處理存在一定的隨意性,比如,村級半年或幾個月做一次賬,可能已經發生相應支出,但是未及時入賬對賬。 三是財務抽查不足,監督威懾不強。每年一次的財政財務大檢查雖覆蓋面很廣,但由于時間緊、人員有限,可能導致檢查不夠深入細致,缺乏常態化監督。
一是財會監督的系統性不強。目前,縣內開展財會監督主要以突擊性、 專項性的檢查為主,對某個單一事項的檢查居多,對全方位的監控及資金使用的跟蹤問效少,沒有形成多層次、全方位、貫穿財政資金運行全過程的財會監督工作機制。 二是財會監督方式較為單一。 縣內財會監督的方法主要以核查為主, 通過書面報表和現場檢查等形式進行, 容易在檢查工作中形成監督檢查盲點及誤區, 直接影響財會監督的及時性、針對性和有效性。三是財會監督信息化建設不足。 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對信息化建設重視程度不夠, 仍然存在著電子做賬對賬滯后的情況, 導致事前監督難以有效介入,信息“孤島化”現象仍然存在,與數字財政建設不相適應。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做好新時代財會監督工作, 需要進一步強化法紀意識,嚴肅財經紀律,嚴格執行財經法規和管理制度, 讓財經紀律成為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一是要強化理論武裝,筑牢思想根基。新時代黨和國家的監督體系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 財會監督最根本的是要強化政治意識,最關鍵的是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增強“四個意識”、自覺做到“兩個維護”。二是要堅持系統觀念,抓好貫徹落實。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以強有力的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 把握新時代財會監督工作的任務要求, 充分理解財會監督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要心懷“國之大者”,突出監督重點。聚焦重大政策監督,以重大財稅政策落實情況監督、政府“過緊日子”監督等工作為抓手,以政領財、以財輔政,打通政策執行的“最后一公里”。
要充分認識財會監督作為黨和國家監督體系“重要成員”的作用,厘清財會監督與其他“九大監督”的關系,加強協同聯動,真正促成監督合力,構建財政內部貫通、部門外部協作的監督新機制。 一是要注重財政內部貫通監督。 要在財政內部保持財會監督的獨立性, 建立完備合規的監督制度體系,財政監督要加強與預算、國庫和業務科室之間的聯動, 形成財政監督與財政業務工作密不可分、相互制約的格局。建議財政內部建立財會監督專項督查工作領導小組,對各業務科室的工作進行內部督查,針對履職盡責、工作績效、監督成果要量化標準,納入年終考評,對于存在失職瀆職的,要建立問責機制。 二是要注重部門外部協作監督。財會監督應逐步加強事前、事中檢查的力量,把監督寓于管理之中,逐步縮小事后檢查的覆蓋面, 推動形成財會監督與其他九大監督的協同聯動,放大監督效應,對有交疊的部分,要各有側重、共同發力,找準財會監督的切入點和著力點; 對互補的部分,要主動溝通、加強合作,共同彌補監督空白,形成監督體系的完整閉環。例如,建立財政與人大、紀檢監察、巡察、審計、稅務等監管部門之間的聯合督查機制, 互通問題線索、交流檢查信息、聽取意見建議,唱好“大合唱”,奏好“交響曲”,推動形成有序分工、信息共享、共同處理的運行機制,強化監督合力。 三是要注重監督評價結果應用。 加強監督結果運用,建立健全績效評價結果應用反饋機制,加大評價結果公開力度,督促指導單位整改落實與預算安排有機銜接。 例如,將人大監督、紀檢監察監督、巡察監督、審計監督、稅務監督和財會監督的結果與財政預算安排、資金分配掛鉤, 形成更有力的約束和更強力的震懾。
一是提高人員專業素質水平。 要加強對財會人員專人專崗的保障, 合理安排人員崗位,明確人員職責分工,確?!耙蝗硕鄭彙爆F象少發生、不發生;要加強對財會人員專業素質的培訓, 全方位提升財會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的辦法,積極組織財務人員工作交流,將先進經驗和優秀做法及時推廣, 讓財務人員能夠開闊視野,拓寬思路。 二是加強財會業務工作指導。 加強跨界學習和工作協同,做到財會監督與各類監督相結合、檢查內容與財政主業相結合。 運用大數據等手段,對歷年財會監督檢查中發現頻次較高、易犯易錯的問題進行匯總分析, 結合調研收集的各類問題和意見建議, 編制業務指導答疑手冊。 三是優化財會監督工作方式。一方面,要將監督環節前置。 財政與項目主管部門要保持信息對稱, 將監督檢查工作提至資金“始發地”,對重點領域、重點項目的單位要提前介入, 嚴格審查項目的資金使用績效, 以階段性考核強化部門資金管理意識, 從源頭上杜絕資金申報下來用不完,缺資金的項目申報不到資金的現象,提高財政資金預算執行度、均衡度,保障財會監督的嚴密性、及時性、有效性。 另一方面,要突破監管手段的約束。 隨著預算管理一體化平臺的運行,若系統逐步成熟,可以探索運用信息化等手段實施動態監管, 通過大數據分析、異常信息預警等方式,結合日常監督和移交線索等情況, 在動態監管上做一些突破。
一是堅守風控關口。 財會監督要更好發揮國民經濟“監測器”和“警示器”的作用,始終繃緊盯牢風險、嚴控風險、化解風險這根弦,深入排查基層“三?!眴栴}、減稅降費政策落實、地方隱性債化解、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資金等重點領域的風險點, 當好黨委政府的“崗前哨”和“探頭”,及時發現、反映問題。 二是優化內控內審。 探索擬定《內部控制風險清單》《內部審計問題清單》,大幅壓減預算管理一體化等改革已經涵蓋的流程性內控, 真正把內控制度精煉化、清單化、實用化,使其能當做機關運行、新人培訓的說明書; 加強優化內控內審體系建設,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并嚴格落實,加強檢查和審計力度, 督促內控內審建設成果運用,逐步提高單位內控內審管理水平。三是運用新興技術。 結合財政預算管理一體化信息系統建設,有效運用信息化、智能化等新興監督手段,將“互聯網+”等新技術、新手段運用到財會監督工作上來,搭建“設計上有接口、瀏覽上有權限、運行上有監督”的大數據平臺,提高信息共享水平和數據資源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