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海 劉玉婷
■摘 要:黃炎培作為我國近代職業教育的奠基者,在職業教育實踐過程中形成和發展了勞動教育思想。培養德技并修、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是技工院校的育人目標。相關調研表明,學生掌握勞動知識不夠,勞動習慣不好,勞動能力有待加強。在黃炎培勞動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圍繞提升學生勞動素質這一中心,形成勞育課程和課程勞育相結合的勞動育人模式,將勞動教育思想與教育教學活動相統一、課堂內外相統一。經過實踐,學生勞動意識得以增強,勞動品質得到提升,勞動精神得以弘揚,日常生活、生產勞動和社會服務的勞動能力得以提高,并在日常生活和綜合測評中都獲得了進步。
■關鍵詞:技工院校;黃炎培勞動教育思想
■課 題:本文系第一屆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研究規劃課題“當代技工院校黃炎培勞動教育思想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ZJS2022YB432)的研究成果之一。
雙手萬能、手腦并用是黃炎培勞動教育思想的核心要義。
(一)勞動教育的目標是服務社會發展
黃炎培是近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奠基人。1903 年后,黃炎培創辦了多所學校,使得勞動教育思想得以落地實踐。接著,黃炎培在多地考察過程中發現學生缺乏專業素養和謀生所需的一技之長,教育無法直接服務于生產勞動。在此背景下,他積極推廣發展勞動教育思想。
(二)勞動教育的內涵是促進人格發展
黃炎培勞動教育思想蘊含在職業教育思想的論述中,其內涵在于倡導敬業樂群、勞動神圣的價值觀,形成手腦并用的勞動能力,最終達到服務社會、增進生產的勞動目的。張琛、李珂認為黃炎培勞動教育內涵在于倡導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的勞動價值觀。王晴在探討黃炎培勞動教育思想在新時代的內涵中提出將敬業樂群與工匠精神內涵相統一,勞工神圣與新時代勞動光榮相統一,手腦聯合訓練與創造性勞動相統一。
(三)勞動教育的時代價值是實用主義
黃炎培是首位深度挖掘勞動教育在職業教育中獨特價值的教育家。他倡導尊重勞動和尊重勞動者的價值觀念,將勞動內容充分融入教育環節,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并大力弘揚勞動精神,轉變社會觀念。結合新時代勞動教育要求,勞動教育應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培養學生謀生能力、健全勞動素養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為更好地設計技工院校勞動育人模式,筆者借助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對筆者所在學院1568名學生和8名教師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一)勞動教育開展基本情況
目前筆者所在學院已成立素養發展中心,建立了學工處和系部聯動的勞動教育架構,制定了勞動教育制度文件并投入超15萬元勞動教育專項經費。進行勞動教育主要有開設勞動教育課程、開展專業課程教學和勞動教育活動三種形式。
一是開設勞動教育課程學知識。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開設勞動教育課程的要求,筆者所在學院依據勞動教育課程大綱開設勞動教育課程。針對中級工第一學期開設不少于20個課時的勞動教育課程。圍繞勞動價值、勞動形態、勞動主體、勞動準備主題,通過學科教學的形式引導學生了解勞動歷史,認同勞動的價值,并能夠掌握勞動知識。
二是專業課程突出勞動內容。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勞動教育,設定“梳理本專業演變歷史”“正確、細致地整理勞動現場”等勞動教育目標,設計疑難問題解決、故障診斷與維修、創意設計、現場整理等學習過程。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經歷完整的工作過程,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并提升勞動能力。但在勞動教育的評價形式上,教師普遍認為評價形式局限于傳統的分數評價、成果評價,并沒有創新形式。
三是勞動活動展示技能。目前筆者所在學院依據綜合育人改革工程建設和教學周安排,將勞動教育融入學院整體教學活動中,開發專門教育活動實施方案。在勞動教育過程中,設計勞動教育周、志愿服務、班級日常衛生打掃、家庭衛生收納、烹飪、社團服務等實踐活動,將勞動教育過程與日常教育教學活動有機融合。在三個培養層次上,通過螺旋上升的活動設計,提升“五育”素養。如在中級工層級完成一道菜品的烹飪,高級工層級完成三餐中某一餐的制作,技師層級能夠完成春節聚餐的食物烹飪。
四是勞動評價注重日常表現。在進行勞動教育評價時,依據課程和勞動教育目標,以學生勞動表現為依據,對學生勞動價值觀、勞動習慣和勞動精神進行觀察式評價,采用“學生成長檔案”“綜合職業能力評價”等形式對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表現進行打分。
(二)學生勞動素質基本情況
采用五分評分制的方式對學生勞動素質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90%的學生對于勞動觀念的認同程度在四分以上,認可勞動精神,并愿意實踐勞動精神,而在勞動能力上略顯不足。
對學生日常生活勞動的調查結果表明,學生雖然基本能夠進行日常勞動,但在一些蘊含專業知識的勞動上有待加強。如在拖把制作、教室設計美化等方面因貼近日常實際,學生能夠考慮全面,在解決置換濾網等綜合性問題時,工作順序設計能力不足。
對學生生產勞動的調查結果表明,因學生成長環境不同,對于農業生產、手工藝制作、工藝發明的接觸程度不一,勞動能力存在較大的差異。80%的在農村中長大的學生熟知農業生產、手工藝制作的流程,并具備基本的制作能力,而60%的在城市中長大的學生在工藝發明的勞動中更具有優勢。
黃炎培勞動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于傳播敬業樂群、勞工神圣的價值觀念,注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手腦并用,促進人格發展并服務社會。而筆者對技工院校勞動教育現狀的調研發現,學生勞動知識欠缺,勞動習慣未養成,勞動品質韌性不足,勞動能力有待加強。因此,為了滿足新時代社會對于青年的勞動素質的要求,提升學生的勞動能力,應以黃炎培勞動教育思想為引領,圍繞提高學生勞動素質這一中心,形成勞育課程和課程勞育相結合的勞動育人模式,將勞動教育思想與教育教學活動相統一、課堂內外相統一。
“雙螺旋”勞動育人模式以“勞”“育”融合為主軸,將勞育課程與課程勞育組成兩條分子鏈,通過勞動課程、課程勞育、勞育活動三個模塊的技能學習和勞動實踐,在三個模塊相互作用下實現學生勞動觀念、勞動精神、勞動品質和勞動能力的螺旋上升,最終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技能人才。
“雙螺旋”勞動育人模式的目標是學生在中級工、高級工和技師層級能夠在勞動觀念、勞動精神、勞動品質和勞動能力方面實現螺旋上升,通過勞育課程和課程勞育的螺旋結構,借助勞動課程、課程勞育和勞育活動模塊開展技能學習和勞動實踐,提高勞動素質。
(一)勞育課程螺旋鏈
勞育課程螺旋鏈是“雙螺旋”勞動育人模式的重要一支,主要是指勞動教育課程(課堂內)和勞動教育活動(課堂外),通過開設專門勞動教育課程,依據勞動創造美好生活課程大綱,構建課程體系,設計教學內容,并將勞動教育活動貫穿課堂內外,實現課堂內學知識、課堂外解決問題的一體化學習模式。
1.重構勞動課程,創新任務模式
按照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開展勞動教育的要求,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在中級工第一學期開設20個課時的勞動教育公共課必修課程。依據學生層級培養目標和專業特點,梳理勞動創造美好生活課程內容,重構勞動知識體系,并以學習任務形式,設計“接受任務—制訂計劃—任務實施—檢查評價”的學習過程,實現勞動知識學習理實一體化。
以勞動課程第三單元為例,教材中的學習內容包括勞動價值、勞動光榮等內容,依據學生中級工層級目標和汽車維修專業特征,設計《汽車大國工匠養成》專業招生視頻拍攝學習任務。在任務實施過程中,學生首先通過問題情境和任務描述明確任務要求,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對人員分工、實施流程、呈現效果等進行分工和策劃,并按照計劃完成任務,最終各小組根據任務實施情況進行匯報展示和評價。在實施過程中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和計劃制訂的協助者,教師統一講解勞動的價值、通過勞動獲取尊嚴等勞動知識,引導學生尊重身邊勞動者并向大國工匠看齊。在勞動實施環節,學生需要在專業教學場地完成任務,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勞動實踐,以一個任務為載體,將勞動知識與專業技能相結合,提升學生組織策劃、溝通表達、數字化設計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筆者所在學院勞動教育的課程設計,以工學一體化課程教學過程和設計理念為指導,將工學一體化課程中任務導向的設計思路融入勞動教育課程的設計中,學生以真實勞動的執行為學習對象,經歷從明確任務、方案設計、活動實施、評價反思的完整過程,以此豐富勞動知識,提升勞動品質。
2.設計勞育活動,實現內外聯動
為更好地實現勞動教育目標,提升學生手腦并用的勞動能力,在重構勞動課程的基礎上,建立課堂內外活動聯動機制,將勞動教育納入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組織學生參加日常活動、生產勞動和服務勞動,建立家校合作、多元參與的實踐活動體系。
如在中級工層級,依托勞動教育課程開展學生主導的“致敬身邊勞動者”等主題班會活動,由學生自主收集素材并完成班會活動。依托筆者所在學院資源,組織學生參加“潔凈校園衛生責任區”“學生勞動值周崗”“垃圾分類先鋒崗”等形式多樣的校內勞動,并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勤工儉學”等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同時,引導學生家庭在學生勞動教育中發揮作用,利用假期組織開展“生活技能小課堂”“家庭生活實踐”等實踐活動,家校協同,幫助學生提升生活技能。
(二)課程勞育螺旋鏈
課程勞育是指通過主動挖掘各類課程的勞動教育元素,采取融入、滲透形式,對學生進行勞動價值觀熏陶和引導。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勞動教育融入各種類型的課程,課程勞育是將勞動教育有機融入各類課程,實現各類課程服務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
技工院校課程類型包括文化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工學一體化課程三大主要類型。在文化基礎課程中,注重將勤勞節儉、艱苦奮斗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內容融入課程內容,如在英語教學中,請學生用英文介紹勞動節和我國的傳統節日;專業基礎課程注重將職業價值、職業發展、勞動光榮等勞動觀念融入課堂;在工學一體化課程中,設計勞動光榮、提升生產勞動能力等教育目標,注重培養學生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明確勞動內容,在知識、技能的學習過程中樹立勞動精神,養成勞動習慣,發揮課程勞育功能。
近一年來,筆者所在學院在部分專業實施“雙螺旋”勞動育人模式的實踐表明,試點班級學生的勞動能力較實施之前有了顯著的提升。
(一)貫穿課堂內外,有效提升學生的勞動能力
勞動課程、課程勞育、勞育活動三個模塊,將勞動知識、勞動品質、勞動精神與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社會服務勞動相結合,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勞動意識和能力。調研結果顯示,95%的學生贊同勞動創造價值、勞動光榮的價值觀念,并具備按時到崗、自我管理、認同技能人才等勞動品質。勞動實踐表明,學生能夠完成家務整理、烹飪、衛生打掃、交通志愿者等各類勞動活動,具備勞動能力。
(二)建立專業聯系,有效提高學生的技能認同
由于試點專業學生所處層級為中級工,學生對于本專業的價值、專業知識內容了解不多,采用“雙螺旋”勞動育人模式后,學生能夠認同專業價值,在專業實踐過程中能夠模仿大國工匠的行為,并在勞動過程中進行創新,堅定從事本專業的信心。在專業學習過程中,通過選拔“專業榜樣”“專業工匠”等,發揮榜樣引領作用。
(三)形成聯動效應,有效提高學生的測評成績
在每學期的期末,各專業采用綜合職業能力測評形式對學生能力進行評價,其中包括對勞動能力的目標設計。相關數據顯示,學生綜合職業能力測評中勞動素質的表現比入學第一學期整體提升20%,學生能夠更加規范地穿戴勞動服裝、規范勞動過程并在最終輸出成果或解決問題時關注細節,弘揚工匠精神。
[1]王晴.黃炎培勞動教育思想的新時代應用[J].職業教育研究,2019(12).
[2]雷世平,樂樂.高職院校“課程勞育”的內涵、價值意蘊和實施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0(10).
(作者:戴慶海、劉玉婷,北京市工業技師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