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啟勇
摘 要:團體輔導注重成員之間的交流互動,是一種面向特定群體開展的心理輔導活動。在初中階段,教師可以通過有效的團體輔導,幫助初中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生活態度,使之更加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建議學校按標準配備必要的心理健康教室,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團輔游戲活動,并將團輔與個輔相結合,同時開設心理健康相關專題講座,提高學生應對心理困擾的能力。
關鍵詞:團體輔導;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青春期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04-0018-03
心理團體輔導(以下簡稱心理團輔)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通過引導團體成員彼此交往、相互協作,嘗試改變心態,學習新的積極行為方式,從而紓解不良情緒,促進解決心理困擾。初中生的身心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容易出現抑郁、叛逆、煩躁等心理困擾,亟須獲得科學有效的引導。將心理團輔運用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能夠幫助初中生正確面對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困擾,減少出現心理問題的概率,使之以更加積極健康的心態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
一、心理團輔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機理
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的人格特征、積極的社會環境與中學生的培養目標契合,而積極傾聽技術、提問技術、自我表露技術、暗示技術、同理技術和支持技術等在學校管理中發揮著關鍵作用[1]。心理團輔融合上述心理疏導技術,有利于維護初中生的身心健康。
(一)適切的團輔氛圍能促使學生打開心扉
開展心理團輔,氛圍營造很重要。適切的心理團輔氛圍,能夠促使學生打開心扉,接受教師、同伴的幫助,從而緩解緊張情緒,走出心理困境。積極的班級心理團輔活動,可以給學生創造一個和諧的學習環境和交流氛圍,讓學生在其中能夠自由地交流與溝通,或向團輔中的同伴傾訴苦惱,或向現場的教師尋求幫助。同時,適切的心理團輔氛圍能夠給學生一種安全感,讓參與團輔的學生交流溝通更加順暢,使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更和諧。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愿意打開心扉,接受同伴的幫助和教師的引導,逐漸緩解負面情緒,恢復健康心理。
(二)正確的團輔方式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
心理團輔主題多種多樣,團輔方式靈活多變。根據不同心理主題,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的團輔方式,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通過團輔活動,學生可以樹立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采取正確的應對方法。當往后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學生會調整心態,自覺糾正不正確的行為方式,保持健康心理,形成健全人格。多種形式的團輔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溝通技巧,引導學生樂于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與方法,積極樂觀地接受同伴的意見和建議,獲取更多知識,從而不斷調適和完善自我,達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目的。
(三)積極的心理團輔能引導學生換位思考
在社會交際中,換位思考是一種基本的人際交往能力,是保持良好人際關系的“潤滑劑”。如果一個人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就可能受到眾人指責或孤立,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心理。雖然初中生已經具備了基本的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但當前不少初中生是獨生子女,這些學生或多或少存在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習慣了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缺乏換位思考的能力。積極的心理團輔,能夠為學生創設一個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環境,使學生在團輔過程中保持理性、平和的態度,在表達自我的同時愿意傾聽他人的意見,從而逐漸學會換位思考,懂得替別人著想,體諒他人的難處,對他人多一些包容,從而能夠積極融入社會群體,保持正常、平和的心態。
二、初中學校開展心理團輔應該堅持的原則
針對初中生的年齡特點,結合心理團輔的疏導性、輔助性、啟發性特征,可以明確初中學校開展心理團輔的三項原則。
(一)適用性原則
面向初中生開展的心理團輔,必須符合初中生的年齡特征。初中生正處于身體發育、心理成長、思維轉型的快速時期。面對身體變化、學業壓力和人際交往壓力,難免出現各種負面情緒,這些情緒需要通過正確的方式和渠道加以緩解。而這些負面情緒,又有別于心理學意義上的“心理問題”,還未達到需要通過醫學手段干預的地步,這就給心理團輔提供了發揮作用的空間。面向初中生開展的心理團輔,應該堅持適用性原則,不過度使用過于復雜的團輔操作方式,應與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承受水平和接受水平相適應。
(二)寬泛性原則
進入青春期后,初中生多少會遇到一些煩惱、挫折,難免出現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這種狀況具有普遍性,不能算是心理問題。因此,教師既不應給其貼上“心理問題”的標簽,也不應對出現負面情緒的學生頻繁進行個別心理輔導,謹防引發負面效應。而團輔作為一種多人參與的心理輔導形式,可以有效避免上述問題。初中學校在開展團輔時,可以堅持寬泛性原則,組織近期出現同類負面情緒的學生開展團輔活動,讓學生在特定的集體氛圍中放松心情、打開心扉,經過同伴互助和教師引導后,逐漸消解負面情緒。
(三)團體性原則
心理團輔,從字面就能看出其具備團體性。面向初中生開展的團輔活動,應該遵循團體性原則,避免在團輔活動中開展過多個別心理輔導(必要時可在團輔結束后進行個別心理輔導),要鼓勵每一個成員學生都參與到團輔活動中來,最大限度地發揮團輔的作用。開展團輔活動前,教師要進行群體篩選,可把近期內出現同類負面情緒的學生集中起來進行有針對性的團輔,以提高團輔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初中學校開展心理團體輔導的實踐
研究表明,團體輔導對提升中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效果明顯,團體輔導的干預使學生的優勢得到了提升,促進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這為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開辟了新思路[2]。按照心理團輔的操作原則,初中學校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好該項工作。
(一)用好心理健康教室
配備心理健康教育專用教室(以下簡稱心理教室),是新時代中小學校標準化建設的基本要求之一。在心理教室中,團體沙盤、心理沙具、沙具擺放柜、海沙、心理掛圖、綠植、心理沙漏等是常見的設施設備,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在室內配備音樂放松椅、體感音波放松椅、生物反饋型放松椅等。當然,建好心理教室,僅是開展包括心理團輔在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基礎,如何用好才是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實效的關鍵。
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心理教師要提前做好準備,明確團輔主題及要用到心理教室中的哪些設備。例如,針對“請說出你現在的顧慮”這一團輔主題,教師可以明確使用心理教室的團體沙盤,要求學生以三人為一組,按照當前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沙盤上進行創作,以此暴露內心真實想法,共同完成沙盤作品,為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提供依據。又如,針對“限時連環接龍”這一主題,教師可以明確使用心理沙漏這一團輔教具,以沙漏計時,輪流讓一名學生說出最想對現場某個同伴說的一段話,在沙漏中的沙子流完之前,被說到的學生以同樣的方式向現場的另一個同伴說一段話,直到現場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表達。由這些例子可知,配備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設施設備并有選擇性地使用,有助于團輔活動順利開展。
(二)開展團輔游戲活動
游戲能使人放松,能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在初中生心理團輔活動中,游戲是常用的方式。心理學的霍桑效應表明,當一個人受到關注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注意自己的形象和行為,從而做出適合團體氛圍的正向調整,朝著群體認可的方向發展。設定有針對性的團輔游戲活動,能讓學生在受到他人關注的氛圍中自覺調整自己的言行和精神面貌,以更加積極的心態參與游戲活動,并在游戲活動中積極表現自我,逐漸放松心情、培養自信心,從而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例如,心理教師可以將學生帶到操場上玩一個名為“抱團籌錢”的主題游戲,這個游戲可以考驗學生的反應能力,提高學生團隊合作、積極表現的能力。該游戲由團隊中的深色衣服學生代表“一元錢”,淺色衣服學生代表“兩元錢”,教師擔任裁判。在游戲開始之前,要求學生圍繞教師跟隨音樂舞動,音樂停后教師說出一個隨機錢數,學生迅速抱團,錢數正確的小組繼續游戲,錯誤的小組則需要表演節目。該游戲較為緊張激烈,能較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游戲中得到放松。在歡快熱烈的氛圍中,平時較為內向的學生敢于邁出“抱團”的第一步,平時過于懶撒的學生可從中培養集體意識和規則意識。更為重要的是,這一團輔游戲氛圍歡快熱烈,學生參與度較高,身心得到了放松,有利于緩解緊張情緒和學習壓力。又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個名為“傳球奪秒”的團輔游戲,游戲規則為:將所有成員分成幾個組,每組8人,推薦一名組長,每個小組領取彩色氣球一個;每個成員都要接觸氣球,但是前后接觸氣球的人不可以是相鄰者,以每個成員均接觸過球且用時最短的小組為勝;計時員用秒表為各個組計時;教師啟發大家用更快、更好的方法取勝,最終請用時最少的三個小組分享游戲感悟。這一游戲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適用于平時不合群、自卑、缺乏集體意識的學生。
(三)團輔與個別輔導相結合
在面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個別心理輔導(以下簡稱個輔)必不可少。靈活將團輔和個輔相結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找到團輔與個輔的契合點,明確“團輔能為個輔提供環境支持,個輔能為團輔提供針對性輔導”的理念,最終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以上文提到的“請說出你現在的顧慮”主題為例。這一心理輔導活動,適用于出現緊張、焦慮、煩躁情緒的學生。在操作過程中,主要是先讓學生以團隊合作的方式,通過團體沙盤進行創作,并共同為所創作的作品命名,讓學生在團隊氛圍中以較為放松的心態參與,從而暴露內心的真實想法,為教師開展有針對性的個輔提供參考。例如,在團輔過程中,A生與同伴創作的沙盤作品顯得雜亂無章,他們將其命名為“亂云飛渡”,由此可以初步判斷該生內心較為煩惱,可能遇到了學業或生活上的難題。隨后,教師將A生帶到較為安靜溫馨的心理咨詢區,讓其說出內心的煩惱。果不其然,A生最近因為與同宿舍的舍友鬧矛盾,被其他舍友“排擠”,陷入了煩惱的境地。對此,教師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輔導,并聯合班主任開展工作,最終幫助該生緩和了人際關系,使該生的心態得以恢復,變得像過去一樣活潑開朗。
(四)開展心理健康專題講座
心理健康專題講座題材較為寬泛,方式較為集中。嚴格來說,專題講座不是團輔的主要形式,但可以引入團輔的理念,將辯論、主題發言、互相交流、團隊合作融入專題講座,增強講座的針對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掌握更多心理健康知識,培養學生的抗壓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自我調節能力。
例如,筆者所在的學校經常開展“正確看待我們的身體變化”“談談挫折兩三事”“團隊意識的重要性”等專題講座,邀請校外專家或本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專長的教師開展講座。在講座中,學生在主講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展開討論。針對“如何與壓力和諧相處”這一主題,有的學生說:“要想和壓力和諧相處,首先要清楚壓力來自哪里,這個壓力是自己給的還是外界給的。無論是自我加壓還是外界加壓,都要學會化壓力為動力,必要時可以通過向同伴傾訴、向老師求助等正確途徑緩解壓力,避免被壓力壓垮。”針對“團隊意識的重要性”這一主題,有的學生說:“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不可能脫離社會而生活。我們應該積極、主動地融入社會、融入集體,而不是孤立自己。真正融入集體后就會發現,其實只要你出一點力、他出一點力,就能形成強大的團隊力量,從而戰勝一切困難。”很顯然,學生能夠對上述心理主題表達頗有見地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講座的啟發,使其能夠形成正確的認知。從這個角度來看,講座這一形式,未嘗不是廣泛意義上的心理團輔活動。
總之,在初中學校中開展心理團輔,能夠幫助學生緩解心理壓力,克服自卑心理,培養團隊合作意識,提高應對負面情緒的能力。初中心理教師要充分認識團輔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探索更多更有效的心理團輔方式,幫助和引導初中生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成長煩惱,從而保持健康心態,形成健全人格,走好未來的人生之路。
參考文獻
[1]李虹.積極心理學取向的團體輔導技術在學校社團管理中的應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3(34):69-72.
[2]陳少靜.團體輔導影響中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干預研究[J].求知導刊,2023(27):17-19.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