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麗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1-0038-01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是新課程標準的實驗教材,教材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創設寬松和諧的課堂學習環境,教師和學生平等對話,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面對這樣的新教材,我們怎么才能把教材的特點在課堂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來優化我們的課堂教學呢?現將我在幾年來使用新教材的一些具體做法總結如下:
1.把握內涵豐富有拓展性的主題圖,為新課做好充分準備
我們教學的對象是少年兒童,他們有著好動、想象力豐富和不隨意注意占優勢、感性認識能力強、排除外來干擾能力差等特定階段特有的心理特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針對孩子們的特點,努力優化課堂教學,就顯得非常重要。要想"優化",我認為,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工作。精心組織好一堂課的開端,面對北師大教材,他有內涵豐富的主題圖,我們使用者在課前一定要理解主題圖的內涵,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為步入課的中心內容做好鋪墊。
例如:北師大一年級《比較輕重》一課的主題圖"說一說",教師應領會圖意,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發現小猴子和小熊玩蹺蹺板時小熊重小猴輕這一數學問題,并結合這一問題來說一說生活中的輕重。那么面對一年級的小學生,教師應怎樣引導學生發現數學問題并聯系生活實際來說呢?這里要求教師課前應該精心準備好提問語言起到一個課堂引導者的作用,我是這樣做的,讓學生說說通過觀察看到了什么,學生都說好多可愛的小動物在做游戲,那么小猴子和小熊玩蹺蹺板離我們是最近的,同學們最容易看到,結合這兩個動物在圖中的位置特點我就問:"同學們你們一眼就能看到的是什么",他們都會真實地告訴你小猴子和小熊玩蹺蹺板,那么教師就要借此機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再問:通過他們玩蹺蹺板你發現了什么?這時小熊重小猴輕的數學問題學生就會發現,這樣,就會順利的導入新課:比較輕重。同時教師的這一問,還為新課的教學作了鋪墊。那就是,結合北師大教材"體現數學生活化"的特點,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有哪兩個物體一眼看上去就知道誰輕誰重的,學生結合身邊事物說、結合生活實際說,充分的完成了說一說環節,這樣,教師不僅利用了主題圖導入新課,還能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學習數學知識,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結合教材內容,積極探索、愉快教學,體現活動化的數學
好多教師認為,小學數學教學難,課堂教學死板,學生很容易產生厭學心理。我認為小學數學雖然難教,但他也有規律可循,只有積極探索小學數學教學的規律,才能真正使枯燥無味的小學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愉快。人們常說"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必須積極探索,努力在課堂中創造教師愉快地教和學生愉快地學的良好條件,使學生變"厭學"為"好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所以,我們一定要將愉快性原則貫穿到整個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這樣才能真正使整個課堂教學在愉快中完成,達到預期的教學成果。
例如:我在三年級下冊《軸對稱圖形》一課的教學中,設計了觀察、操作、想象、交流等多種活動,結合教材的設計,我充分的應用學生動手的教學方法,利用折一折,剪一剪等操作活動,讓學生感知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在知識的獲得過程中,學生的動手操作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體現了活動化的數學這一特點。
3.創設思考數學的情境,體現問題化設計理念
按照建構主義的觀點,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的過程,數學知識的獲得,只有經過學生自己的思考之后,才能內化到自己的知識結構系統之中。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很好地體現了問題化理念,創設思考數學的情境,讓學生通過動口、動手、動腦,積極地探究數學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
例如:我在教學北師大五年級上冊《3的倍數的特征》一課時,上課開始就拋給學生一個問題:我們已經知道了2、5的倍數特征,那么3的倍數又會有什么特征呢?誰能猜測一下?學生們竊竊私語后進行大膽的猜想,各位上的數字是3、6、9的數是3的倍數,當驗證他們的猜想不對的時候,又提出各位上的數字沒有什么規律,那么十位上的數字呢?經過驗證后還是沒有規律,就問同學們還有其他的線索嗎?當他們發現3的倍數按一條一條斜線排列時,就問,斜線上的數有規律嗎?最后,他們終于在教師一個個的問題提示下發現了3的倍數的特征。本課教學中,直接拋出問題學生很自然的會將"2、5的倍數特征"遷移到"3的倍數的特征"的問題中,學生很快的進入問題情境,逐步發現、歸納規律、得出結論,在這一過程中不但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分析、概括、驗證、判斷等能力,同時還體現了北師大教材的一大特點;那就是問題化的數學。
總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很多的教法,關鍵是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年齡特點、認識規律,認真研究,認真總結,積極探索,要因材施教,因班因學生而異,找到最適合自己學生的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