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乙鑫

如果說教育是一門學問,那么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一門科學與藝術相互融合的學問,它不僅要求教師要具備系統的心理學知識,更要求教師富有細膩的包容心與共情能力。兼具感性與理性,這正是劉逸超所從事的心理教師職業。
而這樣一個在外人看來一周上不了幾節課的“閑職”,實際卻并不輕松,作為學校唯一的專職心理教師,除固定的課堂教學外,個體輔導、團體拓展活動、心理健康活動以及重點學生的家訪,這些工作都要交由劉逸超負責,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或許熱愛可抵歲月漫長,正是由于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熱愛,讓劉逸超即使繁忙仍然樂在其中,尤其看到孩子從心理咨詢室中走出時臉上洋溢的笑臉,她更能體會到自己的成就與價值。
與育“心”結緣
因為在大學就讀的心理學專業,在接受專業知識的同時,劉逸超也逐漸培養起了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興趣。對心理學知識的熟練掌握,讓劉逸超對真實的課堂教學充滿信心,但現實卻無情地給她澆了一盆冷水。本科實習時的第一次上課,由于緊張,劉逸超的聲音特別小,加之心理健康課堂的互動氛圍比較活躍,導致整個課堂亂糟糟一片,完全不受控制。至今回想起來,劉逸超仍然表示:“那真是我上過的最差的一節課。”
這一場小風波讓劉逸超明白,理論知識的充沛并不等于能夠得心應手地應對實際的課堂情境,扎實的專業知識只是成為心理教師的前提,作為教師,更要不斷向前輩取經,學習該怎么上課,該怎么和學生打交道。在研究生實習期間,她跟隨天津市心理名師馬麗莉老師學習,細微到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一個語氣上都反復練習,直到將一堂課打磨到自己滿意的程度。馬老師的專業引領、高標準嚴要求,讓劉逸超的專業能力和教學水平迅速提升,直到這時,劉逸超才敢說:“在心理健康教育這條路,我才算入了門。”
而真正踏上心理教師崗位后,劉逸超才明白,這個職業其實并不簡單,除了常規的授課以外,學生的個體輔導、學生心理檔案建設、學校相關活動甚至家校共育等等,各種細枝末節的工作自己都需要參與。對于學生的心理輔導,也并非簡單的安慰和建議,而是要首先建立起與學生之間的信任關系,也要采取科學的方法和實用的心理技巧幫助他們應對情緒的波動與壓力。而作為心理教師,劉逸超更要時刻保持飽滿熱情,不讓自己被學生的情緒所牽動,因為只有自己保持穩定樂觀,才能給予學生正向感染,這的確是一項“充滿藝術的挑戰”。
“心理教育涵蓋的面很豐富,但卻沒有像語文、數學等學科一樣系統的教材,因此在授課時容易不成體系,變成‘學生玩一玩就過去了的邊緣課。”劉逸超講道。為了讓心理課真正發揮價值,她在深入思考之后,采取了“身心共建”的“單元式”教學,單元之間相互獨立又層層遞進,契合學生在學年各階段的心理狀態,課堂以互動活動為主,讓學生課上體驗、課下感悟,這樣的方式收獲了學生的一致喜歡。
入職不久,出于領導的信任,劉逸超擔任了七年級年級組長一職,這對于她來講,無疑是更好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其實對于心理教師而言,課時少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可能每個班一個星期就一節課,與學生的接觸少,很難敏銳地捕捉到學生的心理動態。”劉逸超講道,“擔任年級組長之后,我便有了機會去接觸每位家長和孩子,了解他們的現實問題和想法,我的很多教學方法也能得到更好的實施。”
做傾聽者
作為專職的心理教師,和學生的對話交流成了劉逸超的日常。在學生眼里,她就是最好的傾聽者,很多不愿意和父母、長輩交流的話題,在劉逸超這里仿佛就打開了話匣子。而每每看到那些情緒焦慮的孩子能喜笑顏開地走出咨詢室,劉逸超便感到無比欣慰。
“在很多人看來,心理學是一個充滿神秘感的專業,像一個魔法師一樣,輕輕動動手指就能把負面情緒帶走。但現實是,并沒有魔法的我們,在面對很多情況時也會無措,甚至害怕,會感慨自己專業知識的局限。”劉逸超說。
曾經,劉逸超遇到一個叫小勇(化名)的孩子,很小的時候母親便遠走國外,留下他和父親、繼母一起生活,家庭變故讓小勇患上了嚴重的焦慮癥和癔癥,而缺少正確教育觀念的父親不僅沒有及時采取正確方法,甚至請來“大仙”給孩子驅魔,正因為這件事,小勇一氣之下從家里搬了出來,在學校外面租了一間公寓,和家人幾乎沒有聯系。
和小勇接觸是在高三的時候,面對誰都不愛說話的小勇,卻在劉逸超面前吐露了心聲,甚至有時候愿意在她這里待上一整天。對話中,劉逸超了解了他的家庭情況,也看到了他身上觸目驚心的自殘傷痕。但是讓她欣慰的是,小勇并不反感心理診治,相反,他自身在積極地尋求心理治療。就這樣一段時間的溝通,小勇的狀態明顯好了很多,樂于把自己的生活場所收拾干凈,也把自己的小狗照顧得很好。但在一次乘出租車時,小勇的癔癥發作,他第一時間給劉逸超打來電話,聽到電話那頭歇斯底里的嘶吼,劉逸超險些慌了神,她強迫自己鎮定下來,一邊安撫他的情緒,一邊告訴司機師傅應該怎么做,她迅速聯系小勇的父親、班主任做出相應對策,甚至聯系公寓負責人把通往天臺的門鎖死。“幾乎能想到的舉措,全都做了!”好在最終有驚無險,在一番安撫之后,小勇并沒有做出過激的行為,但那份恐懼讓劉逸超如今回想起來仍然心有余悸。
“因為只有高三短暫的接觸,小勇的情況并未完全好轉,如今我和他唯一的交流僅有朋友圈分享的生活動態,看起來,他的狀態似乎好了很多。”其實多年以來,像小勇這樣的案例并不少見,他們的出現讓劉逸超明白,心理教育不能是教師的單打獨斗,家庭才應該是孩子心理教育的主陣地。于是在后來的工作中,劉逸超尤其重視對家長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引導,她也強調,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應該“多一雙眼睛,多一對耳朵”,要善于觀察和傾聽,敏銳捕捉,預防永遠是優于干預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從小就養成良好的心態,才能將各類心理問題遏止于搖籃。
尋找問題的根源
“相比于其他階段,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生理和心理發展極其迅速,這也導致他們情緒的起伏會很大,他們既渴望他人理解自己,但又不愿意與父母等長輩分享自己的感受,所以很容易出現情緒問題。”長期在一線與出現情緒問題的孩子接觸,劉逸超發現,很多情緒問題的表現可能類似,但是導致情緒問題的原因卻不盡相同,學業壓力、人際交往、家庭環境、生涯規劃等等,都容易引起負面情緒。作為心理教師,劉逸超往往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背后的深層原因,找到引起負面情緒的癥結。
曾經,劉逸超遇到一個七年級的孩子,網絡成癮嚴重,作息時間混亂,常常偷偷玩游戲到凌晨,甚至用家長的手機貸款了好幾萬給游戲充值。因為長期沉迷網絡,他的學習成績和人際交往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通過和母親的溝通,劉逸超得知早年孩子的父親離世,而這個孩子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悲痛,反而異常平靜,而母親也并未對這一“反常”的舉動引起重視。于是劉逸超建議:“或許你應該去引導孩子理解死亡的意義,和父親真正地告別。”正是這一做法,讓孩子開始有了和母親溝通的欲望,并逐漸從網絡回歸到了現實生活,經過進一步的引導,這個孩子也終于愿意放下游戲去到學校上課,這無疑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溝通是一個交互的過程,其實每一個孩子,對于我來說,同樣是我的老師。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的經歷,都在讓我不斷反思我的教育方法,強化我對于職業的認同。”劉逸超講道。在心理教師這個崗位上,劉逸超一直把自己視為一個“初學者”,而形形色色的學生,正是她的活教材。她說:“心理教師需要的,不是一桶水,而是源源不斷的活水,因為我們面對的是鮮活的生命,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底氣去踐行我們認為正確的教育!”
劉逸超
中共黨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中學高級心理教師。現任天津市實驗中學濱海學校專職心理教師,天津市心理衛生協會會員。曾獲天津市“最美護心志愿者”榮譽稱號,被評為濱海新區優秀共產黨員、濱海新區“友善之星”活動先進工作者,多篇論文和課例獲得國家級、市區級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