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華大學一畢業就來了十一中,學校有新老結對,師父不斷跟他強調:作為新老師,切勿急躁,一定要沉下心來站穩講臺。這句話扎根于劉東華內心,對他產生深遠影響。此后多年,他深耕課堂、腳踏實地,在教學上成長迅速。
劉東華始終認為,知識源于生活,也要運用于生活。基于這一想法,他的語文課堂追求讓知識真起來、讓思維活起來和讓師生動起來。如何理解?“‘真意味著真實,教師在課堂上設置真實情景,讓知識與生活產生關聯,引導學生將所學應用于生活中;‘活即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多提問,引導他們告別思維固化,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動意味著合作參與,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行結合,讓師生形成良性互動。”他解釋道。
為讓課堂高效發展,這些年,劉東華形成了三個習慣。其一,每逢高一新生入學,他都會帶學生一起讀《論語》,在讀、背、講和寫的過程中引領他們感受文化的魅力,提升其語文素養。其二,帶教高一、高二的學生時,每年都會舉行一次語文大講堂。對此,他笑言:“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讓自己的學生能在短暫的三年里,至少有一次機會站在舞臺中央,大膽說出自己的聲音,這對提升他們的表達能力有重要作用。”其三,辯論。劉東華認為,高度的思維都是在辯論當中產生,因此,他常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辯論。在他看來,正反兩方身份的轉化,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還能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
豐富有趣的語文課堂贏得了學生的喜愛,也在潛移默化中引領他們進入了更深的學習狀態。很多學生進入大學后都始終記得劉東華的教誨,不僅保持了對語文學習的熱愛,還善于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學習和生活。對此,劉東華表示:“我只能陪伴學生短暫的三年,我希望在這三年里幫助他們養成好的思維習慣,這會讓他們受益終身。”
和學生相處,劉東華很是用心。畢業至今,他帶了四屆學生,當了十二年的班主任,除了在語文課堂上給學生以引領,也會在班級管理中給學生以陪伴。他始終相信,教育是與學相隨、與生為伴的過程,在陪伴學生成長的旅途中,教師自身也要不斷學習。看到高中學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他花了不少時間學習心理學知識。對此,他表示:“我的初心很簡單,就是讓孩子們在經歷艱難狀況時能感受溫暖,知道有人在關注、關心與關懷自己。”
這些年,不同班級、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各不相同,遇到的困難和挑戰也不盡相同,不論何種境況,劉東華始終以一顆平和的心面對一切。他告訴我們,教育需要理想,也需要理想主義者,選擇教書育人這條路,就需要當一個理想主義者,即守住育人初心,對學生的成長保持期待。“我相信,種子落下去總會有開花的一天,孩子們也會有成長、成熟的一天。”這是他的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