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中時,物理老師常在課堂上做實驗,這在無形中激發了林海對物理的興趣。他個性安靜,從小就愛研究,沒事的時候便待在家里做實驗,一做就是幾個小時。這份求知與求真,激勵著他前行,也在他走上教壇后,影響著他與學生的相處。
在教學中,林海發現,很多學生的主動性不強,只是為了完成學業、應付考試,而非發自內心的渴望知識、渴望成長。某種意義上來說,孩子們都是被迫學習。他也發現,傳統的教學方式把目標定于升學,過于側重刷題,而非物理思維的培養與學習習慣的養成,導致很多孩子在進入高學段后,跟不上進度,學得很痛苦。
“物理是一門源自實際生活的學科,若是脫離實際,只講理論,便失去了這門學科的特色。”為了激發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學科成績,林海將實驗引入課堂。他的物理課豐富有趣,真實情境的設置、模型的搭建更是其特色。講解火車轉彎,他會將學生帶到實驗室,用模型增加他們的體驗感;講解汽車的牽引力,亦是如此。在他看來,老師說100遍,不如學生親自體驗1遍。所以,他主張讓學生多多動手、多多實踐,這樣不僅能夠加深他們對知識點的直觀認知,還能在探索的過程中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可謂一舉兩得。對此,他笑著說:“不只是物理,其他學科也是一樣,若想學生主動學習,就得激發他們的內驅力,興趣正是內驅力的重要推力之一。”
除了用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林海也注重因材施教。學生的學習基礎、個性習慣各不相同,他會了解每個人對學習的期望、在學習上的優劣勢,幫助他們找到自己最喜歡的項目,然后發力。“我會盡可能多地提供實驗項目,學生可以選擇他們最感興趣的項目來進行實踐。過程中,我雖然會給予一定指導,為他們提供技術支撐,但是主動權一直都在他們自己手里。”在林海的指導下,有學生用廢舊的塑料水桶、鍋碗瓢盆等做了一臺架子鼓,在學校的科技節上大放異彩;有學生運用物理課所學制作了一架簡易的投石機,好玩有趣,贏得師生一致好評。
談及這些,林海滿臉笑意。于他而言,最欣慰之事莫過于學生找到學習熱情,化被動為主動,不僅學習物理,還能愛上物理、應用物理,在生活中體會物理學習的快樂。
平時,為了找到更多的實驗創意,林海養成了隨時觀察、隨處收集的習慣,生活中的各樣事物都可能給他帶來實驗靈感,他也善于將日常所見化為素材,融入自己的教學設計,使課堂更加活躍。在他的世界里,把對物理的熱愛傳遞給學生,是一件值得自己全力以赴的事,他過去為此努力,未來也將繼續保持這種姿態,爭取讓更多的學生愛上物理,享受物理學習所帶來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