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慈
“天使”這個名詞,自有以來,便一直有著溫暖、憧憬之意,雖然不曾見過所謂的“天使”,但是綜觀所有西方社會、童話故事所塑造出來的天使形象,總令人倍覺溫馨:頭上戴著光環、身穿一襲白衣、手中持著一支仙女棒鑲著星星,輕飄飄地在空氣中浮動著……,多少孩子為之傾心向往,多少個師生渴望天使就在身邊!
在這幾年的教學生涯中,我不斷尋找教室里的天使,也在尋找家長中的天使,期許自己也能成為一位天使,讓每一位孩子都沐浴在美善的環境中。偶然間,天使或許消失不見,也或許就在你我身邊,然而,可相信的,應該是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體會、想象,天使真的就在不遠之處。
在教育現場中,我總保持著如法國小說家普魯斯特所說的一般:“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于尋找新天地,而是擁有新的眼光”。確實,“真的教學之旅,不在尋找新天使,而是珍惜身邊每一個新天使誕生的可能”。
小勛來自單親家庭,從小父親就過世了,他一直與大姨和一些六十幾歲的老人家同住;小勛的聯絡簿經常都是簽一天空一周,考卷沒有簽名更是家常便飯。以前的老師帶著刻板印象,認為他簽名欄空白,又來自單親家庭,一定是“問題孩子”,不但老師疏于關心,連同學都知道他是單親和隔代教養,紛紛以異樣的眼光看待他。久而久之,他成為班級里的“客人”,但是,沒有人知道,小勛其實是一位畫畫天使!
小勛剛來到我的班上,就因為特別的輔導紀錄而成為我特別關注的對象。他愛畫畫,美術老師給他的第一張作品評語是“想象力豐富,用色大膽”,我和美術老師一起幫助他,希望能將他的作品投稿到報社。沒想到一個月過后,小勛的作品真的上報了,還獲得了獎狀和獎金,他把獎狀張貼在客廳的墻壁上,那是他唯一一張校外的獎狀。
我鼓勵他,希望他能當美術小老師,幫老師收作品、提醒學生帶用具、擔任美術比賽的“小監督員”,他對于自己的畫畫越來越有信心。同學有畫畫的問題,也會向他討教一二。雖然不是專業級的畫家,但是愛畫畫的心,從此被點燃,他成為班級美術課的畫畫天使與服務天使,渾身散發著自信的光芒。
不僅是孩子,家長中也有天使。小潔的媽媽便是其中之一。只要班上有需要購買東西的時候,她都會主動購買,甚至把家里用不到的東西,全都捐到班上來;當班上有活動時,小潔媽媽會遞上三十多杯的飲料,讓孩子們滿足口腹之欲;當班上有話劇比賽時,她也會主動幫忙,把大家打扮成亮麗的小公主和小王子。
有一年的運動會,班上的接力比賽沒有獲得名次,小潔媽媽也跟著孩子們的情緒,不時地波動起伏。她像是班上的一分子,替孩子們加油打氣,也為孩子們安撫心境,每個孩子都覺得她像向日葵一般,慈祥又溫暖。
她對于小潔的照顧,更是耐心,總是以正向管教的方式,鼓勵小潔。長期接受親子教育的她,知道孩子要多鼓勵少責罵,多微笑少批評,雖然小潔的課業不是很好,但是她總是很樂觀、很快樂地到學校來,不但人際關系好,更是老師的好幫手!
我每次看到她們母女倆,總覺得教育充滿希望,因為我們多么渴求有這種關心教育,又關心兒女的家長,能讓我們在落實教育理念以及推動教學活動時,有相當的助力!除了努力做好天使的責任外,我們更希望孩子們能夠做別人的天使,當別人的翅膀,扶他人一把,成全他人的夢想。每個人都曾因為失敗而痛苦,都曾因為挫折而失落,若在此際,有人可以化身為天使,適時獻上溫暖,那將如沙漠里的綠洲,漆黑里的燈火一般,幸福而令人欣慰。
在一個團隊合作的時代中,我們不能讓孩子單打獨斗地面對所有的挑戰,而是培養協同能力,培養默契,相互打氣,隨時支援。甲組員失敗了,乙組員必須化身為天使,提供協助。如果只是自己的成功,那并不是最完美的,因為這不是整組的成功,我們肯定的,其實是一個團隊的效益與整體的配合度,所以,做別人的天使,才是生命當中最動人的篇章。
好幾年前,我就深愛流行歌曲《童話》當中的這幾句歌詞:“我要變成童話里,你愛的那個天使,張開雙手,變成翅膀守護你……你要相信,相信我們會像童話故事里,幸福和快樂是結局。”它告訴我們的,除了希望自己能化身為天使之外,更是將自己的眼光放遠,做別人生命里的天使。如果,教育的殿堂里,多一點愛,多一點感動,那么,我們將會看到許許多多的天使,就在我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