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基于項目化學習選擇課題,搜集教學材料,創新教學策略。在選擇課題方面,要基于學生的成長需求,選擇心理健康類課題,讓學生學會自我管理;選擇網絡安全類課題,讓學生認識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選擇社會責任類課題,培養學生的擔當精神。在搜集材料方面,要基于融合理論,整合德育智育相結合的材料,利用案例材料,讓學生認識權利義務;利用活動材料,組織學生有序參加活動;利用技術材料,鼓勵學生深度探究。在創新策略時,聚焦核心素養,設計教學活動,采用問題驅動法,增強學生的價值認同;采用實地調研法,強化學生的法治意識;采用成果分享法,讓學生踐行綠色生活。
關鍵詞:項目化學習;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應用
作者簡介:申桂梅(1981—),女,江蘇省南通中學附屬實驗學校。
項目化學習是一種以解決真實的、復雜的、挑戰性的問題或任務為起點,讓學生通過一定時長的小組合作探究,在教師精心設計和實施的項目規劃中完成任務的教學方式。《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而項目化學習倡導以生為本、學為中心的思想,能讓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自主學習,完善個人認知體系,提升核心素養。項目化學習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研究如何運用項目化教學,以提升教學效果。
一、基于成長需求,選擇項目化學習的課題
(一)心理健康類,引導學生學習自我管理
在選擇項目化學習的課題時,教師要考慮學生的成長需求,選擇一些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遇到或者感興趣的課題。心理健康問題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初中階段,學生處于青春期,會面臨身心發展方面的問題,因此,教師可以設置心理健康類課題,引導學生學習自我管理。
在“情緒的管理”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以下幾個項目化學習課題:“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如何合理調節自己的情緒”“如何幫助他人管理情緒”。在“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的項目化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經驗,回想一件讓自己特別興奮或者憤怒的事情,思考自己當時通過什么方法表達情緒,而后讓學生和同伴交流,看看他人表達情緒的方式有哪些,了解情緒變化會給人帶來什么影響。在“如何合理調節自己的情緒”的項目化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互動交流,分享情緒管理的妙招。例如:和信賴的長輩談心,讓他們答疑解惑;自我提醒,避免自己情緒失控;在冷靜下來后自我反思,思考為何會情緒失控,下次如何避免出現類似的情況。在“如何幫助他人管理情緒”的項目化學習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如何安慰他人。如為他人做體貼的事情,當耐心的聽眾,設身處地為他人設想。通過心理健康類課題的項目化學習,學生能注意到自己在青春期發生的身心變化,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1]。
(二)網絡安全類,避免信息泄露
在初中階段,學生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較強,常常會利用網絡獲取信息。但是,由于學生的信息素養還有待提高,他們在網絡交流中可能會面臨信息泄露的問題。教師可以設置網絡安全類項目化學習課題,讓學生探討如何安全使用網絡,避免發生信息泄露的問題。
結合“合理利用網絡”一課,教師可以設置“哪些網絡行為會泄露個人信息”“如何避免信息泄露”兩個項目化學習課題。在“哪些網絡行為會泄露個人信息”的項目化學習中,教師可以展示一些具體的例子,讓學生說說其中的哪些行為會泄露網絡信息。在“如何避免信息泄露”的項目化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探討如何防止信息泄露。通過網絡安全類的項目化學習課題,學生可以認識到網絡是日常生活、工作、學習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應了解網絡的利弊,合理利用課余時間,正確使用網絡。
(三)社會責任類,培養學生的擔當精神
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有社會責任意識,但是,他們對具體如何承擔社會責任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因此,教師可以設置社會責任類項目化學習課題,讓學生圍繞具體案例展開探討,或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擔當精神。
在“服務社會”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兩個課題——“青少年是否要承擔社會責任”“結合現實生活參與服務社會的活動”。在辨析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怎樣的人要承擔社會責任,是否只有擔任一定職務的成年人才需要承擔社會責任,青少年是否也應該承擔社會責任。之后,教師可以設計學校、家庭、社會多元結合的項目,讓學生思考自己能為所居住的小區做什么,讓他們試著參與小區環境清掃工作、小區助老敬老服務活動、小區便民服務等活動。這樣能讓學生融入生活中,在切身實踐中理解個人和社會的關系。總之,充分利用社會責任類項目化學習課題,有助于構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課堂,讓學生在完成實踐項目的過程中培養社會責任感,融入社會生活,了解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
二、指向融合理論,搜集項目化學習的材料
(一)搜集案例材料,認識權利義務
融合理論認為要將智育和德育等有機融合在一起,將不同學科的知識也結合在一起,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引導學生搜集項目化學習的材料時,教師可以基于融合理論,讓學生搜集多元化的案例材料并進行深入分析,了解權利義務等學習內容。
在“理解權利義務”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探究項目,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說說哪些權利和義務和青少年緊密相關。圍繞該項目,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搜集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材料。如圍繞公民的權利,學生找到如下案例材料:某農村學生家庭貧困,國家為該生提供了生活補助費。通過這個案例,學生可理解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國家要保障適齡少年兒童的受教育權。關于公民的義務,學生查到如下案例材料:某學生畢業后打算應征入伍,他的父母擔心他受不了苦,不想讓其參加。該生表示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是公民的光榮義務。他最終說服了父母,讓自己參軍。可見,案例材料可以具體生動地呈現權利義務等知識,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讓學生自我反思,認識到要遵紀守法。
(二)搜集活動材料,參與實踐活動
活動材料是與各種實踐活動相關的資料。組織學生搜集活動材料可促使學生參加社會活動,提升他們有序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能力。
在“做負責任的人”一課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一系列活動,讓他們有序參與學校、社會的各種活動,增強責任意識。如在“布置美好的教室”活動中,學生要運用自己掌握的語文、美術等學科知識,優化教室的文化角,創造書香與花香并存的學習空間。在“美化社區環境”的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自己能為社區做些什么,如聯系社區負責人,了解小區在綠化管理、環境衛生管理、宣傳欄布置等方面存在什么問題并參與優化改造。這樣的活動能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小區的一員,要積極參與小區環境的建設。在活動中,學生可以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三)搜集技術材料,鼓勵學生深度探究
搜集技術材料是指讓學生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通過上網查找資料獲取信息,并圍繞這些信息展開深度探究活動。
在“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一課中,教師可以設置如下探究項目:“古往今來,有哪些英雄人物用自己的行動保護了國家,他們的故事給了你什么啟迪呢?”這個項目不僅需要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還整合了語文、歷史等其他學科知識。學生在項目化學習過程中可知道林則徐、陳天華、孫中山等愛國人士的具體事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分享彼此搜集到的故事,并提出一系列探究問題,讓他們深入挖掘民族精神。如問題一:這些人物為何會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挺身而出,他們難道不擔心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嗎?為什么他們能做出舍生取義的事情呢?問題二:請結合實際生活思考,在今天的和平年代,我們應該做些什么來報效國家呢?有人認為,所謂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針對的是成年人,和青少年關系不大,你是如何認為的呢?問題三:歷史上有哪些小英雄讓你印象深刻,你認為要學習他們的什么精神?這些問題都有助于學生開展深度探究,在掌握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的同時,提升信息素養。
三、聚焦核心素養,創新項目化學習的策略
(一)問題驅動,增強價值認同
在項目化學習模式下,教師要關注如何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并基于此設計一些有創新性的教學策略。問題驅動是指通過設置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探究各種社會問題,進而增強學生的價值認同。
在“公平正義的價值”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如下探究項目:“為了實現公平和正義,國家建立并完善了什么制度,你認為這些制度有什么意義?”為了幫助學生深入學習,教師可先展示如下案例:某人患有嚴重的疾病,為了治病花光了積蓄。當地政府在得知情況后,不但為其辦理大病救助,還為其提供低保救助。在社區的幫助下,他和妻子開了商店,生活得到了改善。之后,教師可以基于所展示的案例提出一系列問題:1.通過上面的例子,你對公平和正義有什么認識?2.有人認為,給這對夫妻額外的照顧就是對其他人不公平,對于這種觀點,你是如何看待的呢?3.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過哪些和公平或正義有關的事情呢?說說你對公平和正義的理解。這一系列問題能讓學生參與到辨析中,更好地理解公平正義的價值,在案例分析、正反辯駁、深入思考等一系列活動中,逐步增強價值認同。
(二)實地調研,強化法治意識
實地調研是指讓學生融入現實生活中,圍繞某些案例展開調查探究的活動。新課標指出,法治觀念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因此,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樹立法治意識,讓他們養成守法用法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2]。教師可以圍繞法律問題設置項目,讓學生參與探究活動,強化他們的法治意識。
在“法不可違”一課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設置“了解民眾對交通法規的了解程度”項目活動,活動流程如下。第一,組織學生互動討論,說說如何進行實地調研,如何設計調查問卷才能更客觀地了解民眾對于交通法規的認識。第二,引導學生分小組行動,在街頭巷尾進行采訪調查。學生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民眾的想法,也可以在十字路口等地方蹲點觀察,看看有哪些違反交通規則的情況。第三,引導學生結合實地調查結果展開分析,探討如下問題:本地居民對于交通法規的認知情況如何,是否存在知法犯法的情況?應該采用什么方法深化民眾對于交通法規的認識,讓他們自主遵守交通法規?如果在實際生活中,家人存在違反交通法規的情況,我們應該采取什么行動來解決問題?總之,讓學生進行實地調查,有助于強化學生的法治意識。
(三)分享成果,踐行綠色生活
分享成果是指圍繞項目讓學生設計、創作各種作品。教師可以為學生搭建線上線下多元交流的平臺,讓他們分享各自的作品;也可以“踐行綠色生活”為話題開展項目化學習活動,讓學生分享與之有關的創作成果。
在“共筑生命家園”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如下項目化學習活動:“你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怎樣的呢?人類要采用哪些方法,保護自己生存的家園?請設計一則創意廣告,展現自己對綠色生活的理解。”首先,教師要組織學生展開調查研究,使學生了解什么是綠色生活,同時結合所在地區現狀,分析政府采取了哪些方法來號召大家進行綠色生活。其次,安排學生互動討論,說說對綠色生活的理解,討論綠色生活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具體的實現手段有哪些。最后,組織學生參加創意實踐活動,嘗試設計創意廣告,使所設計的廣告能引發觀者思考,同時清晰地傳遞綠色生活理念。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設計好的作品上傳到網絡平臺,讓觀眾點評、打分,然后選出優勝者,讓其說說自己對綠色生活有什么獨到的見解。引導學生熱愛自然,踐行綠色生活方式,也是培養學生責任意識的方式。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讓他們大膽想象,勇于實踐,分享各自的創作成果。
綜上所述,在項目化學習模式下,教師要注重課題選擇、材料搜集、教學策略創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情優化項目設計,引導學生進入項目探究中,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讓學生得到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方昱紅.多維度把握議題式教學的適應性差異[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41):45-47.
[2]張秋娥.初中道德與法治議題式教學的“四題”視角[J].華夏教師,2022(30):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