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曉渲
近年來,地方文化教育一直是學前教育領域比較受關注的部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加上西方文化的滲透,使當代潮汕幼兒對家鄉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識不足。而幼兒園是幼兒除了家之外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應該積極地挖掘本土豐富的文化資源,利用潮汕鄉土文化教育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文化思想熏陶和具有文化教育性質的環境,滿足家鄉傳統文化傳承的需要。本文將從如何構建鄉土文化主題環境創設課程研究與實踐進行述評。
潮州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潮汕鄉土文化是海內外每一個潮人的精神根基,而傳承優秀潮汕鄉土文化也是潮汕孩子健康成長的必由之路。然而,當前潮汕幼兒園依然存在幼兒對鄉土文化的了解和認識不足,缺乏濃厚的潮汕鄉土文化氛圍等問題。因此,鄉土文化教育應從小抓起。幼兒園環境是幼兒的“第三任教師”,環境是隱性課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里提到:“精神環境是幼兒園內重要的教育資源,應得到充分的重視和利用,使其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可見,《幼兒園環境創設》是幼兒園的重要課程之一,是支撐主題活動開展的重要“載體”。因此,在從鄉土文化結合五大領域引入幼兒園環境創設課程中,應著重開發和應用本土資源,力求為幼兒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和玩耍的鄉土文化環境,激發愛國、愛鄉、愛家的情感。在《幼兒園開展鄉土文化教育的原則與策略》中作者指出,幼兒園鄉土文化教育對幼兒成長和民族文化優秀傳統的弘揚具有重要的意義。可運用環境的浸染方式,創設富含鄉土文化的幼兒園小環境。
綜上,潮汕童謠是潮汕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也是反映潮汕鄉土文化的重要標志,廣受潮汕兒童的喜愛。本文擬以潮汕童謠為例,將分別從分析潮汕幼兒園存在的問題入手,從主題內容、主題墻和活動區域創設三個方面上探究如何構建鄉土文化主題的環境創設策略。
1 地方幼兒園環境創設存在的問題
在《淺析本土資源與幼兒園環境創設相結合》中,文章作者指出,隨著學前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環境這種隱性教育因素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其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然而,在當前幼兒園教育中,環境的創設還沒有受到足夠重視,尤其是忽視了幼兒環境規劃設計的發揮,影響了幼兒教育的整體質量。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幼兒園要高度重視創設一個良好的園區環境,著重開發和應用本土資源,力求可以為幼兒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和玩耍環境。而目前在潮汕,很多幼兒園對幼兒園環境創設的理解有所偏差,環境創設沒有系統規劃總體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1 鄉土文化與現代教育理念的矛盾
一些幼兒園為了符合現代教育的要求,在進行主題活動設計和環境創設時將鄉土文化放在次要的位置或者直接忽視。一些幼兒園缺乏清晰的鄉土文化教育目標和評價體系,導致鄉土文化的教學內容和效果不明確。極少將本土的民俗活動、傳統手工藝等元素開展成具有特色的幼兒園主題活動,缺少一些可延伸的知識內容,導致幼兒對鄉土文化的理解比較模糊,難以進行環境創設推進,無法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傳承中。
1.2 缺乏對地方文化資源的挖掘
潮汕文化歷史悠久、獨具特色,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幼兒園在環境創設中忽視了地方特色和個體差異。每個鄉村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個體差異。然而,有些幼兒園對于這些方面的關注不足,導致環境創設的單一化和平庸化。一些幼兒園則過于注重表面的形式,而缺乏對鄉土文化內涵的挖掘和傳承。
1.3 缺少開發本土特色的教材和教具
鄉土文化在教育教學中應當得到充分的體現,包括編寫本土特色的教材、準備具有鄉土特色的教具等。雖然潮汕一些幼兒園在近幾年已經開始引進像《潮汕童謠繪本》系列叢書這種具有本土特色的代表書籍,然而一些幼兒園仍較少開展相關的主題活動、進行主題環境創設以及玩教具設計的開發。即使在列舉的幼兒園中,也只是簡單地在環境中添加一些鄉土文化元素,并沒有深入地引導幼兒去了解其中的意義和本質,無法滿足幼兒對本土文化的需求。
1.4 缺乏專業的教師進行主題環境規劃
幼兒園環境創設中,需要有專業的教師來引導幼兒體驗鄉土文化。有些幼兒園缺乏相關培訓,主要表現在多數幼兒園教師對所屬地區的物質、文化基礎和條件以及各年齡階段的幼兒發展水平并沒有一個清晰明確地了解和認知。教師無法很好地引用鄉土文化知識,難以很好地創造具有系統性的本土文化環境,導致幼兒對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和獨特性認知不足,缺乏自豪感和認同感。
1.5 主題環境創設過程中教師的中心傾向
當前潮汕很多幼兒園在創設環境的過程中常常會以教師為主體,或是從成人的視角出發,過程全由教師來完成,忽略了幼兒的參與性,較少聽取和采納幼兒的建議,忽略設計幼兒可參與創設的部分。經常將教師、家長的作品來直接呈現,缺少與幼兒的互動性,無法產生共鳴,這不利于幼兒對于鄉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體驗。
1.6 特色活動區域類型和空間的缺乏
公共區域的活動空間是開放的,一覽無余,是很多教師認為比較難以管理的。所以很多幼兒園不愿意設置或是并未及時根據本土文化主題活動的開展進行材料投放,使得幼兒園環境中的鄉土文化元素變得單薄和缺乏亮點。班級區域則是因為空間問題,創設的本土特色區域類型少且固定,使得班級環境欠缺鄉土文化氛圍以及缺乏深層的美感與新鮮感。
綜上所述,如何引導學前專業學生設計建構具有科學性的潮汕文化主題環境是值得探討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的幾個策略方法進行指導。
2 構建鄉土文化主題的環境創設的策略
2.1 挖掘具有系統性的環境資源
首先需要體現幼兒園主題環境的整體性,為幼兒創造鄉土記憶,包括公共區域、各年級的主題墻、區角等,能體現園所特色之處都應抓住鄉土文化這條主線來設計。在《加大本土資源應用,增強幼兒園環境創設特色性》中,作者提到可利用周圍資源開發本土資源,開展本土文化教育,這不僅符合當前幼兒教育規范,而且還能提高幼兒學習興趣,激發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那鄉土文化有哪些資源?例如,在潮汕童謠中就有民俗民情、歌謠故事、古建遺存、名人傳記、傳統技藝、古樹名木等等。根據學前幼兒的年齡特點,可以從中選取的語言文化、節日文化、飲食文化和建筑文化這四個資源作為主題環境的創設內容。比如在潮州的幾所幼兒園以潮汕童謠為主線、以潮汕鄉土文化教育為主題環境創設實踐。以生活、體育、游戲、學習活動為途徑,把潮汕童謠引向幼兒園五大教育領域和一日生活“社、家、園”共育,構建的小班“開心童謠”與“我的家”、中班“我的家鄉”與“玩轉童謠”、大班“我愛潮文化”與“愛我中華”符合孩子生活經驗和認知發展,且層層遞進的課程以及家、園、社區、兒童四位一體的課程協作模式,體現了課程建設的層次性、系統性與整體性。例如,2020年,筆者與學院專業教師帶領120名師范生協助潮州3所幼兒園系統地設計了“潮州小食種類多”“潮州大鑼鼓”“鬧熱”等5版班級主題墻,“娃娃家”“潮州早市”“潮樂團”“潮劇小劇場”“潮汕農家”“掇龍眼益智區”“潮繡坊”“工夫茶館”等24個區域活動區角。其中,實踐中的小太陽幼兒園位于潮州庵埠鎮,根據當地的鄉土文化特色,在中班美勞區創設中加入了“英歌舞”面具設計內容,“開心童謠”“我的家鄉(潮州八景)”“我愛潮文化”等3版公共區域的走廊主題墻飾,以及潮汕童謠《拍球歌》《農事歌》《一腳雨傘》和“潮州建筑”“潮劇臉譜”“潮州茶具”“潮州刺繡”等7版主題天花板裝飾。從幼兒在生活中常接觸到的潮汕民俗、飲食、建筑等方面引發幼兒的情感共鳴,使他們接受特色文化的熏陶。通過這些系統化的鄉土文化環境創設,可以幫助幼兒更好地了解和認識自己的文化傳統,增強幼兒的文化自信心,培養幼兒對鄉土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張宗麟在《張宗麟幼兒教育論集》中提出通過環境創設把幼兒帶進民族傳統文化的高遠意境,無疑是培養幼兒愛國思想的一個途徑。
2.2 引導幼兒跟主題環境對話
主題墻是一座架起幼兒與環境互動的重要橋梁,是幼兒與環境“對話”的一個很好形式。主題墻是幼兒園最能凸顯主題活動的環境創設形式,可以說是主題活動預設與生成的催化劑。但潮汕某些幼兒園在創設主題墻時卻忽視了基于幼兒立場的互動性設計,只管好看的裝飾,以教師視角去進行創作。從兩大方面可以看出來,一是文字很多,忽視幼兒以看圖為主的特性。二是主題墻布置的高度是以成人的視覺高度進行布置的,忽視幼兒的視角,不能滿足兒童閱讀與探索的需要。教師需要引導幼兒參與到環境創設當中,必須把幼兒作為環境的主體,要明白幼兒園環境教育不僅包含在環境中,而且也包含在環境創造的過程當中。像在本次課題實踐中創設的主題墻,強調視覺互動以及操作互動,可以在主題墻創設中設置一些能夠讓幼兒能一起完成的、自己探索操作的、自我展示的“空白處”,實現師幼共創,讓幼兒與主題墻產生互動關系。例如,在潮州某個幼兒園中大班主題墻的潮州“鬧熱”創設方案中,原先幼兒園的主題墻設置較高,已經超過幼兒的視覺活動范圍。所以基于幼兒身高的限度,以及堅持1.3米以下的互動性原則,將互動墻進行調整,設置成一個幼兒可以自主探索的高度。如圖1,其中一個板塊選取《童謠繪本·拍啊拍鉸刀》繪本中《客鳥客客聲》里“鯉魚娶親”的情景作為背景,作為潮汕童謠主題活動進行之后可延伸的內容。《客鳥客客聲》是一首潮汕童謠,以擬人的手法描述鯉魚娶親的場面,并用一連串的夸張比喻,把新娘子描述得很丑陋,使人啞然失笑。教師將童謠繪本中“鯉魚娶親”的步驟圖繪制出來,讓幼兒進行排序,記憶誦唱童謠內容,感受娶親熱鬧的場景。另一板塊則是這種熱鬧場景的延展,教師需通過班里調查了解大班的幼兒有沒有見過潮州“鬧熱”,“鬧熱”里有些什么樣的活動,什么樣的民俗物品,讓幼兒把看到的或是知道的拍照,然后打印出來展示在主題墻上,收集材料和制作的全過程,以激發幼兒的積極性。還有用紙皮箱制作了兩個適合幼兒操作的鑼鼓作為互動內容。鑼鼓是在潮汕地區“鬧熱”中常出現的器樂,能讓“鬧熱”的氛圍更加濃烈,從感官上都能讓幼兒了解“鬧熱”是我們的潮文化之一,通過這種與環境的“互動”增加對鄉土文化的認識和熱愛家鄉的情感。所以這個主題墻在整個設計中的“留白處”考慮到了與幼兒生活的聯系,讓幼兒產生一定的情感共鳴,又能將主題活動內容進行延伸。再則是考慮到可操作的互動性,幼兒可以在墻面進行童謠“排序”操作,增強對童謠與敲打鑼鼓的記憶,體驗潮汕文化中“鬧熱”的傳統民俗活動情景。這種采用具有本土特色的素材和教具,讓幼兒能夠更直觀、深入地了解和體驗鄉土文化。通過合理的鄉土文化展示豐富多樣的互動活動,可以為幼兒提供一個充滿溫馨和愉悅的學習氛圍。幼兒可以從中感受到自己的鄉土文化底蘊和價值,培養積極樂觀的態度和團隊合作的能力,為幼兒的成長和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幼兒園育人環境創設的實踐與探索》文章中提到,幼兒園的環境創設必須以幼兒為主體,創設幼兒熟悉的、喜愛的和積極投入的環境,讓幼兒感覺到自己是環境的主人,并能主動參與到環境中去,從參與過程中獲得知識,促進幼兒認知和操作技能的發展。
2.3 激發幼兒體驗區域文化
華愛華在《幼兒園環境教育創設》一書中指出,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既要體現主體性原則,又要關注幼兒在環境創設中的主動與自主性。區域活動是幼兒園教育中必不可缺的部分,是幼兒自主探索的主要活動,幼兒每天的區域活動要占用幼兒大部分在園時間,適合幼兒的自主性發展。所以在本次鄉土文化主題環境創設中,以潮汕鄉土文化為主題創設了很多關于鄉土文化特色區角,其中也可以看到很多以潮汕童瑤為主線的創設延伸。例如,大班創設了工夫茶館、潮繡館、潮汕農家、潮樂團、潮汕美食街等特色區角,將本土的風俗習慣、人文遺產、飲食文化展示出來,讓幼兒可以更進一步探索體驗鄉土文化的魅力。而其他基礎區角則是從材料投放上增設鄉土文化的資源投置,例如,中班的區角是根據《童謠繪本·天頂一粒星》繪本中的《天頂一粒星》童謠為原型,將以前潮汕的早市情景再現,其中還呈現了潮汕的美食文化。通過這種角色扮演讓幼兒體驗童謠里早市的情境,認識童謠里提到的食物以及每種食物的攤檔、用具特色。讓幼兒扮演小廚師、小商販、顧客等角色,提供紙貨幣讓幼兒進行學習如何買賣交易、如何吆喝,學習如何討價還價,將生活中看到的經驗展示出來,同時也復習數學(多一個,少一個,點數6~10等)。在《加大本土資源應用,增強幼兒園環境創設特色性》文章中作者也提到了,可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本土文化活動,挑選喜歡的角色扮演,在扮演中體驗風土民情的樂趣,充分挖掘幼兒潛在的表現力及創造力,培養幼兒的社交能力。幼兒園中區域活動主要是以幼兒的發展水平為出發點,根據主題教育目標設置不同的區角,所以各年齡階段創設的區角類型以及投放的材料都要有所區分。這樣,每個幼兒才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意愿選擇活動內容和活動伙伴,進行玩中學的探索并從中體會到快樂。比如小班幼兒動手能力不強,參與意識較弱,決定了他們對環境的認知是感性的、具體的、形象的,更容易在一種生活化、情境化的環境中產生互動。所以在小班的區域活動一般都會創設“娃娃家”區角,而根據本次主題環境創設需要布置一個溫馨的“家”,有臥室、有浴室,幼兒也可以根據娃娃區提供的道具自由發揮,讓他們有更多想象和操作的空間。幼兒可通過學習童謠《擁啊擁》后,來扮演“爸爸媽媽”角色,將娃娃放在小床或搖籃,讓幼兒玩“我來當媽媽/爸爸”的游戲。讓幼兒給布娃娃蓋被子唱童謠、扇扇子、講故事來哄布娃娃“入睡”,想一想媽媽、爸爸是怎么哄自己入睡的,同時以此來記憶和誦唱童謠《擁啊擁》。而在浴室里,可準備一個小浴盆,讓幼兒也來扮演“媽媽”給娃娃洗澡,邊洗邊唱童謠《洗浴歌》。也可以給寶寶洗衣服,洗完澡給娃娃用毛巾擦干凈,換上干凈的小衣服。幼兒平時經常會看到媽媽是怎么洗衣服、晾衣服、疊衣服的。幼兒在不斷重復這些動作中,將體驗到勞動的快樂。而幼兒快樂、自主參與活動,會很快消除小班幼兒剛入園焦慮的情緒,同時也學習了一些生活的技能。另外,在某幼兒園中班走廊區域,在創設的潮州八景板塊旁還可以利用資源劃分出一個板塊作為展示幼兒觀察記錄表的地方。例如,將周末家長帶幼兒游覽潮州牌坊街、學宮、潮州庵埠鎮梅林湖等鄉土建筑文化用繪制形式的記錄表展示出來,可以從幼兒的視角發現這些鄉土建筑文化的特別之處。讓這樣可以有效利于培養幼兒熱愛家鄉的內在情感,同樣可以開闊幼兒的眼界,豐富幼兒的創作素材,提升幼兒的創新思維,真正讓“空白處”發揮最大作用,讓幼兒全身心的與“環境”對話。大班走廊區域,設計了認識潮汕茶文化的主題墻,幼兒認識各種潮汕茶、了解茶的采摘烘焙過程以及烹煮形式,還當了小小設計師,來設計茶罐的包裝。通過親身參與和體驗,幼兒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鄉土文化背景,增強對自身的認同感。幼兒園環境創設中的區域活動和鄉土文化的引入,能夠豐富兒童的學習體驗和文化認同,促進幼兒全面發展。使幼兒在快樂游戲的同時,培養他們的創造力、社交能力和文化意識。
3 結語
幼兒園環境創設是幼兒園開展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舉措。引入本土文化資源作為環境的一種學習媒介,有利于為幼兒普及潮汕優秀的家鄉傳統文化,進一步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培養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從而增強文化自信。可以從開發本土的文化資源、游戲資源和自然資源入手,給潮汕幼兒創設良好的本土文化環境、趣味游戲環境和自由開放環境。當然,期間還要注意確保幼兒的安全,才能力求可以全面確保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本文系廣東省潮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項目“潮汕童謠繪本的創作及實踐研究”(2019-C-15);廣東省潮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項目“潮汕非遺文化助推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實踐研究”(2023-C-07)。
(作者單位:韓山師范學院潮州師范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