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榮 肖興政
《幼兒園真諦》和《保育的靈魂》深刻反映了倉橋物三的教育思想,“誘導”保育教育思想是貫穿其整個教育體系的核心內容。兒童社會性發(fā)展中的重要情感之一就是歸屬感,它對于兒童的自身心理健康、和諧的社會關系和與他人交往能力等方面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而倉橋物三的教育思想中關于歸屬感方面有其獨特見解。在培養(yǎng)幼兒班級歸屬感方面帶來諸多啟示:尊重幼兒自發(fā)游戲;提供輕松自由的環(huán)境;注重教師重要作用;同時也不要忽略同伴對于幼兒歸屬感培養(yǎng)的重要性。借鑒倉橋物三獨到的教育思想,對幼兒歸屬感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
在2023年7月5日,教育部發(fā)布2022年《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統計公報》中指出目前全國共有幼兒園28.92萬所,學前教育在園幼兒4627.55萬人,學前教育毛入園率89.7%,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在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關于社會領域中目標3明確提到要求幼兒應具有“基本的歸屬感”,并且對教師提出相關教育建議,包括“吸引和鼓勵幼兒參加集體活動,萌發(fā)集體意識,親切地對待幼兒,關心幼兒,讓他感到幼兒園是溫暖的”。但真正落實到幼兒園日常實踐活動中卻存在著一些問題,許多一線幼兒教師由于自身教育理論素養(yǎng)有待完善與提高,對于培養(yǎng)幼兒班級歸屬感的認知不夠清晰透徹,加上幼兒教師近年來呈現“年輕化”傾向,他們缺少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嫻熟的應對方法,因此針對“幼兒班級歸屬感到底應該如何培養(yǎng)?”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并提出適時建議。
1 歸屬及歸屬感的基本含義解讀
“歸屬”一詞在我們的日常交流之中或許并不罕見,我們常常會把這個詞和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個群體相聯系,用以表示與這個人或者這一群體之間的親密依附的關系。同時,在我國古典文集之中也不乏關于歸屬的表述,例如在《新唐書》中關于歸屬是這樣表達的:“擥(同攬)天下英雄馭之,使遠近歸屬,公不如我。”這里的“歸屬”即為“歸附,從屬”的意思。而歸屬感不僅僅是成人在社會交往發(fā)展中的重要情感,更是幼兒所需要的重要社會性情感之一,它強調個體在與集體的互動過程中所體驗到的被認可和被接納時的感受,或強調個體在集體中所感受到的無可替代的、不可或缺的一種正向情感。
倉橋物三是日本幼兒教育界舉足輕重的人物,被稱為“日本的陳鶴琴”。其教育理念是以尊重幼兒原本的生活為前提,在這個前提下,讓他們可以真正地融入班級生活,通過在園所的生活,產生對班級的認可與自豪,形成與同伴相互幫助、和諧融洽的友好關系,最終自發(fā)地形成對班級的歸屬感。我們所熟知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從原有的五個階段擴展到了八個階段,其中一直不變的需要因素之一就是“歸屬與愛的需要”,它排在生理需要與安全需要之后的第三位。從以上各方記述我們可以發(fā)覺歸屬感對人類發(fā)展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2 培養(yǎng)幼兒班級歸屬感所面臨的問題及現狀剖析
幼兒(3~6歲)歸屬感的培養(yǎng)并非一朝一夕、三言兩語、紙上談兵就可以完成的,不僅需要教師、園所的努力,還需要家長的參與和協助。想解決問題,就需要先弄清楚問題所在——幼兒歸屬感的培養(yǎng)所面臨的問題是什么?影響因素有哪些?
2.1 幼兒的小主人翁意識淡薄,缺乏對班級的認同與歸屬
依據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幼兒園時期的兒童正處于其理論的第二個階段——前運算階段(2~7歲),此階段幼兒會把身邊成人的話語當作權威且深信不疑,絕對服從命令指揮。
幼兒在園一日活動包括晨檢入園、戶外早操、集體教育、區(qū)角活動等,具體流程如圖所示。
從整體來看,由教師主導幼兒活動,對幼兒進行照顧與管理;幼兒處于被動地位,接受與服從命令,按照教師指導進行活動,失去了原本的小主人翁地位,加之幼兒特殊的年齡特征和所處的發(fā)展水平,自我認知意識較為欠缺。久而久之,班級對于他們來說,就是每天要去完成任務的地方,而不是真正生活和成長的自由之地,自然而然也無法產生對班級的認同與歸屬。
2.2 父母忽視對幼兒的引導,家庭教育有所欠缺與不足
父母相較于園所教師來說,稱得上幼兒的第一任教師,而家庭就相當于幼兒出生后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根基之石,而除了家庭教育外的任何形式教育都是其延伸和拓展。父母作為幼兒生命中最親密、最依戀的人,對于幼兒歸屬感的培養(yǎng)發(fā)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目前在培養(yǎng)幼兒歸屬感方面,家長存在著一些問題:對幼兒引導有所偏頗,對園所認識不夠到位,對幼兒教師不甚了解。
2.3 園所環(huán)境陌生,教師對幼兒內心真正想法的關注不到位
倉橋物三在《幼兒園真諦》中講道:“建造幼兒園時,在考慮其作為教育場所之前,首當其沖需要考慮的是幼兒園應該是幼兒自身的場所;其次是要考慮如何建造這種幼兒聚集的場所;我們不是建造一個方便把我們的目的強加于幼兒的機構,而是要讓幼兒來到這里,能輕松愉快地感到這里的確是他們喜歡的地方。”幼兒園給幼兒提供自由感的環(huán)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幼兒初來乍到,需要有一個像家庭一樣熟悉的環(huán)境讓幼兒不安的心平靜下來。現如今,幼兒園內綠樹成蔭,五彩繽紛,但是沒有他們熟悉的東西存在其中;同時教師的注意力在一日生活中更多地投放在幼兒教學活動上,對于每一個幼兒的需求關注不到位。
3 影響兒童班級歸屬感的因素
3.1 自身因素
幼兒由于自身年齡、性格、氣質等因素在歸屬感的發(fā)展方面各有不同。據筆者觀察并與幼兒對話發(fā)現,小班幼兒的歸屬感意識低于中大班的幼兒的歸屬感,中大班幼兒具有明顯強烈的歸屬感意識;而性格較為文靜內斂的幼兒的歸屬感低于活潑外放的幼兒的歸屬感,性格外向活潑的幼兒能夠更加迅速地融入班級中,能夠較好地適應新環(huán)境,在新環(huán)境中焦慮不安、哭泣害怕的情緒狀況會更少。
3.2 家庭因素
從艾斯沃斯有關依戀測量實驗中我們可以得知:與父母建立安全依戀關系的幼兒和未與父母建立安全依戀關系的幼兒在適應力和歸屬感方面存在顯著區(qū)別。建立安全依戀關系的幼兒即使身處陌生環(huán)境,也能夠很快適應,情緒也會慢慢安定下來;未建立安全依戀關系的幼兒情況則反之。由此可見家庭中父母對幼兒的引導至關重要,在幼兒未入園之前,讓幼兒園在幼兒心里留下一個積極正向的印象。例如,幼兒有時候哭鬧不止,家長就會哄騙幼兒說:“你再哭警察叔叔就來把你抓走了!”這樣一來,幼兒在心里對警察產生消極的印象,以后遇見困難,需要幫助時也不會向警察求助。同樣,如果想要幼兒形成對班級的歸屬感,也需要父母的誘導。因此,要使幼兒在園所獲得歸屬感,首先就需要父母與幼兒之間建立安全的依戀,幼兒擁有與父母之間最基本的安全依戀關系后,才會與其他人和物建立依戀關系,形成歸屬感。
3.3 園所因素
幼兒園中的生活環(huán)境是否從幼兒的角度考慮來進行規(guī)劃設計、每日飯菜是否可口營養(yǎng)、園所教師是否親切友愛等都屬于園所因素。每一個大大小小的因素都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幼兒對于幼兒園的喜愛與依戀。例如,了解到小(2)班的楠楠有一段時間對去幼兒園表現得非常積極主動,每天早上入園都迫不及待地跑入園中,通過與家長溝通發(fā)現原來她們班的小華老師最近新做了一個非常漂亮的發(fā)型,深受全班幼兒的喜愛。這樣一來,幼兒每天都渴望見到漂亮老師,對于去幼兒園也更加積極主動,因為喜歡老師而發(fā)展過渡到喜歡幼兒園,逐漸形成對幼兒園的歸屬感。
4 誘導保育理念下幼兒班級歸屬感的建構
倉橋物三是日本幼教界兒童中心主義教育觀的確立者,提出了“以兒童為中心”的生活保教論這一重要觀點,為日本幼兒教育做出重要貢獻,在日本享有極高的威望,被譽為“日本幼兒教育之父”。他提倡的誘導教育理念是以尊重幼兒原本的生活為前提,通過生活、學習生活、面向生活,在真正的幼兒生活形態(tài)中實施包含著教育目的的保育。在此前提下,讓兒童可以真正地像兒童那樣在幼兒園自在地生活。為此,可以從以下方面幫助幼兒培養(yǎng)班級歸屬感。
4.1 充分尊重幼兒中心的自發(fā)游戲,讓幼兒自我充實
我們應該如何為兒童創(chuàng)造一個真正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生活環(huán)境呢?除了外在的物質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以外,還少不了幼兒自發(fā)形成的游戲。倉橋物三在他的著作《幼兒園真諦》中,把幼兒這種自主自發(fā)、自由自在地進行的游戲稱為“幼兒自由游戲”。自由游戲是兒童表現自己生機勃勃的活力、鍛煉交往能力的重要方式,保育者可以對他們的自由游戲進行適當的指導,但是不干預他們的自由游戲。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認為游戲是游戲者(即受教育對象)自發(fā)活動的表現。自發(fā)性的游戲行為是兒童在自己的興趣和當時的心情狀態(tài)之下進行的,這種由自己決定主題和方式的游戲對他們而言快樂無比,保育者只需注意他們的游戲是否安全即可,無須過多插手他們的游戲活動,一旦兒童感覺疲憊,他們會自行結束自己的行為,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主動進行游戲,尤其是剛入園尚不適應幼兒園生活的兒童和在自由活動和個性化方面有所欠缺的兒童。這時就需要教師充當協作者和輔助者的角色,在充分尊重幼兒意愿的基礎之上,以較為隱蔽的方式在無形之中對幼兒進行誘導教育。
在美國學前教育家帕頓的游戲理論中,他從社會性發(fā)展的角度,將幼兒游戲分成了六類:無所事事的行為、旁觀游戲、獨自游戲、平行游戲、聯合游戲以及合作游戲。從他的實驗中我們得知幼兒在獨自游戲時的注意力、集中力都保持相當長的時間,令人震驚。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必須充分尊重幼兒自發(fā)游戲的關鍵所在,因為幼兒自發(fā)游戲來源于他們的興趣與熱愛,而對園所中某一事物或者某一活動的興趣與熱愛可以使幼兒對園所產生積極的依戀和向往,自然而然對班級產生一種依靠與歸屬。幼兒園給予幼兒的自由感具有重要的意義,幼兒在園所中有了自由,就會對園所產生愉悅感;幼兒在園所中有了愉悅,就會對園所產生歸屬感。
4.2 逐步實施潛移默化的誘導教育,讓幼兒學會適應
除了幼兒自由游戲,在自我充實、自我適應園所之外,也少不了父母對于幼兒的支持和幫助。倉橋物三在他的著作《幼兒園真諦》中特別指出,“對幼兒的誘導教育,其用意是,先盡可能地讓幼兒憑借自己的力量來充實自己,可僅僅靠他們自己之力又不足以成功時,就需要對幼兒進行這種支持性、幫助性的教育。”作家傅首爾在一檔育兒訪談節(jié)目中講過一個關于自己與兒子之間的小故事,在她兒子還沒有上幼兒園之前,每次做了值得表揚的事情時,傅首爾都會對他說:“你這件事情做得真棒,媽媽要好好地想一想怎樣獎勵你,這樣吧,我以后一定獎勵你去上幼兒園,和其他小伙伴做朋友!”自然而然地在家長無形引導下,幼兒就會產生一種幼兒園是一個非常美好的地方,我好喜歡那里,那個名叫“幼兒園”的地方一定非常歡迎我!那里的老師和小伙伴也一定非常喜歡我!的想法與念頭。這樣一來,即使幼兒初入園所,出現一些焦慮不安的情緒,也能夠在家長的巧妙引導下,很快適應并逐漸“步入正軌”,融入班級之中,產生對班級的依戀感和歸屬感。
4.3 真正提供愉快自在的生活環(huán)境,讓幼兒樂在其中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qū)緊密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由此可見,外在物質環(huán)境與內在心理環(huán)境在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過程中均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倉橋物三在《幼兒園真諦》中明確反對以室內保育為主的模式,認為室內保育對幼兒來說會造成一些方面的危害,具體來說,可總結為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室內的空氣相較于室外來說,是閉塞的、渾濁的、不流通的。密閉的空間不利于室內空氣的流通,而不流通的空氣會影響幼兒呼吸的暢通,進而引發(fā)幼兒身體的不適。第二,僅僅依靠室內桌邊的、手部動作的區(qū)角保育活動,并不能對于幼兒的身體健康、人際交往等方面起到應有的作用。而關于內在心理環(huán)境的建構,教育家、心理學家簡·尼爾森在1981年出版了《正面管教》一書,這里面涉及了正面教育,其核心思想是采用既不處罰也不驕縱的方式管教幼兒,讓幼兒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培養(yǎng)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讓幼兒學會終身受益的社會技能與生活技能。
因此,為了幫助幼兒在園所獲得歸屬感,需要改變教師主導幼兒進行室內保育為主的教育方式;轉移幼兒活動游戲的陣地,多多進行室外、野外的教育;營造適合內心成長的舒適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一個他們“想主動玩,會主動玩,愛主動玩”的無拘無束的環(huán)境。
同時,值得我們注意的一點是,幼兒園的生態(tài)系統模式需要保持與幼兒家庭生活相一致或者相接近,幼兒才會產生歸屬感。只有在熟悉且自在的環(huán)境中,幼兒才會感覺到安全,確定自己安全以后,他們才會把“心”放在園所之中,方能形成融入班級之中的歸屬感。這就要求幼兒園理應對每個幼兒的恰當需要給予滿足,對每個幼兒的合理需求提供支持,為兒童提供自在愜意、輕松無慮的生活環(huán)境。
4.4 盡情詮釋無與倫比的教師角色,讓幼兒備受關懷
(1)教師需要具備即時敏銳性
倉橋物三在《幼兒園真諦》中說:“兒童生活在自己的心情中,那些能夠真正理解他們內心的人才是他們尊敬、感激,并且愿意親近的人。”對孩子真實想法的把握,不但有利于提高幼兒對園所、對班級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更有利于幼兒教育的順利展開。例如,在幼兒園進行“雙腳跳”的教學活動中,我們的幼兒教師需要即時關注到每一個小朋友的狀況,有的小朋友可能身體機能發(fā)育較早,相對成熟,肢體動作較為協調,能夠很快掌握動作要領;而對于有的發(fā)育較晚、動作稍顯遲緩的小朋友來說可能稍微有一點難度,這就需要教師不忽略每一名幼兒,細致地關注他們的情況,耐心、細心、有責任心地協助他們。
(2)教師需要具備隨機應變性
教師需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內心,認可每一名幼兒的個人地位,抓住一日生活之中的細微之處隨時隨地開展保育教育活動。
在幼兒園中開展的“海洋館”“游樂園”“逛超市”等主題活動,都是依據幼兒的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幼兒的興趣作為出發(fā)點而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十分有趣的環(huán)境來激發(fā)幼兒的好奇,逐漸將活動向幼兒的生活靠近。這種立足于兒童的興趣,將兒童的活動慢慢引向自己的教育目標中去的活動就是誘導教育。誘導教育并不是說需要教師提前先設定一個教育目標,然后促使幼兒過渡到教師的一方,達成教育目的;相反地,對幼兒的誘導教育需要幼兒在自我充實自我滿足的基礎上,使教師一方向幼兒一方靠近,依據幼兒的差異性與個性化,即時采取不同的措施,因材施教。
在培養(yǎng)幼兒歸屬感方面,需教師隨機應變進行誘導教育,面對性格各異的幼兒,教師應學會向幼兒一方靠攏,根據幼兒自身具體情況,見招拆招,對于幼兒發(fā)出的各種信息能夠敏銳捕捉到并及時給出反應,同時能夠主動地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來適應幼兒的節(jié)奏,而不是把自己的行為習慣強加給幼兒,即所謂的即時敏銳性和隨機應變性。
5 充分發(fā)揮不可替代的同伴作用,讓幼兒獲得歸屬感
對于幼兒來說,同伴是強化物、范型和榜樣,同伴給予安全感、穩(wěn)定感和歸屬感。筆者曾經在雜志上看到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二戰(zhàn)后,一家福利院收留了6個孤兒,他們一起住在福利院里,在這之前他們很少與成人接觸,一般都是自己照顧自己,或者彼此之間互相照顧,6個人產生了強烈的依戀。長大以后沒有一個孩子身心有缺陷,或者有過失,都成為正常有為的成年人。這不得不歸功于同伴的力量。同樣地,幼兒走出家庭,來到人生中的第二所學校——幼兒園,真正開始接觸自己的同齡伙伴。由于幼兒處于特殊的發(fā)展水平階段,他們好模仿,會把同伴看作是自己的榜樣,在與同伴交往時,會彼此強化適合他們的性別、年齡、民族和社會文化背景的行為。同伴之所以起著無可比擬的作用是由于處于同齡的孩子之間會有許多感同身受的東西,交流相較于成人會更加順暢,能夠更加準確地給予情緒反饋,提供許多情緒價值。
倉橋物三在《幼兒園真諦》中詳盡闡釋了以幼兒為中心的誘導保育教育思想,啟示教師在培養(yǎng)幼兒班級歸屬感應將游戲、環(huán)境、教師與同伴各因素相結合,形成合力。雖然倉橋物三的教育思想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但是其教育思想具有前瞻性和可實施性,為當前幼兒歸屬感的培養(yǎng)提供了參考與借鑒。因此,應“取其精華,推陳出新”,批判地學習倉橋物三的教育思想。
(作者單位:四川輕化工大學教育與心理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