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明輝
摘 要:本文以現代治理理論為指導,基于其五大內涵對當前我國公安院校警務化管理現狀進行深入分析,提出警務化管理實行管治融合、以行促思,進而逐步培養學警警察意識的思路。同時,基于現代治理視域對當前警務化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警務化管理;現代治理;警察意識;教育現代化
實行警務化管理是公安院校在學生管理教育工作方面區別于其他類型高校的重要特征,也是公安院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不斷深化。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2018年,時任國務委員、公安部黨委書記、部長趙克志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建校70周年慶祝大會上強調,公安院校要在落實教育強國目標、推進公安教育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
我國的公安教育以警務化管理為核心,主要包括公安學業教育和公安警務化教育。針對如何實現警務化管理現代化,很多公安院校的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開展過相關的研究。然而,這些研究大多在經驗型、傳統型工作模式上徘徊,普遍缺乏對警務化管理育人成效和經驗的深度總結與理論提煉。突破經驗型、傳統型工作模式和思路,需要構建一個全新的警務化管理理論模型。而借鑒現代治理理論對公安院校警務化管理現狀進行深度解析,能夠為該理論模型的構建提供重要參考和支撐。
一、現代治理視域下公安院校警務化管理現狀解析
(一)現代治理理論與警務化管理
治理一詞的基本含義是“政府或民間的公共管理機構在特定的范圍之內運用公共權威來滿足公眾需要,維系社會秩序的過程和行為”。其內涵包括五部分,分別是現代化的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治理機制、現代化的治理目標、現代化的治理價值和現代化的治理工具。現代治理理論源于現代社會公共行政管理的需要,但其立場、觀點、方法以及價值導向均適用于當前社會的各類管理活動。
現代治理重在“治”,強調對權力的控制、對活動的引導和對行為的規范。它是對當前社會重視民主、公平、正義的一種價值適應。而傳統的警務化管理重在“管”,強調自上而下的權威和無條件的服從。筆者認為,警務化管理現代化應是兩者的有機融合,“管”行而“治”思,融“管”于“治”,以行促思,使學警逐步養成警察意識。以此思路為指引,以現代治理五大內涵為指導,可以嘗試對警務化管理現狀進行深入分析。
(二)警務化管理下的治理體系:學校、家庭、社會
與其他類型高校一樣,警務化管理下的公安院校也實行由學校、家庭、社會三方構成的多元治理體系。公安院校是警務化管理具體規定的制定者和實施者,是多元治理的核心;家庭是治理主體本性的原生地,是多元治理的重要輔助者;社會是治理主體始終關注的對象,是多元治理的重要影響者。三方匹配合適、關系平衡,才能保證警務化管理的最終效果。當前公安院校警務化管理中存在部分非正常現象,如學警對警務化管理制度的漠視、學警與制度執行者的沖突、學警信仰的動搖和缺失等等,這主要是由三方自身失范以及三方匹配失度造成的。
(三)警務化管理下的治理機制:自治、他治、共治
傳統的警務化管理主要依賴“他治”,即學校安排的專兼職教師在學生處的統一領導下,根據現有規章制度、獎懲條例對學警實行嚴格管理。隨著時代進步,現代治理理念也被應用在警務化管理之中。如今,大部分公安院校學警“自治”相關的體制機制都趨于完善,學警的自治意識與能力也有了很大提升,而三方參與的多元“共治”格局也初見雛形并取得一定成效。當前,警務化管理下的“治理機制”主要問題是“他治”“自治”“共治”三者在不同角度和立場上,面對利益、糾紛時會出現矛盾。當前公安院校的一部分生生矛盾、生師矛盾、生校矛盾就是由此而來的。
(四)警務化管理下的治理目標:忠誠、秩序、團結、活力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向中國人民警察隊伍授旗并致訓詞時強調:“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人民警察要對黨忠誠。”培育忠誠于黨的公安學警隊伍,是公安院校警務化管理的第一目標。黨是公安隊伍正確前行的指引者,缺少忠誠度的個人和隊伍必將走上歧途。此外,公安學警是一支紀律性很強的隊伍,是維持社會穩定、守護百姓安居樂業的重要力量,秩序和團結是其持續穩定存在的基本要求。同時,信息化時代社會日新月異,公安工作也要適時而變,公安院校內的學警隊伍在思想觀念和職業技能上都要有所突破和創新。警務化管理要為打造一支忠誠、秩序、團結且充滿活力的學警隊伍制定相關的制度和政策,并對執行效果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
(五)警務化管理下的治理價值:戰斗作風、人本理念、奉獻精神、警察意識
嚴格內務管理,狠抓作風養成。公安院校警務化管理縱貫每名學警大學四年,對每名學警的身心產生重要影響,促使其逐步養成“統一、規律、嚴格”的戰斗作風。這種作風正是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的基本要求,更是警察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安院校警務化管理同時遵循人本理念,給予每位學警充分的個性化成長空間,在校內以素質拓展的方式為學警提供興趣愛好發展平臺,并將結果納入警務化考核評價體系。現代治理注重的志愿精神和利他價值理念,在警務化管理中被明確為奉獻精神。最新的中國人民警察誓詞中就提到要“矢志獻身崇高的人民公安事業”。通過持續不斷的教育、管理、鍛煉,培育學警偉大的犧牲和奉獻精神,正是公安院校警務化管理的重要價值之一。公安院校培育的是預備職業警察,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指揮、協調和控制活動,使學警在畢業時樹立清晰、穩定的警察職業意識,是警務化管理的終極價值所在。就此而言,無論是戰斗作風、紀律觀念,還是集體意識、人本理念,抑或忠誠意識、奉獻精神,都是警察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樹立警察職業意識是對每一名在校學警的要求,是警務化管理在每一名學警身心上投射的深深烙印。
(六)警務化管理下的治理工具:法治、技治、德治
法治、技治、德治是現代化治理工具,同樣也適用于警務化管理。公安院校對在校的學警制定了嚴格的警務化管理規定,包括各類條令、法規和準則,并細化各種獎懲情形和措施,以法治理念保障學警日常行為作息的統一規范以及管理過程中的公平正義。同時,輔以隊列、內務等技治方式強化戰斗作風和警察意識。警務化管理培育的學警除了要有紀律、有文化,還要有理想、有道德。公安院校日常生活中,警務化管理的具體實施者主要通過主題班會、談心談話、參加活動等方式對學警加以正面引導和教育,實現以德育警。法治重在嚴執行,技治重在嚴標準,德治重在嚴身行。但因為三項治理工具未能充分發揮作用,當前部分公安院校警務化管理中出現不少問題,管理效果不盡如人意。
二、現代治理視域下公安院校警務化管理效果提升的對策建議
面對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沖擊以及國際政治形勢波譎云詭的變化,要提升公安院校警務化管理效果,加快我國公安院校警務化管理現代化進程,就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以開放融合的態度接納現代治理思想和方法,融“管”于“治”,逐步解決當前警務化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最終實現公安院校警務化管理現代化的目標。
(一)提升公安院校警務化管理效果的原則導向
一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警察隊伍是黨領導下的一支重要武裝力量,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始終“堅持黨的絕對領導,堅持政治建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方向為方向、以黨的意志為意志,堅決聽從黨中央命令、服從黨中央指揮,確保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公安學警是預備警察隊伍,公安院校四年是樹立學警忠誠思想、革命思想的重要階段。堅持黨的領導,是公安院校培育合格人民警察的根本要求,也是公安學警順利成長成才的根本政治保證。
二是適應時代變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出“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新發展理念”。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新的時代環境創造新的機遇,但同時也伴生新的問題。公安院校警務化管理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上也要因時而進,有所“守”的同時也要有所“變”。
三是尊重育人規律。無論是警務化管理還是教學活動,都屬于教育范疇,都要遵從育人規律。我國教育學基礎研究中將教育定義為: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進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的實踐活動。所以,教育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是包含必要的規范、限制和引導,同時教育也與政治、經濟、文化等條件相關聯。警務化管理是針對公安學警的特殊的育人實踐活動,其育人本質決定了必須與當前社會現實緊密貼合,遵從育人規律,不斷提升管理效果。
(二)提升公安院校警務化管理效果的策略建議
一是暢通三方渠道,構建多元共治體系。這里的三方,分別是學校、家庭和社會。其中,學校是主體,家庭和社會協同。學校主體應在注重公平正義的前提下,發揮師生主觀能動作用,積極完善管理機制,暢通師生監督渠道;家庭和社會應對學校管理保持適度的關注和充分信任;學校和家庭之間要保持信息暢通;家庭和社會需保持自身的正面形象,并對學警施以積極影響;學校應保持對社會熱點的關注,及時宣傳社會正面事例,并規避負面信息的影響。信息化環境之下,三方可以基于微信、QQ、網站等多種平臺保持密切聯系,對每一名學警進行個性化監督和培養。
二是從單純的“人治”逐步升級到“德治+法治+技治”。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中國人民警察訓詞也提出“紀律嚴明”的總要求。公安院校警務化管理要突出“法紀治理”,明確各類規范條例并嚴格執行,努力弱化“人治”干擾,讓法治理念深入學警內心。“技治”是化“意”為“行”,即通過系列警務訓練活動、隊列活動,使學警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形成戰斗作風、培育警察意識。因此,“技治”的核心要點是嚴標準、重堅持。2019年,國家七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對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提出具體要求。公安院校警務化管理因行業以及管理方式的特殊性,對參與管理的教師應有更高的“德治”要求。警務化管理之下,學警以區隊或中隊形式接受參管隊長的管理,雙方互動頻繁、聯系密切。隊長的一言一行都是區隊學警關注和模仿的對象。因此,“德治”的關鍵是對警務化參管教師隊伍的凈化和品行的提升。總而言之,在治理工具上,要努力實現現代化、多樣化。
三是構建長效、量化的評價體系,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客觀。目前,警務化管理的目標和效果沒有合理的評價標準。部分公安院校雖然建成了學工系統,也初步實現了學警警務化和學業數字化,但評價數據的收集以及評價組成的比例等方面還未完善。未來,公安院校需結合數字治理平臺,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支持下,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警務化管理評價指標體系,并依托現代化信息平臺,健全評估主體,完善評估方式,以客觀公正地評價警務化管理效果。此外,因為公安工作的特殊性,警務化管理價值大多體現在學警參加工作之后,是一種長效顯現。身處警務化管理之下的學警可能被動地接受和執行所有規定,也可能有優秀的外在表現,但警察意識是否已內化于心則無法判斷。只有在畢業離校且真正進入社會后,其言行才能顯示出四年警務化管理的作用。因此,公安院校可以考慮與畢業學警的工作單位以及學警本人聯系,追蹤他們工作多年后的行為表現,以此建立公安院校校友成長檔案,逐步構建警務化管理科學評價體系。
三、結語
高校學生由“管”到“治”,雖是一字之差,背后卻是一種顯著的理念差別,“治”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也是時代發展使然。信息時代,單純地獲取知識早已不是當代大學生追求的目標,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生存技能的培育和高尚品德的養成,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現代治理思想影響下的警務化管理,正是適應了這一教育發展趨勢,必將推動我國公安院校發展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徐偉.關于公安院校學生工作現代化建設的思考[J].公安教育,2019(10).
[2]孫濤.現代治理理論與實踐及國內借鑒[J].理論學習,2016(21).
[3]徐曉明.“三全育人”視域下警法類院校學生警務化管理的價值及其實現[J].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21(15).
[4]詹聰.公安招錄體制改革背景下警校警務化管理的思考[J].法制與社會,20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