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興 劉玉峰
摘 要 課程建設包括課程目標形成、知識體系構建、教學組織實施、課程教學評價、課程持續改進等教學過程和課程能力提升、教學條件保障、課程制度建設等保障過程,是一個沒有終極結果的周期性的知識運動過程。構成要素的缺失和實施過程的低效,必然影響課程教學效果和建設質量。針對地方本科高校存在的對課程內涵理解不夠、建設內容滯后、建設動力不足等問題,課程改革和建設應圍繞提高建設內生動力、提升課程建設能力、注重教育教學過程、完善課程約束與激勵機制等重點內容開展,有效促進課程建設,提高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 地方本科高校;課程;內涵;特征;建設過程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2024.7.001
Analysis of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ZHANG Changxing, LIU Yufeng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590)
Abstract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cludes the formation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system,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organization, evaluation of curriculum teaching,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curriculum, as well as the enhancement of curriculum ability, guarantee of teaching conditions, and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It is a cyclical knowledge movement process without ultimate results. The lack of constituent elements and the inefficiency of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will inevitably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In response to the problems of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curriculum content, lagging construction content, and insufficient construction motivation in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should focus on improving endogenous construction motivation, enhancing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capabilities, emphasizing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rocess, and improving curriculum constraints and incentive mechanisms, effectively promoting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talent cultivation quality.
Keywords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curriculum;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課程質量直接決定人才培養質量。對標《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的一流課程建設原則和建設內容,地方本科高校課程建設存在表觀化、標簽化、功利化等傾向,建設質量和教學效果一般。為有效推進以課程建設為核心的高等教育內涵建設,地方本科高校需要激發課程建設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準確把握課程建設的內涵,深入反思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注重關鍵和薄弱環節,全面推進高質量課程建設。
1? 地方本科高校課程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對課程內涵理解不夠,偏重表觀建設
準確理解課程內涵,是課程建設的首要問題。有關課程內涵的闡述較多,如,課程是對育人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方式的規劃和設計,是教學計劃、教育大綱等諸多方面實施過程的總和[1]。課程應以一定的價值為導向,是一個過程而非一個結果,是對現有課程的優化、組合和有特色的實施過程[2]。課程是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所設計的一系列教學科目和活動[3] 。歸納學者的闡述,課程內涵包含兩層含義:一是課程的基本構成要素,二是構成要素的組織實施過程。前者是課程建設的基本依據,后者是課程的教育教學過程。兩者不可分割,融于一體,構成課程的本質內涵。
地方高校課程建設存在教師對內涵理解不深入的問題,一方面表現在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教學目標不清晰、導向不夠,導致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或教材、教學過程、考核方式、教學評價等較為隨意,停留在低階水平;另一方面,課程建設簡單化,偏重課程表觀要素建設,忽視最為關鍵的課程目標實現過程或教育教學過程,導致“水課”偏多,教學效果不佳。
1.2? 課程建設內容滯后,建設質量一般
地方高校主要培養區域和行業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這就需要課程內容與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體現新時代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課程建設內容滯后主要體現在:建設理念滯后,沒有體現“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先進理念和改革方向;教學內容滯后,不適應新工科背景下現代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教育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滯后,沒有體現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中心,未能充分發揮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新模式、新方法,未能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教”“學”評價不盡合理,導致教師和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性不夠。
1.3? 課程建設動力不足,建設能力有限
課程可理解為“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以知識為載體”的多元主體活動。地方高校課程建設主體動力不足,體現在教師教書育人和學生讀書學習的內生動力不足、外在助力不夠,影響課程“教”“學”的投入與效果。內生動力不足緣于教師教書育人和學生成長成才的責任感、使命感不夠強烈。外在助力不夠,表現在課程建設規范約束力不夠和激勵措施不盡合理,未能形成足夠的壓力和有效的助力。
課程建設能力有限,主要體現在教師建設能力、學生學習能力和組織保障能力不夠。在教師層面,存在對課程內涵理解不到位、教學內容把控和更新不夠、教學研究與改革不夠等問題。在學生層面,存在生源質量一般,自主學習和發展能力不足,學習的廣度、深度和挑戰性有限。在組織保障能力方面,存在規范約束不健全、激勵機制不盡合理,信息化教學平臺建設水平不夠或利用率不高、效果不佳,針對教師、學生的能力培訓不夠,服務保障質量一般等問題。
2? 高校課程的基本特征
課程是多元主體參與的知識運動系統,具有功能性、整體性、過程性、開放性和發展性等特征。
2.1? 功能性特征
功能性特征對應于高校課程的特定功能,一方面體現在課程教學目標及其達成度;另一方面,體現在課程對人才培養目標或畢業要求的貢獻度或關聯度。目標越高,達成度越高,功能性越強。課程對畢業要求的關聯度越高,功能性越強。
2.2? 整體性特征
課程是多元主體參與的知識運動過程,涉及學生、教師和教學管理與服務人員等主體因素和課程自身因素、環境條件因素等客體因素,以及主體參與的所有教育教學過程。各因素、各過程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交叉融合,體現出課程的整體性。課程要素的缺失或過程的低效,都會影響課程的功能。
2.3? 過程性特征
過程性特征體現于知識的傳承、應用和創新等教育教學過程,或者說只有通過主體的有效行為過程方能實現課程目標和課程價值。主體行為過程包括教師發展過程、學生學習過程、師生互動過程等,帶有強烈的主觀意愿和感情色彩。師生互動過程是最重要的知識運動過程,體現“教”“學”情景中的交流互動、智慧碰撞、靈感激發,“感悟投入學習之美,探討學術之趣,追求學問之樂[4]。”
2.4? 開放性特征
課程是學生和大學的結合點,是學生和社會的結合點,是教學和科研的結合點[5]。課程是一個基于知識運動的開放式系統,總是與其他課程或影響因素相互關聯與作用,體現于課程多元主體之間、多要素、多過程之間的聯系與影響、交流與互動、制約與協同。
2.5? 發展性特征
發展性特征體現于課程知識創新、技術進步和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進等。任何一門課程,都是在知識傳授過程中新陳代謝,實現知識與技術的應用、創新和發展,體現出課程的創新性。課程發展性特征是知識創新與技術進步的必然結果,是新時代“一流課程”建設的基本要求,是教師和學生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
3? 地方本科高校課程建設的基本過程
課程建設不是既有知識的簡單重復,而是課程內涵持續發展的過程,或者說多元主體參與的周期性的發展過程。地方本科高校培養目標不同,教師水平和學生能力有異,但課程建設基本過程是相同或相近的,可概括為有序融合于一體的教學過程和保障過程,如圖1(p3)所示。
3.1? 目標理念確定過程
課程目標是教育教學的預期成果,是課程建設的首要內容。課程目標需要依據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和課程性質、畢業要求關聯度等來科學制訂,并以此引領知識體系構建與實施的過程。
課程理念是引領課程建設的方向標。課程建設應當貫徹“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新理念,即圍繞學生的培養目標和專業發展需求,引領課程建設的所有環節和過程。
3.2? 知識體系構建過程
課程知識體系是教育教學過程的載體,包括思政知識體系和專業知識體系。思政知識體系內容寬泛,沒有固定的內容和范式,其價值取向是立德樹人。專業知識體系應圍繞專業發展需求構建多維度多層次的理論知識體系和實踐知識體系,其價值取向是專業成才。思政知識體系是隱性知識體系,專業知識體系是顯性知識體系。兩者自然融合,構成課程知識體系。
3.3? 教學組織實施過程
課堂是人才培養的主戰場。課程教學組織實施過程應以高效達成課程目標為準則,通過做好課堂組織設計、創新教法和學法等手段,實現從“低階課堂、灌輸課堂、封閉課堂、重知輕行、重學輕思”向“高階課堂、對話課堂、開放課堂、知行合一、學思結合”的轉變[6],避免單純的知識傳授,忽視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教師應當遵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的教學規律,當好課堂導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潛能,提高教學效果。
3.4? 課程教學評價過程
課程評價制度是課程建設與改革的重要過程。課程評價應包括“教”的評價和“學”的評價,又可分為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評價的目的是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促進教學基本條件建設和管理服務保障質量。“教”“學”評價需要構建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評價體系,及時總結經驗、查擺不足,檢驗效果,為持續改進提供依據。
3.5? 課程持續改進過程
持續改進過程是高質量課程建設的內在規律和必然要求。課程建設不是一個終極化的具有明確建設結果的任務,而是在教學目標引領下具有一定建設規律的周期性的持續改進過程。通過一輪的課程“教”“學”實施與評價,推廣經驗,改進不足,為新一輪課程建設奠定基礎。
3.6? 課程能力提升過程
課程建設能力是建設高質量課程的必要條件。新時代高校“一流課程”建設,不是簡單地圍繞教材而開展的教學大綱制訂、教材建設、教案編寫、課件制作等低階過程,而是包括教學理念更新、教學內容俱進、教法與學法創新、現代信息化技術應用、教學評價與持續改進等新要求、新實踐。課程建設能力包括教師建設能力、學生學習能力和服務保障能力等。其中,教師建設能力是關鍵,學生學習能力是核心,教學服務保障能力是必要條件。
3.7? 規范制度建設過程
課程建設規范制度是規范課程建設、保證建設質量、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從課程治理角度,應當從學校層面建立課程建設基本規范,完善課程認證制度、過程監督檢查制度、課程評價與持續改進制度、管理與服務保障制度等課程制度體系,保證課程建設有章可循、規范有序。從課程建設動力角度,應當改革完善以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為核心的獎懲機制,提高課程建設的內外動力,有效解決教師重科研、輕教學的問題和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學業倦怠的問題。
3.8? 教學條件保障過程
教學基礎設施建設是開展課程教學的基本保障。地方高校歷經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在教學空間、實習實訓基地、實驗儀器裝備、信息化教學技術與教學平臺等建設方面日趨完善。提高教學基本設施的管理效率和利用效率是保障地方高校教學條件的主要任務。
4? 地方本科高校課程建設的著力點
4.1? 提高課程內生動力是根本
課程建設是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核心要素。責任心和使命感是課程建設的內生動力源,對課程重要性的認識,不能僅停留在口頭上、文件上,應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地方高校應深入學習有關重要講話和文件精神,感悟新時代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領會課程建設的重要性和核心作用,自覺轉變課程理念,堅持目標導向,增強質量意識,重視教學研究與改革,強化教學過程,完善評價與改進機制。學校應高度重視本科課程建設,引領課程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開展,教師應當“回歸本分”,潛心教書育人,學生應當“回歸常識”,刻苦讀書學習,勵志成才,管理服務層應當以師生為本,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4.2? 提升課程建設能力是基礎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新時代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務。針對地方本科高校教師課程建設能力較低、學生學習能力較差等問題,學校應當主動為教師創造機會、提供條件,加強課程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學習交流和成果分享,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教書育人能力、理論實踐水平、科研促教學能力和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深度融合技能等,全方位提升教師的課程建設能力。應當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學生發展訴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引導學生改進學習方法,體現“樂學、會學、學會”的教學本質和“教為不教、學為學會”的教學理念[6],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全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發展能力。
4.3? 強化課程教學過程是重點
教學效果是課程建設的方向標,教學效果只有通過教學過程方可實現。符號式“金課”未必就是高質量的“金課”,且沒被列入“金課”名單的課程也未必就是“水課”[7]。“水課”與“金課”的標準,要通過“學得怎么樣”來評價[6]。地方高校課程的表觀要素較為齊全,但其實施過程和實施效果還有差距。課程建設的重點應是:①良好的組織設計過程。包括課程或章節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采取、教學互動等。②高效的教育教學過程。倡導產出導向,并不是淡化教學過程。基于學生中心、教師主導、良好互動的教學思路,落實好教學設計。③合理的教學評價過程。靈活采用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提升課程學習的廣度、深度和挑戰度。④持續的反思改進過程。及時查擺、改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方能實現課程建設質量的不斷提升。
4.4? 課程約束與激勵機制是必要條件
建立以規范為主、激勵為輔的課程建設機制,規范課程建設,提高外在助力。地方本科高校應根據《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精神,結合學校人才培養定位和服務面向,制訂覆蓋所有課程的建設規范、建設標準、評價體系等制度文件,督促教師規范課程建設。地方高校現有的激勵政策傾向于各級“一流課程”,不利于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就需要在規范課程建設質量標準的基礎上,構建以教學貢獻為核心的激勵政策,營造本科課程改革與建設的良好氛圍。
5? 結語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課堂人才培養的主戰場。地方本科高校作為我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力軍,應當扎實落實《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精神,切實領悟課程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理解課程本質內涵與基本特征,并針對課程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提高課程教學效果為目標,以提高建設動力、提升建設能力、注重教學過程、完善建設機制為抓手,全面推進高質量課程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基金項目:2021年山東省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水平大學土建類專業課程建設基本范式研究與實踐”(Z2021203)。
參考文獻
[1] 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教育學基礎(第三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164.
[2] 周海銀.學校課程建設的內涵、取向與路徑分析[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123-129.
[3] 別敦榮.增加課程內涵: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根本[J].山東高等教育,2017(6):12-19.
[4] 張應強.中國高等教育70年十人談(筆會)[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3):22-50.
[5] 劉獻君.大學課程建設的發展趨勢[J].高等教育研究,2014(2):62-69.
[6] 李志義.“水課”與“金課”之我見[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24-29.
[7] 劉斯文,程晉寬.大學“金課”的建構邏輯:起點、過程與走向[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6):11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