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德 王振 融亦鳴 胡程志 路冬 黃業緒
摘? 要:校企聯合培養研究生是高等院校聯合科技創新型企業共同開展的研究生人才培養方式,在培養人才的同時推動著企業及院校技術升級并促進地方科技經濟發展。該文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以南方科技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系與企業聯合培養研究生為例,闡述政府、高校、企業、導師和學生等重要利益相關方的權責及利益訴求。研究方法能夠為相關高校培養研究生提供參考和經驗。
關鍵詞:利益相關者;校企聯合;研究生;教育;利益訴求
中圖分類號:C96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09-0147-05
Abstract: The joint train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by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is one graduate training method carried out by both universitie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 enterprises. It helps to train talents, improve the technology of enterprises and universities,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scientific economy. Based on the stakeholder theory, taking the Joint Train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and Energy Engineering and Enterprises at 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herein the rights, responsibilities and interests concerned to the important stakeholders such as the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enterprises, tutors and students are analyzed. The research method can provide reference and experience for relevant universities to graduate student training.
Keywords: stakeholders; school 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graduate students; education; interest demands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研究生教育經歷了顯著的發展變革,從早期完全依托高校開展學術研究和理論探索,到現階段適應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需求的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凸顯了緊跟社會發展、服務社會需要的特點,提升了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與科學實踐能力,為企業技術升級輸送了高素質人才,有效地推動了產學研的深度融合。
一? 高校研究生培養與地方科技經濟結合的新趨勢
研究生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推動我國高水平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責任。我國研究生教育歷程經歷了五個發展周期,從新中國成立時的初步探索期(1949—1977年),逐步演變為恢復發展期(1978—1988年)、穩定發展期(1989—1998年)、快速發展期(1999—2009年)以及目前的內涵發展期(2010年至今),總體呈現從小變大、從弱變強的發展趨勢[1]。
從招生數量上看,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從初期不滿500人,發展到現在突破百萬大關,表明我國已是研究生教育大國。通過與其他國家對比,我國的研究生培養規模與經濟發展規模的比例關系超過英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已經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我國雖然經濟發展迅速,但質量還不高,為順應國家經濟轉型升級,需要提升經濟發展質量,以受過高等教育的研究生為主體的知識分子則成為了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研究生招生人數的增長趨勢體現了我國創建科技型、知識型社會對于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要,體現了研究生人才在推動我國實現從低質量的粗放型經濟到高質量的知識型經濟轉化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我國高校承載著為培養更高質量的研究生而不斷探索更多更有效的教育形式,其中,將高校研究生培養與所在地的科技企業技術發展聯合起來,因時、因地制宜地開展產學研活動,是有助于推動所在地產業升級和科技發展的。
結合目前研究生培養情況與教育部指導意見,研究生教育要融入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和海南自由貿易實驗區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區域,建設區域性研究生教育高地[2]。因此,要在新的研究生教育階段,結合所在地經濟發展中對科學技術的新需求和新應用,遵循人才培養規律,結合培養單位利益,充分調動相關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共同規劃出行之有效的研究生培養方法。
本文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3],以深圳特區下的南方科技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系(以下簡稱“南科大機械系”)和樂聚(深圳)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樂聚機器人公司”)開展校企聯合培養研究生為例,闡述企業、高校、政府三方的利益訴求特點及方法。
二? 利益相關參與方
Wood在1997年提出利益相關者理論[4],以企業綜合利益的平衡折中為目標而開展管理活動。利益相關者理論關注公司發展與各方投入之間的關系,集中在如何關注公司整體發展以及相關方利益的折中上,摒棄了以往股東利益最大化思想,對于企業持續健康發展有重要指導作用。
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校企聯合培養項目是多方受益、多方參與的活動,具有典型的利益相關者特點[3,5],通過采用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方法分析政府、高校、企業和研究生等不同參與方的付出與訴求,深入認識校企聯合培養本質特點,以促進研究生教育改革健康發展。分析校企聯合培養的利益相關問題,在于確定項目中最重要參與者以及項目中受影響參與者[5]。
在此將核心利益相關者參與者劃分政府、高校、企業、導師和學生五種,其中,政府推動校企聯合培養研究生項目,提供政策指引并落實一定經費,是整個項目的牽頭人。企業主動承擔培養責任,提供必備的機器人相關實驗器材等客觀條件,是校企聯合培養的主要培養方,負責研究生科研選題、獎學金發放、實驗設備安排等,并負有確保學生的培養質量以及引導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的責任。研究生是主要的接受方,在工作中融入公司,定期向學校、企業雙方導師匯報研究進展并促進學術溝通,嚴格執行公司的管理章程,服從公司規定,切實完成上級導師布置的任務,盡早熟悉公司整體氛圍以及個人所接觸的課題,并在了解課題后為自己制定合理的評價指標。雙方的導師共同指導學生學習,完成對學生的聯合培養,是項目實際的推動方。雙方管理者為培養過程構建切實可行的規范、考核時間及評價指標,共同建立聯合培養的項目數據庫,鼓勵雙方共同申請國家級、省部級等縱向科研課題,承接工程界企業橫向課題,鼓勵校企結合積極探索工業界技術落實整合點,以期在學術理論與行業工程應用上協同解決科技創新問題。
完成對校企聯合培養過程中各參與方的界定后,進一步分析當前校企聯合培養各方的利益訴求以及實際權責產出,以此促使學校對之后教育政策的推進、政府對相關政策的改進等過程[6-7]。
三? 核心利益相關者權責
(一)? 政府方
政府在職能上體現出頂層設計、統籌規劃、資源配置、條件保障和政策激勵等手段,通過校企聯合培養項目政策,指導學校與企業合作項目落地,并促使產學研平臺加強研究生的素質教育,培養一批能夠解決工業界難題的實踐型研究生人才,推動地方科技創新發展,以科技成果拉動經濟總量提升。通過校企聯合培養項目,有助于深化發展地方科技、經濟水平,這是政府的核心利益訴求。
在校企聯合培養過程中,政府需合理制定相關政策工作以及各種規章制度,為政策環境提供有力護航和指引;在政策落實時,加強區域內資本、知識、人才在校企聯合培養中的流動;增強管理機制,確保可以科學、合理、高效地推動校企聯合培養項目的順利進行;鼓勵以市場機制加強技術交易的流動,不斷促進高層次人才市場、高新科技企業、創業板市場與資本市場等交流,為建立和完善校企聯合培養的協調管理機制搭建公共服務平臺,為企業、學校、學生提供方便的公共信息服務。
(二)? 企業方
企業通過校企聯合項目,縮短高級技術人才的培養周期,精簡培養過程,對新產品的研發、市場運營及推廣應用起著重要作用。通過項目,學校企業優先提供實習生資源,提升企業人力資源素質,而且,在研究生聯合培養階段所產出的論文、專利及經濟利益歸聯合培養的雙方所有,對企業具有重要的利益作用。即使學生畢業后沒有選擇在聯合培養的企業中繼續工作,但該企業在學生的校友圈與所在高校的知名度也同樣獲得了提升和認同。
可見,企業是校企聯培中的主要培養方,對其要求如下。
提供企業導師。通常而言,高校導師應具有研究生導師資格或博士生導師資格、副高及以上職稱,以確保具有指導研究生學業的能力,以體現國家對學校培養能力的認可。為保證企業具有類似能力,高校應考核并聘請企業具有博士學位的導師作為企業學術導師。
提升實驗室條件。完善的實驗室條件是畢業課題得以順利開展和完成的基礎,為確保項目的持續進行,需考察企業針對本研究課題的必要硬件設備,如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專業需考察企業擁有的機器人種類及數量、機械制造專業則需要考察機床的種類及精度等,同時考察相關軟件及配套教程、檢測裝置、保護措施等諸多實驗室條件。
完善聯合培養方案。培養方案規劃是培養過程中成功的關鍵,學生個體的專業基礎不同,對行業了解不同,彼此認知差異巨大。為達到校企聯合培養協議中學生的培養標準,需要針對不同專業、不同能力的學生制定適應的、合理的、詳細的培養方案,使其能夠充分了解自己、了解項目、了解企業需求,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深度融入項目中,實現卓有成效的培養過程,成為對企業、對社會真正有用的優秀人才。
必要的物質支持。物資提供是學生穩定參與校企聯合培養項目的保障。高校研究生從學校的學習和科研環境切換到企業的工作環境,在心理上產生相應變化,對物質需求同樣有所改變。企業為保障參與聯合培養學生的物質需求,需提供包括津貼、住宿、餐飲、工作環境、研究工具及耗材等在內的物資資源,以推進聯合培養項目的順利進行。同時,考慮到學校和社會企業的經營目標存在較大差異,建議企業提供必要的人文關懷以幫助研究生渡過與公司磨合的初始階段。
對學生的規范管理。在本質上,聯合培養研究生既是公司的實習員工,也是學校的全日制在編學生,兼有工作與求學屬性。企業以員工考核要求對待聯培研究生是有必要的,也是對其工作態度的重要凝練。研究生在未來畢業后正式走上工作崗位,如能在實習階段養成認真工作、踏實求學的態度,對其未來職業發展影響深遠。同時,作為在編學生,需要完成相關課題開題、研究、中期檢查、畢業論文撰寫與答辯工作,成果以研究結果、論文、專利等形式體現,以體現其學生屬性。
(三)? 導師方
高校導師與企業交流溝通貫徹始終,是促進聯合培養項目發展和順利完成的關鍵。高校導師通過校企聯合項目減緩課題組研究生培養壓力,通過定期與企業導師溝通交流,熟悉并有的放矢地跟進工業界工程和技術難題,明確應用基礎研究的產業價值,有助于在未來結合自身科研實現產學研轉化。進一步地,導師如能組織協調企業工程師,聯合開展科研項目工作,實現工程化應用和產業落地,將項目解決方法和成果作為教學案例體現在授課教材上,則更能凝練出具有學科培養特色的教學、資料和方法。學校導師通過依托與企業的合作,與工程師協同推進科研任務,以工程化角度開拓思路、探索問題、嘗試方法,實現與高校專業理論與實驗室科研的有利結合與促進。另一方面,企業導師從與高校導師交流中提升對專業學科高度、系統性和嚴密性等的了解和認識,有利于進一步完善創新思維能力和科研探索方法。在雙方導師的共同努力下,聯合培養研究生的理論水平、科研能力和工程問題解決能力得以全方位的提升。
學校導師應根據學生的專業基礎和個性特質等,與企業導師共同合理規劃培養路線,建立里程碑計劃,按照時間節點就科研項目開展檢查、跟進和溝通,并就學生的企業體驗、生活等訴求和存在問題及時響應、充分理解和幫助。企業導師應全程參與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選題、開題、中期檢查以及最終的畢業答辯等環節,確保各階段的學習和科研質量。對學生來講,從研究生二年級開始轉入公司環境,以員工身份開展科研和項目工作,意味著需要在較大程度上放棄學校的同學交流、社團活動、科學講座等,該過程容易導致學生初期對環境變化的陌生感及無力感,因此,企業導師作為項目共同負責人和學生的“上下級同事”關系,理應負有關懷和愛護學生的責任。此外,校內外導師需積極交流并探索校企聯合教育的多種實現途徑,如縮小研究生必修課比例,制定研究生一年級的上課課程,提供參與行業動態相關的學術會議等[8]。
(四)? 學生方
聯合培養研究生在整個培養過程中是主要的接受方,其研究成果、論文、專利和獲獎等直接反應校企聯合培養項目的成效,是后續繼續開展聯合培養的主要參考。就學生自身發展而言,校企聯合培養的方式使其同時得到學校導師、企業導師的各種資源和支持,了解學術界最新研究動態以及工業界的熱點難點等發展形勢,如統籌規劃得當、執行到位,對學生當前和今后的發展非常重要,也為學生今后選擇就業或博士學習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研究生應當充分理解并遵守來自企業、學校以及導師的相關管理要求,配合好相應的管理規定,定期主動積極地與兩位導師反饋當前階段的學習成效與科研進展,尤其在參加學校安排的個別時段強制性課程學習時,需主動提前匯報給雙方導師,以方便導師協調安排和公司項目進度的統一管理,切忌出現校內導師和企業導師想當然地認為學生在對方環境下學習的“兩頭空”現象,既耽誤了學業,也影響了校企合作的持續推進。
總的來說,在校企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過程中,貫徹始終的第一目標是人才培養目標和質量,其次才是項目研發。研究生并不是獨立的科研個體,而是充分融入研究團隊和校企聯合項目的參與者和推動者,其科研精神的建立、研究能力的建立與培養過程中,應始終體現國家對于研究生人才的培養目標,這是政府方、管理方、導師方和企業方所必須深刻理解并認真對待的。項目研究內容應該具有貫通性和持續性,為學生研究方向的確立和持續開展提供充分的保障穩定,尤其對于多個聯合項目的開展,必須確保研究生不會因項目內容變化而反復改變自己的研究方向,導致無法持續開展有效、深入和持久的研究工作。
(五)? 管理方
雙方導師在完成具體項目培養計劃的制定后,需要與雙方管理者同步時間點和質量考核點,在開題答辯、中期答辯和畢業答辯的各個環節均要保持一致。企業方與學校方共同商議校企聯合培養的目標、方案與細節內容,完善同時滿足學校和公司要求的人才培養體系,并以合適的管理規章制度進行約束和指引,在接近培養結束階段,還需要了解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的求職或繼續求學心理,為后續的招聘工作或博士入學考試等開展必要的安排。總的來說,雙方管理者在規章制度的安排、布置和落實執行上是協調一致的、相互補充的,學校方管理者通過校企聯合培養項目完善高等教育的培養過程,緊跟時代發展和經濟社會對科技創新要求,積極探索、論證和實踐研究生人才培養的多種可行路線和方法,落實到能滿足我國研究生高等教育要求和地方經濟及科技發展要求的人才培養過程中;企業關聯方則通過聯合培養項目進一步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加強與高校的聯系并擴大公司的影響力,留住研究生人才以實現企業的更快發展。
在開展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過程中,需要協調好校方管理者與企業管理者的關系,確定好在何階段以校方管理為主,在何階段以企業管理為主,避免管理過程中雙方出現不一致現象。在組織上的一個較好方法是雙方共同成立聯合培養委員會[8],組成成員包括政府、雙方管理者、雙方導師和學生代表等,開展對規章制度建立和執行、項目資源配套、實驗室儀器設備采購及互補完善、預算資金使用、項目遴選及項目庫建立、課題選定及開展成效等各方面,進行討論協調并逐項安排落實。在此過程中,應聽取各方意見,避免忽略任何一方,綜合各利益相關者的訴求和利益點,尤其關注核心利益相關者的合理訴求,予以更多照顧和安排。對于資金使用分配、成果歸屬、研究生培養質量評價等容易出現分歧的環節,委員會還需要就專門議題深入討論,體現權利義務一致性,并落實考核目標及權重,分階段進行考核,對于該過程中的問題予以及時處理并反饋修改執行手段。
四? 具體措施及成效
(一)? 結合地方經濟、科技發展與人才培養
深圳作為經濟特區,地處港粵澳大灣區核心位置,是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改革開放以來孵化出了大量的科技創新企業,為產學研人才培養的落地實踐提供了有利條件。2021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創新體系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構,建立起‘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未來五年,加快提升創新引領力、硬實力、驅動力、支撐力和源動力,打造重要的原始創新策源地、關鍵核心技術發源地、科技成果產業化最佳地、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全球一流科技創新人才向往集聚地”[9]。樂聚機器人公司是在深圳市快速成長的高科技獨角獸公司,專注于研發與銷售仿人機器人產品,積累了大量的研究技術和經驗,在國內外市場上占據有重要份額[10]。南方科技大學是深圳在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創建的一所高起點、高定位的公辦新型研究型大學[11]。
南科大機械系與樂聚機器人公司基于聯合項目,開展研究生人才培養工作并服務于包括深圳市在內的大灣區科技發展和經濟建設,這些聯合項目主要包括由廣東省教育廳牽頭的公校企研究生聯培基地、聯合實驗室建設、技術攻關項目研發等。研究生通過深度介入這些聯合項目,切實了解行業特點、企業研究現狀,培養前瞻和分析能力,實現自我定位與產品研究規劃,從中凝練出關鍵技術并開展攻關工作,培養工程化創新能力。
(二)? 各利益相關方措施
廣東省教育廳在校企聯合培養研究生項目中起了關鍵作用,促進學校與企業合作得以順利進行,提供了相關政策使資本等資源向企業流動;提供了產學研人才市場平臺等政策指引,促進技術市場的流動;在整個培養階段,以有效的校企聯合培養過程管理監督機制,對聯合項目全程管控,并建立公共信息服務平臺。
參與聯合培養項目的研究生在樂聚機器人公司參加仿人機器人項目研發,研發內容主要包括機器人運動學與動力學優化分析、軌跡規劃、運動控制與人機交互等的設計及優化工作。通過從工程需求中提取出科學問題,重點實現對關鍵技術的攻關和突破,并由企業方快速完成關鍵技術的產業化轉移工作,推進產品的迭代升級以及市場化推廣進度。
校內導師主要專注于機器人技術的研究工作,在機器人研究領域具有豐富的經驗與成果,每周定期與學生溝通,充分了解學生科研進展與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依據相關知識和可靠經驗面對面或線上指導學生。企業導師參與制定學生的培養方案,負責項目實質性推進,提供科研指導,并對學生進行日常生活中的關懷。
樂聚機器人公司以仿人機器人前沿技術進展以及市場需求為出發點,指定了合適的項目,并安排了多位具有博士學位的企業導師來指導聯合培養學生的項目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企業性質與學校相比,在項目管理制度和進度執行上更加準確及時,對研究生工作效率、技術成本預算等也有更高要求,有利于提升學生對項目研究及應用的深刻理解。
南科大機械系與樂聚機器人公司持續開展了3年多的校企聯合培養研究生工作,參與項目的研究生均能嚴格遵守公司的規章制度,積極開展研究工作,培養了較嚴謹的科研精神并掌握了一定的科研能力;樂聚機器人公司提供了為完成學業的必要實驗室條件和獎學金支持,針對學生資質,制定個性化的研究生培養方案,促使其認真開展研究,較好地實現了畢業論文開題、中期答辯、畢業答辯等工作。研究生畢業后主要在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樂聚機器人公司、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華為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大族機器人有限公司和深圳市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等高新企業從事研發工作,能夠快速適應工作崗位,產品研發能力強,受到研發部門和用人單位的一致肯定。
同時,我們也認識到,研究生人才培養具有多樣化特點,其培養質量還受到所在高校的教學科研環境、導師學術水平及責任心、研究團隊的整體科研能力等因素影響,但作為校企聯合培養項目,在提升研究生深刻理解專業前沿及工程化技術需求、科學問題分析及學科發展前瞻、行業市場化特征及企業產品市場化過程等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通過校企聯合項目,研究生能夠以學生和工程師的雙重身份審視學習、科研、工程化、市場等多種因素之間的特點和相互促進關系,通過技術攻關在研究領域取得較好的研究成果,通過產品的技術轉移培養起較強的工程化能力,這些都為其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或在后續的職場工作崗位上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 結束語
校企聯合培養研究生是目前高等教育的一大亮點,兼顧了人才培養質量和地方科技企業發展需要,有利于促進高等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對行業認識及貢獻度,更好地服務我國新形勢下科技經濟發展目標。我們在該方面開展了一些工作并取得相關成效,相關措施和方法對兄弟院校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2020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中國教育在線編制[EB/OL].https://www.eol.cn/e_ky/zt/report/2020/.
[2] 向史而新 開創研究生教育新局面[N].中國教育報,2021-08-17.
[3] 吳愷.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多主體協同模式和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8):92-97.
[4] WOOD D J. 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 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7(4):865-870.
[5] 李福華.利益相關者理論與大學管理體制創新[J].教育研究,2007(7):36-39.
[6] 劉娟.國外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主要模式及策略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9,30(28):84-89.
[7] 余偉健.基于提高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科教融合培養實施途徑[J].大學教育,2021(4):25-28.
[8] 荊瑞勇,王麗艷,劉權,等.校企聯合培養學術型研究生的思考[J].安徽農學通報,2016,22(1):98-99.
[9] 2021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EB/OL].(2021-5-15).http://www.sz.gov.cn/gkmlpt/content/9/9112/post_9112756.html#733.
[10] 樂聚——高端人形機器人領導者[EB/OL].http://www.lejurobot.cn/cn/.
[11] 南科大簡介[EB/OL].https://www.sustech.edu.cn/zh/abou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