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良
【摘? 要】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沉重的作業負擔使學生的主體性逐漸消失,成為知識的奴隸。作業是推動中學物理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提高學生深度學習能力的有效手段。在“雙減雙新”背景下,根據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在理解新課程標準、研究新教材、新高考評價體系的前提下,結合物理課程教學的實際情況,優化高中物理作業,提出了復習鞏固型作業、拓展延伸型作業、實踐綜合型作業,從而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突出中學物理學科的學生主體地位,促進中學物理學科核心素養落地。
【關鍵詞】高中物理;雙減;新課標;新教材
2017版《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提出物理新課程改革的五個基本理念,作業作為完整教學過程的組成部分,在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方面起著重要作用。2019年,部分地區開始使用物理新教材,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和新高考的教育理念,增加了諸多學科前沿知識和物理探究實驗。所以,在當前的物理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生學科素養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明確提出,在2022年度落實好“雙減”工作的要求,要把各學科作業設計工作做得更好。因此,在“雙新”和“雙減”背景下,高中物理學科作業設計是當前教學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直以來,中學物理作業基本都是物理學科教師自行設計、匹配課程標準、符合學生學情的作業,但是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卻出現了如下問題:學生缺乏物理學習的好奇心和對現象、本質的探究意識,很難建立正確的物理概念;缺乏經驗、實踐,難以掌握物理學科方法;缺乏自我效能,難以理解物理學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的促進作用。由此可見,原來物理作業的編排與新高考和“雙減”要求不相適應,沒有進行系統性的作業設計,也沒有準確地分析出當前的學生的學情狀況,只是將題目堆砌而未加以深究。作業是整個課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將物理作業作為提高教學效率的切入點。
一、基于“雙減雙新”的高中物理作業概念的界定
新課程標準將對中學物理教學產生直接的影響,傳統教育模式下機械訓練方法是不可取的。要貫徹“雙減”政策,就必須從作業設計的優化入手,在作業數量上做“減法”,在質量上做“加法”,在充分尊重學生的認識發展規律、體現不同的層次和多樣性的要求下進行分層設計。因此,作業設計要轉變為個性表現和思維創造,由定向布置過渡到梯度設定和需求選擇;從盲目地追求作業難度和數量到核心素養的發展。按照這種思路,高中物理作業設計可以優化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復習和鞏固型作業,對知識的深入了解和熟練運用是解決問題的先決條件。因此,在充分認識和把握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以教材知識點為基礎,將學生在課堂和課外的學習進行融合。第二個層次是拓展延伸型作業,通過創設情境將知識儲存轉化成個人知識與技能訓練,讓一般水平的學生有思考的余地,教師引導學優生發展思維,讓學困生通過作業鞏固知識,建立自信。第三個層次是綜合實踐型的作業,即挖掘出學生所關心的主題,使學生在現實環境中體驗、探究和解決問題,獲得真知,提升素養能力。
二、基于“雙減雙新”的高中物理作業設計要求
(一)依據課程標準
物理作業設計目標制訂,要結合物理課程標準理念。一是根據教材的知識點,從核心素養四個維度界定和解釋學生作業目標,從而實現作業設計的具體化和精細化。二是課程標準中的學業質量水平也是作業設計時的重要依據,體現了學生在各種復雜情況下運用重要概念、思維、方法和觀念等重要問題的特點,從而幫助教師更好地把握作業目標。
(二)兼顧學生學情
如果說以課程標準為依據,讓作業目標有了依據,那么將學生的學情納入考量,則給予了作業目標“活”的動力。若以課程標準為基礎,使作業目標有了依據,而考慮到學生的現實狀況,則可以將作業目標“活”起來。教師在分析學生的學情時,不僅要考慮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還應該考慮學生的思維發展狀況、心理發展階段和認知規律,并收集翔實的資料對這些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能夠更好地反映學生的真實情況,從而為不同層次的學生的作業需求提供依據。
(三)習題情境創設
在作業內容的選擇上,不僅要注重知識的象征意義,更要注重在具體的情境設計中讓學生感受到其中所包含的人文因素。學生的學習不僅要有對知識符號的抽象運算,更要感知其中的人文內涵,把物理與現實的社會生產、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如日常生活中的傳送帶是如何工作的,靜止的公交車在突然發動時,人的身體會不受控制地搖晃,這些情境都是源于日常生活,可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幫助學生從個人的切身體驗中認識到物理的價值和意義。
(四)作業問題導向
當作業習題設計具有了真實的情境,并被賦予了某種社會意義和價值之后,作業習題的具體內容仍然是不完整的,需要有清晰的問題導向,通過問題驅動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知識。問題是創設情境的脈絡,也是學生逐漸深入作業內容的依據。問題要與課程內容密切聯系,符合課程標準有關的要求,具有合理的難易梯度,與學生的認知和思維發展階段相適應。
三、基于“雙減雙新”的高中物理作業設計優化策略
(一)復習鞏固型作業,促進形成物理觀念
復習鞏固型作業注重對課堂上知識點的學習和強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復習鞏固型作業的編排,要求教師以學情分析作為作業設計的基礎邏輯,根據生活性、科學性、趣味性、選擇性、進階性等原則,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特征,進行系統的選編、改編、創編。以“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和時間的關系”為例,具體的作業設計如下所示。
作業1:張先生正駕車以20m/s的速度從市政道路上勻速行駛,在經過一個十字路口時,突然前面有緊急情況,張先生緊急剎車,汽車此時的加速度大小為4m/s2,求汽車6s末的速度。
設計意圖:作業1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時,要思考物理的真實過程。依題意可知,剎車之后,汽車速度會逐漸減為0,所以在解決汽車剎車問題時,首先需要考慮的是汽車是否在給定時間內已經靜止。
再如學習“超重和失重”之后,為了提升學生知識應用能力,設計了如下作業。
作業2:收集資料,列舉日常生活中超重與失重實例,并說明其原理。
設計意圖:作業2將原始生活經驗與物理作業情境相結合,引導學生從物理角度去理解生活和自然,建構有關自然的物理圖景,提高學生的創造力與動手能力,形成科學態度和世界觀。
作業3:學完一個單元知識后,指導學生自行繪制本單元的思維導圖。
設計意圖:通過作業3,學生圍繞單元核心概念的基礎上,積極地建立起單元的知識結構,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清晰。
(二)拓展延伸型作業,提高物理科學思維
拓展延伸型作業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提高其物理學科思維能力。這一類型的作業設計要求教師主動創設問題情境,幫助學生尋找適合自身特點的學習方式。然后以小組合作或自主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提出假設、收集資料、制訂方案、開展探究等,指導活學活用、鍛煉能力、提高素養。拓展延伸型作業既能避免題山題海訓練,又能根據學生的生活情況,通過觀察、評價、分析、探究等方式,將教材知識進一步深化和拓展延伸,學生通過所學知識,能夠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體會到模型建構的意義,并且培養高層次的思考能力。
如學生學習“自由落體運動”后,設計了如下作業。
作業4:如何測量人類的反應時間。
要求:以小組為單位,運用日常生活常見的物理材料,探究自己的反應時間。
探究方案:其中小組成員1捏住直尺頂端,小組成員2在直尺0刻度處準備捏住直尺的0刻度。當小組成員1松手時,小組成員2立即動作捏住直尺,認讀出小組成員2手指所在的刻度尺位置。學生根據自由落體運動公式,算出直尺下落時間,并將該刻度標注為反應時間刻度。
設計意圖:通過此項探索,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提高自己的物理學習興趣,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培養了學生物理學的核心能力。
學過共點力的平衡后,可設計如下作業。
作業5:當你在拱橋上以勻速騎車時,你會發現還沒到達橋的頂端就已經很輕松了,請解釋這種現象。
設計意圖:以學生真實感受作為作業背景材料,引導學生將力的平衡和情境進行聯系,體會模型建構的意義,在解釋過程中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有利于學生形成運動與相互作用的觀念。
(三)綜合實踐型作業設計,培養物理創新精神
綜合實踐型作業設計是一種以沉浸式的學習行為活動為主要形式的作業活動,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綜合實踐型作業的設計,要求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基礎、興趣和可利用的資源,創造出符合學生實際情況和學力要求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利用節假日時間參加調查、游記等社會實踐活動,旨在通過多種體驗、訓練和操作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作業6:學習“力的合成與分解”后,以小組為單位設計斜拉橋。
作業要求:使用泡沫板設計長100厘米、寬40厘米和承重50千克的斜拉橋。
作業評估標準:實驗的效果;材料是否符合經濟、安全、便利等原則;能否做出令人信服的科學的解釋;小組成員是否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
根據作業的評價標準選出優秀小組,并給予相應的獎勵。這種設計式的實踐活動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學生在分工合作、查找資料、動手操作、展示交流過程中,參與意識、合作意識、探究能力和創造力都在不知不覺中增強,并且鞏固和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技巧,有利于學生提高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參與能力。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物理作業設計應重視挖掘育人的價值,通過對作業設計的反思,使物理知識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更加緊密,讓學生在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人類探索未知世界、創造知識的過程,讓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樣的作業就不會成為學生的一種學習負擔,而成為學生成長的一種自覺的學習需求。
【參考文獻】
[1]蔡云.根據物理基礎薄弱學生需求心理設計作業思路[J].物理教學,2016,38(9):42-43.
[2]曹義才.比較多版教材習題? 優化課后作業設計:基于不同版本教材“摩擦力”課后作業的比較與思考[J].物理教師,2016,37(5):18-20.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基礎教育一般課題“‘雙減雙新背景下高中物理作業優化設計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ND226809 課題批準號:XJK22CJC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