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琳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4.06.044
[摘 要]客戶信用風險管理是企業管理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首先分析當前進出口企業客戶信用風險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接著從強化客戶信用風險評估、健全客戶信用風險預警體系、建立健全客戶信用風險應對機制、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四個方面,提出強化新經濟形勢下進出口企業客戶信用風險管理的對策,希望能夠幫助進出口企業在新經濟形勢下更好地實現經營目標,促進我國社會信用體系不斷完善。
[關鍵詞]新經濟形勢;客戶信用;風險管理;進出口企業
[中圖分類號]F20文獻標志碼:A
客戶信用風險管理是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內容,對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防范經營風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巨大發展,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在新經濟形勢下,進出口企業(以下簡稱“企業”)既要積極適應市場競爭環境的變化,不斷開拓市場、擴大銷售規模,又要對可能產生的信用風險有充分的認識和準備。為有效地規避和防范客戶信用風險,企業必須加強對客戶信用風險的管理。
1 當前企業客戶信用風險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企業的客戶信用風險管理已經成為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實際工作中,部分企業還沒有認識到客戶信用風險管理的重要性,缺乏對客戶信用風險管理的重視,沒有制定科學規范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致使客戶信用風險不斷增加。
1.1 風險評估體系不嚴謹
在現代企業經營管理中,一些企業在進行客戶信用風險評估時不夠嚴謹,導致評估結果與實際情況存在一定差距,致使客戶信用風險增加。同時,部分企業在進行客戶信用評估時過于隨意,沒有根據實際情況對客戶進行嚴格篩選、審查、評價以及分級管理。
1.2 風險預警體系不完善
目前,國內部分企業并沒有建立完善的客戶信用風險預警體系,大多依賴自身的經驗進行主觀判斷,難以客觀、準確地反映企業所面臨的風險。同時,由于缺乏科學規范的客戶信用風險預警體系,企業很難及時地發現可能存在的客戶違約行為或信用風險問題[1]。
1.3 缺乏風險對應機制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面臨各種挑戰和不確定因素,影響企業的發展。例如,在開展賒銷業務時,如果不能及時評估和處理可能存在的逾期應收賬款,就會增加企業資金成本;如果不能有效應對各種市場變化和匯率變動帶來的影響,就會增加企業經營成本。因此,在進行應收賬款管理時,企業必須建立健全客戶信用風險應對機制。
1.4 缺乏內部控制體系
當前,部分企業在進行客戶信用風險管理時仍然依賴傳統的經驗進行判斷,沒有構建內部控制體系,未能將內部控制融入日常經營管理中。同時,在開展應收賬款管理時,未能有效規范、科學合理地對客戶進行分級管理及內部控制,導致企業無法及時發現客戶信用風險管理問題。
2 加強企業客戶信用風險管理的對策
2.1 強化客戶信用風險評估
信用風險評估是客戶信用風險管理的基礎,企業應建立完善的客戶信用評估制度。首先,企業應明確客戶信用風險評估的標準和程序。企業在對客戶進行信用評估時,應根據國家法律法規、行業政策、企業自身經營特點等制定科學合理的信用評估標準和程序,同時應結合自身經營管理的實際情況,建立客戶信用風險評估模型和指標體系,將評估結果與客戶信用等級進行對應。其次,企業應制定完善的客戶信用風險評估制度??蛻粜庞蔑L險評估制度是指企業制定的對客戶進行授信、催收以及對授信額度進行調整的制度。企業在制定客戶信用風險評估制度時,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方法進行客戶授信和催收工作,同時還應定期對授信和催收制度進行完善,并根據實際情況對相關內容進行調整。最后,企業應加強對客戶信息的采集和整理工作。
2.1.1 收集客戶信息
企業在對客戶進行信用風險評估時,應收集客戶的相關信息。首先,企業應從多個方面對客戶信息進行采集和整理,并對信息進行有效利用。例如,在對客戶進行資信調查時,企業可從客戶的償債能力、盈利能力、發展能力等方面建立客戶評級指標(表1),結合多項指標對客戶的資信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在對客戶進行信用評估時,企業應通過網絡信息平臺或其他途徑收集客戶信息。比如,通過搜索引擎、社交網站、相關專業網站搜集客戶信息等。信息管理系統是指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以數據庫為核心的具有管理功能的信息化系統。企業在收集和整理客戶信息時,應將收集的各類客戶信息存入數據庫中。另外,企業在收集和整理客戶信息時應保證數據的完整性和準確性[2]。
2.1.2 對客戶信息進行整理分析
客戶信息的采集和整理工作是客戶信用風險評估的基礎,企業應建立客戶信息采集和整理部門,并設置專職人員對客戶信息進行采集和整理。企業在對客戶信息進行收集時,應注意以下三點:第一,企業應準確識別客戶身份。企業應準確識別出與客戶發生交易的人員,并在此基礎上確定該人員是否為該企業的合法員工或是否有權代表該公司簽訂合同,繼而對人員進行有效管理。第二,企業應詳細記錄與客戶發生交易的時間、地點、交易標的、數量及單價等相關信息。第三,企業應充分了解并準確掌握客戶的個人基本情況以及其所在單位的基本情況,比如,該客戶與該單位的關系、該客戶所從事的行業以及該客戶在同行業中所處的地位等。
2.1.3 將客戶信用風險評估結果應用于企業的各項業務管理
企業應定期將客戶信用風險評估結果與相關業務的審批流程進行銜接,將客戶信用風險評估結果應用于企業各項業務的審批流程中,從而有效提升客戶信用風險管理的效果。企業可在風險管理委員會的主導下,將客戶信用風險評估結果與相關業務部門審批流程相結合。例如,對于銷售、采購、資金、研發等業務,企業應根據評估結果確定相應的審批權限,同時明確審批流程。另外,企業可將客戶信用風險評估結果應用于財務部門相關費用的審核上,在相關費用審核前,先對客戶信用風險評估結果進行審核,以確保費用審核的有效性[3]。
2.2 健全客戶信用風險預警體系
企業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建立科學的客戶信用風險預警機制,及時發現并預警客戶信用風險,進而采取措施加以應對。建立客戶信用風險預警機制應充分考慮以下四點。
第一,對客戶進行信用風險評估。企業應對客戶的信用狀況進行全面了解和分析,以此作為確定客戶信用等級的依據。企業可以建立客戶信用風險與壞賬提示表(表2),以此確立客戶信用等級。
第二,根據評估結果確定預警標準。企業應根據評估結果確定預警標準,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分級管理。
第三,建立客戶信用風險管理部門與相關部門的協調機制。企業應建立較為完善的信息溝通制度,與銀行、稅務、工商等相關部門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及時獲取相關信息。
第四,建立完善的客戶信息管理系統。企業應對客戶信息進行登記整理和動態更新,并將其納入企業統一的數據平臺,以便為下一步風險預警提供可靠的依據。
2.3 建立健全客戶信用風險應對機制
企業應建立健全客戶信用風險應對機制,對客戶信用風險進行有效的應對,包括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后監督,通過對客戶信用風險進行全面監控,為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實施提供有力保障。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內部風險轉移機制,將企業面臨的信用風險轉嫁到外部,從而降低企業所面臨的信用風險。企業可以通過與政府有關部門合作,對客戶進行調查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采取相應措施,將客戶的信用風險轉移到相應機構或是企業外部。在與客戶簽訂合同時應明確雙方責任、義務、違約責任及處罰措施等內容,確保雙方都能嚴格遵守合同條款。在交易過程中,如果發生信用風險事件,企業應及時采取相關措施加以應對和處理,同時在日常經營過程中也應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相關政策或措施。如果發現客戶資信發生重大變化,企業應及時采取補救措施。
2.3.1 日常監控應收賬款
對于應收賬款的日常監控,企業應做到事前預防、事中控制和事后補救。首先,企業應在與客戶簽訂合同前對客戶進行資信調查,綜合評估客戶的信用風險;其次,在日常經營過程中對客戶的銷售、發貨等行為進行監控,關注客戶的經營狀況、生產規模、財務狀況等;最后,企業應在發生信用風險事件后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具體來說,可以采取以下四種方式:第一,對逾期未收回的應收賬款及時采取訴訟等措施;第二,針對逾期未收回的應收賬款建立專門的催收管理機制;第三,加強對銷售部門銷售人員的培訓,提高銷售人員的專業水平;第四,利用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對應收賬款進行全面監督。
2.3.2 建立應收賬款的動態跟蹤與監控機制
企業應建立應收賬款的動態跟蹤與監控機制,加強對客戶的動態跟蹤與監控,以對客戶的經營情況、財務狀況、盈利能力及償債能力等進行全面了解,定期檢查客戶的經營狀況及信用狀況,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相應措施加以解決。通過建立完善的客戶檔案資料,從客戶的基本信息、經營狀況、財務狀況、信用記錄等方面進行分析。對已發生信用風險的客戶,及時采取相關措施加以補救;對仍有付款能力但在交易中處于不利地位的客戶,應及時調整應收賬款政策或者降低信用條件;對長期拖欠貨款的客戶應采取必要措施,如變更合同條款、收回欠款、終止合作等。此外,企業還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信用政策或制度,使企業的信用政策與現實情況相適應。
2.4 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控制體系
通過完善組織架構、制度流程、控制措施等,切實提高客戶信用風險管理水平[4]。
2.4.1 加強組織架構建設
企業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一步優化組織架構,構建覆蓋企業全部業務環節的內部控制體系。通過明確部門職責權限、明晰崗位設置等,確保內部控制體系能夠充分發揮作用。
2.4.2 完善制度流程建設
企業應進一步優化客戶信用風險管理制度流程,將其作為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嚴格按照制度流程辦事。同時,通過加大對制度流程執行情況的監督力度,及時發現并解決出現的問題,確保內部控制體系能夠真正發揮作用。
2.4.3 加強控制措施建設
企業應強化對信用風險管理過程中各個環節的控制措施建設,通過制定具體的實施細則和操作流程,明確責任部門和崗位,加強對關鍵環節的監督管理。
2.4.4 加強信息技術建設
企業應加大信息化技術手段在客戶信用風險管理中的應用力度,通過信息系統及時傳遞客戶信用風險信息,并對客戶信用風險信息進行科學分析、合理運用。同時,企業應加強對信息化技術手段在客戶信用風險管理中應用情況的監督和考核,確保信息系統能夠充分發揮作用。
2.4.5 加強內部審計建設
企業應建立有效的內部審計機制,通過定期或不定期對內部控制執行情況進行審計檢查,及時發現并解決內部控制中存在的問題[5]。
3 結語
企業客戶信用風險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實現對客戶的信用風險管理,為企業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我國企業在客戶信用風險管理方面還存在一定問題,比如,缺乏健全的客戶信用風險評估體系、有效的客戶信用風險預警機制、完善的客戶信用風險應對機制、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等。在當前市場環境日益復雜多變的情況下,企業應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積極采取應對措施,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為客戶提供高效、優質的服務。
參考文獻
[1]鄭悅. 財務公司同業客戶授信管理研究[J]. 中國市場,2023(13):146-149.
[2]劉鋆. 客戶信用管理與應收賬款探討[J]. 納稅,2023,17(9):64-66.
[3]宋婷. 制造業企業客戶信用管理的思考[J]. 財富生活,2022(20):178-180.
[4]王春霞. 民營企業出口信用風險管理機制研究[J]. 對外經貿,2022(8):67-70.
[5]董煒. 貿易型企業的客戶信用風險管理探討[J]. 國際商務財會,2021(12):43-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