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勝趙建鶴
(滑縣人民醫院胸外科,河南 安陽 456400)
作為臨床較為常見的胸外科疾病,肺大泡多繼發于小支氣管的炎性病變,如肺炎、肺結核等,但也有一些發病原因尚不明確。小支氣管出現炎性病變后可見水腫、狹窄的發生,空氣進入肺泡內不易排出,從而導致肺泡腔中的壓力上升。肺大泡多因伴有自發性氣胸而在被診斷時被發現,肺大泡破裂后可導致自發性氣胸的形成,嚴重時甚至可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電視輔助胸腔鏡技術也被逐漸應用于臨床,該手術方法是實現術式微創化的一種重要的途徑。相較于傳統開胸手術,電視輔助胸腔鏡技術切口較小,對患者的機體創傷較小,且術后患者恢復較快,因此該手術方法近年來已將開胸手術取代,倍受臨床醫生和患者的青睞,成為治療多種肺部疾病的首選治療方法[1]。據相關報道顯示,肺大泡患者經胸腔鏡手術治療后會存在急性疼痛的現象[2]。與多孔胸腔鏡手術治療相比,單孔胸腔鏡手術可緩解手術所帶來的創傷,但可能會發生肋間神經損傷[3]。有學者指出,對于雙側肺大泡患者采用不同入路行單孔胸腔鏡手術治療可取得不同的治療效果[4]。其中劍突下單孔胸腔鏡手術可完全暴露患者組織、神經等[5]。
鑒于此,本研究重點探討了不同入路單孔胸腔鏡手術治療雙側肺大泡對患者疼痛、肺功能恢復的影響,現將研究結果作如下報道。
對本院收治的62 例雙側肺大泡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其按照手術入路的不同分為A 組(31 例)和B 組(31 例)。A 組患者中男24 例,女7 例;年齡40~75 歲,平均45.41±4.85 歲;氣胸部位:左側15 例,右側16 例;首次發作患者27 例。B 組患者中男22 例,女9 例;年齡40~75 歲,平均43.38±3.37 歲;氣胸部位:左側13 例,右側18 例;首次發作患者25 例。對比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實施組間對比。
納入標準:經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符合手術適應證[6];臨床資料完整等。排除標準:存在手術禁忌證;伴有出血凝血功能障礙疾病;伴有其他臟器功能衰竭;伴有可能影響本研究的其他呼吸系統疾病;非首發;接受過類似的治療。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通過。
所有患者均經影像學檢查確診,行單孔電視胸腔鏡下肺大泡切除術治療,其中給予A 組患者肋間單孔胸腔鏡手術治療方法,具體操作方法為:患者常規全麻后于雙側進行氣管插管,術中進行單肺通氣,在腋前線第四肋間作一個2 cm 左右的切口,將胸腔鏡置入后對肺大泡、胸腔積液等情況進行探查,切除肺大泡及其基底部肺組織后,在單孔中置入胸腔引流管,并與胸腔引流瓶連接,經檢查術后不存在漏氣,且復查結果顯示較好可將胸腔引流管拔除。
給予B 組患者劍突下單孔胸腔鏡手術治療,具體方法如下:全麻操作同A 組,在劍突下作一3.0 cm 的切口,將胸腔鏡置入后,常規對肺大泡情況予以探查,切除肺大泡及其基底部肺組織后,在單孔中置入胸腔引流管,并與胸腔引流瓶連接,之后進行檢查是否有漏氣現象,復查檢查結果肺復張狀況良好后將引流管拔除。
1.3.1 手術指標記錄
將兩組患者術中出血情況、手術情況進行對比,其中手術情況有手術時間、保留引流管時間、首次下床時間、住院時間。
1.3.2 疼痛情況評估
將兩組患者術后6 h、術后1、2、3 d 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評分進行對比,VAS 評分的范圍為0~10分,分值高低與患者疼痛程度呈正比[7]。
1.3.3 血清指標檢測
將兩組患者術前、術后1 d、3 d 血清學指標的影響,分別對兩組患者進行血樣采集,常規離心后將血清分離,C 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肌酸激酶(CK)采用電化學發光法檢測。
姑媽在水池里泡著。水很清,能看見姑媽凸凹起伏的身體,像個碩大的葫蘆,在水中沉浮。玉敏也把身體泡在水中,像條魚兒,婀娜地潛在水中。姑媽欣賞著玉敏雪白的肌膚,勻稱的體材,說小蟲這小子,攤上你這個美人,太有艷福了。玉敏噘著嘴說,他才不知足呢,還總嫌棄我,說我只顧上班,忙死忙活的,家務事做少了呢。
1.3.4 肺功能檢測
將兩組患者術前、術后1 m 肺功能指標進行對比,其中最大自主通氣量(Maximum Volume for Ventilation, MVV)、第1 秒呼氣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采用肺功能檢測儀檢測。
1.3.5 并發癥記錄
將兩組患者術后7 d 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對比,包括肺不張、肺部感染、肺漏氣等。
B 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出血量總量比A 組少,手術時間、保留引流管時間、住院時間均比A 組短(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出血量、手術情況比較(±SD, n=31)

表1 兩組患者出血量、手術情況比較(±SD, n=31)
注:與A 組相比,$P<0.05。
?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VAS 評分比較(±SD, 分,n=31)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VAS 評分比較(±SD, 分,n=31)
注:與A 組相比,$P<0.05;與術后6 h 比,*P<0.05;與術后1 d 比,#P<0.05;與術后2 d 比,△P<0.05。
?
相較于術前,術后1 d 至3 d 兩組患者血清CRP、IL-6、CK 均呈先升后降趨勢,且B 組各時間點上述指標均比A 組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血清學指標比較(±SD,n=31)

表3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血清學指標比較(±SD,n=31)
注:與A 組相比,$P<0.05;與術前比,△P<0.05;與術后1 d 比,□P<0.05。
?
術后1 個月兩組患者MVV、FEV1/FVC 均比術前下降(均P<0.05),但組間上述指標對比,無明顯差異(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肺功能指標比較(±SD,n=31)

表4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肺功能指標比較(±SD,n=31)
注:與術前比,*P<0.05。
?
術后7 d,B 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為6.45%,比A 組的25.81%低(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n=31)
以往臨床在對雙側肺大泡進行治療時,多采用經肋間胸腔鏡手術。但該方法會使感染的風險增大,甚至會導致急性肺損傷的發生,且部分患者會出現劇烈疼痛。本研究結果表明相較于經肋間入路手術,劍突下單孔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治療雙側肺大泡可減少患者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保留引流管時間,促進患者盡快恢復,其原因主要在于劍突下入路單孔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對胸壁組織的損傷較為輕微,可緩解患者術后疼痛,從而縮短術后保留引流管時間,防止了肋間組織神經的二次受損[8-9]。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患者術后6 h 至術后3 d VAS 評分均呈逐漸下降趨勢,且B 組各時間點均比A 組低,這是由于劍突下單孔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通過胸骨后間隙進入胸腔內,手術中的各項設置不需要經過胸壁,從而防止了肋間受損所帶來的疼痛感,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疼痛程度[10],這結果與禹德富等[11]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研究顯示,手術所帶來的創傷可改變機體的內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的術后恢復造成影響[12-13]。上述數據結果中,B 組各時間點炎癥因子均比A 組低,證實了相較于經肋間入路手術,劍突下單孔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治療雙側肺大泡對機體的損傷較小;同時對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肺功能指標進了對比,說明劍突下單孔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治療雙側肺大泡并不會增加對患者肺功能的損傷,這一原因主要在于劍突下單孔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可預防肋間神經與肌肉的胸壁組織受損,從而減輕患者的疼痛感,進而減輕機體受損程度[14-15]。本研究中,術后7 d,B 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比A 組低,表明了劍突下單孔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治療雙側肺大泡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安全性較高,這是由于經由劍突下入路單孔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可在較大程度上減輕機體的應激反應,從而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患者術后快速恢復[16]。
綜上,劍突下單孔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治療雙側肺大泡可減輕對機體的損傷,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且不會增加對肺功能的損傷,值得臨床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