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瑛敬華娥 徐策 張團笑 周圓媛 劉行海 楊坤麗 買文麗
(川北醫學院生理教研室,四川 南充 63700)
《生理學》是醫學類專業必修的基礎核心課程,也是本校非醫學專業的基礎課程。生理學是前繼形態學,后續臨床醫學,是在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轉化之間起關鍵支撐作用的橋梁,與全民“大健康”息息相關。本課程的實施,使學生以生理學“理清身體的邏輯”為載體,進一步“理清生命的邏輯”。
生理學授課為大二上學期,學生已完成形態學學習,能結合形態學知識理解生理學知識;學生思維活躍,對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接受能力強;大部分學生臨床求知欲強。這一階段的學生情感單純,是專業課中引入課程思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時期。
知識目標:在對形態學認識的基礎上,掌握各器官系統正常的生命活動發生機制,理解機體各器官系統活動的相互聯系,分析生理功能紊亂對機體的影響,掌握生理學知識的臨床應用,并了解學科前沿進展。
能力目標:醫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科學,需要醫學生具備終身學習、自我培養、自我拓展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團隊協作能力、多學科聯合解決臨床應用問題的能力、創新研究中根據生理學機制研究疾病防治的能力。
思政目標: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樹立科普助人、治病救人的醫學擔當;樹立科學認知、唯物辯證思想觀念;樹立家國情懷、科技報國的使命感,使課程思政落地生根,鑄魂育人。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和新醫科建設全面推進的新形勢,對生理學課程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
生理學闡述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規律,對于機體而言,每一個器官系統都不可少,從知識傳授和能力提高的角度而言,掌握和應用每一個器官系統運行的生理學規律、特點,這是新醫科“五術”[1]中“道術”、“技術”的要求。
生理學理論抽象難理解,如何在有限學時中把書讀薄,是亟待解決的第一個痛點。
本課程設置在大二上學期,同學們的臨床求知欲非常強,對生理學之于臨床醫學的意義認識不足。
生理學是研究正常生命活動規律的學科,是學好臨床醫學的基準,也是醫學+X 學科融合的前提。正確認識生理之于臨床、生理之于醫學+X 的意義,完成學科聯結,這是新醫科“五術”中“學術”的要求。如何完成學科聯結,把理讀活,這是亟待解決的第二個痛點。
生理學屬于臨床的前序學科,學生本身之于醫學情感認同性高,但在基礎醫學學習階段實踐行動力不足。育德育智相結合,思政知行相合一,這是新醫科“五術”中“藝術”、“仁術”的要求,如何在生理學教學中有機融入思政,激活學生內在驅動力,知行合一,把魂讀厚,是亟待解決的第三個痛點。
圍繞“新醫科”建設目和高校課程思政目標,以國家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四川省課程思政示范團隊、四川省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為依托,緊緊抓住“40 分鐘課堂”主戰場,以“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為突破口,進一步完善和實施課程思政創新改革。
打造“生理學教師+臨床教師+思政課程教師+社工教師”的“大先生”團隊:立德不僅只在知識點,樹人不能只在課堂,如何實現立德樹人德延續性和產出。團隊經過探索,將OBE 理念引入課程思政建設,將“內涵式挖掘”拓展到“外延式產出”[5]。
“四師”鍛造大先生團隊,思政課程教師指導生理學教授內涵式挖掘思政元素,臨床教師的加入將臨床案例有機融入內涵式挖掘的元素,社工教師帶領學生踐行“三下鄉”、“科普”、“團日活動”等,實現課程思政的外延產出。
課程是專業之根本,依托國家級一流課程,深化認知、內化情感、外化于行:
3.2.1 教學內容重構,思政內容體系化
在一流課程基礎上,團隊已將知識點細化、精化,助力學生“把書讀薄”。在細化的課程知識點中內涵式挖掘了融入思政的57 個知識點,將其梳理成8 個思政主題[6],使專業課堂與思政元素在體系有同向的漸進性, 在知識要點上有相交相融的補充性,幫助教師在課堂設計中實現漸進性深度育人,“把魂讀厚”。
3.2.2 實虛結合、學科聯結,教學案例和敘事案例結合,提高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實現生理學課程思政的延續性產出
1)基礎、臨床、思政教師組建虛擬教研室,跨時空協同育人,從根源上解決了基礎、臨床脫節,致課程思政無延續性的現狀。團隊教師作為國家生理學虛擬教研室成員,將團隊課程思政思想理念與全國同行交流,在交流中碰撞火花,多元化延展生理學課程思政。
2)將“內涵式挖掘”的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到PBL案例中,一方面提高學生解決復雜臨床問題的能力,“把理讀活”,另一方面通過案例使知識在基礎-臨床延續中同步實現醫者仁心、家國情懷,人文素養,個人品質塑造。
3)學生從病患角度編寫敘事案例,增強共情能力,實現德育產出,“把魂讀厚”。
3.2.3 思政樹人,科教興國,“專—創—社”拓展生理學課程思政立體多元的產出
1)新醫科助力提升全民健康力,課程思政的輻射范圍應擴散到全民;通過“專業-社會”結合,在利國利民的科普中思政。
2)創新是新時代醫學教育改革發展的生命線,要培養醫學行業領先型人才,科研創新必不可少[7]。通過“專業—創新”結合,活用虛擬仿真平臺、機能實驗平臺、大學生創新創業平臺,讓科研進課堂、用數據說話,在創新和科研中實現理論的產出,培養我國醫學人才的科技自信自強自力。
圍繞課程思政,串聯專業—創新創業—社會,鑄魂育人,反哺社會。
3.3.1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以線上線下一流課程為依托,進行混合式教學[8]。開展翻轉課堂、PBL、 CBL 等教學改革,以“學生為主體,素質能力產出為目的”。學生在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發產出生理學課程思政感悟,實現“用中悟、悟中行”的良性循環。
3.3.2 課前、課中、課后多環節循序教學,實現思政閉環
我們培養的學生要成為未來的臨床醫學家而不僅僅是臨床醫生,通過多環節循序教學啟發他們對臨床現象、現象背后的科學問題、人生問題感興趣,將生理學知識與人生感悟結合,實現課程思政的學生主體意識。
3.3.3 師生共建生理學闖關式課堂
教師梳理知識點,延展知識點的廣度和深度,在設計綜合知識點的教學內容中設計生理學闖關課堂,闖關課堂是知識大融合,提高理教學與思政的廣度和深度,闖關過程中需要用上讀薄的書,學活的理,進一步厚鑄思政之魂。
我們用形成性評價方式充分體現學生學習態度和能力[9],促進師生對教與學進行及時改進,注重教學全過程考核。在教學過程中用學生評教和同行評教來以評促建,促進教師反思改正。
3.5.1 推進網絡化,根植科普心
積極推進學生專業知識的網絡化,通過科普視頻大賽,以賽促學,在科普中彰顯對民眾的仁愛之心,醫者擔當。
3.5.2 家校聯動,“課程思政”育孝賢
依據課程思政“隱性教育為主、顯性教育為輔”原則[10],家校聯動,在家庭和社區開展科普系列活動:如“關愛父母 科普有愛”,學生在科普中體會掌握知識的益處、體現中華民族烏鴉反哺的傳統美德。
“科普小達人活動”,通過線上或社區志愿者活動推廣,增強職業榮譽感,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挖掘和醫者精神的詮釋。
3.5.3 同城校際聯動,專業互補,育人同行
德育的培養和產出不能只限于醫學領域,我們立足培養有責任感的行業帶頭人,大德大愛大情懷的培養需要大環境,通過與兄弟院學校開展課程思政交流,傳播醫者大愛。
通過教學創新,學生申報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立項數逐年增加,學生參與課題發表論文數逐年增加,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大賽屢獲佳績。
科普助人是尚未進入臨床的大二學生在學習階段將所學知識反哺社會最主要的通道,學生自制生理學科普動畫、視頻、健康小卡片,走進社區科普,積極參與三下鄉、抗疫活動。他們還能將自己的感悟反哺課程思政建設,打造課程思政學習共同體。
團隊教師多次在校級、省級和國家級比賽中獲得優異的名次,生理學課程被評為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教學團隊被評為省級思政示范團隊。
以學銀在線為平臺,將課程思政從線下拓展到線上,全國有56 所兄弟院校學生選擇該門課程線上學習,截止目前課程瀏覽量達4 千多萬,累計選課程人數超過2 萬人,課程負責人多次受邀在國家級會議、和各種專題講座中分享我們的課程思政創建模式說明該門課程示范作用強,輻射范圍廣。多個兄弟院校在課程思政教學設計中學習借鑒了本生理學教研室的課程思政模式。
綜上所述,針對教學過程中的困境與挑戰,生理學教研室采取了相應的措施,調動了校內外可調動的師生力量,豐富課程建設和教學手段,獲得了較好的創新成效。后續我們還會繼續著眼課程創新中的痛點和難點,完善課程建設,生理學課程創新,我們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