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開封市人民醫院皮膚科,河南 開封 475000)
丹毒又稱“紅病”、“網狀淋巴管炎”,是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侵襲感染皮膚淋巴管網所引起的急性非化膿性炎癥。丹毒除好發于下肢外,也可發生在上肢、顏面等部位;該病起病較急,患者能出現、畏寒、乏力等全身癥狀,局部表現為斑片狀水腫紅斑,同時還常伴有局部疼痛、腫脹、皮膚緊張感、皮溫升高等表現[1]。對于輕度的丹毒可使用口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頭孢類藥物等,對于中度或重度的病情,則需要以靜脈方式使用抗生素。此外,如皮膚局部紅腫較為明顯,則可以使用濕敷來緩解紅腫情況,若皮膚出現水泡,則需在清理完皮膚后進行切開排膿等治療。近年來,中醫中藥在臨床辨證論治中應用廣泛,中醫對丹毒的治療主要從清熱解毒、祛濕消腫、調和氣血等方面入手,以達到消除體內濕熱毒素、排除瘀血、緩解腫痛的效果[2]。
中藥溻漬外敷是一種傳統中醫治療丹毒的方法,常用于治療丹毒等外感性病癥,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化腐生肌等作用。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聯合中藥溻漬對丹毒的治療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指導。
選取2020 年2 月至2022 年12 月期間本院收治的82 例下肢丹毒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結合病史、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等診斷為下肢丹毒[3];病歷資料完整;患者滿足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中藥溻漬藥物適應癥。排除標準:合并感染、外傷等使炎癥指標明顯升高的疾病者;存在青霉素類或其他藥物過敏史,或屬于過敏體質者;入院前已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者;合并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或存在研究藥物禁忌癥者;中途退出本研究者。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1 例。對照組男性28 例,女性13 例;年齡28~35 歲,平均年齡30.89±2.55 歲;病程1.00~2.00 d,平均病程1.47±0.12 d;體質指數22.47~26.29 kg?m-2,平均體質指數 24.36±3.06 kg?m-2;病情嚴重程度:輕度13 例,中度21 例,重度7例。研究組男性30 例,女性11 例;年齡29~36 歲,平均年齡31.05±2.68 歲;病程1.50~2.50 d,平均病程1.87±0.16;體質指數22.68~27.04 kg?m-2,平均體質指數 24.71±3.11 kg?m-2;病情嚴重程度:輕度10 例,中度23 例,重度8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及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用藥期間發生嚴重不良反應時需立即停藥。兩組均持續治療2 w。對照組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治療。將1.2 g 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規格:阿莫西林1g 與克拉維酸0.2 g,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號:H20054159)溶于100 mL 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Tid,連續用藥7~14 d。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中藥溻漬外敷治療。針對患者病情嚴重程度使用不同的方劑[4]:(1)輕度患者使用丹毒渣散:由蒲黃9 g、青黛9 g、車前草9 g、山藥9 g、白虎加人中等藥材組成;藥用量:將各藥取適量浸泡在適宜的藥液中,用專門的藥袋浸泡在藥液中,加熱至藥液溫度適宜熱敷。(2)中度患者使用溻綿丹毒散:由苦參3 g、黃連3 g、黃芩3 g、青蒿3 g、白茅根3 g、黃柏3 g、保兒丸3 g、紫葳3 g、茯苓3 g 等藥物組成;藥用量:將各藥取適量煎水后約1200mL,用專門的藥袋浸泡在藥液中,加熱至藥液溫度適宜熱敷。(3)重度及淋巴循環受阻的患者使用溫膽散:由廣藿香24 g、麻黃6g 、蒼術6 g、枳實6 g 等藥物組成。藥用量:將各藥取適量前蒸10~20 min,然后煮沸約4 h,取藥渣敷布在患處,每次約10~30 min。
1.3.1 炎癥反應指標
采集患者清晨空腹肘靜脈血 3 mL,EDTA 抗凝,選用酶聯免疫吸附檢測儀、自動化血細胞分析儀檢測兩組患者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細胞計數(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細胞計數(Neutrophil count,NEUT)指標數值,這些指標值升高越明顯,表明患者存在感染或感染較重[5]。
1.3.2 癥狀緩解指標
觀察丹毒常見癥狀,包括:患處皮膚紅腫疼痛、局部溫度升高、局部淋巴結腫大。
1.3.3 臨床療效
觀察和評估患者治療后疼痛緩解、紅腫消退、局部皮溫降低、白細胞計數和C 反應蛋白水平降低等變化以評估臨床療效。若癥狀完全消退為治愈,大部分癥狀消退為好轉,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為無效。藥物治療有效率=(治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本研究使用SPSS 26.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表示,采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D)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CRP、WBC、NEUT 指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CRP、WBC、NEUT指標值均明顯下降,且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炎癥反應指標比較(±SD,n=41)

表1 兩組炎癥反應指標比較(±SD,n=41)
注:與治療前相比,aP<0.05;與對照組相比,bP<0.05。
?
治療后,研究組腫痛持續時間、皮溫升高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緩解指標比較(±SD,n=41)

表2 兩組癥狀緩解指標比較(±SD,n=41)
注:與對照組相比,bP<0.05。
?
治療后,研究組中治愈26 例、好轉13 例、無效2 例,藥物治療有效率為95.12%;對照組中治愈19例、好轉15 例、無效8 例,藥物治療有效率為80.49%。研究組藥物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7.471,P=0.001)。
丹毒是由鏈球菌引起的一種感染性皮膚病,感染通常發生在皮膚有破損的部位,也可發生在天氣炎熱或潮濕環境中皮膚摩擦和擦傷等情況下。中醫認為,丹毒是濕熱毒邪所致的一種皮膚疾病。因此,在中醫外治方面,丹毒患者宜用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化腐生肌之藥。
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是一種合成類抗生素,在醫學領域中常被用于治療細菌感染。它包含了兩種藥物成分,即阿莫西林和克拉維酸鉀[6]。中藥溻漬外敷是一種傳統中醫治療丹毒的方法,常用于治療丹毒等外感性病癥[7]。這種方法主要是將多種草藥放入沸水中煮半個小時左右,待藥汁降溫后用干凈的毛巾蘸取藥液,然后將毛巾敷在患處,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化腐生肌等作用[8]。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CRP、WBC、NEUT、腫痛持續時間、皮溫升高時間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另外,研究組藥物治療有效率(95.12%)顯著高于對照組(80.49%),(χ2=7.471,P=0.001)。分析原因認為:阿莫西林作為一種半合成的廣譜青霉素類抗生素,其抗菌機制是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而起到殺菌作用。另外,阿莫西林也能夠干擾細菌的代謝、DNA 復制和轉錄等重要的生物過程,進一步加強抗菌作用。克拉維酸鉀是一種β-內酰胺酶抑制劑,能夠阻止細菌產生β-內酰胺酶,增強阿莫西林的殺菌效果。兩種藥物成分的結合,使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可以更有效地治療感染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通過阻止鏈球菌細菌壁合成所需的交聯反應,從而導致其細胞壁破裂死亡。在本研究所使用的中藥溻漬中:溻綿丹毒散主要是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為主要作用,適用于輕度到中度的丹毒;丹毒渣散則是以疏風解毒、消腫散結為主要作用,適用于早期的丹毒;溫膽散則是以疏風解毒、活血化瘀、溫通經絡為主要作用,適用于病情較重、淋巴循環受阻的患者。因此,中藥溻漬外敷治療后,可起到了很好的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疏風解毒、活血化瘀作用。
綜上所述,采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聯合中藥溻漬外敷治療下肢丹毒療效確切,可有效降低患者炎癥反應,并可較好的緩解患者下肢丹毒所致的腫痛和皮溫升高,藥物安全可靠,值得臨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