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磊逵芳芳 呂方
(南陽市中心醫院普外微創外科,河南 南陽 473000)
膽囊結石是指在膽囊內形成的固體結晶,通常由膽固醇、膽色素或鈣鹽等物質組成。當膽囊內的某些物質過多或膽囊排空功能受損時,就可能導致膽囊結石的形成[1]。當膽囊結石存在并導致長期的膽囊炎癥反應時,就被稱為膽囊結石合并慢性膽囊炎。膽囊結石合并慢性膽囊炎是一種常見的膽道系統疾病,該疾病可以導致膽囊疼痛、消化不良和并發癥,嚴重時有致癌風險,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健康造成嚴重影響[2]。膽囊結石合并慢性膽囊炎的治療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其中手術治療是解決疾病根本問題的有效手段。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作為一種微創手術技術,通過在腹腔鏡下對膽囊進行切除,為患者提供了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選擇。手術入路的選擇在手術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入路方式可能對手術的療效產生顯著影響[3]。
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膽囊入路對手術相關指標、炎性標志物、免疫功能的影響。通過比較不同入路方式的差異,為臨床醫生提供更科學、合理的手術選擇,提高手術療效,減少患者的不適。
選取2021 年1 月1 日至2023 年1 月31 日在本院治療的膽囊結石伴慢性膽囊炎患者98 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18~75 歲 ;符合膽囊結石合并慢性膽囊炎診斷標準[4];知情且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嚴重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或其他嚴重的器質性疾??;孕婦或哺乳期婦女;曾接受過膽囊手術或腹部手術的患者;存在嚴重凝血功能障礙者;研究期間依從性差者。
采用隨機抽簽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49 例。對照組中,男27 例,女22 例,平均年齡48.24±5.63 歲。實驗組中,男24 例,女25 例,平均年齡49.12±4.96 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采用膽囊前三角入路。患者取仰臥位,全身麻醉。在臍部以下、距離臍約1.5~2 cm 的地方作為主切口位置,進行小皮膚切口。通過主切口插入腹腔鏡(三孔法),同時進行CO2氣腹,氣壓維持在12~15 mmHg。進行膽囊前三角的解剖。首先鑒別并小心處理膽總管、肝總管和動脈。利用電刀逐層解剖,確保膽囊床的清晰暴露。切斷膽囊床與肝組織之間的組織,保留膽囊床上的小血管。確定膽囊動脈的位置,使用吻合器或縫線進行結扎。注意保護膽囊底部的組織,將膽囊與囊管分離。對囊管進行適當的結扎,確保術后無殘余膽汁引流。完成膽囊底部的解剖和結扎后,小心地切斷膽囊與膽總管的連接。使用器械或吻合器,將膽囊完整地取出。清洗腹腔并置引流管,縫合腹腔切口,結束手術。
實驗組采取膽囊后三角解剖入路。前面的操作同于對照組。進行膽囊后三角的解剖,在左上方對膽囊壺腹部進行牽拉,暴露膽囊后三角區。通過電刀切開漿膜,分離后三角內疏松組織,顯露壺腹部和膽囊管。牽轉右下方壺腹部,暴露三角區。從漿膜層經壺腹行橫向切口,穿透前后三角,離斷膽囊管,開放三角區。完成膽囊的解剖后,順行切除膽囊,并進行腹腔的清洗。最后置入引流管,縫合傷口。為預防感染,術后對兩組進行同樣的抗生素治療。
1.3.1 手術相關指標
記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等相關資料。
1.3.2 炎性水平和免疫功能
分別在患者術前和術后3 d 清晨采集10 mL 空腹外周靜脈血,分裝于兩支試管中,靜置30 min。3000 r?min-1離心10 min,取上清液置于-70℃環境下待檢。對其中一支試管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經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寧波美康盛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號:MS-680)檢測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細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所需試劑盒購自于上海恒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另一支試管采用流式細胞儀(湖南唯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號:EasyCell 204M1)檢測外周血CD8+、CD4+,計算CD4+/CD8+比值。
所有數據采用SPSS20.0 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D)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均比對照組顯著降低(P<0.05),見表1。
表1 手術效果評價指標比較(±SD,n=49)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
術前,兩組的炎性因子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術后3 d,兩組的炎性因子水平均降低,且實驗組的水平更低(P<0.05)。術前,兩組的免疫功能指標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3 d,兩組的免疫功能指標均降低,但實驗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手術前后炎性標志物、免疫功能指標比較(±SD,n=49)

表2 手術前后炎性標志物、免疫功能指標比較(±SD,n=49)
注:與術前相比,aP<0.05;與對照組相比,bP<0.05。
?
膽囊后三角解剖入路是指通過解剖膽囊與肝臟之間的后方空隙,進入膽囊區域。在此入路下可以直接視野下解剖膽囊與肝臟之間的粘連,并且對于有膽囊炎或肝內膽管結石的患者來說,更容易處理相關的解剖結構。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表現出明顯手術優勢,這歸因于該入路能夠直接地接近膽囊,減少了穿越肝臟組織的需要,有效縮短了手術時間和減少術中出血量。研究結果還表明,術后實驗組患者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和住院時間均顯著減少,采用膽囊后三角解剖入路,減少了對胃腸道的操作沖擊,促進了更快的胃腸功能恢復,從而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同時,術后炎性標志物水平比較顯示,實驗組的炎性反應水平更低。這是由于膽囊后三角解剖入路可以更徹底地清除局部炎癥,減少了術后的炎性反應。此外,術后兩組患者的血清CD4+和CD8+水平均降低,但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的水平更高。意味著膽囊后三角解剖入路的手術對免疫功能的保護作用更好,與朱朋的研究結果一致[5]。
綜上所述,采用后三角解剖入路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合并慢性膽囊炎的患者時,不僅能降低患者外科創傷程度,縮短康復時間,而且有效減輕機體的炎癥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