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平
(濮陽市安陽地區醫院婦產科,河南 安陽 455000)
子宮肌腺癥好發于30~50 歲的經產婦。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不斷改變,其發病率不斷上升,且逐漸趨于年輕化。子宮肌腺癥以月經失調、痛經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嚴重者可致不孕,影響女性身心健康[1]。
目前,手術是子宮肌腺癥主要的治療手段。傳統的開腹全子宮的切除手術( Transabdominal hysterectomy,TAH)雖能緩解疾病癥狀,但術口大,術后疼痛程度高,恢復較慢,臨床應用存在局限性。隨著微創理念在臨床不斷的普及,腹腔鏡相關技術快速的發展,腹腔鏡情況下實施全子宮切除術(Laparoscopic total hysterectomy,LTH)被應用在子宮肌腺癥的治療中。術中不僅存在較為清晰的手術視野,降低手術難度,提高操作準確性,通氣建立氣腹,增高腹中壓力,減輕創面出血,具有創傷小、視野清晰,已被應用于子宮病變患者治療中[2]。
國內針對LTH 術治療子宮肌腺癥的研究報道較少。因此,為了尋找子宮肌腺癥有效手術治療方法,本研究將LTH 術、TAH 術對子宮肌腺癥應激反應及微炎癥因子的影響進行對比分析,探討不同子宮全切術式的臨床效果,為提高子宮肌腺癥臨床治療效果提供參考。
選取2020 年 1 月至2023 年1 月我院治療的94例子宮肌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婦產科學》里面關于子宮肌腺癥確診的標準[3];符合手術適應證;精神正常、意識清晰;無生育需求;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入組前接受了影響實驗結果相關治療者;伴有肝、心等器官功方面的能障礙者;伴有精神方面的異常、語言聽力和認知相關功能的障礙者;伴有血液、免疫系統方面的疾病者;伴有惡性腫瘤者;妊娠、哺乳期女性。本研究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所有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所有患者根據不同手術方式分為TAH 組(n=44)和LTH 組(n=50)。TAH 組年齡37~54 歲,平均年齡46.42±6.63 歲;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20~25 kg?m-2,平均BMI 22.55±0.49 kg?m-2;孕次1~4次,平均孕次2.59±0.48 次;產次1~3 次,平均產次1.64±0.47 次;病程1~7 y,平均病程3.75±1.70 y。LTH組年齡36~55 歲,平均年齡46.39±6.51 歲;BMI 20~25 kg?m-2,平均BMI 22.47±0.46 kg?m-2;孕次1~4 次,平均孕次2.64±0.52 次;產次1~3 次,平均產次1.69±0.43 次;病程1~6 y,平均病程3.89±1.68 y。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TAH 組患者取平臥位,全麻氣管插管,在下腹恥骨聯合區域的2~3 橫指位置做一個橫切口,長度范圍10~12cm,逐層切開、分離,完全暴露盆腔,對腹腔進行全面探查,游離子宮向上提拉,依次將子宮韌帶、血管等切斷、結扎,并處理陰道殘端,查無出血情況,清洗腹腔,逐層縫合關閉盆腔腹膜和腹壁。
LTH 組患者全麻氣管插管,取膀胱截石位,常規予以消毒、鋪巾,留置導尿管。采取4 孔法建立氣腹并將腹腔鏡與操作器械置入。置舉宮器,在臍上2 cm處做一長約1 cm 的切口,置入第一torcar,對腹腔進行全面探查。置入另外三個torcar,分離粘連,暴露左右兩側宮旁,切斷左右兩側圓韌帶、輸卵管和系膜、卵巢的固有韌帶,分離左側闊韌帶前、后葉。然后將子宮下段暴露,把膀胱反折腹膜及闊韌帶前葉打開,把膀胱反折腹膜緩緩提起,于疏松組織的間隙向下將膀胱分離至子宮峽的部下2cm 位置,再朝著子宮兩側把闊韌帶后葉剪開至子宮的峽部區域。在子宮峽部水平方向緊貼子宮的側壁,電凝并將子宮動、靜脈切斷。向下分離達穹摩處,單極電勾沿宮窿頂部切除子宮,自陰道取出子宮。連續鎖邊縫合陰道殘端,置引流管,止血,清洗腹腔,退出器械,逐層縫合。
1.3.1 圍手術期指標
記錄兩組術中具體的出血量、手術操作具體的時長、術后排氣具體的時長、術后住院具體的天數。
1.3.2 應激反應與微炎癥因子指標
抽取清晨空腹靜脈血3~5 mL,3000 rpm 離心10 min 后取上清液,置于-70℃待測。利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試劑盒選自上海將來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測定應激反應指標:皮質醇(Corticosteroids,COR)、血管緊張素(Angiotensin Ⅱ,Ang Ⅱ)、腎上腺素(Epinephrine,E)水平,微炎癥因子指標: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
1.3.3 術后疼痛
利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估術后12 h、術后1 d 及術后3 d 疼痛情況,總分為0~10 分,分值越高疼痛越重[4]。
數據采用SPSS24.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符合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表示,采用χ2檢驗。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SD)表示,采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LTH 組術中具體出血量為147.47±30.95 mL、手術操作具體時長為110.78±14.39 min、術后排氣具體時長為31.79±6.85 h、術后住院具體天數為5.69±1.36 d;TAH 組術中具體出血量為96.34±19.46 mL、手術操作具體時長為86.46±10.33 min、術后排氣具體時長為23.52±4.36 h、術后住院具體天數為3.41±1.19 d。LTH 組均明顯高于TAH 組。
兩組術后3 d 應激反應指標COR、AngⅡ、E 均明顯升高,但LTH 組以上指標水平均明顯低于TAH組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應激反應指標的比較(±SD)

表1 兩組應激反應指標的比較(±SD)
注:與術前比較,aP<0.05;與TAH 組比較,*P<0.05。
?
兩組術后3 d 微炎癥因子指標PCT、IL-6、CRP均明顯升高,但LTH組以上指標水平均明顯低于TAH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微炎癥因子指標的比較(±SD)

表2 兩組微炎癥因子指標的比較(±SD)
注:與組內術前比較,aP<0.05;與TAH 組比較,*P<0.05。
?
LTH 組術后12 h、術后1 d 及術后3 d 疼痛評分分別為8.27±0.66 分、7.32±0.73 分、5.91±0.76 分,TAH 組術后12 h 為7.56±0.57 分、術后1 d 為6.41±0.52分、術后3 d 為4.88±0.51 分。LTH 組評分均明顯高于TAH 組(P<0.05)。
子宮肌腺癥以月經失調、痛經等為主要表現,嚴重者可致不孕,影響患者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1]。手術是有效治療手段之一,對于無生育要求者臨床多采取子宮全切術治療,但不同的手術方式臨床效果存在一定差異。本研究結果顯示,LTH 組術中具體的出血量、手術操作具體的時長、術后排氣具體的時長、術后住院具體的天數均比TAH 組低,說明LTH 手術能有效減少術中具體的出血量,縮短手術操作具體的時長,促進術后恢復。分析認為,以往傳統TAH 手術視野清晰,但是術口較大,術中對患者腸管造成影響,因此會延長手術時間,增加出血量,且該術式術后易發生盆腔粘連,恢復較慢。LTH 術式屬于微創手術,術中不僅具有清晰的手術視野,降低手術難度,提高操作準確性,通氣建立氣腹,增高腹中壓力,能減輕創面出血。還能彌補TAH 術式的不足,減少損傷,最大限度保留患者腹壁完整?;颊咝g后可盡早下床活動,因此有助于減少出血,縮短手術時間,促進術后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LTH 組術后3 d 應激反應指標COR、AngⅡ、E 水平均比TAH 組低,說明LTH 手術能有效降低患者術后應激反應。術后應激反應程度與患者手術創傷程度密切相關,手術創傷越大,術后應激反應越強烈。LTH 術式與TAH 術式相比,術口更小,對腹腔內臟器的影響更小,因此創傷程度更低,能降低術后應激反應。
本研究結果顯示,LTH 組術后3 d 微炎癥因子指標PCT、IL-6、CRP 水平均比TAH 組低,且LTH 組術后12 h、術后1 d 及術后3 d 疼痛評分均比TAH 組低,說明LTH 手術能降低術后微炎癥因子指標水平及疼痛程度。當機體發生感染時PCT 水平會顯著升高,與機體炎癥程度具有一定關系。IL-6、CRP 屬于炎癥標志物,在多種感染性疾病診治中具有重要作用[5]。術后疼痛除了與術口大小有關以外,與術后炎癥反應刺激具有一定關系。LTH 術式通過各項微創手術操作,縮小術口,且通過在密封的腹腔內完成各項操作,減少對盆腔其他臟器的損傷,有利于減少術后感染風險,減輕微炎癥因子水平與疼痛程度。
綜上所述,與TAH 術式相比,LTH 術式具有創傷小、出血少、術后應激反應及炎癥反應輕、恢復快等優勢,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