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農業現代化的征程上,科技的持續驅動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繪就“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新圖景。
“蘇湖熟,天下足。”曾經被譽為“糧倉”的江蘇如今因“蘇大強”而被世人所熟知:經濟發展實力強勁、制造業基礎厚實、“百強縣”扎堆省、文化科教事業發達……眾多光環下,農業似乎并沒有那么突出。實際上,江蘇也為我國農業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位居我國十大產糧省份前八。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科技驅動農業現代化發展,重點是持續深化數字、生態和生物技術的創新及運用,孕育和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202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要求江蘇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在江蘇農業現代化的征程上,科技的持續驅動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繪就“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新圖景。
數字里的新農業
在收獲的季節,江蘇的田野上生機盎然——聯合收割機、摟草機等農業機械在田間地頭忙碌往來;果園里,履帶運輸車和采桃升降機穿梭作業;農產品物流產業園內,智能包裝機器人效率驚人……當傳統的田地、大棚遇上大數據的管理平臺、物聯網數字設備,農業生產似是智能“開掛”,稻香果熟、農民增收,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南京浦口,圍繞生物農業、智慧農業、功能農業三大主導產業的現代化農業科創載體——南京國家農創中心坐落于此。在這里簽約和注冊的農業高科技企業已超過350家,中心目前引入9位院士,打造集群式院士創新基地,正逐步成為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的聚集地、農業科技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田。
201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帶領團隊在南京國家農創中心設立了院士工作站,成為首位入駐這里的院士。作為我國農業信息化領域學科帶頭人,趙院士帶領團隊成立農芯(南京)智慧農業研究院,研發涵蓋農業耕種管收全流程的集成式智慧農業體系。在他看來,在科技的加持下,農業生產效率不僅可以大幅提升,傳統的種植模式也會提檔升級,“種地將成為輕松又體面的工作”。
在張家港,趙院士團隊創新成果的落地應用成為智能農業的樣板。通過智慧農業大數據服務管理平臺,農業生產管理者可以獲取“作物長勢”“農事管理”“農資統計”“災害分析預警”“智能設備在線情況”等信息,田間地頭的管理一目了然。
“衛星遙感+云計算+大數據技術”讓農業生產管理者全天候實時監測農作物的成熟程度。物聯網采集的數字信息,讓智慧農場得以按需調度,施肥、撒藥、噴灌、澆水更精準。無論翻地還是收割,都可適時安排農機合作社上門服務。生態農業大棚里,隨處可見的“農芯”物聯網設備擔負起監測空氣溫濕度、誘蟲滅蟲的任務,大大減輕了人力需求。
到了收割的季節,“衛星+無人機”的遙感監測先人一步出具報告,“聰明”地劃定開鐮收割的先后順序,還估算好產量,讓農業管理者能提前做好銷售計劃,把種地和賣貨都“整得明明白白”。
這樣的數字化農業正在開枝散葉,在更多的地方落地生根。目前,南京國家農創中心已集聚120多個信息化相關項目,初步打造數字農業信息化產業集群。農業生產數字化、裝備設施智能化、農業服務信息化,正在讓江蘇的土地、農產品變得越來越“聰明”,高科技農機裝備讓“會種地”變身“慧種地”。
生態里的綠色農業
“我們公司的英文名叫Sweeper,就是‘清道夫’的意思。”江蘇思威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簡稱“思威博”)財務總監祝金介紹,公司2015年注冊于南京江北新區,是江蘇省專精特新企業。公司以微生物技術資源化農業廢棄物,讓土壤更健康,提升價值并獲取碳匯交易回報,是一家致力于“變廢為寶”的公司。
農業廢棄物、養殖業糞污、蘑菇渣、糖蔗渣以及城市污泥,這些看似無用的廢棄物,通過思威博“獨門秘笈”的微生物技術處理后,搖身一變成為高品質的有機肥和營養土。這一過程不僅解決了廢棄物的處理問題,更為農業和園藝業提供了高品質的有機肥料和土壤,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步伐。
“屎殼郎”是思威博覆蓋全國基地的一個內部管理APP。作為大自然中以綠色有機的方式處理牧場糞便的“清道夫”,“屎殼郎”這個有趣的名字倒是十分貼切地闡釋了思威博的企業內核。作為國內領先的可以針對種養業廢棄物及城市污泥等三類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并資源化利用的生物科技公司,目前,思威博有三大成熟板塊:農業板塊(肥料生產及銷售/農產品線上銷售)、環保板塊(奶牛牧場糞便轉化為奶牛墊料/養殖污水處理/環保設備制造及銷售)、園藝板塊(城市污泥生產轉化城市綠化園藝土),已經成長為一家基地遍布全國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運營平臺。祝金介紹,隨著綠色農業在全國的蓬勃發展,2024年,思威博產品訂單供不應求。
如果說思威博是用科技的力量“變廢為寶”,助力綠色農業的話,那么農業專家趙亞夫帶領科研團隊和農民多年探索形成的“戴莊模式”則是江蘇探索生態農業的一個縮影。戴莊白沙越光有機水稻種植基地的農田十多年來不打農藥、不施化肥,戴莊化肥年施用量從18年前的畝均160斤逐步降至零,糧食畝產量穩步增至1000斤以上,畝均收益由1500元提高至6000元左右。
生態低碳農業是建設農業強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應有之義。江蘇各級政府支持鼓勵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等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建立生態低碳農業、循環農業示范園區。“十三五”期間,江蘇全省化肥、農藥使用量分別下降12.3%、15.9%,綠色正成為江蘇農業現代化追求的底色。
產業里的興旺農業
“大家看盱眙十三香龍蝦調料,是用地道的盱眙山區中藥材十三香調配制作的,最大的特點就是香、麻、辣,口感爽,用它燒龍蝦,剩下的湯汁泡飯吃都很香……”在淮安市盱眙縣首屆高素質農民電商直播帶貨技能競賽現場,主播正熱情洋溢地介紹著當地的特產。2023年12月21日,由農民組成的直播團在短短的4個小時內,銷售盱眙黃桃、碧根果、龍蝦米等農特產品3400多單,銷售額8萬余元。
一根網線、一部手機,連接了城鄉,暢通了產銷。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近年來江蘇的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等新業態增長尤其強勁。2022年,沭陽全縣花木銷售額達240億元,其中花木電商銷售是主力。江蘇各地借助京東、村淘、拼多多等平臺,讓特色農產品通過互聯網出村進城,提升農業種植養殖效益。如今,江蘇共培育淘寶鎮298個、淘寶村779個,數量分別居全國第二位、第四位;全省縣域網上活躍店鋪數量達24萬家,帶動就業人數超300萬。
產業化是農業現代化的標志,江蘇省在農業產業化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到2022年年底,江蘇已基本建成優質稻麥、綠色蔬菜、特色水產、規模畜禽、現代種業、休閑農業、農業電子商務、林木種苗和林下經濟8個產值千億元級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達1.5萬億元左右,10億元以上的縣域特色產業集群達199個,建設國家和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43個。通過互聯網等現代技術手段,江蘇的農業產業實現了快速轉型升級,為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也為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