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為企業還是為自己,董事長、總經理等都應該以身作則保守商業秘密,而非帶頭糊涂以身試法,否則一朝失足終生余恨。
北京高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高盟新材”)是國內高性能復合聚氨酯膠粘劑行業的龍頭企業,主要業務包括膠粘材料、NVH隔音減震降噪材料、環保涂料樹脂三大類。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10.15億元、凈利潤1.4億元。
1月16日,高盟新材發布公告,稱收到公司總經理陳登雨的通知,因涉嫌侵犯商業秘密罪,公司董事長曹學被公安機關立案調查并采取刑事強制措施;因偵查所需,公安機關決定對陳登雨、公司副總經理赫長生取保候審。
董事高管等高層之外,普通員工也可能接觸到商業秘密,存在侵犯商業秘密罪的風險,可處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后果極其嚴重。在日常生活中,侵犯他人秘密的行為已經不道德;對于受法律保護的商業秘密,冒著犯罪的風險去侵犯更是不應該犯的低級錯誤。
面臨破財及刑事責任
當前曹學是涉嫌侵犯商業秘密罪,如罪名坐實恐判重刑。
曹學生于1975年,1994年畢業后被分配至四川東材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從車間技術員起步,歷經多個崗位,2015年任總經理;2008年獲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2022年5月起任高盟新材董事長。不滿20歲就工作,博士學位,可謂勤勉;起點低,成為職業經理人,做到上市公司董事長的高位,可謂能力突出。本該是前程遠大之人,如犯罪屬實可惜可嘆。
對曹學等企業管理者而言,熟知商業方面的法律是基本的職業素質,尤其是該知曉并敬畏從商的法律底線。
侵犯商業秘密是違法行為?!吨腥A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提出: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具有商業價值并經權利人采取相應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經營信息等商業信息。經營者不得實施以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等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2023年12月公布、2024年7月1日起施行的新公司法規定,董事、監事、高管不得擅自披露公司秘密。
侵犯商業秘密面臨罰款。據反不正當競爭法,侵犯商業秘密,情節嚴重的,處五十萬元以上五百萬元以下的罰款。侵犯商業秘密也可能構成犯罪,面臨嚴重的刑事責任。刑法規定,有下列侵犯商業秘密行為之一,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一)以盜竊、賄賂、欺詐、脅迫、電子侵入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的;(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的;(三)違反保密義務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的。
此外的代價是違規者的職業生涯、聲譽受損。
“竊而未用”亦不可取
法律是全體社會成員都要遵守的行為規范。在法治時代,學法、懂法是組織、個人走正道的必備素質。關于侵犯商業秘密罪,有幾個需要特別重視之處。
在大眾的固有認知中,認為只有曹學這樣的企業高層或者商業間諜有機會侵犯商業秘密、以此牟利,我們普通人基本上跟侵犯商業秘密無關,其實這是誤解。反不正當競爭法提出:“第三人明知或者應知商業秘密權利人的員工、前員工或者其他單位、個人實施本條第一款所列違法行為,仍獲取、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該商業秘密的,視為侵犯商業秘密?!奔锤鞣N單位、個人都可以是侵犯商業秘密的違法主體,而非僅是企業管理者等極少數人。
不乏非高層的員工、前員工因犯侵犯商業秘密罪獲刑,他們誤認為侵犯商業秘密后果不嚴重,只是經濟問題,即使犯罪了也不用坐牢。2021年,荊門一家公司聘用錢某等人組成研發團隊,對公司購買的游戲引擎源代碼進行深度研發。其間,雙方簽訂《保密協議》,約定不得泄露和擅自使用荊門公司擁有的游戲引擎源代碼等。當年5月,錢某離職,其后伙同團隊成員與某公司相關人員合作研發新游戲引擎。研發中,錢某私自大量使用之前備份的荊門公司游戲引擎源代碼,造成荊門公司經濟損失35.01萬元。
荊門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認為,錢某采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并予以使用,情節嚴重,其行為已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罪,判刑1年4個月,并處罰金3萬元。錢某不服,提起上訴。2023年,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終審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在這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時代,不少人立足技術創業,有了高新技術就能和大企業合作進而快速致富。此案對那些掌握企業核心技術的員工尤其具有警示意義。
另外要注意的是,對商業秘密“竊而未用”同樣可能涉嫌犯罪,不該嘗試類似行為,如抱著好玩、刺激的心理去做——即使并不想泄密、拿去牟利。某技術公司要求員工單獨設置電子郵箱密碼,保護內容不被泄露,同時不能隨意下載、打印技術秘密文件。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公司的技術顧問李某多次在家中登錄他人的電子郵箱,并下載、打印郵箱內的技術秘密文件。公安機關將李某抓獲歸案,在他電腦的恢復數據及打印資料中,查獲5項不為公眾所知悉的技術信息。
由于李某在獲取商業秘密后未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對其酌情從輕處罰,法院以侵犯商業秘密罪判處李某有期徒刑三年,并處罰金50萬元。李某提起上訴,二審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李某可能并無主觀侵犯商業秘密的惡意,也并未泄密及牟利,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此教訓足以讓人警醒。
保守秘密是正道
知法懂法之后,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正確運用法律、不觸碰法律底線。選擇保守商業秘密可謂正道,既敬畏法治,又是對企業正當利益的尊重,更是對自身利益的有效保護。
企業員工應該明白,侵犯商業秘密的違法成本大于收益。侵犯商業秘密的原因有報復企業、拿商業秘密換取經濟利益。在法治時代,以違法犯罪的手段報復他方不理性。若認為相關方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權益,應該拿起法律的武器,這是最公正有力的維權方式。至于拿商業秘密換取經濟利益,明顯不合理并違法。
企業應該重視保護商業秘密,健全商業秘密保護措施,比如和員工、合作方等簽訂保密協議,設立有力的獎懲機制;定期進行保守商業秘密的宣傳、培訓;弘揚正直、誠信等優秀企業文化;對相關方涉嫌侵犯商業秘密的,企業應積極維權。同時,企業需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在經營中堅守合規底線,不通過侵犯他方的商業秘密發展自己。在很大程度上,“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企業不購買違法獲得的商業秘密,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就會大大減少,這有利于凈化市場環境、遏制不正當競爭,利己又利他。無論市場競爭多么激烈,都不該突破合法底線、通過侵犯商業秘密來損人利己。
作為企業的關鍵少數,無論是為企業還是為自己,董事長、總經理等都應該以身作則保守商業秘密,而非帶頭糊涂以身試法,否則一朝失足終身余恨。
(作者系中國海洋大學中國混合所有制與資本管理研究院特邀研究員)
(編輯 謝云鳳 87332146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