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蘊祥 潘璐


摘 ?要:“全職兒女”有別于先前的“啃老族”,他們在家中居住并負責照顧父母生活起居,換取雙親經濟支持或是以個人積蓄度日;多數的“全職兒女”正處于事業發展和職業成長的人生黃金時期。根據豆瓣網、微博、抖音、知乎、小紅書等互聯網平臺的文本內容為基礎,從計劃行為理論的視角來剖析“全職兒女”們的心路歷程,主動選擇或是被動成為“全職兒女”者都有,原因多元;他們與雙親之間的情感與經濟依附關系是“全職兒女”形成和維持的重要基礎。不少人成為“全職兒女”之后,承擔了一定分量比重的家務勞動,身心狀態得到了療愈,然而不免感到來自周遭關切好奇的壓力,冀望早日尋得適合自己的工作,脫離“全職兒女”的身份。“全職兒女”的現象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產生了積極與消極的雙重影響,需要從各個層面來加以因應,全方位給予“全職兒女”足夠的社會支持。
關鍵詞:計劃行為理論;全職兒女;擇業動機;啃老;青年就業
近年來在社交平臺上出現了一個稱之為“全職兒女”的名詞。它有時候指的是一種社會現象,也可能是一種身份角色,也或許是一種“新興職業”。有別于在傳統定義上的勞動力市場中奮斗,“全職兒女”們選擇返回原生家庭與雙親生活,“雇主”就是他們的父母;他們有的靠著存款積蓄生活,有的以從事家務勞動或照顧雙親來獲得報酬。2022年12月,豆瓣網上成立了“全職兒女工作交流中心”,截至2023年年中,已經有超過4000人加入小組。多數的“全職兒女”正處于個人事業發展和職業成長的青年階段,也是人生的黃金時期,在社會價值觀日益多元的當今社會,“中堅青年”如果揮別勞動力市場,選擇全職在家與雙親生活,究竟這是屬于一種新的就業形態?還是“變相啃老”?該問題近期引發了社會各界廣泛的爭議討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青年強,則國家強。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有人說,“全職兒女”是“脫下長衫的孔乙己”,每個“全職兒女”在這個“筑夢、追夢、圓夢”的人生階段,做出這樣的“職業”選擇,理當有著各自的經歷故事。本文選擇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視角,針對“全職兒女”這一社會現象,根據互聯網平臺上當事人自述的內容,對于他們之所以成為“全職兒女”的原因、對這個身份角色的體驗感受以及對接下來人生的展望,進行分析與討論;希望到時的研究結果與發現,一方面能在青年問題的領域中積累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能喚起社會各界對青年的關懷與重視,協同構建一個青年友好型社會。
一、?概念界定與文獻回顧
在我國或是歐美國家,先前已經有幾個與“全職兒女”概念相似的名詞,例如“啃老族”“尼特族”“袋鼠族”等。這些概念指的是,既沒有上學也沒有就業或者參加就業培訓,必須依賴父母養活,無法脫離父母獨立生存的青年人。至于“全職兒女”與上述的概念并不完全一致,“啃老族”主要是指青年人待在家中不事生產,對于“被啃”的長輩而言,無論是否出于自愿,無論是否有能力繼續提供資助,都是一種家庭經濟資源的耗損;“全職兒女”則是把照顧父母、做家務等當作自己的“職業”,以“為家庭做貢獻”來換取勞動報酬。對于長輩來說,某種程度上是等同于購買家政服務,只不過服務提供者不是外人商家,而是自己的子女;與此同時,還收獲了親情的陪伴。綜觀學術界目前的相關研究,研究者們一方面對英國、日本等國家“啃老”現狀、形成過程進行分析探討,并進行中西比較;另一方面致力于中國本土情境,多以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等學科視角開展研究。總體而言,現有研究多集中于概念特征、啃老成因、應對策略三個方面。在概念特征方面,研究者指出“啃老”是成年子女在物質或精神上仍然依賴父母,不能獨立,或指城鄉與父母共同生活的成年子女在經濟與日常照料等方面對父母的依賴與“啃食”。“啃老”因其程度、成因、自愿性不同等被分為全職啃老、半職啃老和兼職啃老、危機型啃老和發展型啃老、顯性啃老和隱形啃老等。
在啃老成因方面,因啃老群體的差異使在導致啃老現象的原因上有所出入,但亦有共性之處,均是主客觀因素交織的結果。其一是傳統觀念,如“撫養責任”意識、親子一體化心理等潛移默化使“啃老”合理化?;其二是社會轉型壓力,啃老現象的發生與社會環境的變化密不可分,如生活成本攀升?、就業壓力加劇?、社會福利缺乏?等造成子代無法依靠自身實現獨立;其三是教育問題,如家庭教育偏差、高等教育缺乏等,使得未有效塑造子女正確觀念?;最后是個人問題,如知識技能掌握不足?、心智不成熟?,使其無法有效應對社會變遷。也有研究者針對特定群體,包含城市低保貧困家庭第二代?、大學生群體?、城市從業青年?、農村青年等,做了更為具體地分析討論,從而提出應對“啃老”現象的針對性建議。“啃老”現象作為社會問題,不僅會影響“啃老”客體自身生活質量、造成其陷入經濟貧困、產生“代際福利陷阱”,而且會造成社會結構性失調、增加社會不穩定因素。因此,在應對策略研究中,研究者們既有從宏觀角度提出加強政府宏觀調控、開展社會環境綜合治理等促進社會公平環境創建,亦有從微觀角度強調理順代際間關系、調整個人認知、弘揚孝道文化等,從家庭和個人思想入手重塑代際責任倫理。然而對于“啃老”現象,過去的研究者表示應當辯證看待。對啃老客體而言,“啃老”是否降低了其滿意度,不同群體間感受可能存在差異?;此外,“啃老”有主客觀之分,有些啃老現象其實是父母主動和愿意的,是父母愛的表達方式。?總體上,已有不少研究多從理論上或是通過對訪談資料的歸納演繹,以及基于案例分析提煉出個體啃老的影響因素,并據此分析啃老原因,提出應對策略。然而如同先前所述,“全職兒女”與“啃老族”雖有聯系但還是存在一定的區別,這也為后續研究提供了進一步深入分析討論的空間。
二、研究視角與研究方法
本文通過內容分析的方式,以截至2023年11月底,在豆瓣網上“全職兒女工作交流中心”中的帖子和微博、抖音、知乎、小紅書平臺上,與“全職兒女”相關文圖視頻為主要的研究內容,重點在于分析發布者和回復者成為“全職兒女”心路歷程的經驗分享,試圖兼具多數共性與少數特殊性。本文以計劃行為理論作為分析“全職兒女”議題的研究視角。近年來學術界也有一些基于計劃行為理論視角,對于青年就業相關議題進行分析探討的研究。?在計劃行為理論的模型中,行為意向是個人執行某項行為的程度與傾向,計劃行為由態度、主觀規范、知覺行為控制三方面來預測人的行為意向,簡述如下:態度是個人對某項行為的正、負面感受,由個人對于從事此行為之后可能導致的結果信念與評價相乘而得;如果個人對此項行為的態度越正向,行為意向也就越強烈。主觀規范是個人感受從事某項行為的社會壓力,由個人重視的參考對象認為他是否應該從事此項行為的規范信念,與個人是否聽從重視的參考對象意見的順從動機相乘而得;如果個人所重視的參考對象所施加的壓力大過于個人的態度時,行為意向會受到主觀規范的影響。知覺行為控制是個人對于完成某項行為難易程度的主觀知覺,由個人知覺進行此項行為的促進和阻礙因素所構成的控制信念與影響程度相乘而得。如果個人認為自己掌握的機會與資源越多,所預期的阻礙越少,則對此項行為的知覺控制能力就越強,個人的行為意向也越強。
以本文的研究主題而言,如果“全職兒女”們以正向的態度看待此身份角色,他們對于繼續維持此身份角色的行為意向或許也就越高;如果“全職兒女”們感受到周遭的支持和鼓勵,或許會使他們愿意繼續持續維持此身份角色;如果“全職兒女”們覺得能夠充分勝任此身份角色,不會感到受到資源或能力的局限,也許會提升他們繼續維持此身份角色的行為意向。另外,本文認為,“全職兒女”們的身份選擇的決定權、所擁有的社會支持網絡和身心健康狀態的變化,會影響他們對此身份角色的評價;如果他們是主動選擇成為“全職兒女”、所能獲得的社會支持網絡越完整,以及身心健康狀態越良好,他們對“全職兒女”這一身份的評價也就越好。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內容,結合“全職兒女”這一主題,本文提出以下的操作性定義與相關問題:
三、“全職兒女”對現有身份角色態度的相關影響因素分析
基于以上內容所述,本文從“主被動選擇”“社會支持網絡”和“身心健康狀態”來分析影響“全職兒女”們對現有身份角色態度的因素。
(一)成為“全職兒女”的決定權與緣由
之所以成為“全職兒女”,有些人是出于本身意愿的主動選擇,有些人則是無奈地被迫接受這一事實,也有些人是介于主動與被動之間;之所以選擇“全職兒女”這條路,每個人的緣由契機也不盡相同,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主要因素:
經濟就業情勢。新冠疫情遷延反復期間,全球經濟發展遭受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等多重壓力,企業的用工需求萎縮;然而與此同時,我國高校畢業生規模和增量卻在持續攀高,就業市場供需矛盾加劇,青年就業形勢因而變得嚴峻。根據國家統計局在2023年5月發布的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顯示,2023年4月,16-24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為20.4%。一些企業通過降薪裁員的方式來試圖有效降低運營成本,如有網友評論道,“疫情前兢兢業業,疫情后時不時遇到降薪、拖欠工資……”“公司經營不善拖欠工資”,一些青年在遭遇任職公司的人力精簡優化政策而被裁員之后,若是未能及時尋得適合理想的新工作,同時在失業期間為了節省生活租房等各類開銷,則有可能返回原生家庭與雙親同住;另外,也有些人是自學校畢業之后,就始終未能找到覺得合適滿意的工作,有網友感慨到,“畢業即失業”“畢業掙扎半天還是0 offer”。至于沒有找到的原因,有些人是主觀動因,如求職觀念錯位,“畢業了思想沒轉換過來”、動力不足,“不喜歡工作不喜歡社交”、能力不匹配,“工作真的筆試后就沒動靜了”等,有些人則限于客觀條件,“國考推遲了,其實也想出去‘巡考,但是想到疫情就退縮了”,因而先返家成為“全職兒女”。
家庭陪伴照料。“全職兒女”并非全是在勞動市場上找不到工作的“失意人”,有些人是因為“想要”或是“需要”陪伴家中長輩親人,所以才選擇成為“全職兒女”。一些人離開雙親在外地求學或工作多年,長時間的分離使得親子一方或雙方對對方有比較高度的情感依戀,加上青年在從學校畢業或是從前一份工作離職之后,一時之間未必能尋得理想的新工作,因而選擇在家當“全職兒女”。另外,也有些家庭中的長輩親人健康狀況不佳,“父親患尿毒癥需持續透析、母親患有精神分裂癥,生活無法自理”“父母均患癌癥,手術后離不開人”“父親去世……媽媽已經70歲了”,雙親患病亟待人員在旁照護,但是家中缺乏合適的人選來承擔,也不想或是無法雇用專業的護工,在經過經濟成本與安心信任等多方面因素的權衡考量之后,決定由“全職兒女”擔負起照料看護的責任。
自我身心療愈。職場中的“內卷”現象是近年來社會各界熱烈討論的議題,常見的行為表現像是“下班時間到了,沒有同事離開”“同事們的會議匯報材料比拼長度厚度”“同事們對于領導布置的任務要求主動加碼完成”等。勞動者由于“內卷”產生的焦慮與倦怠感,加上高強度的工作負荷與復雜的職場人際關系,如果無法從工作中找到自我肯定與成就感,或是未能得到有效的紓解調適,長時間下來極有可能對勞動者的身心健康狀態造成負面影響。正如網友所言“年后在北京換了一份工作,工作壓力太大,KPI各種事情,早出晚歸,實在受不了”“……職場勾心斗角還只開2800元”“在工作中遭遇PUA……實在不想上班了”,有些無法適應從學校到社會的環境變化的“全職兒女”,在身心健康狀況出了問題之后,下定決心告別他們不認同、不適應的職場生態,返回原生家庭休養“療傷”,為未來另做打算。
(二)維持“全職兒女”身份角色的社會支持資源
“全職兒女”身份角色的取得與維持,不僅是單憑當事人的個人意志抉擇,當事人是否具有足夠的社會支持資源,對其擔任“全職兒女”過程中的心理狀態以及可持續性,具有重要的影響。有些人得到雙親在精神態度和經濟“勞酬”方面的雙重支持,“爸每個月會給我錢,我之前出去找工作,他還很不開心,希望我不要出去上班”,有些人并未獲得雙親的勞酬報償,而是靠著自己先前的積蓄過生活,也有些“全職兒女”感受到雙親的不耐與擔憂。有些人順利融入了雙親的社交圈,一起去參加他們的親友聚會,并不會感到別扭或排斥;不過也有一些人在成為“全職兒女”一陣子之后,同儕的線下社交活動明顯減少,在現實社會中,也不易擴展新的同齡社交圈,除了與雙親互動之外,平時比較多通過各類互聯網平臺,在虛擬社會中與他人交流、抒發心情。
(三)體驗“全職兒女”身份角色過后的感受
在體驗過“全職兒女”的生活之后,一些人確實覺得遠離了“內卷”嚴重的職場,緩解了被迫與陌生人互動的“社恐”,生活節奏不再那么緊湊繁忙,身心狀態得到了修復療愈。正如網友所言“漸漸感到快樂,心態趨于平和,負面想法越來越少”,甚至有網友在當“全職兒女”時期認為“在家庭里發揮出了巨大價值,成就感滿滿”。然而也有些人有著負面的感受,有網友感慨到,“焦慮不安自責,覺得人生沒有希望了玩完了”“焦慮,怕空窗期太久”“內耗,對不起父母的期望”等,一方面產生了強烈的孤獨感,覺得除了雙親之外,跟外界幾乎斷了聯系;另一方面,有時候雙親慈愛包容的態度,反而讓有些“全職兒女”感到心里過意不去,有深深的愧疚感。此外,親子之間在同一個空間中“朝夕相處”,難免產生摩擦矛盾,有網友評論道“成為‘全職兒女要有強心臟,忍得住父母冷嘲熱諷”,由于缺乏“賺錢能力”,對于不認同雙親的地方,也只有忍耐承受,覺得自己缺乏反抗的“底氣”。
四、“全職兒女”對繼續維持現有身份角色的意向影響因素分析
基于以上所述,本文接著從“態度評價”“對外人評價的在意程度”和“勝任情況與資源掌控”等幾個方面,對“全職兒女”們是否愿意繼續維持現有的身份角色進行分析。
(一)對“全職兒女”身份角色的態度評價
“全職兒女”們對于自己當下身份角色的評價不盡相同,隨著雙親逐漸老去,加上聽聞或是體驗到人生的無常,一些“全職兒女”們表示“一家三口其樂融融很開心”“我媽幸福感爆棚”“越感到他們在變老,越覺得時間的珍貴”,非常珍惜當下“盡孝道”的時光。不少人認為,在家期間雖然承擔了一定比重的家務勞動工作,為雙親“分憂解勞”,但是承擔的職能重點并不是家務勞動,而是帶給雙親情感上的慰藉。也有一些人對于“全職兒女”的身份,懷有一種復雜矛盾的心情;他們一方面希望及早“終結”現在的身份,回到職場奮斗,但是另一方面,面對職場又有些恐懼,舍不得離開家中的“舒適圈”。其次,由于缺少同齡人的社交,在情緒低潮的時候容易胡思亂想,缺乏努力的動力與方向,因而陷入自我否定與懷疑的情緒泥淖中。另外,也有人表示對于“找工作”的話題變得神經敏感,只要家中談論起這方面的問題,很容易與雙親發生爭執沖突。
(二)對于外人評價的在意程度
當前互聯網媒體平臺對“全職兒女”現象的出現,批評與寬容的聲音都有,前者認為這只是對于“啃老族”換個方式的美化稱呼,后者表示應當給予他們一定程度的緩沖與體諒。對于“陌生人”批評的聲音,表示在意的“全職兒女”似乎并不多,比較多是在網上交流平臺中,找尋可以交流分享經驗心情的“知音”。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全職兒女”明確表示,自己就是“臉皮厚”,不喜歡社交,也不在意別人怎么看,自己開心就好。由于一些人一邊擔任“全職兒女”,一邊在持續求職或是準備公務員、研究生等各類型的考試,因此對于家人在言語或態度上流露出的期盼,感受到不小的壓力;除此之外,一些不熟識的親戚有意無意地好奇詢問,甚至嘲諷批評,更讓“全職兒女”們感到厭倦無奈,影響心情。
(三)“全職兒女”身份角色的勝任情況與資源掌控
整體而言,“全職兒女”在家務承擔情況上,主要有買菜、做飯、照顧寵物、跑腿取快遞、帶雙親上醫院看病、監測雙親健康狀態等,算是游刃有余,其余就是自己可以支配利用的時間。每個人的時間利用方式不盡相同,有些人主要就是玩手機、打游戲來休閑“放空”,或是從事看書、寫作、繪畫等修身養性的活動,也有些人積極利用空閑時間準備各類考試的復習工作,或是精進外語之類的知識技能。有些“全職兒女”的“工資”來源是雙親積蓄的利息,并不會對家中經濟產生明顯負擔;也有些人在做“全職兒女”的同時,做些像是少兒家教、短視頻拍攝的兼職工作賺錢,或多或少攢些個人積蓄。另外,有些人其實是“不想”而不是“不能”步入或是回到職場,也就是說這些人是能自行決定是否繼續維持“全職兒女”的身份角色;然而對于照顧生病親人的“全職兒女”來說,是否能卸下現在的身份角色,主要取決于親人的健康狀況而定。
(四)繼續維持“全職兒女”身份角色的意愿
本文經由梳理分析之后發現,即便是對當下現況感到滿意的“全職兒女”,也鮮少堅定表示準備長期“從事”下去,畢竟雙親終究有老去離開人世的一天;因此,他們當中不少人抱持的態度是“活在當下”,至于未來的事情以后再說。整體而言,比較多人還是希望能夠順利考研“上岸”,或是找到一個穩定合適的“飯碗”,及早脫離“全職兒女”的身份角色。
五、?研究結論
本研究通過計劃行為理論的各個面向,對當前的“全職兒女”現象進行了分析;最后,本文將對研究主要發現進行討論。
(一)未婚未育和有限工齡是“全職兒女”的普遍特征
絕大多數的“全職兒女”剛從學校畢業,即便是已經有過職場工作經驗的,多半工齡并不長,也尚未結婚生子。換言之,他們在成為“全職兒女”的抉擇或是過程中,并未面臨子女教育、住房等多數老百姓肩頭背負的“大山”,頂多可能有些人感受到雙親在醫療或是養老方面的壓力,整體而言,相較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來說,全職兒女單身生活的實質壓力還是比較小的。不過本研究在信息收集分析的過程中,也發現到有人同時擔負著“全職兒子”和“全職父親”的角色身份,失業后在家靠著積蓄和妻子的工資生活,準備相關編制考試,同時照顧兒子和雙親的日常起居。然而許多“全職兒女”正處于婚育的適齡階段,如果沒有積極對外開拓社交圈的話,不利于婚戀對象的尋覓與發展,時間久了也逐漸喪失了婚育的積極性。如果就國家層面來看,這對于婚育率來說可能也是不利的影響因素,進而對人口發展產生沖擊。
(二)“全職兒女”并非完全是就業能力不足的“弱勢群體”
不少“全職兒女”其實是受過高等教育,甚至是自海外留學歸來的“海歸”,他們有可能純粹只是在轉職的空檔期中休養生息,養精蓄銳之后再次出發,本身具有足夠的就業競爭力,并不存在求職的困難;至于有些覺得求職之路困難重重的“全職兒女”,也并不能完全歸咎于他們的教育程度或是能力不足,因為很有可能是他們所任職的行業當前的景氣環境低迷,缺乏工作機會,或是薪資待遇不符合預期,也有可能是因為他們不適應職場生態文化,又不了解自己還有哪些其他的職業發展可能。然而根本的原因,在于無論是他們的原生家庭雙親或是自己本身,還算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經濟條件,可以支持作為“全職兒女”在家的生活開支,至少短期之內沒有非外出賺錢不可的急迫性。
(三)許多“全職兒女”具有強烈及早回歸社會的渴望
不少“全職兒女”其實具有一定程度的工作意愿,只不過由于他們多半沒有養家糊口的經濟壓力,因此在求職行動上的態度并不積極,也不愿意隨便將就,自然而然成為“全職兒女”。還有一部分人希望讀研繼續深造,或是持續在投遞簡歷求職之外,不少人是在準備“考公”或“考編”,希望將來能進入體制內任職,這是不少“全職兒女”在家務勞動以外在做的事情。近年來“考公熱”持續不退,受到經濟不景氣環境的影響,一些私人企業在人力上進行凍結縮減,相對穩定的職業生涯因而成了許多青年青睞追求的目標。準備“考公”成了成為“全職兒女”的理由,“考公上岸”是脫離“全職兒女”身份的“契機”。
(四)情感和經濟依附是影響“全職兒女”身份角色取得的關鍵因素
一般而言,只要家庭經濟條件許可,許多父母會愿意承擔提供給子女在“立業”之前的經濟資助。因此,“全職兒女”的雙親大致上還算是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并不需要由子女來贍養。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是親子關系比較和諧,親子雙方比較能溝通互動,彼此形成生活上的支持與情感上的依賴關系;雙親比較能夠理解體諒自身的處境,即便希望兒女還是能夠盡早自立,也愿意給予足夠的包容。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表示在成為“全職兒女”之后,大幅減少了個人花費,不好意思輕易找父母要錢,因為一買東西就有“啃老”的負罪感。不過誠如本文先前所提到,“全職兒女”的現實社交圈往往比較狹隘,加上家中花費開銷多數由雙親支付,所以其實他們平時的花費也有限。
(五)“全職兒女”對身份角色的態度與行為意向的影響因素多元復雜
從分析結果來看,成為“全職兒女”的選擇決定權、社會支持網絡與身心健康狀態,與“全職兒女”對他們身份角色的評價,未必有絕對的關聯性。“全職兒女”如果是被迫在家照料生病的雙親,或是與雙親的互動關系良好,他們理當會肯定此身份角色對雙親的正向影響。如果“全職兒女”的社會支持網絡健全完善,疲憊受傷的身心獲得療愈復原,理當會比較肯定此身份角色對自己的價值意義。另外,“全職兒女”他們對此身份角色的態度、感受到的外界評價、維持此身份角色的勝任力和日后的主宰決定能力,也沒有與他們繼續擔任“全職兒女”的意愿有必然的相關性。即便上述的這些因素都是正向積極的,但是如果當事人始終對于求職感到焦慮急切,那么也不會舒心,更不會愿意繼續“全職兒女”的身份角色。至于焦慮的原因,除了來自對自己的期許、雙親的關懷之外,也可能來自與同儕之間的相比,例如每當得知看到發展順遂的昔日同學友人的近況時,有些人不免感慨自己當下的處境,希望也能盡早如愿謀取理想的新職。
六、?對策建議
國家的未來在青年,民族的希望在青年。青年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源泉,無論“全職兒女”的經歷與感受是什么,當他們有需要的時候,外界應該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懷與支持,協助他們在家庭親情與個人發展之間取得平衡,為國家社會貢獻一己之力,實現個人理想抱負。本文在最后分別從社會、家庭與個人三個層次,對“全職兒女”提出多面向的政策建議。
(一)社會層面
完善相關公共政策,提升就業機會和服務。一方面,受制于產業環境的景氣循環,部分“全職兒女”面臨有就業意愿和就業能力,但缺乏就業機會的困境,而被迫在家中勞動以換得經濟資助,成為“全職兒女”。因此,為解決被動式“全職兒女”現象,政府應出臺積極的就業政策,充分挖掘崗位信息,并鼓勵創業,如提供創業補貼、稅收優惠等支持政策,以減輕相關群體的經濟壓力;另一方面,受限于能力問題,部分“全職兒女”遭遇能力與現實需求不匹配的尷尬困境。政府和高校、企業等可以合作設立專門的職業指導中心,為其提供職業規劃、培訓資源、實習機會等就業服務,以促能力提升為抓手,解決兩難困境。
健全養老服務體系,滿足養老服務需求。我國自從步入老齡化社會之后,老齡化進程持續加快;老齡化深度發展的客觀事實推動了全職兒女群體的出現和發展。具體而言,“全職兒女”是雙向選擇和等價交換的結果,一方面子女基于自身現狀與現實壓力尋求父母的幫助;另一方面父母因生活自理、醫療護理、社交活動等養老需求,亟待幫助和關懷,而社會所提供的可替代性資源較少,子女承擔起全職照顧父母的責任。因此,為有效破解全職兒女現象,不應從子女單方主體入手,還應綜合考慮父母需求,建立健全更加完備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以社區為依托建設養老機構,引導多元社會力量參與其中,逐步提供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所必需的資源和服務,滿足基本養老服務需求,將子女從養老壓力中解放出來,使其有足夠時間和空間融入社會之中。
(二)家庭層面
切實轉變溺愛觀念,培養子女自立能力。中國人的家庭中,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父母所秉持的“撫養意識”“親子一體化心理”等理念,使得無處不在的呵護貫穿子女成長始終,對子女的過度溺愛不僅使其未習得自立能力,無法順利融入社會之中,而且成為子女遇到挫折后逃避現實的理由,他們也在依賴家庭的過程中,逐步成為“全職兒女”。為轉變此種困境,家庭教育應注重培養子女的獨立意識和自立能力,父母應給予孩子適度的自主空間,允許其自主決策,在自主決策中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使其在豐富的經歷和經驗中成為能夠獨立生活和管理自身事務的成年人。
適時轉換角色定位,激勵子女自主發展。父母在子女成長中應適時調整角色定位,由照顧者轉變為指導者和支持者,通過提供積極的環境和鼓勵個人成長,引導子女自主發展并實現個人潛能的最大化。具體而言,一方面,父母可以通過提供積極的環境來激勵子女自主發展。這意味著父母需要與子女建立良好的溝通和信任關系,定期與子女進行交流,傾聽子女的意見和想法,了解他們的職業目標和需求;另一方面,父母應激勵子女追求個人目標和成就,鼓勵他們樹立遠大的目標并為之努力追求,同時提供必要的指導和資源支持。通過給予子女信心和鼓勵,父母可以幫助他們克服挑戰,發展自身潛能,并獲得個人成就感和自我認同感。
(三)個人層面
重視自我意識培養,主動肩負責任擔當。自我意識不足與責任感的缺乏成為“全職兒女”逃避社會,居于家庭舒適區的主觀動因。作為成年后的子女,應通過積極的自我反思和意識形態的探索,即思考自身的價值觀、信念、目標等,從而培養自我意識,并為個人發展制定明確的目標。在此過程中可借助外界幫助,如參與自我發展課程、個人成長工作坊、心理輔導等方式,逐步培養自我認知和目標設定的能力。此外,責任感的培養對于個人來說不可或缺。個人應當在明晰自己應然責任的基礎上勇于承擔起自己在社會和職業中的責任,并努力提升自身素質,以更好地履行責任,最終為社會發展做出自身貢獻。
注重職業規劃作用,夯實自身能力之基。作為“全職兒女”,無論是將全職在家時間作為畢業后的過渡期,還是職場受挫后的療愈期,都與職業規劃不清晰和個人技能不足等問題息息相關,無法應對發展中的不確定性。因此,個人應充分認識職業規劃的重要性,在自我評估和外界幫助下逐步探索自身職業目標、興趣和行業前景,并據此制定職業發展計劃。此外,在愈加“內卷”的時代,社會迭代速度加快,個人更應注重技能的培養,包括工作技能、生活技能、與人溝通交流技能等多方面,通過自主學習、參與培訓課程、參與社會活動等途徑,在持續學習和自我提升中增強自身就業競爭力,并逐步樹立自信,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
Study on the Formation, Experience, and Response of "Full-time Childr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Tian Yunxiang ??Pan Lu
Abstract:Full-time children" are different from the former "NEETs", they live at home and take care of their parents' daily life, in exchange for financial support from their parents or live on personal savings. Most of the "full-time children" are in the golden age of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areer growth. Based on the text content of Douban.com, Weibo, Douyin, Zhihu, Xiaohongshu and other Internet platform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full-time childr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active selection or passive becoming "full-time children" and the reasons are diverse. The emotional and economic attachment between them and their parents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full-time children". After many people become "full-time children", they bear a certain proportion of housework, and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state has been healed. However, they inevitably feel the pressure from the surrounding concern and curiosity, hoping to find a suitable job for themselves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get rid of the identity of "full-time children". The phenomenon of "full-time children" ha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individuals, families, and society. It needs to be responded from all levels and given sufficient social support to "full-time children" in all aspects.
Key words:planned behavior theory; full-time children; career motivation; NEETs; youth employment
責任編輯 ?陽松谷
收稿日期:2023-11-30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惠臺政策效應研究”(項目編號:19BZZ10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田蘊祥,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社會政策;潘璐,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會政策。
任冠青:《“全職兒女”就是“啃老”?》,《中國青年報》,2023年5月16日。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
陳雅賽、楊艷、余淑妮:《“啃老”與“孝道”:青年與父母經濟幫助關系中的數字反哺獲得現象研究》,《中國青年研究》,2022年第5期。
胡楊:《“全職兒女”是福利還是“負利”》,《中國婦女報》,2023年5月19日。
汪建強:《英國“啃老族”現狀簡析》,《經濟縱橫》,2007年第22期。
郄汀潔:《21世紀日本啃老族問題剖析》,《當代青年研究》,2018年第3期。
陳輝:《“啃老”現象的中西比較》,《中國青年研究》,2012年第3期。
張科:《“啃老族”的形成原因探析》,《廣西社會科學》,2008年第9期。
伍海霞:《啃老還是養老?親子同居家庭中的代際支持研究——基于七省區調查數據的分析》,《社會科學》,2015年第11期。
馬志國:《“啃老族”:牽動千家萬戶的憂思》,《中國青年研究》,2008年第2期。
苗國:《隱性啃老的中年危機:夾心世代的代際互惠與青年自覺》,《中國青年研究》,2023年第3期。
李虹:《當代中國啃老族理論探析》,《當代青年研究》,2006年第1期。
??參見:馬志國:《“啃老族”:牽動千家萬戶的憂思》,《中國青年研究》,2008年第2期;劉汶蓉:《轉型期的家庭代際情感與團結——基于上海兩類“啃老”家庭的比較》,《社會學研究》,2016年第4期。
??李虹:《當代中國啃老族理論探析》,《當代青年研究》,2006年第1期。
??張科:《“啃老族”的形成原因探析》,《廣西社會科學》,2008年第9期。
??李春玲:《80后和90后的尼特與啃老現象》,《黑龍江社會科學》,2015年第1期。
??張科:《“啃老族”的形成原因探析》,《廣西社會科學》,2008年第9期。
??李春玲:《80后和90后的尼特與啃老現象》,《黑龍江社會科學》,2015年第1期。
??張科:《“啃老族”的形成原因探析》,《廣西社會科學》,2008年第9期。
??韓琳:《城市低保貧困家庭第二代啃老現象》,《當代青年研究》,2006年第1期。
??史淑桃:《當代大學生“啃老族”現象對高等教育的反思》,《商業時代》,2010年第16期。
??蔣曉平:《逆向代際關系:城市從業青年隱性啃老行為分析》,《中國青年研究》,2012年第2期。
董帥鵬:《村莊地位競爭、進城策略與青年“啃老”常態化》,《當代青年研究》,2019年第4期。
于寧:《養老金水平與退休生活質量:“啃老”現象、影響與對策研究——基于上海的實證調查》,《上海經濟研究》,2007年第6期。
宋嘉豪、鄭家喜、吳海濤:《“養兒防老”還是“養兒啃老”:男性子嗣對農村老年貧困的影響》,《農業技術經濟》,2019年第12期。
苗國:《隱性啃老的中年危機:夾心世代的代際互惠與青年自覺》,《中國青年研究》,2023年第3期。
宋健、戚晶晶:《“啃老”:事實還是偏見——基于中國4城市青年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人口與發展》,2011年第5期。
史淑桃:《當代大學生“啃老族”現象對高等教育的反思》,《商業時代》,2010年第16期。
張科:《“啃老族”的形成原因探析》,《廣西社會科學》,2008年第9期。
耿羽:《農村“啃老”現象及其內在邏輯——基于河南Y村的考察》,《中國青年研究》,2010年第12期。
馬志國:《“啃老族”:牽動千家萬戶的憂思》,《中國青年研究》,2008年第2期。
撒凱悅、羅潤東:《“啃老”還是“養老”:家庭代際財務轉移與青年就業的關系》,《甘肅社會科學》,2018年第6期。
??劉西國、王健:《利還是弊:“啃老”對老年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南方人口》,2014年第2期。
??穆光宗:《辯證看待“啃老”現象》,《人民論壇》,2012年第15期。
??參見:溫光耀、陳浩、于濤:《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大學生就業城市選擇特征與影響機制研究——以南京為例》,《現代城市研究》,2020年第6期;鐘云華、王驕華:《大學生創業意向動態變化的影響因素與作用機制——基于計劃行為理論視角的定量考察》,《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3年第1期;朱守信、程天君:《鄉村定向師范生職業承諾的影響機制研究——基于計劃行為理論框架》,《江蘇高教》,2022年第11期。
參見:王季、耿健男、肖宇佳:《從意愿到行為: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學術創業行為整合模型》,《外國經濟與管理》,2020年第7期;段文婷、江光榮:《計劃行為理論述評》,《心理科學進展》,2008年第2期;閆巖:《計劃行為理論的產生、發展和評述》,《國際新聞界》,2014年第7期。
參見:陳維、黃梅、趙守盈:《就業社會支持對大學應屆畢業生就業焦慮的影響: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中國特殊教育》,2020年第5期;王燕、劉思潔、陳矜之:《改革開放40年中國人心態變化的年代分析——以社會信任、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為例》,《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年第1期。
熊麗:《“三重壓力”下如何穩增長》,《經濟日報》,2021年12月18日。
國務院新聞辦: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介紹2023年4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登錄自(https://www.gov.cn/govweb/ lianbo/fabu/202305/content_6874200.htm)。
藍江:《功績社會下的倦怠:內卷和焦慮現象的社會根源》,《理論月刊》,202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