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共同富裕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學生資助協同育人研究

2024-04-13 16:59:59張依
北京青年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

摘? 要:資助育人是教育部“十大育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基于對34所高校的調查,從體制機制、育人理念、隊伍建設、內容形式、調查研究、文化宣傳六個方面剖析當前浙江高校資助育人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在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背景下,浙江高校要把資助育人工作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中,遵循創新發展理念,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對資助工作的助推作用和輻射效應,體現資助工作的地方特色。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與資助育人相互融合,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強化育人協同、完善內容體系、構建資助育人文化,不斷提升高校資助育人的協同性,提高資助育人工作的質量和實效。

關鍵詞:學生資助;創新創業教育;共同富裕

一、問題的提出

教育部頒布實施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繪制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的藍圖,其總體思路是聚焦短板弱項,堅持把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作為目標指向,著力構建一體化育人體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其中,全面推進資助育人工作是加強協同育人的重要一環。浙江作為共同富裕示范區,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但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使得高校“經濟困難學生”依然存在,尤其是來自中西部地區的優秀學子不僅要在浙江接受教育,也很可能繼續在浙江就業創業。“共同富裕的關鍵在于后富群體能力提升,后富群體貧困本質上是能力貧困,能力素養的高低,影響了個體的職業類型、競爭優勢和長遠發展。”①在共同富裕背景下,高校要堅持“助人自助”的科學助人理念,將學生資助工作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中,體現整體性、協同性、地方性和時代性、長遠性。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學生資助政策變化,我國在不同時期實施了不同的學生資助政策,主要特點表現為:一是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為學生資助事業持續發展提供了政治保障。二是我國已建立較為健全的國家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不斷完善資助政策,擴大學生資助的覆蓋面、加大資助力度,為“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提供了制度保障。各項資助政策由國務院、財政部、教育部等不同單位制定,體現了對資助工作的重視。三是國家不斷加大學生資助投入力度,優先保障資助資金投入,為提升學生資助水平提供了經費保障。四是建立了五級學生資助管理機構和隊伍,為落實好各項學生資助政策提供了組織保障。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十九大又提出了“健全學生資助制度,大力推進精準資助”,國家對學生資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資助必須堅持育人導向,將育人作為資助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構建物質幫助、道德浸潤、能力拓展、精神激勵有效融合的長效機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饋”的良性循環。”[收稿日期:2023-8-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浙江省高校學生資助調研課題重點課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資助育人融合模式研究——基于浙江高校調查”(項目編號:202001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依,浙江農林大學,講師,法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創業教育。

陳寶生:《進一步加強學生資助工作》,《人民日報》,2018年3月13日。]

浙江高校積極貫徹落實各項資助政策,構建了“政府主導、學校為主、社會參與”的全社會助學格局,不斷加強資助宣傳和資助育人,積極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自立自強的精神,取得了積極成效。但資助對象難認定,資助資金難監管,信息難管理、工作難協調、育人難實現等問題依然存在,面對學生資助工作的新形勢、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新目標、新要求,需清醒認識資助政策體系和形勢環境發生的變化,積極應對當前學生資助育人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二、浙江高校資助育人現狀與問題

(一)學生視角下的浙江高校學生資助情況

為客觀分析浙江高校資助育人狀況,課題組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在對高校資助對象共性特點和高校資助工作的普遍困境進行歸納梳理的基礎上設計了問卷。同時對浙江省高校學生工作網站、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矩陣進行信息收集,對浙江34所高校資助工作和資助育人文化品牌成果進行文本分析,與問卷調查情況形成對照,以提高研究的真實性、全面性,力求多方面、多維度、客觀地分析浙江省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現狀、特征和成效。

1.調查對象概況

問卷調查的學生來源于浙江省內15所高校,學校類別涵蓋了公辦和民辦本科院校以及職業院校,覆蓋杭州、金華、嘉興、寧波、紹興、溫州、湖州等地區,具有廣泛代表性。其中,被調查的資助對象有302人,占19.84%(圖1);從性別構成來看,男性988人,女性534人;從年級分布來看,涵蓋大一到大四和研究生各年級(見圖2);從政治面貌來看,中共黨員106人,占6.96%,共青團員1124人,占73.85%,群眾292人,占19.19%(見圖3);從家庭所在地來看,596人來自農村,占39.16%,242人來自鄉鎮,占15.9%;498人來自地級縣級市,占32.72%,186人來自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占12.22%(見圖4);資助對象中來自農村的比例占62.25%(圖5)。

2.浙江高校學生的生活費情況

資助對象與非資助對象的每月生活費存在明顯差異,大部分資助對象的每月生活費在600-1500之間,且1000以下的比例較高,超過40%,而大部分非資助對象的生活費在1500-2000之間,1000元以下只占12%,1500元以上的比例近50%(圖6)。大學生中仍有部分學生的生活費用未達到浙江省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同時也有2.65%的資助對象的每月生活費達2000以上,明顯超過大部分資助對象。這說明,高校資助工作在資助對象認定方面還存在不精準的情況。

多數大學生的生活費主要來源于父母供給,也有3.81%的學生接受親戚朋友資助,11.7%的學生參加勤工助學,14.32%的學生通過學校獎助學金解決生活費,22%的同學通過兼職解決部分或全部生活費(圖7)。通過交叉統計,資助對象生活費來源由父母供給的比例明顯低于非資助對象,且通過親友資助、勤工助學、獎助學金等方式獲取生活費的比例明顯高于非資助對象(圖8)。調查中發現,也有部分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為了鍛煉自身能力,通過兼職等方式解決自己的大學生活費。大部分調查對象認為大學生應該多參加技能型、勞務型和服務型崗位的勤工助學。對于獎助學金的支配情況,多數大學生會用于補貼家用、作為生活費和學習費,但非資助對象將獎助學金用于非必要支出的比例明顯高于資助對象(圖9)。

3.浙江高校學生對資助政策了解情況

大學生主要通過資助政策宣傳手冊、學生手冊和輔導員教育了解各項資助政策。在了解程度方面,大學生對助學金了解程度最高,其次是助學貸款,對其他資助政策的了解程度較低(圖10)。在大學生看來,學校主要通過家庭經濟困難證明材料、學生日常消費情況、民主評議意見和建檔立卡情況認定資助對象,但也同時考慮學生學習成績、人際關系和其他因素(圖11)。調查對象中有超過90%的資助對象認為當前的資助政策體系解決了全部或者部分經濟資助問題,這個比例明顯高于非資助對象,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資助對象對當前資助政策的樂觀態度和認可程度(圖12)。

4.浙江高校學生參與資助育人活動情況

調查對象普遍認為,資助育人工作要從物質資助、實踐鍛煉、技能培訓、就業創業指導等方面開展(圖13),對資助育人的綜合育人功能具有較強的期待。在綜合素養的提高方面,大學生對人際交往、語言表達、社會實踐、學習能力、技能能力等方面的需求最強烈(圖14)。目前高校資助育人活動的主要類型有愛國主義教育、志愿服務、心理健康教育、勵志教育、感恩教育、誠信教育、社會責任感教育、法制教育、金融常識教育等(圖15)。超過半數的大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資助相關的學生工作、基層鍛煉和社會實踐(圖16)。

5.浙江高校學生對資助育人工作的態度

調查對象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總體是滿意的,非常滿意和滿意的近80%,不滿意或不太滿意的占3%左右(圖17)。經過調查,部分學生對資助育人工作的意見建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公平公正問題,涉及資助對象認定、獎助學金的名額分配等方面;二是精準資助,主要是對認定標準、認定程序、家庭經濟情況調查和民主評議方面,有調查對象指出,“希望能夠更加關注資助對象的日常消費狀況”來判斷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三是隱私保護問題,主要是對資助工作日常管理提出的建議;四是心理健康和職業生涯規劃問題,有調查對象指出“要多關心資助對象的心理健康和職業規劃,幫助學生更好地調整心態,規劃未來”;五是資助質量問題,主要包括勤工助學崗位的質量、育人活動形式等方面,例如有調查對象提出“勤工助學是讓同學們做一些能從中學到知識或技能的工作,但有的崗位只是單純的機械化操作”,資助育人就是要“以德育人,以教富人”,這些說法都對資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期待。

(二)高校視角下的資助育人現狀與問題

1.資助工作的體制機制方面

浙江高校均設立了專門的資助管理機構,通常在學生工作處,由學生工作處負責制訂年度資助計劃,統籌安排和分配資助經費,進行資助工作的指導和業務培訓等。資助工作實行校院兩級管理,學校和學院均對積極開展資助育人各項工作負有責任。從資助理念來看,各高校正在逐步圍繞資助育人更新資助工作理念,通過建設載體、豐富形式,建設資助育人和資助文化品牌,資助工作的理念和重心由“經濟資助”“保障型資助”逐步轉向“發展型資助”和“資助育人”。

然而,資助工作機制推進落實的效果還不夠理想。資助工作涉及多部門協同,主管部門資助政策文件陳舊,制度和理念滯后,綜合性資助文件多為20世紀初制定,資助對象的分類政策、分層政策較少,資助工作融入人才培養還不夠。多年前,我們就歸納總結出精準資助、資助育人、規范管理的工作理念和目標要求,但仍需要進一步完善。如資助育人口號喊了多年,但實質性進展還不夠明顯,大部分仍然停留在發錢階段,對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成才缺乏統籌謀劃和有效推進。

2.資助對象認定與育人理念方面

資助對象認定一直是資助工作的難點,資助對象界定分層分類不清晰容易導致資助育人成效打折扣。資助對象以經濟困難為主,但地區發展水平不同,絕對貧困的標準和相對貧困的認識均存在差異。對大學生個體而言,還存在著主觀貧困和客觀貧困(不貧困,不需要資助,但實際有經濟困難),暫時貧困和長期貧困(家庭經濟狀況不穩定),經濟貧困和資源貧困,心理貧困和能力貧困等不同情況。資助育人工作與大學生思想日常管理、心理工作、職業生涯教育、共青團、學生會工作等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經濟困難、性格原因、文化不適應等差異化的貧困使得資助工作不僅要注重發展型資助,還要注重個性化資助。

3.資助育人隊伍建設方面

浙江高校均在校院兩級設置了專職資助工作管理人員,二級學院或系部的資助工作通常由輔導員來負責。但按照《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資助工作機構建設的通知》要求1:2500標準配備專職人員的要求并未達標,一些高校的專職人員不僅在數量上不足,而且通常還兼任其他學工事務,并且由于輔導員隊伍本身的不穩定性也決定了二級學院和專業系部資助工作管理人員的不穩定性。

此外,相比心理育人、就業指導、黨建事務等工作,資助育人相關的工作培訓較少,通常用學習文件來替代培訓,資助工作基本定性為“事務性工作”,資助管理工作人員還未有職業化、專業化的發展。學生資助工作隊伍建設的現狀影響資助工作進一步提質增效。學校專職資助工作人員配備不足,且各學院資助隊伍人員頻繁流動,工作只能疲于應付,無法開展調查研究和檢查監督。

4.資助育人內容形式方面

資助是手段,目的是育人,從育人角度來考察浙江高校的資助工作,可以說工作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但各高校資助重視程度和保障程度不一,部分高校資助育人活動方式相對單一,主要是知識競賽、征文比賽、演講比賽、主題班會等陳舊活動形式,存在流于形式走過場、浮于表面的現象。這類傳統育人活動與時代新人的身心特點不契合,無法進一步充分調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

對資助對象的物質資助多,精神育人較少,由于資助工作專業隊伍的相對不足,對受助學生的后續教育與跟蹤管理以及精細化服務還有很大提升空間。高校重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脫貧,對精神脫貧相對忽視,由于助學金,勤工助學,助學貸款、獎學金,學費減免,臨時困難補助等獎助學金尚未充分發揮精神激勵作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自立自強意識、自我調節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學生資助發展不能再過多依靠投入的大幅增加,而要轉向優化資助項目和結構,提升資金使用效益,學生資助育人工作迫切需要向內涵式發展轉變。

5.資助工作調查研究方面

按照浙江省教育廳發布的數據,浙江省2020年全省事業單位高等教育機構共123家。省內高校教職員工對資助育人工作調查研究不足,資助育人研究成果非常少。以中國知網信息庫為例,搜索全文或主題包含“資助育人”的文章,文章作者單位為浙江高校的數量分別是浙江大學19篇,浙江師范大學13篇,浙江金融職業學院11篇,25所學校研究成果數為3—10篇,29所學校相關研究成果數為1—2篇,66家高等教育單位沒有人發表“資助育人”有關的研究成果(圖18)。

可以說,資助育人研究尚未進入教育領域研究者的視野,研究不夠深入,研究成果發表的刊物層次較低,鮮有基金資助,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論文數小于10篇。全省高校資助育人的研究氛圍尚未形成,研究還有較大空間。從研究內容來看,資助育人對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進鄉村振興,教育經濟困難大學生群體如何返鄉帶領共同致富等方面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深入探索。

6.資助育人文化宣傳方面

浙江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結合學校或學院特色形成了一批文化品牌,并通過網站、微信等平臺進行了宣傳。如中國計量大學以計量文化為特色形成了精準資助的文化品牌,中國美術學院以美育為特色形成了“藝美無邊,助學有恒”資助文化,還有浙江工業大學的“麥田計劃”、浙江師范大學的“五航聯動”、溫州大學探索資助教育溫州模式等,高校以項目制探索工作模式和工作機制、完善資助體系、資助育人行動等,逐步形成文化品牌。但從浙江高校總體來說,大部分學校的資助品牌特色還不夠鮮明,宣傳相對薄弱,部分高校的資助工作特色只體現在點上,資助文化尚沒有融入校園文化,尚未形成文化育人合力。陽光資助與人文關懷的矛盾使得資助宣傳工作常常讓位于“保護學生自尊心”,因此資助政策宣傳、資助典型人物宣傳、優秀資助成果宣傳還不夠理直氣壯和大張旗鼓,資助文化的育人效益還沒有激發出來。

三、浙江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資助育人融合的對策建議

創新創業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浙江的“雙創”教育改革走在全國前列,全省已經實現高校創業學院建設和在校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全覆蓋。把創新創業教育與資助育人相結合,是教育部“十大育人”體系內在邏輯的要求,體現了“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也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的體現。創新創業教育對于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促進教育公平,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極具現實意義。在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過程中,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學生資助工作顯然是協同育人的題中之意。

(一)浙江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資助育人融合的構想

人類社會自有高等教育機構以來,就有了一些形式的學生資助,隨著教育理念的深入,資助育人成為一個研究命題進入教育研究者的視野。國內外相關研究主要側重三個方面,一是基于認識論的學生資助理論研究,二是基于方法論的學生資助模式研究,三是基于實踐論的資助工作體系研究。國內外學者對學生資助的研究主要側重理念和實踐兩個方面,即對學生資助理念、方法、政策、模式等的研究。在資助理念方面,國外強調的是教育成本分擔,主張學生與國家和社會共同分擔教育成本,同時重視社會力量的投入,研究主要集中于英美日等助學體系相對完善的國家,而國內更加強調政府、高校和社會責任,強調的是資助育人。“當前,在資助實踐中還不同程度存在將資助和育人對立化的認知取向,缺少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意識,存在就資助談資助、就思想政治教育談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而上學思維。”[ 邢中先、張平:《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高校資助育人:歷史演進與現實啟示》,《廣西社會科學》,2019年第10期。]基于對精準資助、資助育人、規范管理、資助信息化等方面國內外實踐的思考,課題組對浙江省高校資助育人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提出了創新創業教育與資助協同育人的構想。

傳統觀念上,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學生資助工作面臨同樣一個痛點,即他們沒有自然而然地被看作是人才培養,而更多地被看作是事務性工作或者具體活動。創新創業教育與資助育人融合的構想是以跨學科視角來研究學生資助育人問題,從資助對象的需求出發設計資助育人模式。提出資助育人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發展,既體現了國家對創新發展的戰略需求,又體現了高等教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目標,體現了“十大育人體系”的整體性要求。

1.創新創業教育與資助育人融合的價值闡釋

創新精神培養有助于資助對象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改革創新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征。“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19頁。]有學者認為:“對一個家庭來說,具有創新精神是資助對象打破貧困代際傳遞的核心力量。思維方式、思想觀念理念創新是一切創新的先導。”[ 程恩富、譚勁松:《創新是引領發展的一動力》,《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6年第1期。]比貧窮更可怕的是貧窮思維,創新思維培養是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擁有創新精神是從人的主體性意識層面激發資助對象改變自身命運的內在動力。而資助對象創新精神的獲得不僅為其自身和家庭改變命運提供了精神動力,也為國家和社會創造了更多的財富。“注重引導學生樹立自立自強意識,鼓勵他們通過努力奮斗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 陳寶生:《學生資助要在脫貧攻堅中發揮發揮更大作用》,《人民日報》,2019年3月1日。]是脫貧攻堅的重要經驗。對于一些欠發達地區,打破常規思路,以創新思維和精神探索致富方法和道路已經有一些典型的經驗,資助對象一方面需要有創新精神敢于打破常規,另一方面要通過高等教育將最新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成社會經濟財富和精神財富。

創業能力有助于資助對象增強就業競爭力。就業本身也是民生之本,“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矛盾嚴重影響了鄉村人力資本的積累,也影響了青年職業選擇的流向”。[ 張依:《鄉村振興背景下青年的職業價值觀培育》,《青少年研究與實踐》,2020年第1期。]浙江是全國人才吸引力較強的東部沿海省份,就業形勢十分嚴峻,提高資助對象的就業競爭力顯得十分迫切。對受助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既是培養學生的進取心、事業心,也是培養學生的抗風險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綜合素質,使資助對象在激烈的競爭中能夠經受挫折考驗,積極主動面對挑戰。同時,創業本身也是大學生的就業途徑之一,通過創業化被動為主動,解決一部分就業問題。

創新創業教育使得資助對象獲得面向未來的綜合素質。經濟資助的主要對象是絕對貧困,在絕對貧困消除后,精神資助和資助育人愈顯重要。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運用創新創業教育的這一具體的育人內容,不僅可以拓寬資助育人的途徑、革新資助育人的方式,還可以提升資助育人的實效。創新創業教育本身是為了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圍繞大學生需求和人才培養目標來開展,促進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延展和提升了受助學生的綜合素養,這與資助育人的根本目標“立德樹人”同根同源。創新創業教育以培養創新精神為主旨,以提高創業能力為重點,帶動學生創新創業綜合素質能力的自主構建與協調發展。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增強資助對象的“我是有能力的”“我是有價值的”等主觀感受,提升資助工作的育人屬性,為高校資助對象的未來服務,讓受助大學生接受創新創業教育,更好地激發資助對象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綜合素養,全面發展,達到“資助”且“育人”的目的。

2.浙江創新創業教育促進資助育人的實踐要義

資助育人要發揮地方優勢,體現地方特色。浙江省城鄉地區收入水平差異小,2015年底就率先完成脫貧任務,早已開始探索發展性資助工作,但如何在全省高校提出既有地方特色,又能將資助與育人相結合的工作模式還在進一步探索中。高等教育是浙江省的短板,而高等教育中的“創新創業教育”卻是浙江高等教育的優勢,這與浙江經濟發展中蘊涵的“創新創業精神”密切相關。浙江經濟走在全國前列,正“努力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努力建成高質量發展的“共同富裕示范區”。高校要進一步提高資助育人效率,全面實施高等教育強省戰略,必須充分發揮地方經濟優勢和教育優勢,遵循創新發展理念,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對資助工作的助推作用和輻射效應,體現資助工作的地方特色。

浙江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資助育人融合發展成果初顯。創新驅動發展是國家戰略要求,教育部也提出了構建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理念。浙江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及其成果激勵的機制正在不斷形成,如為創新創業實踐過程中提供項目經費支持、建立創新創業獎學金、舉辦創新創業大賽等,在符合國家、學校資助政策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校友資源和力量,針對資助對象設立創新創業專項勵志獎學金,用于獎勵在創新創業過程中表現突出的資助對象,鼓勵其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等。實踐表明,創新創業教育與資助育人工作的融合符合浙江高等教育的實際,具有目標一致性和結合可行性。

(二)浙江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資助協同育人的實現路徑

“十四五”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在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背景下,浙江高校要繼續發揮地方特色,適應時代變化,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資助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完善全員參與、各部門各學院配合、各個教育教學環節統籌協調的資助育人機制。充分利用浙江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的優勢,加強以創新創業教育為重點的育人工作,在思政教育、心理疏導、學業指導、能力提升、就業援助等方面給予資助對象全方位關心和幫助,引導受助學生進一步增強誠信意識,培養進取精神、創新精神、創業能力,滿足資助對象多元化的發展需求,進一步推進創新創業與資助育人的融合,提高資助育人質量和實效。

1.以創新創業人才為目標,融合育人體制機制

在“十大育人體系中”,資助育人可以說是最缺乏頂層設計的,這與高校管理者長期以來對資助工作的定位和認識有很大關系,把“資助”定性為一項事務性工作缺乏與育人的緊密結合,從而談資助時育人屬性缺失。浙江高校要在高質量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背景下,以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為目標加強資助育人的頂層設計,在教學、競賽、社會實踐等各個環節加強對資助對象接受創新創業教育的關照,將育人作為一個系統去考慮,充分利用創新創業教育的各項體制機制加強對資助對象的重點培養。另一方面,以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規避資助工作中的“助困”標簽。進一步規范、明確和更新浙江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相關政策文件,形成資助育人的制度體系,在體制框架和制度設計中體現資助育人的資助屬性和育人屬性,形成完備且有創新創業特色的資助體系,全面覆蓋學生的物質幫扶、精神幫扶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

2.以創新創業管理為載體,強化育人隊伍協同

在資助工作中營造良好的全員育人氛圍,加強資助育人的隊伍建設,推動資助育人工作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發展。將資助工作隊伍轉變為資助育人隊伍和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立浙江省學生資助育人工作專家庫,積極開展資助理論、創新創業資助政策和實踐研究,組織開展資助工作隊伍業務能力和創新創業教育培訓。組織開展爭做“最美資助人”等資助典型選樹活動,堅持課題研究和工作實踐相結合,動員高校資助工作者著眼于精準資助、資助育人、規范管理、創新創業等深入一線開展調查研究,不斷提高資助工作調查研究和創新創業指導水平。浙江高校要積極與地方政府、企業、NGO組織開展合作,共同建設資助育人平臺,建立資助服務與創新創業實踐服務雙向互動機制,以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推動資助育人隊伍發展,打造一批指導創新創業的資助名師。在符合國家、學校和學院資助政策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校友企業、地方政府、社會慈善機構和愛心人士的資源和力量,設立創新創業專項獎學金,加強對資助對象創新創業的扶持的多方協同。

3.以創新創業行動為主題,豐富資助育人形式

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對于全方位提高資助對象的綜合素質提供了直觀的內容供給。浙江高校要積極開設各類創新創業課程,讓資助對象在課程中增強創新意識和思維,在創新創業實踐中設立科研助理、管理助理等崗位,為學生提供智力型、科研型崗位,讓學生不僅獲得物質報酬,也能得到能力素質的鍛煉提升,培養資助對象獨立自主、敢于創新的意識和能力。鼓勵資助對象積極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可以開設創業實驗班,讓資助對象參加創新創業大賽、模擬創業、孵化創業、企業實訓等,讓資助對象通過實踐體驗,把提升能力變成個人的內在訴求,通過參與創新創業實踐進一步明確自身的發展目標和需要,拓展創新創業思維,提高知識水平、實踐能力、心理素質以適應社會競爭。邀請校外創新創業導師或者自主創業者開展創新創業講座、沙龍、讀書會等,分享創新創業故事和經驗,觸動資助對象在困境中轉變思維、改變心態,積極作為、增強自信,樹立自強精神和發展意識,從而達到全面提升資助對象的綜合素質的育人目的。通過豐富的育人形式,在浙江形成一系列創新創業與資助育人融合的品牌活動和專項行動。

4.以創新創業教育為特色,構建資助育人文化

浙江高校的創新創業氛圍濃厚,要深入挖掘資助工作的育人價值,以創新創業為特色,將資助工作中的創新創業成果、成效以具體、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從而增強資助工作者和資助對象的獲得感和受益面。積極構建創新創業資助育人文化品牌,努力培養一批能創新、敢創業的優秀受助大學生,努力挖掘一批浙江高校校友企業家創新創業的勵志故事,轉化成創新創業教育和資助育人的生動教材,加強對受助學生創新創業、回報社會的感人經歷的宣傳呈現,形成創新創業特色鮮明的資助育人文化。浙江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資助育人的融合既能夠培養資助對象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素養,反過來也有利于創新創業教育氛圍的進一步濃厚、政策的進一步落地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進一步提高,二者在育人這一根本點上融合互補,共同促進資助對象成長成才。

Research on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mon Prosperity

Zhang Yi

Abstract:Subsidized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en education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subsidized education in Zhejiang universities from six aspects: system and mechanism, education concept, team building, content and form,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and cultural propagand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on prosperity demonstration area, Zhejia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ut the work of subsidiz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in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ollow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engthen the rol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reflect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subsidizing work.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subsidized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strengthen the coordination of education, improve the content system, construct the culture of subsidized education,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coordination of subsidized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work.

Key words:subsidized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mmon prosperity

責任編輯? 李? 雯

收稿日期:2023-8-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浙江省高校學生資助調研課題重點課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資助育人融合模式研究——基于浙江高校調查”(項目編號:202001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依,浙江農林大學,講師,法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創業教育。

陳寶生:《進一步加強學生資助工作》,《人民日報》,2018年3月13日。

邢中先、張平:《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高校資助育人:歷史演進與現實啟示》,《廣西社會科學》,2019年第10期。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19頁。

程恩富、譚勁松:《創新是引領發展的一動力》,《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6年第1期。

陳寶生:《學生資助要在脫貧攻堅中發揮發揮更大作用》,《人民日報》,2019年3月1日。

張依:《鄉村振興背景下青年的職業價值觀培育》,《青少年研究與實踐》,2020年第1期。

猜你喜歡
創新創業教育
高等醫學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析
應用型民辦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探討
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背景下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探索
創新創業教育視閾下的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應用
在線教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有效性分析
智富時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6:38:06
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思考與實踐
淺析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發展趨勢及應對措施
新常態下系列化、規范化、創新化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研究
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
中國市場(2016年35期)2016-10-19 02:10:55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初探
科技視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8:2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亚洲高清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精品97AA片在线播放|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日韩午夜片|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97亚洲色综久久精品| 麻豆国产精品| 国产美女91视频| 亚洲熟女偷拍| 少妇人妻无码首页| 免费观看欧美性一级|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制服无码网站| 超碰免费91| 噜噜噜久久|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a级毛片免费看| 亚洲天堂网2014|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苍井空| 四虎成人免费毛片| 婷婷六月综合网|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欧洲成人免费视频| 久青草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久爱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国产精品.com|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国产精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久|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免费观看成人久久网免费观看|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www亚洲天堂| 另类重口100页在线播放|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伊人91视频|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区app| 久久国语对白| 无码AV动漫| 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制服丝袜一区| 欧美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97综合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一区| 亚洲区第一页| 国产资源免费观看| 国产毛片一区| 92午夜福利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免费看片| 九色免费视频| 亚洲bt欧美bt精品| 高清免费毛片| 午夜啪啪网| hezyo加勒比一区二区三区| 夜夜操国产| 97人妻精品专区久久久久|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久久黄色视频影|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六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在线网站| 久久 午夜福利 张柏芝| 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 欧美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