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錫五審判方式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司法實踐成果,在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國司法實踐對其不斷傳承與發揚并取得了一系列優秀成果。在現今司法改革、智慧法院建設以及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如何繼續弘揚發展馬錫五審判方式,對我國司法實踐改革有重大意義。本文簡要總結馬錫五審判方式的精神內核,并分析利弊、繼承成果,針對司法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提出改進設想。新時代背景下堅持發揚馬錫五審判方式,對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有著重大意義。
[關鍵詞]馬錫五審判方式;新時代;司法改革;司法實踐
[中圖分類號]D916?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3.008
引言
馬錫五審判方式是抗日戰爭期間陜甘寧邊區實行的一整套“注重調查研究、方便群眾訴訟、就地解決糾紛”的司法理念和審判制度的簡稱。馬錫五將司法理念與民間習慣相結合,實行審判與調解相結合的辦案方法,堅持實事求是、準確定罪量刑、及時糾正解決錯案和疑難案件,始終將當事人的權益放在第一位,有效地化解了邊區人民案件矛盾,其審判方式受到群眾的擁護和政府的支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提出:“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馬錫五審判方式正是最好的體現。[1]
一、馬錫五審判方式精神內核探討
馬錫五審判方式,就是一種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嚴格公正的審判,以了解案件的基本情況為基礎,詢問當事人的意見,掌握基本案件事實后開庭審判。筆者認為,馬錫五審判方式的精神實質內核為:實事求是、深入群眾、公正司法。
二、馬錫五審判方式的優越性
(一)靈活的審案方式
不同于坐堂審案,馬錫五審判方式更為靈活,程序更為便捷,在依法裁判的同時,兼顧邊區群眾的生活習慣,在審判案件的工作中充分彰顯司法溫度。坐堂審案方式明顯不適用于當時的邊區而靈活的審案方式更符合邊區群眾的現實生活需求,在審判過程中深入群眾,保障案件的裁判結果公正性。[2]
(二)審案時普法
馬錫五審判方式在審判時還起到普法的作用,在法治觀念不高的年代,這種審判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國家法治化的進程。這種釋法說理能夠在審判案件的同時,給思想相對保守、法律素養不高的群眾進行普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息訟效果、維護社會穩定的效果,在當下也依然具有借鑒意義。
(三)多重因素考量
法官親自參與走訪調查的另一個優勢就是能夠看到案件事實之外的要素。一些弱勢群體可能沒有能力以法律為武器來保護自己,而另一方擁有更多的社會資源、甚至采用非法手段來解決問題,在馬錫五審判方式中,法官通過親自調查取證、走訪交流,能夠深入了解案件事實背后的其他社會人文因素,能夠更好的維護司法的公平與公正。
三、馬錫五審判方式的局限性
(一)適用范圍小
馬錫五審判方式的產生是基于特定的歷史社會背景,更符合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年代,審理的大多數是案件事實爭議不大的鄉里糾紛,且對于司法工作人員素養要求較高。而現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案件類型也更加負責,如照搬照抄馬錫五審判方式,明顯不適用于現今的司法實踐。
(二)效率低下
陜甘寧邊區的自然地理條件使得群眾的訴訟成本較高,馬錫五審判方式不免帶有時代的烙印,要求邊區法官親自調查取證、就地審判,在便利群眾的同時也加大了司法工作人員的過程時間成本。另外,馬錫五審判方式在進行裁判時,需要多方詢問群眾意見,并且對當事人及群眾進行釋法說理,也導致法官們辦案效率低下。[3]
四、當代司法實踐對馬錫五審判方式的繼承與發展
科學技術被用于幫助查證事實,這是馬錫五審判方式實事求是態度的體現;在辦案過程中注重與當事人的溝通,這是馬錫五審判方式群眾路線宗旨的體現;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這是馬錫五審判方式司法公正的體現;現行制度和理念就是當代司法實踐對馬錫五審判方式的繼承最好的體現。
(一)民事法律援助制度
對難以通過法律救濟手段保障自身權利的社會弱者而言,法律援助是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主要保障。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是馬錫五審判方式群眾路線在當代司法實踐的最好體現,它為弱勢群體提供了保障自身權益的平臺,將為人民服務落到了司法工作的實處。[4]
(二)訴前調解制度
訴前調解的性質屬于替代訴訟的糾紛解決機制,通過在訴訟程序開始前對雙方當事人之間糾紛的調解,實現案件繁簡分流、提高司法效率,對于社會穩定和諧具有促進作用,這種充分發揮調解優勢的做法與馬錫五在審判時充分考慮當事人意見的做法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三)巡回審判制度
巡回審判是指人民法院特別是基層人民法庭,為方便人民群眾訴訟,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就地立案、就地開庭、當庭調解、當庭結案的一種審判方式。巡回審判制度是以制度化的方式體現了司法的靈活性,可以認為是對馬錫五審判方式的總結提煉。[5]
(四)在線辦案與互聯網法院
信息時代的新技術為司法活動提供更多高效手段,增加司法活動的便利性。尤其是自2020年以來,全國各地法院積極探索線上司法實踐活動,逐漸形成了一套從立案、開庭、送達、審判的線上司法工作流程。作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企業的所在地,杭州于2017年8月18日掛牌成立了中國首個互聯網法院。2018年,北京、廣州互聯網法院也相繼掛牌成立。在線辦案和互聯網法院是馬錫五審判方式結合時代發展的產物。
五、馬錫五審判方式對當代司法實踐工作的啟示
(一)當代司法實踐中亟需解決的問題
1.在線辦公機制脫離群眾
如何規范、高效地將司法工作在線上實現已經成為司法實踐中的熱點話題。盡管有在線服務官方平臺的存在,但此類平臺并不完善,部分法官會選擇使用第三方軟件開庭,這或許有損司法工作的規范性。正如馬錫五背著國徽去開庭一樣,新時代的司法工作在最大限度便利訴訟的同時,不應忽視其嚴肅性。此外,平臺僅僅只是在審判的過程中發揮作用,在案件辦理的其他方面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新時代的司法工作應將技術優勢運用于司法工作的各個環節,應將馬錫五審判方式“便利群眾”的精神堅決貫徹。[6][8]
2.機械照搬辦案流程
馬錫五審判采用靈活的辦案方式,充分發揮調解的作用,爭取案件調解結案,實現案結事了。但在現今司法實踐中,部分法院以考核為目標,追求調解結案率,調解制度存在隨意性和強迫性、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過度使用、甚至調解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解決糾紛而是為了調解而調解。
3.為達宣傳效應,對馬錫五審判方式的繼承流于形式
民訴法中的就地辦案僅是一種原則性的規定,并無關于巡回審判的啟動、形式等方面的具體規定,是否啟動巡回審判、如何適用巡回審判的權利被過分下放。由于沒有統一的巡回審判制度,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巡回審判的規范性大打折扣,甚至流于形式。部分法院大張旗鼓地設置巡回審判點或司法便民服務點,但掛牌了事,形同虛設。
(二)基于新時代司法實踐的發展設想
1.在司法實踐中探索完善制度體系
法,國之權衡也,時之準繩也。習近平總書記在《堅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與法律制度》一文中指出,要在堅持好、鞏固好已經建立起來并經過實踐檢驗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前提下,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繼續加強制度創新,加快建立健全國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備的制度。在司法實踐工作中,不僅要“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對于司法機關和司法工作人員來說,更要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做好總結,找尋現有司法體制的漏洞,進一步完善司法制度體系。
2.建立完善的在線辦公機制與溝通平臺
在司法改革與技術革新的背景下,司法工作與互聯網技術緊密結合,智慧法院建設加速發展。在新時代的司法工作中,司法實踐中已經存在著一套較為成熟的遠程辦公機制,但還遠遠達不到“完善”的標準,無法在司法改革的背景下對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設及智慧法院建設起到引領作用。新時代的司法改革要把線上辦公機制、線上法庭建設作為一大重點,將信息技術與司法實踐緊密結合,建設高效、規范的在線辦公機制。筆者認為,建立規范、高質量的溝通平臺尤為重要。當前的法院線上辦案平臺缺乏溝通模塊,代理人往往需要與法官電話溝通,這種溝通方式不僅效率極低,并且無法做到及時留痕,因此,當代司法改革要把網絡在線辦案平臺的建設作為一大重點。[7]
3.保障律師現有權利,合理擴大其調查取證權
在司法實踐中,律師現有的權利都難以得到保障,如在刑事訴訟中,律師的調查取證權實際變為了申請權;在刑事案件中,偵查、起訴階段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被以種種理由反復推辭甚至被拒絕;民事案件中,律師的閱卷權、質證權以及發表意見的權利也經常出現被非法剝奪或侵犯。此外,律師的權利范圍并不夠廣泛,在實務中往往遇到限制,例如在刑事訴訟中,犯罪嫌疑人在接受詢問時沒有要求律師在場的權利,如果律師能夠行使在場權,勢必能夠有效遏制諸如刑訊逼供等非法的訊問手段。筆者認為,保障并合理擴大律師的調查取證權,是能夠在維護司法權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等方面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的。
六、結語
新時代對馬錫五審判方式的繼承與弘揚是一項立體化的工程,既要堅持其精神內核,更要考慮當代司法實踐的變化。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當下,司法工作也要與時俱進,對馬錫五審判方式的弘揚,絕不能機械地復制其審判形式,而是要結合具體實踐,嚴格貫徹其精神實質,并靈活運用于司法工作的各個方面。
馬錫五審判方式發源于人民群眾,又服務于人民群眾,充分體現了我國司法實踐的優秀傳統。不斷發展的馬錫五審判方式,不僅保障了個案處理的公正嚴明,也為司法實踐的發展方向提供了答案。在全面依法治國持續推進的當下,將新興技術用于司法實踐,以馬錫五審判方式“實事求是”“深入群眾”“公正司法”的精神實質為宗旨對司法工作進行現代化改造,將是新時代司法改革與智慧法院建設工作的一大重點。
參考文獻:
[1]肖周錄,馬京平.馬錫五審判方式新探[J].法學家,2012(06):1-15+174.
[2]王斌通.馬錫五審判方式的法治意蘊及當代傳承[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9(2):52-60.
[3]李娟.以史為鑒:馬錫五審判方式的優越性與局限性——以1945年陜甘寧邊區推事審判員聯席會議的檔案資料為依據[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9(2):45-51+60.
[4]2014年全國法律援助工作統計分析(一)[J].中國司法,2015(6):36.
[5]王德玲.我國巡回審判的實踐反思與制度構建[J].政法論叢,2012(2):109-115.
[6]李娟.馬錫五審判方式產生的背景分析[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8(2):163-169.
[7]張衛平.訴訟調解:時下勢態的分析與思考[J].法學,2007(5):18-27.
[8]肖周錄,馬京平.陜甘寧邊區民事立法及其特征[J].政法論壇,2010,28(1):135-144.
作者簡介:馬一凡(2002.9-),女,漢族,甘肅會寧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