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霞 王晉林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優勢和傳統,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事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大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成長的關鍵環節,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和黨性修養,然而在實踐中仍存在挑戰。本文旨在通過高校案例,探索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教學、課程、實踐、管理、文化體系的路徑,促進其在思政教育中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偉大建黨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3.021
“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誕生的重要標志,生動的展示了黨創建、成長和發展的艱難而奮進的歷史過程,形成了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高校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神圣使命,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必須將偉大的建黨精神全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豐富思政教育教學資源、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學生的報國之志、走好新時代的“趕考”之路。
一、偉大建黨精神的形成條件和具體內涵
偉大的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重要標志,生動的展示了黨創建、成長和發展的艱難而奮進的歷史過程,形成了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
(一)偉大建黨精神的形成條件和歷史背景
1840年鴉片戰爭的爆發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近代中國面臨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史任務,在民族危難之際,中國的志士仁人不斷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但均失敗,需要有新的階級和理論來指導和帶領中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馬克思主義的傳入、廣泛傳播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由此形成了偉大的建黨精神。
(二)偉大建黨精神的深刻內涵
“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重要標志,生動的展示了黨創建、成長和發展的艱難而奮進的歷史過程,形成了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對于偉大建黨精神的具體深刻內涵,本文主要從思想、實踐、精神、價值四個層面進行闡釋。
1.思想層面:堅持真理、堅守理想
中國共產黨展現了先進思想、堅定信仰的特質,并在革命、建設、改革等歷史時期取得重大成就,其根本原因是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樹立了實現共產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偉大成就。
2.實踐層面:踐行初心、擔當使命
黨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領導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使中華民族實現了站起來的偉大歷史征程。改革開放時期,黨致力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今,黨領導人民取得脫貧攻堅戰的勝利,實現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并帶領中華兒女邁向偉大復興。
3.精神層面:不怕犧牲、英勇斗爭
體現的是共產黨人頑強的意志和優良作風的特質,展現的是中國共產黨精神上的強大優勢。中國共產黨由一批理想堅定、為人民謀幸福復興的先進分子組成,是一個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政黨,據不完全統計:1921年至1949年有370多萬革命烈士及家屬得到優撫待遇,在抗美援朝中約19.7萬人獻出生命。中國共產黨歷經百年滄桑,是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通過頑強斗爭和無數犧牲換來的。
4.價值層面:對黨忠誠、不負人民
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是從無數的驚濤駭浪和艱難險阻中闖過來的,但沒有任何困難能夠壓倒我們黨,也沒有任何強大的敵人能夠打敗我們黨,這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由無數個對黨忠誠的黨員組成,是一個理想信念堅定、歷史使命強烈、斗爭意志堅強,組織紀律嚴密和道德風范高尚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中國共產黨一切都是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讓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努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團結帶領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奮斗。
二、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及重大意義
偉大建黨精神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輔相成,首先,通過學習和傳承這一精神,高校能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培養愛國情懷和社會主義信仰;其次,具有偉大的建黨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他們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承擔者和繼承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偉大建黨精神具有重大意義,可提升學生政治認同、凝聚民族共識、涵養學生精神品格,豐富思政教育素材資源為實現教育目標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路徑。
三、將偉大的建黨精神注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之路
為了使偉大建黨精神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文研究探索出了一條全方位全過程的實施路徑,通過融入教學體系、課程體系、實踐體系、管理體系、文化體系的實踐路徑,全面的將偉大建黨精神全過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一)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教學體系
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教學體系主要體現在思政課的教學中,這門課程肩負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解決的根本問題是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高校思政課是偉大建黨精神傳承的主要渠道。舉例來說,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中,尤其在實踐層面上體現了“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內涵;該課程主要講述歷史背景和進程,讓學生了解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及規律性,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此外,學生還通過學習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不同社會力量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中國共產黨成立和中國革命新局面等章節,更加深刻理解偉大建黨精神的具體內涵,傳承紅色基因,延續紅色血脈。
高校思政課的開展使馬克思主義在大學生心中扎根,堅定了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忠于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和實踐者。因此,作為思政課教師,我們要堅守主陣地;同時也要創新思政課的模式,融入黨的最新理論。
(二)偉大建黨精神融入課程體系
偉大建黨精神融入課程體系主要是指在專業課程中融入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元素,使得高校的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同向而行,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自2020年以來,國家陸續發布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關于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的意見》《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等文件,指明了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指引,并確立了黨史鑄魂育人的寶貴價值及實現路徑,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明確了黨史鑄魂育人與高校立德樹人的關系。在日常工作中,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經常與其他學院進行課程思政的研討交流,探索課程思政元素、建立課程思政特色,真正實現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的雙向同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擔當責任、胸懷大志、報效祖國的偉大理想。
(三)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實踐體系
在思政課的實踐教學中,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如馬克思主義在甘肅的傳播、紅軍長征在甘肅、長征精神、西路軍精神、南梁精神、航天精神、鐵人精神等,都是偉大建黨精神的繼承和發展。在教學中,融入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不斷豐富思政課的教學資源,帶領學生進行紅色實踐教學。本土紅色文化資源是在偉大建黨精神的引領下開展救國救民的革命活動,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源頭乃是偉大的建黨精神。
(四)偉大建黨精神融入管理體系
在高校學生管理中,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學生管理評比標準,如黨員宿舍和先進班級的評比。蘭州工商學院充分發揮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號召全體學生黨員“從我做起、向我看齊、對我監督”,并開展“亮黨員身份、做先進表率”學生黨員示范宿舍評選活動,力爭做到“五個一”;獲評學生黨員示范宿舍的黨員表示:“將銘記黨員身份,繼承偉大建黨精神,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爭當新時代的奮斗者。”
在學校管理體系中,全面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并以偉大的建黨精神引領學校管理體系,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銘記并繼承偉大建黨精神,實現全方位貫徹。
(五)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文化體系
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傳承黨的紅色基因。高校校園文化是推進“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載體,文化育人是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揮、校際交流和師生行為方式的養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民辦院校中,校園文化品牌的形成更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每所高校都會形成自己的文化體系,如蘭州工商學院提出的“三熱愛”,對老師來說是熱愛國家、熱愛學校、熱愛學生;對學生來說是熱愛國家、熱愛學校、熱愛學習。學校師生必須認同并踐行學校文化理念,繼承傳承學校的文化理念,讓全校師生從偉大建黨精神中理解建黨、建國的艱辛歷程,培養出思想上堅持真理、實踐上踐行初心、精神上英勇斗爭、價值上忠誠不負人民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接班人。
四、結語
思想政治教育的狀況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不斷努力培養具備德、智、體、美、勞全面素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繼承者,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在偉大建黨精神的引領下奮力走好新時代的“趕考路”,凝心聚力以中國式的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伍安春,丁發英.以偉大建黨精神涵養新時代青年的邏輯理路[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9(4):72-83.
[2]毛天虹.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三重意蘊和實踐路徑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22(4):73-78.
[3]陳紅升,宋崇立,張毅翔.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研究[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9(1):118-124.
[4]艾萍.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探析[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23,21(6):20-27.
[5]王璟,袁一婷.新時代建黨精神對企業黨建的意義與實踐路徑[J].現代企業,2022(12):83-85.
2023年甘肅省大中小學黨建雙優工程專項研究課題,項目名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貫徹融入偉大建黨精神的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23DJSY-25YBA)
張志霞(1986.7-),女,漢族,甘肅白銀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中共黨史、思想政治教育;
王晉林(1955.8-),男,漢族,甘肅武山人,教授,學士,研究方向:中共黨史、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