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念
青神竹編是流傳在四川省眉山市青神縣的一種古老民間工藝,用人工將粗細不同的竹片、篾條編織成各種生產、生活用品,在當地應用極廣。2008 年6 月7 日,竹編(青神竹編)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淵源
青神竹編工藝(以下簡稱“青神竹編”)廣泛分布于青神縣內,同時輻射周邊縣市及省內外部分地區。青神竹編以慈竹為主要原材料。縣境內盛產近百種竹子,尤以慈竹資源特別豐富,農戶宅旁,家家種慈竹,戶戶有竹林,山野河岸之間,也有大量慈竹分布。20 世紀80 年代,引進雜交竹、麻竹、清甜竹等新品種,全縣有竹林7 萬余畝。青神竹編伴隨著桑蠶文化而發展起來,其歷史悠久、工藝精湛。
《蠶叢氏的故鄉》記載,早在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活動在這里。那時,青神的先民便開始用竹編簸箕養蠶,編竹器用于生活。《青神縣志》記載,唐代文宗太和年間,榮縣人張武率百余家于青神編竹簍攔鴻化堰,鑿山開渠,引水灌溉農田。民間用竹啟成篾條(片)編竹席曬東西、編簸箕養蠶、編篼筐盛物、編扇扇涼等,已廣為流傳,竹制品市場開始形成。
在宋代,民間的竹編用品種類不斷增多,形成了竹制品生活和生產用具的市場;到了明代,縣人余承勛進京考中進士后,擔任翰林院修撰,他所使用的竹絲書箱和膳食盒非常精美,朝野為之稱道,現藏于“中國竹藝城”;而在清代,青神精美的竹編宮扇被列為朝廷貢品,現有一把收藏于沈陽故宮博物院。隨著養蠶業的迅速發展,青神縣成了當時“西南第二大絲市”,同時也形成了龐大的竹制品市場,包括養蠶用的竹簟、簸箕、背篼、篩子等。
在民國時期,青神縣的竹編工藝水平取得了新的突破,竹編藝人能夠在扇面上編花、編字了。特別是在抗戰時期,縣內進步人士還組織了一批竹藝巧手,用細竹絲編成斗笠,并在邊沿寫上“抗戰到底”的字樣,用以慰勞抗日將士。新中國成立后,青神縣的竹編工藝不斷發展與創新,名人字畫、人物山水、花鳥蟲魚等精美竹編藝術品栩栩如生,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
20 世紀60 年代,青神平面竹編的老前輩胡志海先生獨創了“坐標編織法”。編出的圖案真實,藝術效果好,是竹編史上的一大進步。從此,名人字畫就開始走上了竹編掛屏。但此法編織的內容僅限于簡單文字或一些程式化的圖案,如龍、鳳、馬等。為了滿足藝術愛好者對竹編藝術較高的要求,20 世紀80 年代,青神“竹編狀元”殷超,獨創了“描圖編織法”。這種方法比坐標法又前進了一大步,是當下比較高超的竹編技法。采用此法編織,適用范圍廣、編織速度快、靈活性大,各種書畫作品的內容都可以通過薄如蟬翼的竹絲來表現。特別是編制人物、花鳥蟲魚、自然風景,可以達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效果,且能精細到每厘米22 絲的程度。
2010 年,中國唯一的竹編藝術博物館建成,館內陳列展示青神竹編的各類藝術品。
瓷胎竹編工藝品則是以慈竹細絲緊扣瓷胎編織而成的一種精美工藝品,其編織技藝以“精選料、特細絲、緊貼胎、密藏頭、五彩絲”為特色,將慈竹加工成絲,以古今名人字畫為底稿,以景德鎮、潮州、宜興等地優質陶瓷為胎,根根竹絲依胎而成,隨凹隨凸,渾然一體,宛如天成。花瓶、茶具、酒具、口杯和文房四寶等竹編產品,精巧古樸,集藝術性、觀賞性、實用性和收藏性于一體,深得人們的喜愛。
作為四川省青神縣的特產,青神竹編,筒長節稀、質地柔韌。以特色人文景觀、書法作品、名人畫像為編織重點,在特定的環境中純手工編織。鎖口、收尾不用任何黏結物,原料均采用天然竹材,利用畫框、綢緞等裝裱方式,制作成精美的竹編藝術品。
工藝流程
青神竹編以慈竹為主要材料,主要流程及技術要求如下:
第一步: 刮青。將采伐后的原料竹在兩天內刮掉竹表面的青色膠質層,使其外觀色層一致。
第二步:分塊。以竹簡外圓基本平面為準,按竹簡大小不同,分出不同寬度的竹塊。
第三步:啟篾。根據編織對象的不同,將分出的竹塊沿竹材的徑向剖啟成薄篾層。
第四步: 三防處理。將竹篾放入30% 的雙氧水按1 ︰ 2 配制的溶液中煮沸(時間依色層而定),達到防蟲、防麻斑、防霉變、脫脂增白的效果,使色層顏色更加接近。
第五步:染色。將染料用白酒溶成糊狀,倒入煮開的沸水中充分攪勻。要求竹篾色澤均勻一致。
第六步:分絲。以編織用篾絲的寬度需要為準,用排針將竹篾分成寬度一致、絲數精確的竹絲,并去掉篾絲上的竹纖維絲,保持篾絲的光潔。
第七步:編織。以圖樣作為底稿,用竹絲按圖樣編織。
青神竹編制作要砍下慈竹,刮皮,分篾,抽絲。從竹子制成薄如蟬翼的竹皮,再把竹皮分成1 厘米寬的竹線;每一根竹線還要再分成48 根甚至64 根比頭發絲兒還細的竹絲,難度和工程量可想而知。成品后,一件竹編藝術品可賣至上千元,因此在當地有著“竹絲貴過金”的說法。
竹編之美,在于造型的質樸和紋理的精細,更在于一絲一縷間透出的秩序感。沉淀了千年的技法在匠人的全神貫注下幻化凝練,一件工藝品便是一個坐標軸,橫向成緯,遙跨東西,縱向成經,連接南北。數十年如一日地編織,不驕不躁,拼接整齊,起起落落間,像是親自日行八千里,看過了歷史的云和月。
形態展現
多年來,人們以慈竹為原材料,從事竹編生產,竹編逐步由自編自用發展為商品化生產,由簡單實用的傳統竹編發展為重視欣賞,兼顧實用的工藝竹編,產品越編越新、工藝越傳越精,由粗編、細編到精編、套繪。2000 年5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現文化和旅游部)授予青神縣“竹編藝術之鄉”稱號。
竹服飾展演
青神竹編除了保留傳統的曬簟、簸箕、籮筐、篼、籃、糧囤、蒸籠、漁具等30 多種傳統生產、生活用具外,先后開發出平面竹編、立體竹編、瓷胎竹編、混合竹編、套繪竹編、竹編家具六大類八大系列三千多種產品體系,以其新、奇、特、絕的神韻而“藝甲天下”,現已發展成為青神的文化符號、眉山名片和青神新農村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
其中,最絕妙的平面竹編采用國畫、漢書、木刻的手法對名勝風物、名家手跡、名人書畫等進行再創作,代表作有《中國百帝圖》《清明上河圖》《百壽圖》等稀世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