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娜娜
2003 年11 月7 日,中國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2006 年5 月20 日,經國務院批準,古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古琴又稱琴、七弦琴,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藝術并不僅僅指古琴這種平置彈弦樂器,它由琴制、琴弦、琴譜、琴曲、琴史、琴歌、琴社和琴派等構成。古琴藝術是總括了中國文化歷史創造精華的藝術遺產,是中國古代精神文化在音樂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
有關古琴的記載可追溯到3000 多年前,而人們最熟悉的莫過于伯牙與子期的傳說。在上古時期的禮樂制度中,古琴屬于“士”階層的樂器,“士”后轉化為文人士大夫,古琴的文化空間主要存在于這一人群及他們的活動場所中。古琴的式微始于明清,文人士大夫優的生活逐漸喪失,宮廷專職的琴人越來越少,加之其特殊的傳承性、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外來文明導致的審美方式的改變、西方音樂教育體系的影響等,使得古琴藝術盡管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獻和近千張唐宋元明清歷代古琴實物傳世,還是面臨著可能消亡的巨大壓力。
古琴從形制到曲目,從特殊的記譜方式到豐富的演奏技巧,都體現了中國音樂藝術的至高境界,代表著中國文人怡情養性、寄情抒情的生活方式,表現出了完善自我人格修養的理想追求,蘊含著關愛自然、天人合一及君子之道的人文精神。它所形成的獨特的文化記憶,對中國文化史、藝術史乃至中國人的精神、氣度、品格、行為產生了持久而廣泛的影響,是中國文化的杰出代表。
對于這種具有特殊價值的文化活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既是對古琴藝術本身的肯定,也是對中國文化獨特價值和理想的肯定。
古琴音色
古琴有三種音色:泛音、散音、按音。泛音代表天上的聲音;散音代表大地的聲音;按音代表人吟唱的聲音。彈奏泛音可以感受天籟之音,是對于天籟的想象;彈奏散音可以感受大地的聲音,是大地與自己的關系;彈奏按音可以感受到人的情感,是人與人之間一種無形的沒有語言的溝通。
主要琴派
古琴音樂流派的形成與地域、習俗、師承、傳譜的各異有著密切的關系。早在春秋時期,古琴音樂就已出現南北風格的區別。共同的師承淵源是形成統一風格的主要基礎,各地一些出類拔萃的著名琴家精湛的琴藝和獨特的演奏風格對琴派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唐初風行一時的沈家聲、祝家聲,就是根據不同的師承而命名的一些演奏流派。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琴派有金陵琴派、虞山琴派、梅庵琴派、廣陵琴派、浙江琴派、諸城琴派、嶺南派等。
古琴形制
古琴琴長約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365 天。琴頭寬六寸,象征六合。琴尾寬四寸,象征四時。古琴最早是依鳳身形而制成的,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以說與人身相應),有頭,有頸,有肩,有腰,有尾,有足。“琴頭”上部稱為額。額下端鑲有用以承弦的硬木,稱為“岳山”。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孔,較大的稱為“龍池”,較小的稱為“鳳沼”。這叫“上山下澤”,又有龍有鳳,象征天地萬象。二者以長方形為常見,也有圓形或一圓一方者。琴面上有13 個“琴徽”,象征一年12 個月和4 年一次的閏月。徽是泛音的標志,也是音位的重要根據。琴徽多用貝殼制成,也有用玉石或金制的。
制作工藝
1.選料
目前,市面上絕大部分好的古琴都是由老杉木、老梓木制作而成的。也有非常珍貴的老青桐制作的古琴,但數量非常少。
2.挖槽腹、制作木柸
制作古琴的前兩個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決定了古琴的音色走向。
槽腹挖制是一個精細的過程,工人的熟練程度,以及校音師對音色的理解和對勻度的把控等都很關鍵。
3.裹布
裹布多以苧麻布為底,使用生漆上下均勻涂抹,對木柸形成初步的保護。然后將其自然陰干,數月后進入下一道程序。
4.灰胎
灰胎即以純生漆混合鹿角霜刮在裹好布的木柸上,大體又分為粗、中、細三道工序。其中,灰胎的每道工序之間也要等待灰胎自然陰干、干透,時長為數月。灰胎的厚薄、用料對古琴的音韻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除鹿角霜外,亦有用瓦灰、混合灰制作的。
5.閉孔
閉孔通俗易懂的解釋就是用生漆一遍一遍地填補灰胎的空隙。這道工序也是反復進行的。此外,還有一些小工序,如降岳山、定徽位、排沙音等。
6.髹漆+打磨
髹漆后,等漆面干透再進行手工打磨,一直打磨到漆面光潔如鏡、堅硬如玉為止。最后選擇合適的琴弦,上弦,穩定,才最終形成一把古琴。
古琴彈奏技法
1.定弦
古琴空弦的音高不固定,要根據演奏的樂曲而定。古琴定調復雜,調式有35 種之多。按五聲音階定弦,音域有4個八度零1 個大二度。在彈弦樂器中,古琴是一種較獨特的樂器,琴面為指板,沒有柱和品。演奏時,將琴橫置于桌上,右手撥彈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完全依靠琴徽標記(不限定在13 個徽位上,很多的音在徽與徽之間),在音準上的要求極為嚴格。
2.演奏
演奏古琴時,將琴置于桌上。古琴有散音7 個,泛音91 個,按音147 個,其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擘、抹、挑、勾、剔、打、摘、輪、撥刺、撮、滾拂等,左手有吟、猱,綽、注、撞、進復、退復、起等。
李祥霆:古琴今聲
15 歲那年,李祥霆第一次從收音機里聽到古琴聲,那是半曲《關山月》,也正是這次機緣巧合,使古琴走進了李祥霆的內心。
然而即便跑遍了家鄉,他也沒能找到一把古琴。憑借著對民族樂器和弦樂的了解,李祥霆用舊木板和二胡的琴弦自己動手做了一把古琴,并用它彈奏出了《關山月》。
帶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李祥霆寫信給當時著名的古琴家查阜西先生,希望能求得一些古琴資料。
1956 年,李祥霆收到回信,當時恰逢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民族器樂系在中央音樂學院正式成立不久,查阜西擔任首位系主任。這位古琴大師被李祥霆自己動手做琴的故事感動,決定親自教他,并贈予他“李泠秋”的別名。
1958 年, 高中畢業的李祥霆被中央音樂學院古琴專業錄取。據悉,他是當年中央音樂學院古琴專業唯一的學生。當時,古琴可以說是“曲高和寡”的冷門樂器,學習古琴的他也與周遭的一切顯得格格不入。“當時沒有人理我,大家說這是老古董。我認為古琴應該變成一個社會重要的文化,我要把古琴彈到人們都接受,都欣賞,都佩服。”
進行改革三部曲,李祥霆將一千多年前的古曲復原。
古琴改革第一步:解決古琴音量小的問題。李祥霆首先對琴弦進行了改良,不僅解決了古琴音量小、噪音大的問題,還在保證音色不變的情況下降低了成本,讓更多的人能買得起古琴。
古琴改革第二步:對經典古琴曲樂譜進行“打譜”。
李祥霆介紹,古琴中的“打譜”是指將古代遺存下來的古琴譜在節奏、律調、韻味等方面進行有依據的試奏,并將它轉換成簡譜、五線譜等。為了能夠讓千年古曲《幽蘭》重新奏響,李祥霆決定對《幽蘭》進行打譜。“《幽蘭》是非常難的,我把它的樂句、樂段、內容弄清楚了以后重新組織旋律。”
古琴改革第三步:結合時代進行古琴的新曲創作。在創作《三峽船歌》的過程中,李祥霆借鑒了古箏、琵琶、都塔爾等弦樂器的演奏方式,創造了古琴演奏中從來沒用過的新指法。為了給樂曲注入真情實感,他特地到四川親身感受了一下三峽航行,完成了《三峽船歌》的最終定稿。1992 年,李祥霆帶著《三峽船歌》在法國巴黎拉維拉劇院舉辦獨奏音樂會,這也是《三峽船歌》首次走出國門。“音樂會有一千多人,現場掌聲如雨。我心里還想,原來這個曲子還有這樣的力量。”
在李祥霆等人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古琴。從20 世紀90 年代開始,他在十幾個國家舉辦了50 多場演奏會,只為讓越來越多的人能認識古琴、學習古琴。
2009 年,李祥霆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
讓一直致力于古琴藝術的推廣和傳播的李祥霆欣慰的是,他曾經教過的500 多名學生,腳步已經遍布全球各地,他們正在借助古琴這個橋梁向世界展示中國傳統文化。
李老與琴為伴將近70 年,以純粹的熱愛與堅持來詮釋“琴心”二字,為了讓古琴真正走進百姓家中,為了讓全世界都能看到中國傳統文化,李祥霆從未懈怠一分一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