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 摘要]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目前是學界關注的熱點。學界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多是從宏觀方面進行的探討。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民族器樂這一微觀方面來探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因此,文章試圖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闡析基礎上,解構民族器樂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關聯,探討民族器樂何以必要、何以可能、如何可能,提出民族器樂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理路。
[ 關鍵詞] 民族器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理路
[ 項目名稱]“ 伊犁師范大學中國新疆與周邊國家合作發展研究中心開放課題科研資助”( 項目編號:2021ZBGJYB003)。
一、耦合:民族器樂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關聯
民族器樂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在民族器樂的演奏中,人們可以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博大精深,同時也可以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民族器樂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都飽含深厚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認同的精神內涵,二者具有內在耦合性。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民族器樂中的“民族認同”意識交融共存
民族器樂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之一,在傳承和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通過學習和傳承民族器樂,人們能夠加深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歸屬感,同時也能夠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民族器樂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民族記憶。每一種民族器樂都有其獨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代表著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和精神追求。同時,民族器樂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象征之一,通過共同的文化符號和價值觀,使人們感受到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的身份認同。
此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民族器樂中的“民族認同”意識之間也聯系密切。通過器樂的學習,人們可以了解本民族的歷史淵源與傳統文化,增強認同感。同時,也可以通過演奏和欣賞不同民族的器樂作品,增進各族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1]。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民族器樂中的“民族融合”思想相接相承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石,民族器樂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之一,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體現了不同民族間的交流融合。而當這種融合思想在民族器樂中得到體現時,它將更加深化和拓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進而推動民族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器樂文化在不斷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承載著中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是凝聚人心、團結奮進的重要精神紐帶。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深厚歷史和豐富情感,每一種民族器樂都有其獨特的音色、演奏技巧和表達方式,代表著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和精神追求。在這個多元一體的大家庭中,中華民族器樂文化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內涵,傳遞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觀和情感認同。例如,《草原連著北京》這首馬頭琴獨奏曲描繪了不同民族文化碰撞、交流和認同的軌跡,體現了民族文化融合和國家認同心理的內在聯系,展現了二者之間的緊密關系[2]。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民族器樂中的“國家認同”意識相契相合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石,這一觀念的確立對于實現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具有重要意義。它強調的是各民族之間的共同性、聯系性和凝聚力,其核心是“五個認同”。為了進一步深化國家情感,發揮其鞏固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作用,同時保護人民的精神家園,需要積極推動共同體意識的宣揚和加深。民族器樂作為民族群眾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豐富人們精神生活、展現文化價值引領的重要使命。
正如《樂記》中所提到的:“聲音之道,與政通矣。”這句話表明,通過聲音的傳播和表達,可以激發人們對政治的共鳴和認同,增強民眾的政治參與意識。因此,可以通過聲音符號來加強國家情感,深化民族共同體意識,守護人民的精神家園。每個人都會將音樂符號與自己內心的情感和期望相結合,這樣做可以激發內心的情感共鳴。民族器樂的定義語為“優秀的傳統民族藝術”,它被塑造為中國音樂的代表、中國音樂的精華。例如,古琴就曾被列為“最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文化符號”。這種階層藝術被國家話語建構為一個政治實體的全體成員共同享有的公有文化財產。民族器樂被定義為中國傳統的優秀藝術形式,它被認為是中國音樂的代表和精髓。由此,古琴作為具有象征意義的國家文化符號出現,這種藝術形式被視為國家的共有文化財產,被廣泛傳承和共享。
有鑒于此,民族器樂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耦合關系是民族價值訴求與國家認同價值訴求之間的契合,主要發揮民族器樂的多重屬性。通過民族器樂的傳承和演繹,可以增強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加深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識和理解,最終實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目標。
二、民族器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構想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長期以來共同生活,互相交流合作,推動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器樂文化通過其獨特的表達力、延伸力和傳播力,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了擴展,并在傳播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因此,深入解讀和弘揚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對于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觀念具有不可或缺的必要性和重要價值。
(一)民族器樂的政治功能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思想基礎
民族器樂具有傳播功能,其傳播是以“聲”的方式實現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并通過一定的方式和渠道,憑借傳播手段向社會廣泛傳播。民族器樂的政治功能主要依靠情感表達來實現,“感人心”是情感喚起的核心,是音樂政治功能的基礎。
20 世紀50 年代中期,我國成立了“烏蘭牧騎”文藝工作隊,隊員們帶著四胡、馬頭琴、蒙古笛等各種民族器樂,將豐富多彩的節目帶到了蒙古包、浩特和田野上。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贊揚了“烏蘭牧騎”的表現,國家號召全國文藝工作者向他們學習。政治文化的需要使民族器樂迅速走紅,在當時貧瘠的文化生活中成為無數人心目中的渴望。民族器樂作為一種特定民族的音樂表達形式,能夠通過情感共鳴和文化認同,促進各民族群眾對自己民族的認同感[3]。
(二)民族器樂的情感功能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賦予共情體驗
情感認同是中國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共同心理特質的展現,是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要素。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情感要素的有機結合體,民族器樂是聲音符號相交織的復合載體,能夠以充滿韻律的音樂和生動象征有效地構造出一個有關國家團結的情感氛圍,可以說民族器樂承載并傳遞著共同的情感體驗。
一方面,民族器樂為人們提供了記憶的場域。在聽樂曲時,人們的瞬時情緒與社會化過程中習得的社會性經驗相互影響,形成了集體記憶。這種體驗與人們的經驗或已有經歷密切相關,是由認知上升為情感的必經環節。另一方面,民族器樂能夠實現與共同體的聯結。通過持續演繹共同體的象征,將已有的價值觀、象征、記憶等重新編碼。在共同的情感體驗中,人們通過民族器樂找到了激發歸屬感的方式,使得意識得以持續強化。
(三)民族器樂的文化功能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指引價值取向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支撐,通過學習、欣賞和傳承民族器樂指引人們的價值取向。民族器樂本身就是一種物質文化,先秦、漢唐時期的音樂在一定的歷史階段都曾做出了重要貢獻。從聲音來看,對民族器樂的感知并不只是因為文字、文獻與口傳史詩中的描述,可以從其“古老”的聲音當中聽到歷史。以蒙古族“潮爾”、哈薩克族“庫布孜”為例,對于潮爾及其聽賞者來說,其感情是由潮爾的琴聲激發的,它揭示了聲音是如何成為一種文化符號的。因此,在不同歷史時期,民族器樂文化的發展與交流留下了明顯的痕跡,這提醒著人們關注民族間的交往信息。同時,在與其他地區的互動中,民族器樂不僅實現了跨越時空的當代表達,也加強了不同民族之間的聯系,進一步提升了中華民族的認同感[4]。
三、民族器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理路
首先,民族器樂作為中華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蘊藏著中華文化的藝術精華,承載著各族人民獨特而豐富的想象力、意志力與精神追求,為鑄牢國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可能性。其次,民族器樂具有的政治功能、情感功能、文化功能分別從思想基礎、情感保障、價值取向三個方面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基礎,使民族器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可能。
(一)增強民族器樂的儀式感,打造地方特色文化
民族器樂作為中華民族音樂的核心,承載著文化傳統與精髓。通過其獨特的政治、情感和文化功能,民族器樂為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應該更加重視和傳承民族器樂,以它為載體,進一步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首先,可以依托民族濃郁風情及傳統節日等節慶活動,適當恢復節慶器樂中的傳統活動,喚起共同的氛圍。其次,可以創辦新型的活動,將我國的文化符號融入節慶器樂中,通過生動的器樂表演來傳達各民族深刻的集體記憶。從物質、精神、社會文化三個層面入手,抓住民族器樂象征物等一系列音樂活動和節日的精神核心,抓住時間、空間和習俗三個方面的重點建設。
(二)增強民族器樂參與感,促進文化的交融互鑒
民族器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目前,很多器樂已被列入國家級或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文化傳承為切入點,以器樂活動為橋梁,在人們參與節慶器樂活動的過程中,以個人記憶為基礎,激起人們的集體記憶,形成文化認同,最終目的是促進傳統節慶民族器樂文化更好地傳承與發展。
首先,各民族可以積極參與民族傳統器樂演奏比賽,并建立民族之間的溝通橋梁,通過競賽的方式推動融合與情感交流,促進各民族之間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互鑒。其次,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來增強民族器樂的參與度,促進民族器樂、器樂傳承人和短視頻中的一些旅行視頻創作者進行聯動,將民族傳統器樂進行現代化創新,并在短視頻中和舞蹈、生活、文化等領域相互融合,讓傳承人講述學藝經歷,以及所演奏的樂曲的民間故事,要注意運用注重體驗的故事敘述模式。在以器樂為內容進行活動時,要運用恰當的服飾使音樂和服飾文化有機融合。最后,通過新媒體影像傳播的方式對其進行展示,以增強人們對民族器樂的集體記憶。
(三)增強民族器樂時代感,以特有的文化品牌鑄牢共同體意識
首先,通過創新民族器樂,人們可以共享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使不同民族之間的共同元素越來越多,從而有助于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凝聚力。例如:組織互動體驗活動,讓參與者親自參與到民族器樂的傳統活動中;舉辦文化講座、論壇和研討會等活動,提供一個平臺,讓不同民族的文化學者、藝術家和社會人士進行交流和對話,通過分享和討論加深對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促進文化交流與合作。其次,形成廣泛認同的傳統器樂符號,筑建共有的精神家園。在保持民族音樂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對文化內容形式進行創新,打造地區音樂文化品牌,加深共同體意識的影響,彰顯民族音樂文化的生命力。
首先,可以通過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園區,結合習俗、傳統技藝、傳統音樂等非遺項目,適度開發別具特色的地方性旅游服務項目。其次,可以打造非遺民間文學、傳統技藝、民族器樂等相互融合的IP 平臺。將旅游產業與民族器樂相結合,采取打造現代旅游品牌的方法對本民族器樂進行全新的包裝。可以通過在服飾、動作、舞臺表演及演唱風格上加以創新來實現。同時,可以考慮將現代流行音樂元素融入其中,以達到與當代聽眾審美情趣一致的視聽效果。在創新方面,要與時俱進,在保持作品的原創性的同時與市場接軌。這樣的創新措施能夠為民族器樂注入新的活力,吸引更多的觀眾與游客,使民族器樂與其他藝術形式的元素相結合,進一步推動民族器樂的發展[5]。
四、結語
民族器樂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應當把握時代脈搏,積極探索更加多元化、多層次的民族器樂傳播途徑。通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夠更好地展現中華文化的自信與魅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 趙丹,王慧瑩.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J].大慶社會科學,2023(06):128-132.
[2] 袁靜,韓學謀.民族文化交融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研究:以大理白族洞經音樂文化為例[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2,40(01):175-177.
[3] 劉鑫.淺談民族樂器的發展與傳承[J].明日風尚,2023(20):28-30.
[4] 張勁盛.內蒙古民族樂器制作的改良時間歷程與現狀研究[J].樂器,2023(10):30-32.
[5] 王安潮.在傳承二胡藝術之中綻放民族文化芳華:汝藝二胡藝術成就素描[J].樂器,2023(1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