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鐵軍 辛萍
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水平也在不斷加強,因此,針對不同階段的語文教學也有著一定的教學要求,為了能夠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和信息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尤其在高中階段的教育,需要將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相互融合,進一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建立起完整的語文學習架構,促進學生語文和信息技術水平共同提高。本文將以人教中圖版教材為例,總結出高中階段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相互融合教學的具體策略,希望能夠為各位教師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提供一些幫助。
引言
隨著社會不斷地發展,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為了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大部分學校已經開展了信息技術課程,在其他科目的學習中,多媒體和信息技術的應用也同樣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是語文學習任務群教學的內生需要,若能夠將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相互融合,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發展。實現學習共同體建設的深度融合實踐,將能構造開放性、實踐性、共享性的語文課堂。這在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培育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師就應該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機融合,要讓信息技術為高效語文課堂的建構提供有力的支撐。按照學習共同體建設的原則,讓學生積極參與、協同創造、多維思考、主動創新,給予他們展示自身學習成果的平臺。同時也要在過程性評價、多元化評價體系的引領下,讓學生綜合分析自身知識與素養形成的具體情況,激活學生的原有認知,讓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得到大大的提升。
1 高中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相互融合的現狀
事實上,早在信息技術剛剛開始興起和發展時,為了能夠培養出更多的符合社會要求的綜合性人才,已經出現了一些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教學的工作。但是根據調查研究發現,目前階段的教育理念已經與傳統的教育觀念有了很大的不同。因此,過去的信息技術化語文課堂教學已經不太適用于現在的教學模式。因此,下面將對這一部分的現狀和不足之處進行簡單的敘述。
1.1 古文類文章應用較多,現代文反倒不那么重視
根據調查研究發現,目前階段的信息技術和語文融合教學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文知識,尤其是在古詩文學習的過程中,由于過去的古文表達方式和現在的白話有著很大的表達中的不同,許多的詞語和句子都需要經過翻譯才能夠明確地理解。為了能夠幫助學生更加高效地學習古詩文內容,理解文中所要表達的情感觀念,大部分教師會使用信息技術手段,對于文中的一些內容進行畫面投射。此外,近些年來我國逐漸開始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為了響應國家號召,在高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許多教師開始將信息技術與古詩文教學融合,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來宣傳優秀的傳統文化,并鼓勵學生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創新。在古詩文方面的信息技術融合教育已經基本成熟,但是在現代文方面的教學中,卻少有關注,還需要更進一步地研究和運用。
1.2 缺乏多樣化的信息技術運用手段
目前階段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中的運用,主要還是基于原文內容構建相應的教學情境為主。雖然信息技術在情境化教育中的作用十分顯著,應用方式也較為簡單直接,是學生接觸最多的信息技術教學手段,但是信息技術的交互性功能卻很少使用,也無法利用這一技術為學生提供相應的知識應用情境,難以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無法讓他們在課程學習中主動反思。而且在長時間的單一的情境化應用下,難免會對這種教學模式有“審美疲勞”,學生需要更有創新的信息技術與語文融合教學點子,用以促進其思維多方面不斷發展。
1.3 信息技術在語文課程中主要起輔助作用
不難發現,不管是語文還是其他學科,在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教學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僅僅將信息技術,尤其是信息化產品作為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教師仍然主要以自己在臺上說教的方式,利用多媒體播放課件,而沒有做到真正的融合教育。傳統的課程教學是以知識本位為主,它更加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此外,信息技術和語文學科在融合的過程中很可能出現知識超載的情況。比如,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呈現大量的知識內容,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使得學生的學習歷程更為復雜,引起學生普遍性的學習困難。事實上,這樣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足以滿足新時代的教育需求了,高中生的大腦發育已經比較完善了,他們有著自己獨立的思維意識,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更多的做到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思考自己在信息技術中的探索和發現,研究出文章中的實際意義,這樣的教育效果要遠遠超過現如今將信息技術作為輔助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夠更加高效地推動學生更好地成長,使得學生在學習階段就能夠積累足夠多的信息技術知識,在之后的人生中也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
2 高中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相互融合的意義所在
2.1 創新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當下,教學方式也得到了創新。在高中階段,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相互融合,不僅能夠豐富課堂內容,還能夠改變過去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讓學生們足不出戶卻能夠知曉天下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開闊學生們的眼界,在感受到語文學科教育方式的不同后,學生也能夠打破在腦海中對其教學模式的固有印象,活躍學生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對高中語文的學習興趣,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幫助教師更好地改善學生們錯誤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未來人生中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間接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效率。
2.2 幫助學生高效理解學習內容,提高自身核心素養
隨著當下不斷的教育課程發生改革,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也開始逐漸得到了重視,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相互融合,能夠使學生透過信息技術的視角,從另一個方面對語文學習進行理解,構建起更加完善的語文學習系統,在實際學習中也能夠更加高效。此外,新課標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相互融合,能夠使得學生在實際探索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還可以在學習中幫助學生更好地磨煉自我,學生的語文學習得到了嶄新的發展,對自己的學習方向也有一個更加明確的目標,以更加穩定的狀態促進學習效率的整體提升,建立起從文化知識到綜合素養的培養體系,幫助教師更好地塑造學生的學習和思維能力,為學生在未來人生中的長遠發展奠定更加良好的信息技術基礎。
3 高中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相互融合的具體策略
上文已經對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融合的現狀、問題以及實際意義進行了一個簡單的說明,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的深度融合教學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為了培養祖國未來發展的棟梁之材,我們會積極思考并采取相應的具體措施去解決相關的難題,得以讓學生在具體的措施實施過程中,助力學生的知識、能力、素養、文化、情感等共同生長,生命潤澤,為學生搭建更好的成長舞臺。在教育不斷進行改革的背景下,新課標要求教師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引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樹立起正確的學習觀念。而為達成這一教學目標,可以采用跨學科融合教學的教育模式,通過將高中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融合教學,能夠有效打破學生在過去認知中對語文教學模式的固有印象,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建立起語文學習的系統網,能夠讓學生以更好的狀態學習語文知識,下文將會以人教中圖版教材為例,介紹關于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融合教學具體的實施策略。
3.1 利用多媒體進行情境化的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更加注重于學生興趣的激發,要讓學生產生主動學習、樂于學習的意愿。情景教學法的引入將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調動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挖掘學習潛能,完成對知識點的綜合性分析與質疑判斷。因而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使情境符合核心素養培育的要求,契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服務于學生高質量的課程學習及實踐探究,為學生帶來更為豐富且愉悅的課程學習體驗。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教學情境的創設,要富有新穎性、有趣性。同時也要具有較為深厚的內涵,一切以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和探索欲望為前提,助力于學生的全方面發展。
以人教版教材第三冊中《林黛玉進賈府》的課文為例,這篇課文是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的節選單元。在實際教學時,教師應當首先明確本文的學習重點,首先要總體把握文章內容,激發學生對《紅樓夢》這一類中國古典小說的興趣,通過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曹雪芹對于群像的把握,深入體會其藝術魅力。事實上,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有著許許多多經典的影視和音樂作品,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播放《紅樓夢》中十分經典的曲子《枉凝眉》,引導學生在樂曲的氛圍中自由地對文章進行閱讀,并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去解讀和品味其中的內容,整體感知每個人物的性格特征。之后,教師可以節選電視劇《紅樓夢》中的一些片段,將學生帶入賈府這個環境中,更加直觀地觀察每個人物的特點,對于賈府當時的環境氛圍也能有更多的了解,方便后續對于文章的深入學習。眾所周知,林黛玉和賈寶玉是《紅樓夢》的主角,但是作者對于其他配角的塑造也十分精細,根據出身和環境的差異,每個人也都有著很大的性格差異,林黛玉看似柔弱,每天流淚,卻語言犀利,甚至會顯得有些陰陽怪氣;賈寶玉看似溫柔多情,實則有些軟弱;王熙鳳更是賈府中殺伐決斷、威重令行的鐵腕人物,她模樣標致,言談爽利,心機卻又極其深沉,十個會說話的男人也說不過她。教師可以主要從出場形式、肖像描寫、服飾特點和出場語言等方面,一幀一幀地分析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及其藝術形象,以小組學習討論的形式,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激發其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形成課堂教學民主化的氛圍。通過這樣的情景設置和小組成員的合作討論,能夠更好地理清文章的結構,明確了解文中每個人物的藝術形象,在引導其自由發揮認知水平鑒賞作品的同時,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體現出自主學習的特點。
3.2 信息技術提供語文課堂資源,融通社會生活
單一的學科知識是有限的,未來社會需要多領域、全能型、綜合性人才。此外,由于學生的社會閱歷較少,所見識過的東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語文課本中的教學內容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更是很難憑借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來尋找到相對應的情感答案。
在新課標的引領下,教師應當要結合時代發展背景,在高中教學中與其他學科領域進行融合教學,才能夠把學生培養成為多領域、多學科的綜合性人才。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高中語文學科知識與信息技術進行跨學科教學。比如,教師在實施新課教學之前,就應該根據課本教材的內容及課程教學的重難點,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元的課堂學習資源。教師要先引導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而后指導他們以更為科學且多元的方法進行自主學習,豐富課前認知基礎。學生在完成課前自主學習的時候,將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收集資料,了解有關文章寫作背景及作者相關的信息內容,進行搜集并羅列,并在課堂上積極地展現出來,這樣就能夠讓學生的課堂交流變得更加具有針對性,也能夠凸顯主題與中心,實現多元信息的共享。這種方式改變了學生傳統被動式的學習狀態,會讓學生互相研究的氛圍逐漸濃烈起來,更能夠啟發學生完成對所學知識內容的多維度思考,讓學生產生更強、更大的學習動力。
仍然是以《林黛玉進賈府》課文為例,教師在上課之前可以引導學生對林黛玉進賈府之前所發生的相關背景進行調查,在網上搜集有關其他人對《紅樓夢》作品的評價。學生在學習之前事先了解了文章背景,根據人物各自的生活背景,能夠對每個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有所了解,在教學中也能夠更快地對文章內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語文的學習效率。
再比如,在學習《祝福》一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從魯迅先生其他的代表作品入手,分析當時的時代特點,并通過閱讀其他名人對這篇文章的評價,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認識舊社會封建禮教的罪惡本質。在實際教學時,教師可以將教學分為兩個課時,第一個課時先詳細分析祥林嫂這個人物的具體形象,了解她的心理及其變化,在第二個課時則主要以分析社會環境為主,認識當時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漠,激起學生對祥林嫂不幸的深切同情。魯迅先生不是畫家,可他分明又是“高明的畫家”,他刻畫出了在喜慶團圓、迎春接福的時刻,有一個人無家可歸、寂然地死去的經典場面。教師可以在學習本篇文章內容時,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將這一幕直觀地展現出來。通過誦讀文章,嘗試揣摩祥林嫂的心理。事實上,祥林嫂每一張剪影背后都是生活給予的不幸和苦痛,或是祥林嫂不屈的抗爭,她拼盡力氣,渴望得到一絲安慰,但命運還是將她推向了死亡的深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探究究竟是誰“殺”了祥林嫂。本篇小說的題目和結尾都采用了“以喜寫悲”的手法,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來查詢同樣手法的其他小說作品,并將其展示到課堂中來,引發學生的思考。
3.3 小組協作,在與他人對話中反思自身問題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時應該改變傳統單一化的課程教學模式。不僅要實現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也要實現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技術之間、學生與社會之間的多維交流、合作與分享。這種交互式的教學模式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實現學生對所學知識內容的多角度感知和多元化評述。因而教師應該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指導學生參與并體驗課程學習活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發展提供更好的發展平臺,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讓學生在小組協作中進行多元化反思。學生在這種富有現代化技術的環境氛圍中學習、交互和實踐,將更加有助于他們的良好發展。
語文教學目的的達成,除了需要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還應引導他們協作探究,在交流的過程中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此外,教師還應提供一個交流和反思的平臺,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通過線上匿名的一對一評價方式,與其他同學進行對話,引導學生在學習的每個過程中互相評價,學會反思自己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此外,新課標要求學生必須要有足夠量的課外閱讀,教師可以設計出一個線上的閱讀交流平臺,引導學生多多分享自己喜歡的文學作品,并對這些文學作品表達出自己的感想,其他同學則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閱讀并評價。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當指導學生的主要看法,在與他人對話的過程中,讓學生擁有更多的學習和思考時間,完善自己的觀點,之后,教師可以從價值導向、內容、語言等方面規定發帖的標準。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完成新課標要求的課后閱讀量,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啟發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這些文學作品,完善自身的學習過程。
3.4 運用信息技術,健全師生互動機制
在過去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和學生往往只是通過課堂進行互動和交流。但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很難真正地了解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平臺布置相關的學習任務,隨時隨地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以及作業完成情況,學生在學習中出現問題時,教師也可以及時提供解決的方案,幫助其更加高效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現階段教育教學的主要目標。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需要教師以充滿藝術的手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學習活動中,彰顯學生的自主性。而信息技術環境下的高中語文教學能從多個不同的維度出發,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的各項能力及素養得到充分的發展,激活學生的體驗與探究性,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學相長,引領學生在充滿活力與特色的環境中彰顯個性,借此達成學生語文素養培育及發展的目的。
4 結語
綜上所述,教學質量的提升并不能一蹴而就,但教師的教學方式的改變卻可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新時代新的教育政策引導下,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將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學科進行合理地融合,共同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對學習語文知識內容的興趣,還能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加強學生對高中語文學科及信息技術知識的掌握程度,加強學生的主觀意識及語文核心素養,促使學生健康成長,使用跨學科教學的方式,更好地培養與時代接軌的人才。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注意抓住教學融合的契機,明確了解現如今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并通過多種方式合理融合信息技術的相關內容,拓展學生學習范圍和眼界,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素質能力,促進其核心素養的發展。在學生遇到學習中的困難時,教師理應有耐心地引導他們,對學生學習的每個階段進行合理的多元化評價,引導學生學會進行反思,幫助其快速改善自己的學習方式,調整學習狀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幫助教師建立起更加高質量的語文教學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