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傳瓊



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對推進高職院校的高質量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全面把握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立足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準確分析新時代高職院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在實踐工作中優化新時代高職院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對策,以此提高高職院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增強大學生的愛國情、愛國志、愛國行。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推動國家發展進步的強大精神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領導人多次強調了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并號召全社會廣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特別是要聚焦青少年。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與國家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增強和提升高職院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將愛國主義轉化為拼搏奮斗的精神力量,這對國家富強、民族興旺、社會和諧穩定、高職院校大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
1 新時代高職院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的問題
1.1 社會不良風氣帶來負面影響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都發生著深刻而復雜的變化,高職院校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也深受其影響,主要表現在網絡負面信息的誘導、不良社會思潮的沖擊。根據CNNIC發布的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51億,互聯網普及率已超過九成,達到99.6%。從《報告》的數據可以看出,互聯網正成為人們獲取新鮮資訊的重要來源。互聯網的快速性、開放性給大學生獲取信息帶來很大的便捷,但也會讓大學接收到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由于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尚不穩定、文化素質基礎比較薄弱,還普遍存有自主能力薄弱、政治思想缺少成熟性等相關問題,如獨立生活能力較差、缺少自主性、判斷力不足、適應力不足等,進取精神嚴重缺失,對于問題的理解過于表面化,對信息的甄別能力較低。高職院校大學生更容易受社會不良思想文化影響進而出現愛國思想動蕩的現象,部分高職院校大學生甚至會出現了利己主義、消費主義、拜金主義、泛娛樂主義等思想和行為,這嚴重影響并削弱新時代高職院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效果。
1.2 學校的教育實踐性和校內合力不足
高職院校更加注重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在培養過程中出現沒有將高職院校大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行為習慣的養成與愛國情感有效融合起來,便出現了教育的實踐性不夠突出以及教育者之間合力不足的現象。
第一,教育的實踐性不夠突出。目前,高職院校的愛國主義教育仍以課堂講授的方式為主,教學側重課堂理論知識的枯燥講解,導致高職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愛國主義教育效果不佳。通過對“您所在的學校(包括班級或院系)組織過學生參觀紅色根據地、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嗎?”的調查結果顯示,51.28%的高職院校大學生認為偶爾會,23.87%的高職院校大學生認為從未有過(見表1)。可見,大部分高職院校大學生認為學校組織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頻率偏低,在教育過程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資源未充分地利用起來,也反映出高職院校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聯系不夠緊密,可以看出高職院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性不夠突出。
第二,高職院校教育合力不足。一方面,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間缺乏溝通、配合不足。思政課教師對愛國主義有比較系統的認知,理論知識比較深厚,但對不同學生的學科專業缺乏深入了解,主要依托思政類課程開展愛國主義的通識教育;專業課教師在課程中有意識地將愛國元素滲透到課程教學中,但由于自身在愛國元素把握上的困境和對專業內容挖掘的不足,限于“課程”的界限,加之與思政課教師溝通交流甚少,專業教師將愛國主義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融入不夠多。通過對“在專業課程過程中,您的老師會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嗎?”的調查結果顯示,55.50%的高職生認為專業課教師偶爾會,26.78%的高職院校大學生認為專業課教師不會,絕大多數的高職院校大學生認為,專業課教師在課程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較少(見表2),由此可以看出校內愛國主義教育合力不足。
另一方面,輔導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頻率不高。通過對“您在班級群里收到過關于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推文嗎?”的調查結果顯示,52.80%的高職院校大學生認為在班級群里會偶爾收到,29.21%的高職院校大學生認為在班級群里不會收到(見表3),絕大多數的高職院校大學生收到的頻率較低,而輔導員作為班級管理的重要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在其教育過程中沒有充分發揮班級載體的作用,輔導開展頻率偏低,會使教育氛圍大大減弱,進而影響高職院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性。
1.3 家長自身道德修養和重視程度不高
家庭是青少年三觀形成的重要場所,對青少年的影響最具普遍性、長久性和滲透性,由此家長的道德修養和對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視程度會直接影響到高職院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際效果。
第一,家長自身道德修養對高職院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影響。隨著國家對家庭教育的越發重視,絕大多數家長的道德修養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也有部分家長有待提高。部分家長對國家戰略發展認識不夠深入、沒有系統把握教育方針等,在日常生活中行為舉止不當,對黨和國家惡語相向,甚至詆毀污蔑,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會扭曲孩子的國家觀念。還有些家長更加追求物質利益,盲目貪圖享樂,沒有樹立良好的榜樣作用,導致小孩從小就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沒有樹立正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這些都不利于高職院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
第二,家長重視程度對高職院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影響。通過對“您的家長在平時生活中有和您交流過有關愛國的熱點事件嗎?”的調查結果顯示,42.21%的高職院校大學生認為偶爾會,44.08%的高職院校大學生認為從不(見表4)。由此可知,絕大多數家長很少與高職院校大學生探討關于愛國事件,并且交流次數偏低,也間接反映出家長對愛國主義教育重視度不高。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部分家長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色彩比較明顯,更多關注孩子在學校中是否能掌握“一技之長”以便更好地就業。高職院校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陣地,由此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家長更加注重孩子掌握職業技能的熟練程度,更重視培養孩子的“技能”,而對孩子“德”這方面的培養有所弱化,促使“德”“技”失衡現象的產生。同時,有的家長缺乏責任擔當意識,認為孩子教育主要由學校負責,家長只需要提供物質條件即可。這些不正確的教育理念都會導致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家長對愛國主義教育不夠重視,從而使其教育效果不佳。
1.4 高職院校大學生主觀能動性和重視程度不強
高職院校大學生在愛國主義教育里既是客體又是主體,是教育者工作的對象,更是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的主體。由此,高職院校大學生主觀能動性和重視程度在其教育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高職院校大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觀能動性不強。其教育過程中出現部分高職院校大學生比較被動、功利化、不自律等現象。他們文化基礎本身就比較薄弱,對愛國主義教育的相關知識儲備量又少,他們認為時事政治比較枯燥,對此提不起興趣。通過對“除學校開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余時間您是否會主動去增強自己的愛國情懷?”的調查結果顯示,38.55%的高職院校大學生偶爾會主動增強,47.54%的高職院校大學生不會主動去增強(見表5)。可間接反映出很大一部分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自身愛國主義教育的主動性、自律性不強。在實際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中,他們首先帶著能不能“加學分”“公益時間”“入黨”等動機才會考慮要不要參與其活動,自愿性不強,功利性更多一點。
第二,更加偏重職業技能。目前“00 后”高職院校大學生普遍自覺性比較低且毅力較差,他們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不足,但動手能力較好,這就使他們更加注重職業技能的培養,有的學生甚至認為“有用才是硬道理”,就促使他們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專業學習上,對愛國主義教育卻不太重視。這些錯誤觀念,會導致在實踐中職業技能與愛國情懷的關聯度降低,弱化以技報國的行動,會削弱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
2 新時代增強高職院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對策研究
2.1 優化高職院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環境
環境是一種隱性課程,良好的教育環境是育人的重要條件。因此,新時代高職院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成效與教育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就需要在教育過程中結合高職院校大學生自身發展需求,通過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發揮協同效應、凈化網絡空間等方式優化高職院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環境,提升教育的實效性。
第一,堅持價值引領,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一方面,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在教育過程中,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將高職院校大學生的精神需求與價值需要緊密聯系起來,在弘揚和傳承核心價值觀中,引導高職院校大學生群體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而奮斗終生。另一方面,強化大眾媒體的輿論宣傳與引導。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報刊廣播影視等大眾傳媒,其傳播內容要聚焦愛國主題,傳播形式要創新方法手段,在全社會廣泛開展形式多樣、喜聞樂見的愛國主義教育文化活動,宣傳愛國主義先進典型的示范人物故事等,使新聞輿論工作的各方面都貫穿著愛國主義的輿論導向,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引導大家將愛國主義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二,發揮協同效應,構建社會與高職院校協同育人機制。一方面,構建理念協同機制,達成育人共識。需要政府教育部門與高職院校協同制定精確對標高職院校大學生群體的愛國主義教育目標以及實施措施,從而促進愛國主義要素在不同教育主體間流動、共享與融合,使相互協同、相互統一的愛國主義要素貫穿到教育教學全過程、全方位,實現全員育人。另一方面,構建平臺協同機制,強化資源共享。加強物質資源與教育資源有效整合,運用社會中的高新技術,結合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共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完善高職院校愛國主義教育條件,以此為依托,融入社會與高職院校雙方的教育理念,合力成為高職院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合作共同體。其教育過程中還可搭建家庭、學校、社會、政府的對話平臺,深入挖掘各類紅色、自然、科技等資源中的育人元素,形成社會育人資源的譜系圖。
2.2 發揮高職院校愛國主義教育的陣地作用
高職院校是高職學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教育主體,也是高職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強化高職院校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陣地作用尤為重要。
第一,豐富實踐載體,開展常態化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一方面,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其教育基地。高職院校要定期帶領不同專業學生去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學習交流,形成長期的實踐教學模式,通過體驗式、沉浸式的學習實踐,促使高職院校大學生設身處地地深刻領悟愛國主義精神,達到情感上的共情,從而激發高職生的愛國情懷;通過開展有針對性、富有愛國主義情懷的重大紀念活動與傳統和現代節日活動,提升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增強他們對祖國的自豪感、認同感和歸屬感。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在愛國主義教育中要更加注重儀式感,開展“富有時代氣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儀式活動。例如,新生十八歲的古代成人禮、政治生日等儀式活動,讓愛國主義元素入腦入心,讓高職院校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熏陶,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
第二,依托職業技能,提高愛國主義教育融合度。一方面,高職院校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1+X證書中。將高職學生的愛國思想行為作為必備條件,在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中將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融入課程教學中,比如茶藝師的技能培訓,可以將中國茶文化歷史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融入其中,讓高職院校大學生更加全面了解國家,感受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提升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崗位實習中。在制定崗位實習方案中,將愛國主義教育也納入其中,激勵高職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積極地立愛國志、抒愛國情、踐愛國行,將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等思想行為列為學生崗位實習考核的重要部分。若在實習期間,有愛國思想行為表現突出的學生加以重大獎勵,讓更多高職院校大學生明白自身愛國思想行為的重要性。
2.3 增強家庭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基礎作用
家庭是學生扣好人身第一粒扣子的重要陣地,家庭教育對學生價值觀和愛國情懷的形成極其重要,增強新時代高職院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氛圍需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第一,提升家長教育素養,營造愛國家風。家長要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形成正確的愛國認知,要主動地學習關注國家的方針政策,關注時事政治熱點和國家大事,掌握相關的政治理論知識,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充滿信心;家長要堅持“言傳”與“身教”兩條腿走路,把愛國主義情感融入日常生活中,以言傳身教為言行導向,家長要經常主動帶領孩子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加公益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以此來激發孩子的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引導孩子將自身的前途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系起來。
第二,改變家長教育觀念,注重德技并重。家長要樹立先成人再成才的意識,家長要樹立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第一任老師的責任擔當意識,要自覺承擔起培養孩子成為德才兼備之人的責任,更要重視精神財富的重要性,在孩子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要給予更多的情感支持。家長要加強與高職院校之間的聯系。教育過程中,家長要重視家校的聯動作用,充分利用家校網上資源平臺,及時了解高職院校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開展情況、孩子的思想動態,家庭與學校同心同行,共同努力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
2.4 激發高職院校大學生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主觀能動性
面對國內外社會發展帶來的時代挑戰,高職學生既要接受社會和高職院校進行的愛國主義教育,又要注重自我教育的培養。在學習生活中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尋找能夠武裝頭腦、增強定力、指導行為的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
第一,提升思想意識,增強愛國自覺。教育過程中,高職院校大學生要從思想上強化愛國擔當意識、培養愛國奮斗意識、提升愛國力行意識,增強高職院校大學愛國自覺,進而增強愛國情、展現愛國志、實踐愛國行。高職院校大學生要充分認識到時代賦予的責任與擔當,樹立遠大理想,自覺地將“小我融入大我”,主動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進步緊密結合起來。高職院校大學生要主動投身火熱實踐,做實干真干、能干善干的生力軍,用實踐創造成果,服務他人,服務社會,報效祖國;高職院校大學生要牢記“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道理”,愛國不是口號,而是在實踐中通過具體行為來體現的。
第二,加強價值辨析,深化國家認同。加強“四史”教育,從既有的事實出發,讓高職院校大學生更加深入全面地學習國家歷史,有效地抵制西方思想文化的侵蝕,系統地把握主要的歷史線索和發展的主流,將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從中國的發展歷程中透析愛國的本質,堅信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都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從而強化高職院校大學生對國家的認同。
第三,秉持知行合一,做到以技報國。高職院校大學生要將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牢記于心。自覺將“工匠精神”與專業課程結合起來,積極參加各種職業技能大賽等,在技能訓練中磨煉匠心,錘煉匠人品質。同時,要走出校門、走入社會,積極投身愛國的偉大實踐中,將學校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職業實踐中,在實際工作中提升職業技能,刻苦鉆研,立志成為一流的“匠人”,將自身所學的本領投身到祖國建設中去,時刻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