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程 范瑩 趙潔 龍燕子 李佳 李鑫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湖北省武漢市,430030)
偏頭痛是臨床中常見的、陣發性的慢性疾病,多見于中青年群體,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1-2]。偏頭痛呈反復發作,且伴有害怕聲光刺激及惡心嘔吐等癥狀,部分患者出現劇烈頭痛,需臥床休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并影響工作、社會活動和家庭生活,造成較大的社會負擔及經濟負擔[3-4]。雖然藥物治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偏頭痛,但是長期用藥可能會出現肝臟、腎臟等藥物性損傷,且由于個人體質等因素影響,部分患者藥物治療效果不滿意[5-6]。因此,對于偏頭痛患者還需要積極探索非藥物性干預手段,以進一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偏頭痛患者傳統疼痛護理管理干預模式單一,靈活性欠佳。目前,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心理因素對疼痛的影響,提出了開展多角度、多形式的護理方式,以減少偏頭痛發作頻率[7-8]。近年來,中醫療法成為偏頭痛重要的非藥物性治療手段,祖國醫學將其歸屬于“頭風”等范疇,常用療法包括針刺、穴位推拿、穴位按摩等,得到醫師以及患者青睞[9]。本研究探討多維度疼痛護理聯合針刺療法在偏頭痛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選取2021 年8 月—2022 年8 月醫院收治的偏頭痛患者120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年齡18~75 歲;均符合偏頭痛相關診斷標準[10];入組前3 個月內未使用精神類藥物或者血管活性藥物;近期未接受預防性治療。排除條件:①針刺穴位局部皮膚出現感染或者破損;②高血壓、腦外傷或者顱內病變等疾病造成的頭痛癥狀;③存在惡性腫瘤、認知功能障礙或者精神類疾病者;④伴有慢性疼痛疾病;⑤嚴重心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⑥存在肢體殘疾或者肢體功能障礙者。按照組間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 例。觀察組中男19 例,女41 例;年齡26~67 歲,平均42.81±9.26 歲;發病部位:單側35 例,雙側25 例;病程:3~10 年,平均5.23±1.78 年;婚姻狀況:已婚46 例,其他14 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0例,高中或中專21 例,大專及以上29 例;職業狀態:在職39 例,其他21 例;個人月收入:≤3500元24 例,>3500 元36 例。對照組中男22 例,女38 例;年齡24~65 歲,平均43.14±10.07 歲;發病部位:單側39 例,雙側21 例;病程:3~11 年,平均5.31±1.46 年;婚姻狀況:已婚48 例,其他12 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9 例,高中或中專23 例,大專及以上28 例;職業狀態:在職42 例,其他18 例;個人月收入:≤3500 元22 例,>3500 元38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并與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編號:2021-025)。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入院后協助患者完善相關檢查,教會患者疼痛評估方法,指導患者疼痛緩解常用放松療法,遵醫囑用藥,入院當天將患者納入微信群管理,每周微信群里推送健康教育群視頻,內容包括偏頭痛發生原因、緩解放松方法、飲食方案以及如何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等知識,并分享病情穩定的成功案例。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多維度疼痛護理聯合針刺療法,具體如下。
(1)建立疼痛管理檔案:包括患者一般資料(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發病部位等)、疼痛性質、疼痛頻率以及疼痛發作時間等。
(2)認知管理:提高患者對偏頭痛相關知識掌握程度,糾正患者日常生活中不良生活習慣,并鼓勵患者描述自身自我感受;向患者講解緩解偏頭痛發作的方法,給予日常健康行為指導,如避開有害環境、適量運動等;教會患者疼痛評估方法,如數字疼痛評分法(NRS)等。
(3)情志護理:采用五行相克理論實施情志護理。①思勝恐。偏頭痛患者對疾病認知欠缺,抱有恐懼心理,采用思解療法向患者發放宣傳手冊等幫助患者掌握疾病相關知識,糾正錯誤認知,鼓勵患者積極參與提高自我效能。②喜勝憂。偏頭痛患者對治療方法尚不能完全明白,抱有懷疑心理,責任護士指導患者采用愉悅療法向患者分享開心小故事、成功案例及治療新進展,幫助患者以樂觀積極心態面對,提高治療信心,實現暢情養心。
(4)建立疼痛管理日志:指導患者建立疼痛管理日志,并詳細記錄偏頭痛的發作時間、發作頻率及疼痛程度,以及疼痛發作時的內心感受及應對措施,及時在微信群進行反饋。
(5)針刺療法:遵醫囑由具有操作資質的護士為患者進行針刺療法。嚴格參照《針灸學》中的標準進行針刺操作以及穴位定位,選取穴位包括外關、太沖、合谷、足臨泣、陽陵泉、風池、太陽、率谷、絲竹空穴,如果患者為雙側發病,則針刺雙側穴位;協助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對穴位局部皮膚進行常規消毒,選取(長春愛康醫療器械有限責任公司)0.25 mm×40 mm 一次性無菌針灸針,外關穴、太沖穴、合谷穴直刺20 mm,足臨泣穴直刺 15 mm,陽陵泉穴直刺30 mm,風池穴向鼻尖的尖方向斜刺20 mm,太陽穴向下平刺10 mm,率谷穴向絲竹空穴平刺20 mm,絲竹空穴向率谷穴平刺10 mm。所有穴位均采取平補平瀉捻轉手法,時間為30 s,在得氣之后留針時間1 h;每天1 次,10 d 為1 個療程,每個療程結束后休息2 d進行下1個療程治療,連續治療3個療程。
干預3 個療程后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效果、負性情緒以及自我效能感水平。
(1)臨床癥狀改善效果:參照《偏頭痛診斷、療效評定標準意見》中的積分分級量化標準進行評價[11],包括4 項指標即伴隨癥狀、頭痛持續時間、頭痛嚴重程度以及頭痛發作次數。①伴隨癥狀包括畏聲、畏光、嘔吐及惡心等,其中伴隨1 個上述癥狀計為1 分,2 個癥狀計為2 分,3 個及以上癥狀計為3 分;②頭痛持續時間,持續時間在12 h 以內計為2 分,在12~48 h 計為4 分,在48 h 以上計為6 分;③頭痛嚴重程度,發作時對生活、工作等無影響計為2 分,影響生活、工作計為4 分,需要臥床休息計為6 分;④頭痛發作次數,干預期間發作次數在2 次以內計為2 分,發作3~4 次計為4 分,發作5 次及以上計為6 分,4 項指標最高分為21 分,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癥狀越嚴重。
(2)負性情緒: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估[12],兩種量表各有20 個項目,采用4 級評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焦慮、抑郁情況越嚴重。
(3)自我效能感: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對患者自我效能感水平進行評價[13],GSES 共包括4 個因子,由10 個條目組成,4 個因子分別為執行力效能、動機性效能、應變力效能以及策略性效能,所有題目均采取“完全不正確”“有點正確”“多數正確”以及“完全正確”回答,分別計為1、2、3、4 分,GSES 總分為條目總分/條目數,GSES 評分越高表示患者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該量表Cronbach’sα為0.832,具有較高信效度。
采用SPSS 24.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方差不齊時采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伴隨癥狀、頭痛持續時間、頭痛嚴重程度、頭痛發作次數以及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伴隨癥狀、頭痛持續時間、頭痛嚴重程度、頭痛發作次數以及總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效果比較(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symptom improvement effect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points)
干預前,兩組患者SAS 和SD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SAS 和SD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負性情緒水平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negative emotional level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points)
干預前,兩組患者GSES 總分、策略性效能、應變力效能、動機性效能和執行力效能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策略性效能、執行力效能以及GSES 總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自我效能感水平比較(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self-efficacy level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points)
偏頭痛是臨床中發病率、致殘率均比較高的一種疾病,該疾病發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確,可能與環境、家族遺傳、自身免疫等因素有關[14-15]。偏頭痛發作時往往伴隨著惡心、嘔吐等一系列癥狀,但主要是以疼痛為主要特征,部分患者會出現難以耐受的劇烈疼痛,因而加強針對性護理干預具有重要意義[16-17]。偏頭痛臨床治療主要以減輕患者發作時疼痛程度、發作頻率、改善伴隨癥狀以及減少治療后復發等為主要目的。目前西醫多采用藥物治療偏頭痛,雖然療效確切,不過長期用藥具有副作用大、依賴性強以及療效不穩定等不足之處,而且復發率較高。中醫治療偏頭痛的歷史悠久,其中針刺、推拿等療法以其療效確切、副作用小的獨特優勢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是防治偏頭痛中不可或缺的干預手段[18-19]。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伴隨癥狀、頭痛持續時間、頭痛嚴重程度、頭痛發作次數以及GSES 總分低于對照組,說明多維度疼痛護理聯合針刺療法,能夠進一步減輕偏頭疼患者的臨床癥狀。其原因為:一方面,多維度疼痛護理中建立疼痛管理檔案以及疼痛管理日志,其主要目的在于可以連續、準確地記錄患者疼痛評估情況,以及患者疼痛處理過程和效果反饋情況,從而為制訂疼痛管理計劃提供依據;認知干預及情志護理能夠幫助患者重塑認知及行為,緩解患者不良情緒,使其接納并積極面對自身病情[20]。另一方面,針刺率谷穴、絲竹空穴及陽陵泉穴可調和氣血、疏通經絡,針刺風池穴可宣通經氣、通達腦目、祛風解表,針刺外關穴可活血止痛、疏風散邪,針刺合谷、足臨泣穴、太沖穴可調暢氣血、舒縮平衡、活絡祛痛,針刺療法可起到濡潤腦絡、清利頭目、疏風止痛以及通行氣血等作用,從而達到減輕患者癥狀的目的[21]。鄧凱烽等[22]的研究指出,針刺療法能夠減輕偏頭痛患者疼痛程度,并可改善腦血流動力學。
疼痛感會加重偏頭痛患者的心理負擔,使得患者注意力更加集中于自身疼痛,不僅不利于緩解疼痛,還會進一步加重負性情緒,從而形成惡性循環[23-24]。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SAS 和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說明多維度疼痛護理聯合針刺療法,能夠進一步減輕偏頭痛患者負性情緒水平。其原因為,五行情志調護采用了祖國醫學中五行相克理論,包括思勝恐、喜勝憂等,對患者實施針對性情志干預,能夠有效緩解其不良情緒;建立疼痛管理檔案以及疼痛管理日志,在獲取患者信任條件下精準滿足患者所需,將常識性行為轉化為“技術”講授給患者,使患者更加專注其關心話題深入交流,在宣泄內心情感表露疾病發生后心理變化,進而減輕焦慮抑郁情緒。同時通過針刺陽陵泉穴等不僅可減輕疼痛癥狀,還可減輕惡心嘔吐等伴隨癥狀[25]。另有研究[26]顯示,針刺療法可以促進疼痛患者體內β-內啡肽釋放,而β-內啡肽具有調節焦慮行為以及生理應激等作用。因此,多維度疼痛護理聯合針刺療法能夠緩解偏頭痛患者負性情緒。張浩琳等[27]研究亦指出,針刺療法能夠緩解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的負性情緒。
自我效能感是個體面對疾病或者其他不良事件所表現出的心理適應水平,被定義為一種保護性因素,使個體對導致積極發展結果的不良事件更有抵抗力[28-29]。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策略性效能、執行力效能以及GSES 總分高于對照組。其原因為,本研究中通過實施多維度疼痛護理,使患者由被動管理轉變為主動參與疼痛管理,提高了患者積極主動性,主動參與健康決策及健康計劃,主動學習偏頭痛有關知識,增強了行為改變信心,有助于提高執行力效能、策略性效能評分,進而提升自我效能感水平[30-31]。同時,通過應用針刺療法既可以減輕臨床癥狀,還可以改善不良情緒。使患者采取積極面對方式,不僅可調整患者對疾病及治療認知評價,還可幫助患者緩沖應激事件反應程度,從而提升其自我效能感水平。
綜上所述,多維度疼痛護理聯合針刺療法,能夠減輕偏頭疼患者臨床癥狀,緩解負性情緒,提高自我效能感,干預效果滿意。不過本次研究并未開展遠期效果分析,隨后研究中課題組會延長觀察時間,探究遠期療效,從而為多維度疼痛護理聯合針刺療法的臨床應用提供更可靠的證據。